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特征及本质

2022-02-09 16:32:52靳旭鹏龙小农
现代国际关系 2022年9期

靳旭鹏 龙小农

[内容提要] 随着传播的空间转向、地理的传播转向以及虚拟与现实同构社会的到来,信息空间已成为与海陆空天并行发展的第五维空间,进而引发信息地缘政治博弈。地缘政治博弈的本质是行为体通过控制地理空间获取权力和利益,信息地缘政治博弈则是行为体通过引领信息技术、争夺信息空间以实现政治博弈的目标,让信息技术成为博弈的工具、信息空间成为博弈的舞台。信息传播凭借其极强的空间穿透力、连接力和控制力,成为空间之轴,是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关键。因应信息地缘政治博弈,需要洞悉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本质,理解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输与赢,明确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制胜关键。

地缘政治博弈主要考察地理空间、地理因素对于政治决策和政治博弈的影响,陆海空天等地理空间及其蕴含的资源是博弈的焦点,其目标是通过控制相应的地理要素以在国家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传播的空间转向、地理的传播转向以及虚拟与现实同构社会的到来,在互联网基础上形成的信息空间已成为与陆海空天平行的第五维空间。社交媒体与颜色革命、平台竞争与技术较量、数据泄露与网络安全等信息空间的现实博弈层出不穷,使信息空间成为看不见硝烟的地缘政治博弈场。如果说土地是农业社会的基础生产资料,石油是工业社会的基础生产资料,那么数据就是信息社会的基础生产资料。本文着重考察信息地缘政治博弈问题,首先厘清信息地缘政治博弈呈现的特征,进而分析信息传播影响下的地缘政治博弈态势,思考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本质、输赢,以期有助于妥善应对。

传统地缘政治博弈始终强调地理位置及地理要素对于政治的影响。从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权论、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的大陆心脏说到豪雪弗(Karl Haushofer)的生存空间论,从杜黑(Giulio Douhet)的空权论到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的边缘地带论, 从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的大棋局和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大外交到跨世纪的批判性地缘政治学理论,地缘政治学经历了繁荣—低迷—复兴的历史发展过程。①潜旭明、倪世雄:“21世纪新地缘政治和中美关系”,《美国问题研究》,2007年第6期,第21页。它们都是考察海洋、陆地、天空等相应的地理空间和地理因素对于政治权力博弈的影响。信息地缘政治博弈则具有信息时代的鲜明特点,不同学者选取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丹·席勒(Dan Schiller)将信息地缘政治置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指出信息的地缘政治学可以用来阐明历史变迁的模式,并认为世界政治经济结构重组凸显了信息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将信息地缘政治同美国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建立美国主导下全球通信系统的历史联系起来。①[美]丹·席勒著,翟秀凤译:《信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69~170页。埃里克·罗森巴赫(E.Rosenbach)和凯瑟琳·曼斯特德(K.Mansted)则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出发,将数据看作“新的石油”,认为信息是新的地缘政治资源,得到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视。国家之间围绕信息权力展开新的争夺,包括抢占信息影响力、决策准确性、数据经济、指挥联络能力的制高点。②E.Rosenbach & K.Mansled,“The Geopolitics of Information,”Belfer Centre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Harvard Kennedy School,2019,pp.1-3.国内学者从国际传播与地缘政治关系角度切入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地缘政治,从网络地缘政治视角分析中美关系,或从科技竞争与国家权力维度看待网缘政治,在“数字平台地缘政治”逻辑下分析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③任孟山:“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与地缘政治”,《现代传播》,2014年第10期,第46~49页;蔡翠红:“网络地缘政治:中美关系分析的新视角”,《国际政治研究》,2018年第1 期,第9~37 页;黄仁伟:“5G、一带一路与网缘政治”,《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9期,第47~49 页;姬德强:“数字平台的地缘政治:中国网络媒体全球传播的新语境与新路径”,《对外传播》,2020年第11期,第14~16页。不同视角的研究均突出了信息技术和信息空间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核心作用。

