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2022-02-10 10:08郑佳佳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海绵河道水质

◎郑佳佳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内部河流湿地遭受到的破坏问题相对比较严重,污染加剧,对绿色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影响。为解决目前城市环境越来越恶化等问题,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而言,可以将其看作是重要的蓄水载体,对符合要求的生态景观体系进行合理的构建和落实,这样才能够保证区域调蓄能力的提升,实现城市建设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对于海绵城市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蓄水载体,对生态景观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有利于保证整个区域范围的调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这样才能够实现城市建设以及自然生态等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对河道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时,要保证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其中得到合理利用,以期为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提供保证。

一、城市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1.河道水质污染。

结合目前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相对比较多,尤其是面源污染以及点源污染都可以被看作是河道污染当中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居民、企业通常都是以小面积污染,引起点源污染等问题。面源污染则可以将其称之为是非点源污染问题,主要是氮磷营养物质、土壤泥沙颗粒等相互组合而成。对面源进行污染分析时,其自身具有模糊性、滞后性以及广泛性等一系列的特点[1]。点源污染面积过小,对污染问题进行处理时的速度相对比较快。但是对于现有工作人员而言,要想在实践中实现对面源污染问题的有效治理,其面临的难度相对比较大。

2.建设河道不够规范。

多数城市内部现有的河道在建设时,缺少统一、严格的标准作为支持,相关工作人员针对河道进行治理时,并没有符合现实要求的标准和要求作为依据。多数情况下河道的两侧都会设置对应的防护绿带,同时并没有对符合要求的通行道路以及防汛道路等进行设置,无法满足海绵城市在建设以及设计时的基本理念需求。

3.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对于目前诸多城市而言,多数河道已经遭受到相对比较严重的污染影响,这种形势下势必会导致河道当中的水质过差。对水中的植物是否可以实现正常稳定生长,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导致植物呈现出大面积的死亡问题。

4.城市河道被占用。

现如今,工作人员必须要在河道治理中,加强对房屋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在河道周边对工厂进行建设时,势必会导致河道自身的行洪安全性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进而对河道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2]。因此,对于相关工作人员而言,要对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对符合现实要求的治理措施进行编制和落实,针对城市内部现有水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有效防治。

二、项目概况

1.项目位置。

某地地处于华北平原区域,该区域的整个地势落差相对比较小,普遍都是以平原为主,同时城市的南部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冲积平原为主,在气候方面,则是以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不仅四季分明,而且夏季和冬季的气候特征目前比较明显,冬季寒冷干燥,而夏季多数情况下为炎热多雨。尤其是在地区一体化进程推进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该地由于自身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特点,所以可以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地区的整个交通相对比较便利,同时人流量也普遍比较大,在整个西南侧河道方面,其长度为4.2m,一般是直接由北向南流经,整个片区范围内面积大概为500km。

2.现状分析。

结合该地区目前现有项目建设以及用地情况,整体情况相对比较复杂,涉及到的内容普遍比较多,包括工业园区、居民区以及村庄等。在西南河道方面,原本以农灌渠为主,由于近年来区域范围内的地面硬化面积一直不断增加,河道径流系数有所增加,排涝的断面无法满足目前提出的一系列排水需求。多数雨水直接排放到西南侧河道当中,促使河道的水质以及水量变化相对比较明显。河道周边铁路管涵,无形当中导致排水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影响。基于此,设河道排水量为15m3/m,而对应的铁路管涵排水量则为5至6m3/s,河道的排水无法进入到下游地区。

结合目前整个片区范围内上游区域堆放的一系列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情况展开深入分析时,水质普遍比较差,在河道的中游区域基本上都是以工厂为主。人群活动普遍比较多,但是植被的整个覆盖率相对比较高。对于河道区下游位置周边环境基本上都是以化工厂或者是废气工厂为主,所以导致污染问题出现的源头普遍比较多,水质也过差。如图1所示。结合目前现场调查以及研究结果,整个区域范围内的水体水质是以地表劣V类为主,在进入到非雨季时,各项的水质指标明显超过V类的水质标准。由于片区内部大部分都属于合流制区域,降水势必会导致河流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容易造成污水溢流情况。与此同时,由于沿河的分散污水通常都是以直排方式为主,对河道的水质影响普遍比较大。

3.植物种植规划.

在整个植被设计环节要将本土植物进行全部整体性保留,尽可能对部分外来植物设计方案进行引进和利用。在整个园区范围内,主要植物是以水生植物灌木等组合而成,而在水生植物方面则是以具有水体净化特点的植物品种为主,比如荷花等。结合景观视线中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逐渐形成景观效果,在乔木方面则是以侧柏、华山松等树种相互组合而成,在搭配上是以四季常绿的原则为主。同时要配备不同季节开花结果的长叶树种,这样能够逐渐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维和空间[4]。在灌木以及花卉植物结构的各方面,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灌草植物群落,以此来形成良好的植被空间。

4.城市功能区景观。

在整个项目分区设计环节要遵循因地制宜基本原则,结合周边居民以及游客提出的个性化需求,将其划分为不同区域,比如湿地保护区以及密林游览区等。在湿地保护区方面通常是选择湿地面积相对比较大的区域,保证内部生物具有相对完整性。在整个湿地周边或者接驳位置,要对滨水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促使人与湿地之间距离得到有效拉近。将密林生态景观作为景观区域以及修建空间相互之间在划分时的重要界限,这样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天然森林氧吧,而且能够给人们带来相对比较良好的游园体验。

三、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对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应用

