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毅,童 磊,苏 飞,郑 珂,汤 青
(1.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2.浙江工商大学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杭州 310018)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的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挑战更加多元,韧性成为应对城市危机、保障城市安全的新理念[1-2],韧性城市建设作为2021年世界城市日的重要主题内容,受到学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韧性城市所涉及的研究议题日趋广泛,不仅有基于经济、社会、空间和物质等要素建构宏观视角下的城市韧性规划框架,也有以社区的脆弱性和抗扰动能力为内因,以社会、自然和建筑环境系统为外因,内、外因与灾害相互作用,进行微观视角下社会组织韧性构建的探索[3-4]。无论是何种视角下的城市韧性研究,最终都将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幸福的生活福祉作为基本要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前提是安全与健康,安全与健康是城市产生发展的初心与使命,因此城市人口健康一直是城市韧性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健康城市和城市人口健康更加引起学者们的广泛持续关注。提高城市人口健康水平、降低城市人口健康脆弱性已经成为当前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及环境退化等日益威胁到当地居民尤其是易感人群的健康,所以在评估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所受影响的同时,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开始转移到人类系统受到的影响,尤其是人类健康系统所受的影响程度[5-6]。就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的发展来看,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重点关注哪些人群在灾害过程中更易受到伤害,哪些因素会影响人口健康脆弱性,人口健康脆弱性应如何度量等问题[7-8]。近年来,随着IHDP、IGBP和IPCC等国际研究计划越来越强调人类社会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问题[9],人口健康脆弱性的研究重点开始偏向人在脆弱性形成及降低中的作用,人口健康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耦合关系及作用机制[10]。在探讨人口健康脆弱性影响因素时,学者们不仅关注系统外部的扰动因素,还强调系统内部的结构特征(年龄、性别等),因此产生了对弱势群体的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11-12]。总体而言,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虽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学者们对人口健康脆弱性的概念内涵界定、影响因素识别、评估方法等尚未取得共识。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为人口健康脆弱性的深化研究提供借鉴,为提升城市健康韧性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由于人口健康脆弱性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和学者的不同学科视角,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内涵。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将人口健康脆弱性概念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从人口健康脆弱性的构成维度进行界定
谢盼等将基于居民健康的脆弱性定义为暴露、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者的函数,暴露是指人或系统与灾害的接近程度,敏感性表征居民能够承受的灾害最大影响,适应能力是指系统或人改变自身的状态、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已存在的或者预期压力的能力[13]。姚聪等认为,人口健康脆弱性可以表示成潜在的影响减去适应能力,暴露和敏感性同时反映了可能遭受的影响大小,适应性体现了可能逆转影响的能力。同时,气候变化下的人口健康脆弱性随人群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人口健康脆弱性反映了人类健康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对新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14]。
2)从人口健康脆弱性的致因进行界定
Lissner等认为,人口健康系统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并且无法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其脆弱性是气候变化的特征、程度和速度以及系统暴露、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函数[6]。Few指出,人口健康脆弱性由不同的元素构成,受系统外部扰动与内部变化的影响[15]。王五一等认为,人口健康脆弱性是由于某些因素发生变动造成人类健康危害的程度,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是环境对人类健康作用的结果[16]。Rogers指出,人口健康脆弱性是对健康问题的伤害或忽视的易感性,暗含着对人的危险或威胁[7]。聂承静等认为,人口健康脆弱性是在一定区域内,人类生命、生理和心理健康受到地震灾害风险冲击时的易损程度,主要包括人口的暴露性、人口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3个方面[17]。杨振等认为,人口健康脆弱性是一定区域内人群健康受到外部扰动冲击或内部特征发生变化时容易受到损害的程度,是人口本身的内在属性之一,具体包括敏感性和应对性2个方面[18]。Sarker等认为,人口健康脆弱性是个人或群体预测、应对、抵抗和从天然或人为危害的影响中恢复的能力下降,是敏感性、暴露和反应能力的结合[19]。Ebi 等认为,人口健康脆弱性是所有风险和保护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决定了个体或亚群是否会因暴露而产生不良的健康后果,敏感性被视为个体或亚群的响应性增加,通常出于生理原因[20]。Herring强调人口健康脆弱性有3个来源:身体本身、自主决定能力和情绪[21]。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人口健康脆弱性是指人口在面对多重扰动时,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应对变化的能力,包括敏感性和应对性,敏感性是指健康系统受到内部或外部扰动影响的程度;应对性是指系统对干扰的响应及应对能力。
人口健康脆弱性具有以下特征:①多重扰动影响。人口健康脆弱性既受到外部扰动,又受到内部影响,外部扰动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要素,内部影响包括人口本身特征,具体体现为疾病、社会经济转型、气候变化、制度变迁、自然灾害[7,15,22]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家庭结构、弱势群体(孕产妇、低收入人群、新生儿、未成年人、妇女等)[7,11,23-25]等。②多尺度性。主要包括个体、家庭和群体尺度,地方、区域、国家等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8,13,23,26-28]。③灾害种类相关性。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众多,其中以高温最甚[6,14,29];着眼于弱势群体的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也较为多见[7,21,27];疾病研究是常见话题,如登革热、鼠疫等传染性疾病[16,22]。