总的来讲,信息地缘政治博弈重点探讨基于互联网形成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空间对政治的影响及其与地缘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信息地缘政治的博弈要素构成中,除信息技术和空间本身之外,还包含信息空间中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产品、用户等。如果说传统地缘政治强调的是国家驾驭地理空间的能力,那么信息地缘政治则突出国家驾驭信息空间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制海权、制空权、制天权,信息地缘政治强调制信息权,是掌控和使用信息技术、信息空间的能力。信息传播则以极强的空间穿透力、连接力和控制力,成为空间之轴,是影响信息地缘政治博弈态势和应对战略的关键所在。信息地缘政治博弈关注重点虽然与传统地缘政治博弈不同,但信息空间架构的基础设施、信息传输的行为主体以及信息空间博弈目标兼具地缘属性和虚拟空间属性,因而呈现出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独有特征。

首先,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焦点的复杂性。相较于海权论、陆权论、空权论等关于海洋、陆地、天空特定地理空间的竞争,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要更加复杂。这与信息空间构成要素的多样性有关,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产品、信息专业人员、信息数据等都是信息空间中的构成要素,因此博弈焦点可能落在其中每个要素上。2019年以来美国联合“五眼联盟”国家对中国华为公司5G 通信技术发展的遏制以及通信设备安全性的质疑,终止与华为公司的设备合同,都是其中的体现。同时,一种信息设备、一种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可能包含来自多国的企业,例如手机作为日常的移动通信终端,其芯片的设计、生产、封装,会涉及到很多国家的企业,包括美国的英特尔、韩国的三星、中国的华为海思等,而手机操作系统、各种移动应用开发商又分属于不同的公司,手机的其他硬件,例如相机镜头、屏幕、通话硬件、音响等有不同企业产品参与,这就造成一种信息成果包含多种信息专利混杂的情况,使得信息地缘政治的博弈焦点更加具有复杂性。

其次,信息地缘政治博弈边界的模糊性。信息空间不同于自然形成的地理空间,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形成的虚拟空间。信息的流动性使信息空间不可能形成清晰的边界,交流互通才能让信息产生更多价值,使信息空间更多地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属性。信息空间本身的利益交互性,增加了博弈边界的模糊性,提高了信息空间的博弈难度。光缆、卫星、计算中心、数据中心、存储器、计算机等装备,通信相关的芯片、处理器、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虽然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但它们都有生产、设计、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归属,而拥有这些产权和技术的公司、机构、个人都有国别归属,同相关的主权国家联系,全球互联网13 个根服务器中只有3个位于他国(英国、瑞典和日本),其余都在美国,而根服务器是世界各国接入世界互联网服务的必要渠道,各国利益在根服务器的运行使用中相互交织。在太空通信领域,很多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系统通常都是服务多国的,很多国家没有发射卫星的技术,只能借助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卫星技术来获取服务,例如2022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链卫星系统为处于战争中的乌克兰提供互联网通信服务,这些都会增加利益交互。但是,其间边界的模糊性并不意味着信息主权的消散,不代表信息无主。

最后,信息地缘政治博弈主体的多样性。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主体往往是民族国家,只有国家具备实力去争夺陆地、海洋、天空。在信息地缘政治博弈中,国家作为信息主权的维护者、信息发展的规划者、信息技术的支持者,依然很重要。但是,在主权国家之外,大型通信企业、跨国互联网公司、国际传媒集团也成为信息空间博弈的重要主体,荷兰学者何塞·范·迪克(JosevanDijck)认为现在世界上主要有两个平台生态系统,一个是美国系统,还有一个是中国系统。①何塞·范·迪克、孙少晶、陶禹舟:“平台化逻辑与平台社会——对话前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主席何塞·范·迪克”,《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9期,第53~54页。而互联网平台天生具有扩张性,更多的用户、数据、市场是平台不断发展的必需品,因此平台间的竞争变得不可避免,跨国平台很容易被地缘政治裹挟,进入信息地缘政治博弈领域。此外,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个人可在社交媒体这一特定信息空间中充当舆论的主导力量,俄乌冲突中社交媒体平台几乎可以“秒读”战争,战场的残酷、武器的威力、战士的生死、平民的恐慌都可通过社交媒体展示在公众面前,战争带来的恐惧和恐怖会在社交媒体发酵,从而对战争伦理、战争正义、战争决策带来影响。同时,社交媒体改变了战时领导人的“出镜方式”,“演员总统”泽连斯基更是通过自拍小视频的方式在社交媒体疯狂“圈粉”,传达乌克兰的诉求、痛斥俄罗斯的霸道、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激励乌民众的抵抗,这种实时的、不断更新的、广而播放的战争过程,影响着政治家的决策思考和民众对战争的价值判断。

