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创新路径与实践

2022-02-09 12:50殷敬淇
商展经济·下半月 2022年1期
关键词:承德市承德文化遗产

摘 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进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已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字化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弘扬、传承和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5G、VR、AR、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平台,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借助数字化形式重现其生命活力。

关键词: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传承;承德

本文索引:殷敬淇.<标题>[J].商展经济,2022(02):-120.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记忆中的档案”,她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亟待创新与改革。

1 数字化技术推动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内容的不断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主要借助文字、影像等,记录方式陈旧、不够系统,缺乏多样化。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高效、便捷、海量、生动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数字化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活力。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各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加大资金的投入,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内涵,继承发扬其精髓,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数字化技术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第一批试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城市中,纷纷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库、非遗博物馆等,研发非遗数字化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为一种新趋势。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南京非遗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敦煌”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各地运用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成功地将虚拟的非遗文化现实化,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维度、全方位展示。

2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契机

2.1 技术赋能

科技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VR、AR、3D建模、交互设计、虚拟重现等数字化技术,创新非遗数字化展现形式和手段。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并针对性地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非遗板块中,工作人员展示了通过扫描AR卡片、AR电子书,即可实现在手机上观看立体化的妈祖信俗、中国剪纸等非遗展品;通过数字技术的虚拟展示场景,戴上VR眼镜,便可置身于传承人工作室中向传承人学习烙画、漆画等非遗技艺。

非遗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伴随着直播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分享非遗的制作,配合非遗项目进行讲解,观众沉浸式体验、實时参与互动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例如,恭王府推出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中,短短6天内上演11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服饰秀,23家网络直播平台参与了联动直播,累计获得近5800万次的点击观看量及超过1000万条网友互动。

2.2 跨界合作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产业结合发展,开启非遗与其他产业间的跨界合作。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品牌,借助品牌效应,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唤起其内生动力,健全非物质文创产品开发体系。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非遗文创产品”,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同时以非遗工坊、非遗博物馆、非遗文化产业园、非遗主题景区为落地载体。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场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价值的孵化与开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路径——以承德市为例

承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市,门类齐全,资源丰厚。5000年的红山文化,3000年的山戎文化,1000年的契丹文明,300年的山庄文化……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在承德这片土地沉淀、积存,形成了独具特色、瑰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从神话故事到宫廷传说、山水宫殿传说,从庙会祭祀到节庆礼仪、民族风俗,从“二贵摔跤”到燕山大板、热河皮影,从满族剪纸到彩绘艺术,从驴打滚、平泉羊汤到“满汉全席”,从烧锅酿酒到桑蚕种养、板栗栽培……这一切,共同构成了承德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形态。

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现形式、蕴含的意义、产生方式各不相同,应充分考虑遗产自身传承发展规律,创新管理模式。针对承德不同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也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要基于其分类建构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承路径。

3.1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路径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说唱(传统戏剧)、传统舞蹈(花会表演)、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民间游戏)等。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演艺术类”数目多、占比较大,如《二贵摔跤》《宽城背杆》已经列入国家、河北省和承德市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宁满族吵子会》已经列入国家和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音会》《蝴蝶舞》《竹板落子》《珍珠球》《燕山大板》《棉花鬼》已经列入河北省和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二十几项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教育教学、创作表演、发展研究、文化创意研发结合起来。坐落于承德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通过建立非遗课程群、聘请非遗大师进校园、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项目研究引领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立体教学传承。在该校音乐舞蹈学院,师生们根据满族非遗表演项目,经过改良、加工、编排、精心创编后形成的舞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乌尔衮者春》《二贵摔跤》《满族大秧歌》《盂兰河灯》《霸王鞭》《满族芭蕾》等带有满族非遗元素的表演艺术类节目近20项,演出预约供不应求。

对于“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运用“非遗+展演”的形式将非遗同演艺产业结合在一起,将民间故事、民族文化融入表演中打造品牌文化。通过探寻非遗表演项目的历史渊源打造多维度的表现形态,挖掘其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承德市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木兰秋狝大典》《满秀》等实景演出,将VR、3D等数字化技术使用到演出中,大大提升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

