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论探

2022-02-09 14:49薛玉池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薛玉池

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论探

薛玉池

(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是一部特点鲜明的著作,在这一研究中杨铁夫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一,在对梦窗生平的爬梳中,匡正流传中的错漏之处;提出“楚伎”说;通过异词互证决定作品系年。其二,杨笺以意象勾连词作,论证作者用意;贯通用事深意,突破造语晦涩;把握吴词意内言外的特征。更从辞义之外,互证旁通以抉发梦窗词旨。其三,对梦窗词结构的分析是此笺一大亮点。以整体化的视角,归纳词学理论,并以此作为解读路径,活用文法、诗法笺词,把握吴词潜气内转的结构特色。

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吴文英

杨铁夫(1869—1943)原籍香山,名玉衔,字懿生,有“当代南国词坛第一人”之誉。师承词学大家朱祖谋,在词的创作与研究两端均有所成就。杨铁夫作词意在描绘锦绣山河,一生足迹遍布江南,四明之山水文气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杨铁夫推崇梦窗家法,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出版著作《吴梦窗词笺释》。此笺以朱祖谋刻疆村丛书《梦窗词集》为底本,就梦窗全部词作三百四十阕加以笺释,有首创之功。并补充了事迹考一卷,足见其于笺释梦窗词上用力。此笺所收梦窗词作之全,笺释之细致,是近代梦窗词研究的重要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开拓了道路。笺中诚然也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但总体上瑕不掩瑜,珍贵之处尤值得深入探讨。

一、以意逆志,奚明本事——对吴氏生平的爬梳

梦窗作为宋代词学大家,宋史中却不见其身影,一生行迹成迷。不仅交游情况扑朔不清,甚至生卒年份也难确考。对吴氏生平的考证,无疑是治其词的先决条件。杨铁夫《吴梦窗事迹考》一篇在朱孝臧《梦窗词小笺》以及夏承焘《梦窗词后笺》对吴词所涉地名、人名、写作时间考证的基础上继续发明,博征旁通以明其本事,对吴文英的家世生平、交游情况作了详细的考证,将梦窗词作的系年进一步细化。

杨笺在前贤的基础上,对吴文英的酬赠交游作了进一步的考辨。首先勘误的便是梦窗与白石交游说。梦窗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幕中,交游甚广,并且不乏一时贵人。仅是词中明确表明酬唱关系的就达六十人之多,但梦窗当时名声不彰,与其交游之人身份也多难辨。后世流传中一个最大的错漏之处便是将梦窗词中所谓姜石帚者,误为白石。如在《四库提要》中有“文英及与姜夔、辛弃疾游,唱和具载集中”[1]之语。刘毓盘《词史》中也言梦窗与白石游。杨铁夫根据梦窗集中六首赠石帚词,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作出了自己的有见之论:

一、《三部乐》题云“赋石帚渔隐”,换头云“越装片篷障雨”,已定为游艇之名,非家居无此设备。白石固家吴兴;非杭州者。又词中纯是隐者语,虽曰由题生情,但词不能不与其人合。白石奔走四方,席不暇暧,境遇似不相当。二、《解连环·留别石帚》云暖“岁晚来时”,又曰“酬花唱月”,又曰“别枕梦醒”,似梦窗寄寓石帚家经一年之久者。非客游外出,远家吴兴之白石能为主人。三、《拜星月慢》题云“姜石帚以盆莲数十置中庭宴客”,词云“雾盎浅障青萝”,“冷玉红香罍洗”,知莲盆外,复有精瓷之套盘。“澹月平芳砌,砖花滉、小浪鱼鳞起”,“绣屋重门闭”,足见庭宇幽洁,门廊邃深。若为寄寓景况者,租赁蜗居,此数十盆莲不愁塞破屋子耶?四、《齐乐天·赠姜石帚》云“水杨阴下晚初舣”,自指渔隐言。“更展芳塘,种花招燕子”,以正意言,塘云“更展”,岂租客之权,以喻义言,白石爱姬止小红一人,卒以不耐贫,而为琴客以去,于“更展”之义不符。[2]165