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引领信息技术,控制更多信息空间,服务国家发展和利益。因此,信息技术是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有助于扩大地缘政治博弈的张力;信息空间则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舞台,有助于加大地缘政治博弈的疆界。信息传播凭借其穿透力、连接力和控制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地缘政治博弈态势。

(一)信息传播凭借空间穿透力塑造舆论格局,影响地缘政治博弈方向。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突破空间限制,在海陆空天及信息空间中穿梭,使信息空间在地理空间中扩散,引发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相互渗透,导致传统的地缘政治博弈信息化。

信息技术加剧舆论竞争,成为地缘政治博弈新途径。信息技术的发展始终和舆论交织在一起,从口头传播到文字传播,再到电子传播和智能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总是会营造与之相匹配的舆论场。Web3.0 时代的重要特点是让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传播权力,以致信息空间的舆论纷争更加复杂,并使社交媒体具有极强的动员能力。

2010年中东剧变先后蔓延到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伊朗等国,阿拉伯世界不少老牌政治人物在运动中下台,而社交媒体在这场阿拉伯世界动乱中的威力得到显现。“9·11 事件”后,中东地区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重点,加之中东国家人口年轻化和信息技术普及化,此次动乱中社交媒体将线上聚集的力量转变为现实中的抗议活动,社交平台成为发泄情绪、凝聚意志、组织抗议活动的平台。近些年,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算法传播将代码转化为权力和控制的中介,来实现信息的生产、审核、推送和过滤等自动化功能,在提升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风险治理的新课题。2018年1月,联合国调查人员指责Facebook 通过传播针对罗兴亚穆斯林的仇恨言论,在缅甸可能发生的种族灭绝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公开承认Facebook 的算法在缅甸事件中因未能成功识别虐待、仇恨或虚假的内容而造成了不良后果。社交媒体这一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成为个别国家替代传统政治、军事手段,干涉主权国家内政,追求地缘政治目标的新途径。同时,算法传播这一信息技术也可以跨越国界,在全球秩序中制造混乱。

信息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地缘政治博弈走势。在社交媒体高度普及的时代,2022年乌克兰危机从动员、爆发、推进、谈判以及相关国家的表态、博弈都在信息空间得到展现。因此,要跳出军事冲突本身进行考察,才有可能认清乌克兰危机在信息空间的博弈态势。

信息空间的舆论竞争成为军事冲突的平行场域。美国和北约虽称不直接介入军事冲突,但通过种种方式制裁俄罗斯,与经济制裁并行的是对俄罗斯媒体的制裁,以“今日俄罗斯”(RT)为代表的俄罗斯媒体遭到美西方的制裁和限制,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平台通过“打标签”“内容审查”“限制推广”等手段配合美国政府的制裁措施。从乌克兰危机中可以看到,虚拟信息权力同现实军事权力相互影响,信息空间同军事空间互相塑造。媒介的发达意味着信息突破时空限制的能力不断增强,俄乌战场已不再局限于现实的军事空间,而是已经蔓延至虚拟的信息空间和传播领域。线下的军事冲突、各方表态、谈判进程为线上的传播竞争、舆论交锋、话语争夺提供素材,线上的素材经过编辑、加工、分发,形成议题、引导舆论,再反作用于线下冲突。军事和传播领域的战争同时进行,交织发展、相互塑造,共同作用于地缘政治博弈走势。