1.项目生态景观设计。

(1)总体规划。

针对河道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时,景观设计中要体现出“水”的纹理,这样有利于从中提取对应的平面元素,以此来实现总体布局。对于园区范围内的景观轴线而言,要尽可能打造出动静结合的功能景观序列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功能需求等,对湿地保护区进行构建,同时还要对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公共活动、休闲游览等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实现总体布局,湿地公园一般都会利用地表水体来实现调蓄净化。护体下游与河道之间呈现出密切的联通状态,利用闸门进行控制,实现对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利用。

(2)空间布置。

道路空间布置情况,如图2所示。结合园区内现状,其道路主要划分为3个级别,一级园路的宽度为3.0m,二级园路的宽度则为1至2m,实现各亲水节点相互之间的有效连接,这样有利于逐渐形成亲水园路。对景观进行布置时,要结合目前现有的诸多影响因素条件,同时根据周边环境特征,对主要以及次要景观节点进行合理设置,这样有利于形成交叉轴线,同时还可以实现动静结合。

图2 道路分析

2.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应用。

(1)合理规划和利用自然因素条件。

针对河道水进行综合治理,要将自然地理条件作为出发点,展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实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其中的合理利用,保证整个规划及施工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比如在河道附近地势相对比较矮的位置,对现有河道自然因素条件展开合理利用,加强对滞留塘的建设和利用,这样能够实现对雨洪的妥善处理。同时对种植水草等一系列行为进行有效落实,能够将其在水质净化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此为基础,展开有针对性排水处理,不仅能够对河道周边环境起到良好的改善,而且能够实现对生态型护岸的建设,为水质质量提升提供保证。对目前现有净化生态系统循环形式进行合理利用,从根源角度出发,实现对水污染的净化处理。在整个植物以及水草种植基础上,可以加强对海绵方式的合理利用,这样才能够保证地表水在流入河道时的水质得到提升。将河道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在周边加强对永久截污管道的建设和利用,结合河道的自身走势情况,保证整个景观建设的合理性和针对性。

(2)结合河流地形走势,加强湿地建设。

加强湿地建设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水环境修复技术在集中的合理利用,这样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修复效果。因此要加强对湿地生物修复方法的合理利用,该方法在应用时,其自身的成本相对比较低廉,同时整个运营具有简化性特点。加强对河道自然因素条件的合理利用,比如浅滩以及缓坡等,对符合要求的河段进行选择和利用,比如滤水坝等。在相对比较开阔的区域范围内,加强对河道支流塘的建设力度,在整个河道支流塘内部需要以人工方式对水草进行布设,保证河道两侧滩地的整治工作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推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整个植物配置,要保证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同时加强对其自身经济性以及美观性的深入探究。对整个植物带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加强对河道走廊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利用,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其水质净化能力的到提升,而且能够带来相对比较良好的景观效果。

(3)加强对河岸护坡修复技术的应用。

在河道岸坡方面起具有非常明显的防洪排涝以及维护安全等优势特点,结合过去传统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以及建设现状,可以实现对硬性材料的合理利用。例如对于水泥或者石块等,可以直接到河道两侧以及河道进行分离处理。对于河道生态廊道的自身损失率会造成严重破坏影响,导致河道以及河岸动植物相互之间无法实现有效连接,物质之间的交换也很难顺利实施。现阶段在整个湖泊设计环节,对于河道生态维护以及景观特色的重视程度普遍比较高,要将还原天然河道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放在首要位置上,这样才能够保证河岸护坡生态修复设计工作在实践中的全面有序开展。通常情况下,植物护岸以及石笼护岸等都可以被看作是比较常见的护岸生态技术手段之一,可以起到良好的修复效果。植物护按在实践中的整体应用范围相对比较广,其主要是指恢复过程中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在河岸护坡当中要加强对具有本土耐水性特点植物的利用,以植物种植方式,促使护岸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得到提升,尽可能避免出现沙土流失的问题。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基础上,可以促使植物缓冲带以及生态护坡相互之间建立有效结合关系,对河岸进行分类处理,包括防护林带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道路林带以及湿地沟渠的有效整合。

(4)加强水系沟通网络的建设。

在整个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对河道进行隔离处理,而且要对河道与其他河湖相互之间关系进行协调处理。在现阶段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基础上,要加强水系网络在建设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促使城市相互之间能够实现水资源的有效调整和控制。在水系联通基础上,能够保证水资源整体稳定性得到提升,同时对河道水环境也可以起到良好的修复效果。

(5)加强水循环调度。

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中,其具有综合性特征,同时还可以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烦琐性,因此,要加强对水体污染源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河道内部水子循环的重视程度,保证河水整体流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促使水体自身的活性特征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够为河道水环境的治理效果提供保证。加强各水系相互之间的水质优化力度,保证新增水系网络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样不仅能够促使河道循环性得到强化,而且能够为河道自身良好调水能力提升提供保证。

四、结语

现阶段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内部工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水资源面临的污染形势越来越严峻,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以及建设受到了多方的重视和关注。湿地一直以来都可以被看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必须要意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结合项目在建设时的具体情况,实现与海绵城市景观设计理念之间的高度融合,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基址因素条件等,保证生态水量的同时,促使水体循环与雨洪调蓄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结合,以此来实现对水系统的构建和落实,对目前片区范围内的水质问题进行彻底处理。同时,还要对各自不同的职能进行合理划分,根据所处地形地貌特征,尽量保留当地的本土植物,对灌木、乔木以及花卉等植物景观进行合理利用,逐渐形成良好的驳岸景观特色。

猜你喜欢
海绵河道水质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关于水质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月冬棚养虾常见水质浑浊,要如何解决?这9大原因及处理方法你要知晓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河道里的垃圾
图像识别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
海绵是植物吗?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