前贤已根据白石、梦窗生卒年份推断二人不可能有所交往。杨笺于前贤的观点上补充证据,得出更为可信的结论。杨铁夫在考证的同时结合校勘,拓宽了词籍校勘的空间。纠正了吴词在流传过程中的淆误,厘清了梦窗的交游网络。

对于梦窗情史的考察,因为关系着其大量词作主旨的厘清,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此前的研究大多已辨明梦窗词中所怀女子不止一人,杨铁夫则在《吴梦窗事迹考》中首先明确提出了“楚伎”说。其认为梦窗词中涉及楚伎者共有四首,分别是《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霜天晓角》(香莓幽径滑)、《凤栖梧·化度寺池莲一花最晚有感》、《玉蝴蝶》(角断签鸣疏点)。在《玉胡蝶》一阕词首,铁夫按:“此词当是客淮安,忆楚伎并忆家姬之作。”阕中几句“楚魂伤。雁汀沙冷,来信微茫。都忘。孤山旧赏,水沉熨露,岸锦宜霜。败叶题诗,御沟应不到流湘。”笺云:

李贺诗:楚魂寻梦风飘然。盖指楚伎。杜荀鹤诗:暮天新雁起汀洲。苏词: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言渺无来信……识楚伎。盖在杭州,故云“孤山旧赏”。平出。此翻用御沟题叶事。[2]204-205

这位楚地女子,在梦窗词中多次出现。他们似在楚川初遇,情投意合,相见恨晚,却又匆匆分别。杨铁夫首先注意到了词中多次出现的湘水、武陵等地点,又结合词中忆人之缠绵情愫,故为之说。杨氏的“楚伎”说不仅有肇始之功,较之前人取得很大的进步,并且为后来学者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线索。现今梦窗一生中有一“楚伎”相伴这一观念,仍为学界普遍关注。

杨铁夫贯穿全笺的论词逻辑中颇为重要的一条即是异词互证,利用不同词作之间的关系链将它们组成完整的循环论证体系,以此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爬梳梦窗生平时,也有这一方法的运用。例如梦窗《扫花游·西湖寒食》云“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2]74,此词所作时地都有,唯无干支可系。然而杨氏在《塞垣春·丙午岁旦》词中“还似新年,过邮亭、一相见”句笺云:

此即《扫花游》之“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事。因此知《扫花游》必作于丙午前一年。[2]52

便可知《扫花游》作于淳祐五年。又有《花心动》“去年折赠行人远,今年恨、依然纤手”句,杨铁夫“疑为姬去之第二年”[2]275。作者作品的系年关系着作者行踪,词中蛛丝马迹都可能成为系年的根据。而异词间的对照、互证,提高了系年的效率,对背景资料空缺的梦窗词不能说不是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说《梦窗事迹考》一文对于吴氏一生大概行迹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有所关注。关于梦窗的生卒年岁,今仍难确考。杨铁夫对于毛晋以及四库馆臣仅凭《莺啼序》字句遗缺的现象,就推断出梦窗卒于此年的结论不予认同,将吴氏生年定为宗宁开禧(1205-1207)前后,卒年定在德祐二年之后。杨氏认为梦窗见及宋亡,年逾古稀。此虽难视为定论,也不妨备为一说。

《事迹考》一篇是民国时期对梦窗生平极为重要的考证文献。杨氏考察出许多确定梦窗生平的依据,有些论断颇具可信度。今天如果对梦窗生平年岁作进一步的探讨,似可以此为基点,从而作出更合理、更坚实的推断。知人论世,《吴梦窗事迹考》对于梦窗词旨的阐明笺释当然也有匡谬正义之助。