(二)信息传播依托空间连接力造就数字平台,拓展地缘政治博弈领域。信息技术天然的连接属性将地理空间资源数据化,并通过建立超强的数字平台,进行空间资源的连接、调配。以此为基础,信息空间和地理空间彼此勾连,进而彼此塑造。

信息技术催生超级数字平台,成为地缘政治竞争新领域。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信息传播、社会交往、生活服务、社会治理等多种功能集于一体的超级数字平台。平台在市场逻辑和商业驱动下不断扩张,更广的服务领域、更多的用户、海量的数据是平台生存发展的必需品。平台具有跨越国界的天性,但从一国扩张、渗透到其他国家之后,就不得不面对陌生国度诸多政策、规范、习俗、环境的制约,尤其在平台母国同平台业务所在国发生地缘政治摩擦之后易被裹挟到政治博弈中。在现实中,数字平台竞争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地缘博弈的新领域。2020年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冲突期间,印度政府出台政策下架了中国50 多个在印度运营的APP,其中包括TikTok、Baidumap、WeChat、Weibo等平台型的产品和应用;同年TikTok 在美国遭到特朗普政府的打压。

同样,面对美国社交平台Facebook 在澳大利亚信息传播渠道形成的垄断地位,澳大利亚政府为了争夺议程设置和传播主权,于2021年3月2日出台《新闻媒体和数字平台强制性谈判法》法案,明确规定数字平台公司需向符合法律规定的注册新闻业务公司进行原创新闻付费,同时要及时发布与新闻内容有关的包括算法排序等相关变更通知。作为回击,Facebook 宣布将限制澳大利亚的发行商和用户共享或查看澳大利亚和国际新闻内容,强调会使用多种技术组合来限制澳大利亚新闻内容。Facebook 利用自身权力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控,干涉澳大利亚信息的正常发布,双方较量还将持续。因此,数字平台必须面对伴随市场竞争而来的地缘政治风险和政策规制。如何处理商业逻辑与政治逻辑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平台服务与地缘竞争之间的平衡,皆是平台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彼此塑造,共同拓展地缘政治博弈界限。近年来,随着全球卫星宽带接入需求的增加,卫星互联网成为信息通信领域的热词,卫星互联网在不借助光纤、地面基站或其他手持终端的情况下,利用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实现便捷的互联网连接。卫星互联网突破传统互联网的平面边界,利用太空构建起更加立体的连接网络。这其中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计划”最为出名,目前共规划了3 期系统,总规模接近4.2 万颗卫星。

但是,卫星互联网的竞争引发各国对低轨道太空空间和资源的竞争,以及空间飞行器的碰撞风险。“星链计划”的4.2 万颗卫星发射完成后,将占据大量近地轨道和空间频谱资源。国际电信联盟对轨道和频谱的获取采取先到先得原则,这意味着后到的国家需要避开已申请的频段和轨道,客观上将压缩其他国家太空探索的空间。①“‘星链’升空‘星战’打响”,《中国国防报》,2022年1月18日。除SpaceX 之外,美国的波音公司和亚马逊公司、英国的一网公司(OneWeb)、加拿大的Telesat 公司、中国的银河航天和九天微星等公司都在进行卫星互联网的布局。卫星的大量发射让太空越来越拥挤,增加了航天器碰撞的风险。2021年7月和10月,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采取了紧急避碰措施。卫星互联网的竞争势必将低轨道太空拓展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新领域。

此外,美国拜登政府在信息空间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并在各种场合渲染中国的网络安全威胁,拜登在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发表演讲时强调“中国在网络空间中日益增长的威胁”②“Remarks by President Biden at the 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White House,June 27,2021.,拜登政府还大肆炒作“中国黑客”话题,污蔑中国发布“虚假信息”、进行“信息操控”等③“Chinese Disinformation Efforts on Social Media,”RAND Corporation,2021.,塑造中国网络信息安全威胁。2021年7月19日,美国联合英国、挪威、加拿大、新西兰、欧盟等同时就网络安全问题发表声明,指责中国对美国和其他国家进行系统性网络攻击。④“The United States, Joined by Allies and Partners, Attributes Malicious Cyber Activity and Irresponsible State Behavior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hite House,July 19,2021.因此,除了物理空间的技术较量之外,信息空间也同样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

