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梦泽
那日,我带着新鲜感和好奇心,再度迈入童年时曾踏访过的地方——宜兴善卷洞。
进洞前,我下意识地裹紧衣服:洞内与洞外可谓是冰火两重天。走进湿漉漉的山洞,每迈一步,温度似乎都下降一个点。先前还喧嚷的人们渐渐走散。耳旁空落落的,只有导游变幻无穷的解说词。
“大家看,这里,我用激光笔指着的那块石头,像不像一头大象?四条腿,鼻子,大耳朵都有啊。估计是非洲象。来,大家再跟我到前面啊,这块石柱下面圆滚滚的,上头突出来一块,像翅膀,没错,这就是‘熊扑黄莺’……”听久了导游词中的奇思妙想,发觉再普通的石头也变得有趣了。
洞穴内处处光怪陆离,灯光五颜六色,却未显得俗气,反增蓬莱飘渺之感。
转了两段石阶,我下到了最底层,所站的位置旁边,是地下暗河。通往出口的船已满员,需要稍等片刻。我便拂拂石壁,凝视着水珠滴滴落下。前面不远处,偶尔有数滴水珠落在游客身上,我想那剩余的少许便一点点储存下来,不知要过多少年,才能沉积出那么一小寸钟乳石。这钟乳石长得也煞是好看,层层叠叠,像笋头,我爱把它叫作石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的精雕细琢,真是太奇妙!
船终于驶来。看够了石头,我便上了船,却又被几滴水珠顽皮“偷袭”。纤夫一吼,船即航行。外面的船用篙用桨,这里不同,用的是手。纤夫微微立起,以手来给头顶的石壁一个抓力,带动船摇摇晃晃向前游走。
“前面小心,低头!”不时有极低的石壁,船夫好心提醒。千转百回,在石柱间穿梭,我竟望不见尽头。人仿若蜉蝣般渺小,自然似乎才是真正的主宰;却也唯独在善卷洞所处的这块土地上,我感受到了自身沉甸甸的分量。感叹之余,我又想起了一个动人的传说:祝英台出生在善卷洞,坐落其间的“英台阁”便是她与梁山伯读书、习字之地,他们最后也是在此裂冢化蝶……也只有这个与比利时的汉人洞、法兰西的里昂洞并称“世界三大奇洞”的善卷洞之阳羡福地,才能孕育出如此壮观的洞穴奇景和动人的传说!
两旁刻满颂诗的石壁向后退去,前方出口豁然开朗,我却盼着船,行得慢些,慢些,再慢些……
点评
洞穴奇景,光怪陆离,是小作者镌刻在心上的眷恋。这一段旅程,有奇景,有乡情,还有动人的传说与流淌的思绪,读来仿若看见小作者甜甜的微笑、深深的回眸和一颗诗人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