二、互证旁通,精蕴挹出——对吴词词旨的抉发

正如夏承焘所言“(杨笺)钩稽愈广,用思益密,往往于辞义之外得其悬解”[2]1。杨铁夫治梦窗词集用力深而心思细,不单由吴词字面上求解,而且互证旁通,使得原词精蕴挹出。首先便是注意到了吴词中一些特定的意象,进而以意象勾连词群释义。杨铁夫在《锁窗寒·玉兰》后笺云:

梦窗忆姬之作,居全集四分之一。[2]1

数量虽还有待商榷,但是怀人确为梦窗之作一大主题。杨铁夫之所以如此判断,和他敏锐地发现了“燕”这一意象在梦窗词中的特殊地位有关。梦窗在忆姬之作中惯用“燕”之意象,在词中表达“燕去”或等“燕归”的愁苦之情。例如《瑞鹤仙》(泪荷抛碎璧)“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行客。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笺曰:

“燕去”,即姬去……按梦窗供职苏州仓幕时纳姬,僦居西园。[2]9-10

又如《瑞鹤仙》(晴丝牵绪乱)“流红千浪,缺月孤楼,总难留燕”与“寄残云、剩雨蓬莱,也应梦见”两句笺曰:

《啽呓集》:唐张建封妾关盼盼誓节燕子楼。决绝之语。既不忍书相思,余情例应可寄。无奈人远如在蓬莱,非梦又何能见乎?[2]11

又如《满江红》(甲辰岁)“帘底事,凭燕说。合欢缕,双条脱。自香销红臂,旧情都别”笺云:

往事已不忍言,惟燕子尚知而能说……“香销”人去也。“别”,殊异也。[2]21

以及《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欢盟误”句笺曰:

“问”是燕问,非问燕也。不曰人问,而曰燕问,燕去一年始归,归时人即不见,故问。疑此词作于姬去之第二年第一个清明。明知在吴,偏问“何许”,更妙。望而不归,故曰“误”。[2]150

这些词作使用意象统一,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回忆共同的一个对象。杨铁夫将这些有忆姬之意的词作集中起来梳理,提出了“每逢清明、寒食,必有忆姬之作”,可作为探究这一时节吴词内蕴的旁证。吴词单独观照不免有无处下手之感,特定意象联系起来的词群不啻为笺释吴词提供一种颇有启发的视角。

互证之法还体现在杨铁夫还将梦窗词与友人集相对照,以求得更为精准的释义。吴词《八声甘州》“水涵空、阑干高处”[2]277,杨氏初笺时仅以字面释之为凭高所见。后读《吴履斋词集》,有《满江红·姑苏灵岩寺涵空阁》词,方知“涵空”是为阁名,如此便与“阑干高处”连贯。此般例子种种,不再赘述。

梦窗词之症结,在于意深笔曲,隶事繁富。谙熟旧事确为笺注家的不二法门,铁夫在解读梦窗词时,更重视联系典故的深层内涵。如此,吴氏“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3]处便成为意蕴的精微处,更显词人巧思。杨笺定《江南春·赋张药翁杜衡山庄》为兄弟偕隐,便是鉴于“风响牙签,云寒古砚,芳铭犹在棠笏”中“棠笏”事用贾敦颐、贾敦实“棠棣碑”故实;以及“秋床听雨,谢妙庭、春草吟笔”句中用“听雨”“春草”等事皆兄弟故实[2]150-151。又如《解语花》“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句,杨笺点明“云容”“兰翘”“箫凤”等字来源于《侍儿小名录》载兰昌宫中三仙[2]47。不仅明了典故出处,且坐实了该词描绘确为冶游之乐。更有《浣溪沙》(新梦游仙驾紫鸿)词,杨铁夫引《名山记》“草堂在陕州东郊,宋魏野居此。寇准访野。”[2]116可知此词为吴潜下访作。杨笺在确定了吴词之陈喻后,抉微词中精蕴便得心应手了。