(三)信息传播借助空间控制力加剧科技竞争,拓宽地缘政治博弈重心。先进信息科技、前沿通信技术现已成为控制和统筹空间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竞争表象掩盖着空间资源控制权的争夺,这使信息主权的重要性空前突出。信息主权是国家主权在信息空间中的投射,它与信息霸权的交锋往往聚焦于主权国家的信息地缘控制力。

信息技术引发科技竞争,成为地缘政治较量新工具。信息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哪种技术能在单位时间内更加稳定安全、更远距离传输更多的“比特”,这种技术才能具有更强竞争潜力。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从3G、4G 到目前的5G 再到未来的6G,哪个国家能在通信技术中领跑,这个国家就有可能构筑起更加坚实的信息实力。作为一种技术,互联网存在公共性和垄断性:在使用上具有公共性,带来人与人的连接与沟通,具备广阔的延伸可能;在技术上又具有垄断性,美国占据技术的制高点,在推广与设定议题上有垄断优势,因此国与国之间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⑤马立明:“从信息全球化到信息地缘政治:互联网思维逻辑的演进与趋势”,《国外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第85页。

2018年以来,美国以设备安全、技术威胁等为由对中国高科技公司实施一系列制裁,企图遏制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尤其图谋打压华为在5G方面的领先优势,防止中国公司实现通信领域的技术突破。2020年美国以数据安全、用户隐私等原因对TikTok 发起制裁和打压,意在维护美国社交媒体技术霸权和掌控海量用户数据。拜登政府上台后,为维持美国在信息领域的技术优势,于2021年3月10日美国国会表决通过了《2021 美国救援计划法案》,其中10 亿美元用于建立“技术现代化基金”,6.5 亿美元用于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2 亿美元用于改善数字服务。⑥“American Rescue Plan Act of 2021,”U.S.Congress, March 11,2021.此外,美国以维护供应链安全为由,加快中美网络空间“技术脱钩”,2021年6月,拜登以“应对中国军工企业威胁”为借口签署行政命令,将包括华为、中芯国际等59 家中企列入投资黑名单,禁止美国实体与名单所列公司进行投资交易。⑦“FACT SHEET: Executive Order Addressing the Threat from Securities Investments that Finance Certain Compani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hite House,June 3,2021.目前,在美国对中国进行管制的实体当中,涉及通信、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相关科技产业实体上百家。

信息权力与国家利益进一步绑定,信息主权与信息霸权争斗不断。信息的流动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空间的主权问题成为争论焦点。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张信息流动自由、互联网自由、信息无国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则主张维护信息主权、反对信息霸权。

2013年由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爆料的美国“棱镜门”计划,将美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国内外进行监控的丑闻公之于众,引发全世界关注。这场风波还爆出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9 家国际互联网巨头皆参与其中。一时间,关于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信息主权、信息霸权的讨论热度陡增。近些年,美国社交软件Facebook 因为侵犯和泄露用户隐私,被德国、英国、爱尔兰、荷兰等欧洲多国用户和监管机构起诉。美国将信息技术当作实现其战略目的的重要工具,打着信息自由流动的旗号在全世界布局监控网络,窃取美国民众和其他国家的信息,遭到许多国家的谴责和质疑,交锋的焦点是美国是否有权力为了自己国家利益侵犯别国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伊朗为了防止因大量民众使用美国搜索软件和社交软件造成数据安全问题,早在2005年就提出“国家信息网络”计划,目的在于研发本国可管可控的“国家信息网络”来规避美国主导下国际互联网带来的安全隐患。根据规划,“国家信息网络”建设一共分为三期,建设包括通信技术设施、宽带服务、内容和分发网络以及IT 产业和电子政务等多领域的网络系统。①“Iran Launches Na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Mehr News,August 28,2016.2021年8月,伊朗通信和信息技术部部长伊萨·扎热普尔表示,“国家信息网络”将在四年内建设完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它已成为伊朗国内重要的信息通信技术项目之一,②“ICT Ministry to Complete NIN Project in 4 Years,”Financial Tribune,August 28,2021.为维护伊朗信息主权服务。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地缘政治博弈日益扩展,并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信息空间与地理空间交互融合式进行,信息时代的地缘政治博弈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地理空间,虚实同构的博弈空间将成为常态,因此要树立多维空间融合博弈理念,辩证看待博弈的输与赢。但说到底,信息地缘政治博弈还是实力的较量,重要的是要弄清博弈取胜的关键所在,不断增强实力以妥善应对信息时代的地缘政治博弈态势。

