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食品专业“科创”实践平台构建与实践探索

2022-02-09 16:25:58李欢欢豁银强汤尚文范文莹
农产品加工 2022年23期
关键词:科创竞赛学生

李欢欢,豁银强,汤尚文,范文莹

(湖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在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加快“新工科”建设,培养与新业态下的产业需求同步的具有适应变化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迫在眉睫[1]。湖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真正搭建与社会岗位性质和企业对学生能力需求相匹配的创新实践平台,构建了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创新创业一体化“科创”平台,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升级需求,具有适应变化能力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1 学科竞赛层次化建设

根据“新工科”建设中强调的学以致用和跨学科交叉融合要求,构建有层次的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竞赛体系,打破“被动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出发,自主学习,竞争学习,跨专业交流,强化专业技能,搭建学科交流平台。

首先,建设校级学科竞赛组织团队。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学院团委学生会及部分社团的学生团体成员前期参与过一些学生活动的组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活动中主要承担执行者的角色,等待活动组织者分配;没有完整串联组织活动的经历;活动组织现场随时随意调整;忽略整体流程感和细节规范等。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及学院开办多期创新创业导师培训班,先组织教师学习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新方法、新举措,再由教师凝练后和活动组织的学生团队成员一起探讨活动的组织结构及流程、场地布置重点及现场把控等。具体由学生团队的所有成员参与讨论活动方案,从宣传到后期总结,从全局到细节落实,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制定出完整全面的执行计划,一切事宜按计划执行,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通过一场活动的组织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发展得到了有效促进。

其次,扩展校级竞赛形式。之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只有一项偏重产品制作的“食品创新制作大赛”,这对参赛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更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参与。为弥补这一不足,学院积极争取学校各单位的支持,逐渐扩展了多项校级比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选拔赛”“食品安全科普赛”“生物实验技能操作赛”等。部分比赛不仅本专业学生不分年级均可参与,同时还可邀请其他专业学生跨专业参与,不仅激发了学生对食品类知识的兴趣,还吸引了其他专业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为不同专业间的学生链接提供了平台,推动了食品相关专业实践平台的发展。

第三,大力支持参加省级及以上竞赛。学院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走出校门到更高的平台锻炼,如虚拟仿真大赛、技能操作大赛、酸奶制作大赛、酒体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生命科学竞赛等等。走出校门,学生不仅锻炼了个人的实践能力,开阔了视野,也取得了一点成绩,同时更能找准同龄人之间的差距,激励学生团队反思总结分享,持续改进,正向影响其他学生,促进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完善和体系化。

在学科竞赛体系的建设实施过程中,很多学生获得了新技能,如制作视频、发布网络调查问卷、海报制作、数据分析软件使用等,不仅将专业技能学以致用,关键是学会了主题式自主学习和跨学科交叉学习,形成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工程教学新模式。

2 科研训练系统化建设

建设阶梯递进的科研训练体系,包括1个目的2种模式和3个阶段。1个目的即提高创新创业能力,2种模式即结合虚拟仿真实践训练的线上线下同步训练和科研平台导师、学长“传·帮·带”的从零到一训练,3个阶段即实验室安全规范和基础操作训练阶段、独立完成部分实验阶段和自主建立实验体系阶段的系统化工程教育模式。

为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主要采用2种实践模式。科研工作导师制,依托项目成员的科研项目、横向课题项目、“食品工艺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2]及“科技特派员”类的科学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相关课题供自主选择。针对不同课题的具体实践要求不同,与学生讨论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计划中包括理论知识要求、实践操作必备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要求等内容,采用指导教师手把手,学长一对一“传·帮·带”的方式,为学生规划从零到一的训练方案,有的放矢,各个击破。同时,为学生分享线上资源,便于巩固学习,实现线上仿真和线下实操的无缝结合,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分析与解释数据、仪器使用、提炼有效结论等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

为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采用三阶段递进式方法。新成员加入团队,必须熟悉实验室安全规范要求及实验室日常管理要求,必须熟练掌握包括试剂使用及保管、仪器基本使用、样本处理等基础操作,通过随机考核,合格后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第二阶段即独立完成部分实验阶段,包括独立制作标曲、独立操作仪器、保持结果重现性等注重细节的训练。这个阶段与第一阶段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逐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建立专业自信。学生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后,即可独立自主设计实验和指导教师讨论,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方法,通过学生循序渐进的行动,将“学中做,做中学”落到实处,以学促做、以做带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从而达到系统化工程教育的模式。

同时,为提升全院学生科研技能,学院推进仪器共享化工作,建立建设仪器共享平台[3],组织大型仪器培训,每年6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提高了学院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在科研训练系统化建设过程中构建了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实践体系。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均是产生于实践中,改变了解决“假设问题”的实践模式。通过递进式地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创新性的想法,通过整理整合,学生以此为基础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竞赛、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利于培养适应产业融合发展、匹配社会岗位性质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3 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技术型教师优势,建立同企业标准化流程接轨的实习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导师从企业的视角参与制定实习实训方案,搭建学生认知社会岗位要求和企业对学生能力需求的认知实践平台。

学院已有的可开展中试生产的中试生产线包括黄酒、啤酒、酸奶、焙烤、喷雾干燥等,目前已开展过啤酒、酸奶、糕点、茶叶蛋小批量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学生自主分工,进行角色演练,从采购原料、调试设备、定职定位管理等工厂化的要求中,学生对生产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对现场问题的分析解决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品尝和分享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喜悦和成就感无以言表。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将课堂搬进了车间,学生的学习更直观,印象更深刻,体会更真切,校内实习实训工作是完全可以延续下去的。

4 地方服务多样化

学院教师积极服务地方,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调研,熟悉不同企业面临问题,增加学生接触面,开阔视野。先后带领学生到卧龙山药合作社了解山药酒生产车间建设及企业标准制定情况,到湖北石花及古襄阳了解清香型白酒基酒生产工艺及白酒的品鉴,到湖北香园学习植脂末生产及风味品鉴,到襄阳正大(食品)了解标准化企业研发部门建设情况及用人要求。学院本着建立依托本地、发展本地、服务本地的地方服务体系,带领学生助力脱贫攻坚、协同企业攻坚克难、发力食品专业知识普及,将多样化工程教育模式融入到平台建设中。

在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探索中,将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升华至“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放在重中之重,避免学生表面行动上的“动”,实际思维上的“静”。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学科竞赛、仪器培训平台建设、实践教学改革、产品中试生产实践和地方企业服务,链接了更多的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次为学生提供了选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可眼观、手摸、品尝的各个角落,增强了师生互动,同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总结经验教训,将对“学生毕业时,学到了什么,能做什么”等问题的思考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促进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实现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同步发展。

猜你喜欢
科创竞赛学生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22年3期)2022-06-05 07:50:56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8:58
科创走廊“乘风起”
当代党员(2022年7期)2022-04-14 21:51:05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赶不走的学生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