脆弱性评价是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的重要内容[30],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综合指数法[16]、函数模型法[17,29]、集对分析法[18]、主成分分析法[31]、图层叠置法[32]、多准则决策分析法[8,33]、模糊逻辑法[6]、情景分析法[34]等。不同的评价方法各有利弊,详见表1。
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脆弱性的理解不同,为了能更明确地表达人口健康脆弱性的内涵和反映人口健康脆弱性的大小,相关研究学者构建了不同类型的人口健康脆弱性指数(表2),如地震灾害人口健康脆弱性指数、气候变化人口健康脆弱性指数。这些人口健康脆弱性指数主要有以下两点差异:脆弱性构成要素不同,一般可概括为暴露性、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由于研究角度不同,选择的人口健康脆弱性影响因素差异较大。
评价指标的选取是计算人口健康脆弱性的基础,对评价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口健康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内部和外部扰动,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需要从综合视角来衡量人口健康水平。人口健康脆弱性的指标体系构建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偏向脆弱性角度,基于暴露度、敏感性、应对性和适应能力等进行构建;第二类偏向人口健康角度,选择身体素质、人口、经济、教育、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科技等方面进行构建。现有的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价体系多从人口特征(年龄结构、文盲率、受教育水平等)、社会情况(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卫生支出、污染物排放情况等)、公共卫生情况(发病率、死亡率、医疗卫生基础服务设施情况等)和自然资源状况(森林覆盖率、水资源状况等)等方面建立[18,13,30,35-37]。
总体来看,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价体系差异较大(表3)。这可能与人口健康脆弱性的概念不明确、影响因素不清晰有关。此外,某些评价指标与人口健康之间的关系,学者只是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是否能够全面并且客观地表示人口健康脆弱性还有待进行实证分析。
人口健康脆弱性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影响因素具有较大差异。学者们多是针对某一背景条件,进行人口健康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Bulto认为,在疾病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与经济因素中,气候敏感疾病对健康的作用尤其明显,大大提高了人口健康脆弱性[22]。Few通过对一系列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个体健康脆弱性与个人特征因素(家庭资源、行为)和社会环境(地形、经济、政策和灾害应对能力)有关,并且提出,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或者界定了个人的能力和行为[15]。Sarker等研究孟加拉国人口健康脆弱性情况,认为人口健康脆弱性由人的自身身体素质、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决定,其中政府保障制度对降低人口健康脆弱性具有极大作用[19]。Rogers认为,人口健康脆弱性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社会支持、收入、教育及疾病风险等[7]。杨振等通过研究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健康脆弱性情况,发现人均GDP、人均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每千人拥有的医疗机构床位数、森林覆盖率这5项指标是降低脆弱性的主导因素[18]。冯雷在构建海南省高温热浪健康脆弱性评估模型时,认为暴露性应体现气象因素,敏感性应综合人口密度和脆弱人群信息,适应性应综合市政建设和教育卫生因素[26]。
表2 人口健康脆弱性指数计算方法Table 2 The Formula for Population Health Vulnerability Index
表3 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Table 3 The Indices for Population Health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总体而言,在人口健康脆弱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学者们多是对特定对象或特定扰动进行研究,但即使是相同主题下的研究,结论仍存在诸多差异。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成果不断涌现,但人口健康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还较为纷杂。
当前人口健康脆弱性的研究涵盖了地理学、灾害学和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研究成果日渐丰硕。国外对于人口健康脆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健康影响因素分析、特殊(弱势)群体的人口健康脆弱性,以及人口健康脆弱性的评估方法和分析框架。影响因素与健康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正在成为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对于人口健康脆弱性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相关的文献还集中在基于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其他领域的文献相对较少,并且多为理论分析,缺少对人口健康脆弱性的深入量化实证分析,亟待拓展人口健康脆弱性的研究内容和实证案例。
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对人口健康脆弱性进行界定,较多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对人口健康脆弱性的特征和脆弱性程度进行评价,并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人口健康脆弱性,但缺少对人口健康脆弱性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理的深入探讨。
人口健康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内部和外部多重因素的扰动,因此对人口健康脆弱性的评价需要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衡量。由于人口健康脆弱性概念尚未统一,因此其评价指标体系差异较大。现有的人口健康脆弱性评价体系多从人口特征、社会情况、公共卫生情况、自然资源状况等方面来建立,但是选取的指标是否能够综合地体现人口健康脆弱性还有待验证。
目前对于人口健康脆弱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人口健康脆弱性影响因素的探究,以及对人口健康脆弱性的定量实证分析,而对于如何“降脆”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学者们应以提升人类健康为目的,提出应对灾害和环境变化的策略和方针,包括人口健康系统如何应对外部因素扰动,如何提升感知变化的能力,如何从自然灾害中恢复健康水平,如何应对有损健康的变化等,以此强化人口健康脆弱性研究成果的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