(一)洞悉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本质,塑造虚实同构的博弈空间。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Ratzel)把信息流通比作是“空间的主宰”,“是构成城市和国家的重要机制”,它使得地理空间成为“活的空间”。③[法]阿芒马·特拉、米歇尔·马特拉著,孙五三译:《传播学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没有信息流动的空间是黑暗的、寂静的、缺乏生命力的。只有让信息传播成为贯穿五维空间的有利工具,让陆海空天相互联通,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才能让地理空间“活起来”。正是由于信息的空间穿透力,信息地缘政治博弈范围超越了传统博弈的单一地理维度,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本质是思考如何以信息为轴在海陆空天和信息组成的五维空间当中提升综合实力,获取更多优势。

塑造虚实同构的博弈空间就是这一本质的要求。媒介技术迭代发展的核心作用在于不断突破时空限制,减少距离对交流的障碍,促进信息的快速流动,从而构建起人类交往的虚拟世界。人类正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最好的连接器。过去,人类可以选择在虚拟世界或者现实世界中交往。将来,人类可以同时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交往,在一个虚拟同构的社会中生活,这也是“元宇宙”的奥妙之处。数字时代,信息和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生产资料,传播权和话语权成为关键权力,信息空间成为国家博弈的重要领域和国家竞争的新疆域。④龙小农、靳旭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后的权力博弈”,《当代中国与世界》,2022年第1期,第90页。只是单一聚焦于传统地理空间的博弈将变得过时,取而代之的是虚拟与现实空间的同步博弈,俄乌冲突即是一个案例,军事战争、舆论战、认知战、信息战同时开打。信息的流向流速、信息的传播能力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征,在地缘政治博弈中要巧妙通过信息传播将单维空间的优势扩展到多维空间。

(二)构建多维空间融合博弈的理念,理解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赢与输。信息地缘政治博弈虽有新特征,但仍然遵循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基本逻辑,有博弈就有输赢。不同的是,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空间是多维空间,这就需要构建多维空间融合博弈的理念来理解信息地缘政治博弈中的输与赢。一方面,要树立多维空间问题综合治理的思维逻辑,才能增加博弈赢面。在传统地缘政治中,无论是基于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太空的博弈,其实质上都是基于物理空间的力量竞争,且传统陆权、海权、空权的竞争多局限于自身领域,没有进行有效的互通。信息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的穿梭流动让地缘政治可以在海洋、陆地、天空、太空以及信息空间构成的五维空间中进行博弈,这些空间共同构成信息活动的疆域。空间的联通将导致一种局面,即一种空间的问题很容易扩散到其他空间,引发数个问题一同迸发。如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而来的是信息疫情和政治疫情,它们持续破坏抗疫成果、侵蚀抗疫合力、怠惰抗疫积极性。“三种疫情”互为叠加、互相驱动,必须整体把握“三种疫情”的互动关系,才可能对相关国际舆论进行综合治理和引导;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舆论引导,就要综合消杀“三种病毒”、治理“三种疫情”。