3.2 “社会风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路径

“社会风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空间”“节庆礼仪”和“民族风俗”三部分构成,如《二龙山庙会》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龙山庙会》《九曲黄河灯》《敖龙寺庙会》《火神圣会》《和顺圣会》《撒河灯》《黄旗武会》等7项已被列入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社会风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运用“非遗+旅游”的形式,把旅游资源与非遗民俗、风俗和节庆旅游活动相结合。游客可以在旅游中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术,甚至可以参与非遗表演或者制作一些艺术品,这种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而且有助于传承传播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承德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大市,拥有避暑山庄、外八庙、木兰围场、金山岭长城等诸多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承德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可推出“旅游+非遗”的模式,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体验活动、游学活动等贯穿到旅游项目中,如通过数字技术建设“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将满族非遗贯穿在旅游中的“吃住游行娱”各环节,游客在旅游中可以了解地方非遗、参与非遗,促进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升地方非遗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3 “传统艺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路径

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传统技艺,如酿造技术、饮食制作、栽培技艺、建筑建造和传统医药等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14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中,《板城烧锅酒老五甑酿造技艺》《山庄老酒传统酿造技艺》已经列入国家、河北省和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百家子拨御面》《御膳糖饼工艺》和《五奎元改刀肉制作技艺》已经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传统艺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运用“非遗+直播”的形式,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打造非遗IP爆款。鼓励非遗传承人入驻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直播过程中,非遗传承人在展示技艺或者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的同时,可配合非遗项目进行讲解,网友可以跟随主播的镜头沉浸式体验、实时参与互动,实际体验感受各项传统技艺。非遗借助直播传播通过互联网进行营销推广,可以为非遗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承德市非遗中心在短视频平台进行非遗直播,以传统节日春节为开端,围绕“传承非遗”主线,对各种非遗食品的制作进行客观、详尽的讲解,让传统非遗技艺走进生活。通过开办线上“非遗购物节”使非遗获得了活化动态展示,同时获得非遗产品的价值变现。承德把非遗手作精品纳入“承德好礼”系列,支持本地非遗传承人和文旅企业合作把握非遗精髓,打造非遗系列产品。把非遗文化作为“承德好礼”的创作源泉,创意生产出丰宁铁艺花灯、皇家满绣、皇城御点等深受大眾喜爱的非遗产品。开展带领非遗传统工艺产品“走出去”,促成非遗工艺品参与参加国际相关展会、国内各类文博会、京津冀非遗大展、河北省民俗文化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定点展销活动等各类展会和营销活动。

3.4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路径

承德“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承德文化底蕴、展现了承德地域多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平,共分为“传统绘画”“传统雕塑”“民间剪纸”3个类别12个专项。其中,《满族剪纸》已被列入国家、河北省和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沟石雕》已被列入河北省和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运用“非遗+研学”的形式,围绕非遗项目开发特色课程,促进非遗进校园,引导在校学生在参观、体验非遗项目的同时加深对非遗的认识和体验。“非遗+研学”深度融合,使学生从小关注非遗、参与非遗,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学生在非遗研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间接实现了学校德育育人的目标。

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研学基地),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于一身,充分利用图像、音频、视频、全息投影、扫描和3D动画等数字化技术展演,全面展示承德非遗项目,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非遗研学手工坊区,可同时接纳百余名学生进行授课、体验、文创。研学人进行现实性创作,发挥非遗美术作品的精神力量。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承德组织全市非遗项目积极作为,共创作抗疫题材作品680余件。其中,丰宁剪纸、郑氏砂艺、滕氏布糊画等作品被中国非遗网、学习强国等转载报道,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提升了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4 结语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不同形式的数字化展示,做好非遗传承、讲好非遗故事。“非遗+展演”“非遗+旅游”“非遗+直播”“非遗+研学”的模式,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数字技术赋能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未来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需要注意,避免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地方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同时需要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本真,不要过度开发破坏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49(2):121-142.

王怡丹,马振龙.基于数字技术的非遗多元化传播研究[J].中国广告,2020(Z2):134-137.

郭月,佘李萍,邢燕媚.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与表现:以南京非遗为例[J].科技传播,2020(15): 119-120.

刘扬.初探逆向与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应用[J].当代图书馆,2020(2):19-21.

呼延垚.陕西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刘宪辉.新媒体时代杨柳青年画的多元产品开发[J].包装工程,2020,41(12):314-317.

陆天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吴手工艺为例[J].美术大观,2019(8):148-149.

靳桂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承德市承德文化遗产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承德市生态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少儿书画作品4幅
Tough Nut to Crack
承德露露诉汕头露露商标侵权案开庭 索赔9000万元
阅读承德
河北省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初探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承德高水位地区深基坑支护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