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莫欣农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兼职教授
韩晓明 石家庄天远科技集团董事长
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制造模式的改变,从而引发工业革命。制造模式的改变需要新技术的支持,所以每次工业革命必然伴随一系列技术革命。反之,技术革命不一定导致工业革命。如果在工业革命中仅仅采用了新技术而不改变制造模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革命必然失败。
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发现,18世纪中叶欧洲还处于黑暗的封建主义时代,脱离欧洲大陆的岛国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城谋生。一方面他们要吃要穿,传统手工业的生产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大量无地的农民为工业化提供廉价的劳动力。欧洲的能工巧匠纷纷转移到开明的英国社会。他们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将几千年前人类就认识的蒸汽能力转变成机械,开创第一次机械化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解决了有吃有穿的社会需求问题。
社会在不断进步,为了满足够吃够穿的社会需求,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采用电气化自动化大规模大批量流水线生产,进一步扩大产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廉价的福特牌汽车开始走入千家万户。人类生活不会停止在已有的水平,到了20世纪中叶,社会需求变成吃好穿好。第三次工业革命采用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流水线,制造模式变成大规模、小批量、多品种,能够生产成本更低、质量更好、品种更多的产品,为用户提供按自己偏好进行选择的机会。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永无止境。21世纪初,用户不再满足从制造商提供的产品中进行选择的方式,希望制造商开发适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大规模、小批量、多品种的制造模式已经不适合挑吃挑穿的社会需求,这就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源动力。
上个世纪末,广东有家空调企业采用先进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空调产品生产线的产量大、成本低、质量好,就是品种少。制造模式依然停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大批量制造模式。由于社会需求已经从够吃够穿变成吃好穿好,用户需要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该企业的产品选择余地少、产品滞销、资金链断裂,结果先进的生产线被竞争对手廉价收购。企业的信息化革命以失败告终。
早在2013年,青岛红领集团率先采用信息化技术,将几十个个性化西服的数据加工成10000多个数据。生产设备依然是原来的人工和机械化设备,通过10000多个数据在网上自动流动实现大规模西服定制生产,满足挑吃挑穿的社会需求,新一轮工业革命取得了成功。
上述2个例子证明,工业革命的源动力来自社会需求。技术革命的成功不等于工业革命的成功。如果没有改变制造模式,也就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工业革命还是会失败。反过来,即使采用老的生产技术,但是改变了制造模式,同样可以取得工业革命的成功。阿里的犀牛工厂集中设计、分布式生产、社会化服务就做到了这一点。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为了满足挑吃挑穿的社会需求,制造模式必须转变成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这种制造模式不再把产能、成本和质量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放在第一位。由此可见,新一轮工业革命需要能够满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技术。
社会的消费能力取决于生产能力。因此消费力的增长不可能超过生产力的增长速度。一旦科技革命给生产力带来革命性的增长,生产力突然远远大于消费力,必然形成产能过剩,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只有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消费力和生产力重新达到平衡,经济才能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时发现:“在现代工业周期中,生产规模突然的跳跃式膨胀是它突然收缩的前提和首要原因。大工业的这种巨大的迅速扩张的能力,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前提。”
信息化技术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山寨的成本,加上资本的挟持,极大地缩短产能过剩爆发的周期,同时引发地球资源紧缺和加重环境污染等三大矛盾,危及人类的生存。信息化技术加剧产能过剩对社会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促使新一轮工业革命必须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制造业正常发展的产能过剩问题。这是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以往历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区别。
在以产品为中心的时代,供给侧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开发产品。用户只能从已有产品中挑选相对满意,但不一定是最适合的产品。在无序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资本能够在短期内集中投向有利可图的领域,从而快速出现产能过剩。例如工程机械市场火爆时,大量资本就会进入。市场上挖掘机都是适合挖土、装沙、挖矿、破碎等综合用途的产品,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性能都不是最佳状态。大量的同质产品在市场中出现,市场竞争的空间只留下价格作为主要手段,于是价格战周而复始,惨不忍睹。
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时代,供给侧首先要摸准用户的详细需求,再开发出个性化的产品,提供长期排他性的个性化服务支持,和用户建立长期互利共赢关系,让山寨失去任何插足的机会。在这个时代,企业能够跳出单一销售牟利的模式,为用户提供长期服务的方式,成功转变企业稳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模式。例如挖掘机的开发紧贴用户使用特点,加上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因素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增加辅助驾驶技术,大幅度提高设备生产能力,降低运行与维修成本,跳出价格战的怪圈,同时为用户实现节能减排的双赢目标,提供支持。
前三次工业革命走的是以产品为中心的路线,见右图。生产力按照指数曲线增长,反复引发产能过剩的危机。进入信息化时代,生产力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产能过剩越来越频繁。每一次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不仅制造商很受伤,代理商更受伤,最终用户从长远角度来看也受伤。产能过剩还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尚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发达国家率先吹响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号角。
新一轮工业革命改走以用户为中心的路线,采用智能化技术,应对设计、生产和使用中各式各样的不确定性,于是制造模式出现一个拐点,从以产品为中心拐入以用户为中心的路线。鉴于地球上人类数量有限,需求有限,生产力将沿着逼近人类有限需求的对数曲线增长。社会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社会不需要时就不生产,始终保持消费力和生产力同步增长,实现按需生产的计划经济,保障社会得以长治久安。
两条不同的制造模式路线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由于没有改变制造模式而导致失败的教训值得引以为戒。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如果采用具有更强大生产力的智能化技术,继续走以产品为中心的老路,结果一定会失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