另一方面,要用信息联动多维空间,调动多类资源,集中多种力量,共同为一个目标服务。从社会有机论的视角出发,如果将社会看成一个有机体,那么流通系统犹如人体的血管,是执行配送和调节的基本器官。由“道路”“运河”和“铁路”构成的配送系统,确保“营养物质”分配,信息等传播手段则是负责调节的神经系统,管理着中枢系统和外围设备的复杂关系。①[法]阿芒马·特拉、米歇尔·马特拉著,孙五三译:《传播学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如果将当前国际社会看成一个有机体,大规模的信息网络就是神经系统,延伸到各个空间的信息网络将陆海空天同信息空间连接起来,负责不同空间的资源调配,处理不同空间协作运作的复杂关系。同时,信息网络又不单单是神经系统,它已经融入到传统的现实流通网络中,与传统“流通系统”共同发展成为社会的血液系统,信息流的发展带动的是物流、资金流、知识流、人力流的不断加速。物流的加速带动了生产消费的加速,资金流的加速带动了投资扩张的加速,知识流的加速激发了创新发展的加速,人力流的加速带来了认知迭代的加速。因此,未来的地缘博弈要着眼于“五维空间”,卫星通信、5G 基站、海底光缆、云计算中心、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遍布不同空间的信息技术和设施要共同发展,建强“神经和血液系统”,锻造信息传播的空间连接力,增强博弈的主动权。

反之,如果在信息地缘政治博弈中不具有多维空间融合博弈理念,不重视信息空间同其他地理空间的互动影响和信息空间对其他空间的统筹作用,只是孤立应对某一空间的问题,就容易在信息地缘政治博弈中失败。

(三)明确信息地缘政治博弈取胜的关键。信息地缘政治博弈取胜有两点关键。第一,如果说军事是传统地缘政治博弈依靠的关键手段,那么信息科技就是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关键手段。军事信息化即通过信息技术赋能军事,增强博弈实力。卫星导航技术让导弹具备精确制导能力,雷达定位技术强化了军事防御能力,信息通信技术使得超远距离军事联络成为可能,信息干扰技术增添了军事对抗信息战的色彩,防火墙技术提升了军事机密的安全等级。同时,海陆空天各种武器装备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统一指挥调配,形成合力,应用于军队训练、作战各个环节,提升军队实力和作战水平,有效发挥了信息传播深入贯穿多维空间、统合空间资源的能力。具体到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②“习近平: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新华网,2018年7月13日。因此,必须建立强大的信息通信技术,在5G、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只有通过核心信息技术自立自主,才可能拥有实质的信息权力,在未来的信息空间博弈中占据上风。

第二,信息地缘政治博弈要取胜就必须在信息竞争的多个方面综合发力。除攻克前沿信息技术之外,还要构筑严密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防止网络攻击、网络间谍、网络犯罪等危害我国网络安全的行为;制定完善的信息治理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树立敏锐的信息主权意识,与打着“信息自由流动”旗号的信息霸权行为斗争;生产高质量的信息传播内容,提升中国话语权和国际舆论引导力;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传播人才,为信息地缘政治博弈提供智力支撑。只有综合施策,共同发力,才可能在激烈的信息地缘政治竞争中获得先手棋,赢得有利位置。就中国而言,我们要处理好在虚拟空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现实空间信息地缘政治博弈之间的关系。继续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网络成为世界各国互利合作、共赢共荣的有利工具。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当前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现实,完善信息空间的法律和治理体系,保证国家的信息安全,强化信息传播的空间控制力。

结语

信息联动陆海空天,虚拟空间同现实空间交织在一起,将地缘政治博弈疆界拓展得更加广阔。在虚拟与现实一体同构加剧的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空间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增加了地缘政治博弈的难度和复杂性。信息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关键在于,以信息传播为空间之轴,确立融合博弈理念,夯实信息地缘政治博弈的综合实力,构建多维且虚实交互的空间,提升信息传播的空间穿透力、连接力、控制力,有效撬动和激发多维空间的地缘优势,服务国家发展。

可以说,在信息社会,谁控制了先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空间,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掌握先机,谁就能在信息地缘政治五维空间的博弈中居于主导地位。伴随元宇宙、物联网、智能穿戴等虚实同构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现实空间,虚拟空间无形无状但无处不在,信息地缘政治博弈将超越甚至颠覆传统地缘博弈的空间架构,信息传播也将不再只是空间之轴,可能发展成为空间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