如其自述所言,此笺纯是遵师彊村教导而成,所以笺词深受常州派“意内言外”比兴寄托的词学理论系统的影响。关于梦窗词深渺内涵的讨论是杨笺的主要论题,通过分析比兴与寄托之法在吴词中的运用,杨铁夫认为即使吴集中占比最大的仍是怀人感伤之作,但实不乏哀时伤世的慷慨悲歌。例如《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首句“乔木生云气”笺云:

《孟子》: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苏诗: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南渡后,世臣零落,故想及乔木。[2]338

《忆旧游·别黄澹翁》“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笺云:

此“故人”当是梦窗自指。“秋蛇”言字。时有词寄慨,不必真题壁也。[2]336

《古香慢·赋沧浪看桂》“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圃。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笺云:

从时令笼起。杜诗:佳人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此喻言身当末世。[2]345

以上数例字里行间萦绕着的身世之感,可谓典型。就梦窗生活的时代而言,他无法超脱于现实之外,更是不可避免地中怀隐忧。触景伤情后发出的种种哀音,隐藏在比兴之后,于他处寄托怀抱。杨铁夫注意到上述诸阕,起韵空灵缥缈,往往先由时令、意象起笔。其间字句,往往深有寄托。泥于从字面中求解,反而做管中之窥。吴词造语幽曲,又运思精深,本就很难指实。解释梦窗心曲的当然之道应为通其意而不求甚解。同时,杨笺体现出来的词学观念,十分鲜明地归源于业师朱祖谋。朱祖谋历时三十载,四校梦窗词,对梦窗词可谓欣赏有加。在《四印斋校刊梦窗四稿序》中,其云“古之伤心人,别有怀抱,读梦窗词,当如此低徊矣”[4]。可见朱祖谋早已于梦窗词旨有所得。山河破碎、世风日下的环境给予梦窗以心灵触动,这种触动表现在词中形式是委婉的,内容是深窈的。这类词作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证明了吴词并非只重形式、内容贫弱之流。杨笺在这一点上可谓是为吴词正名。

杨笺在校法方面也有所发明。将朱彊村《梦窗词集小笺》、夏承焘《梦窗词集后笺》、陈洵《海绡说词》几家与自己所笺对照,据以勘误互证,推陈出新。如《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一阕词旨,三家意见不一,海绡翁释为初遇吴姬;夏笺释为初遇杭姬,铁夫则释为冶游之作。其证据在于“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句中“千丝”,指柳言。此言访艳。以及“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一句笺云:

“留情”八字,在冶游上已属过于描写,若后经量珠聘归者,则不应留此亵语,所以不敢定其为妾也。[2]4-5

不难见出,相较于前二者,杨氏所言确实合情合理。吸收朱、夏、陈三家成果,从所写之人身份的角度出发判断梦窗词旨,是过于前贤之论。

贯通了吴词中用事端倪,即可突破造语晦涩处;把握了吴词意内言外的特征,又能体会其含思高远。杨铁夫《梦窗词笺释》是梦窗词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对梦窗词旨的抉发,形成了有别他家笺词的独特面貌。

三、千拗万折,潜气内转——对吴词结构的分析

有宋一代词坛,梦窗词极具特色,在造意、运笔方面别有笔法。如前所言,杨笺“于运典之稍僻者笺之,用意稍暗者释之”[2]11,吴词的意绪已经洞悉。对于梦窗词独特的运笔表现,杨铁夫在自序中评为“无不脉络贯通,前后照应,法密而意串,语卓而律精。而玉田‘七宝楼台’之说,真矮人观剧矣”[2]10-11。评价不可谓不高。可以说,杨铁夫《梦窗词笺释》最大之特色,就在于对吴词结构布局之分析。其所发议论之新颖,章法琢磨之精细都是前所未有的。

值得注意的是,杨笺对吴词结构的鉴赏拥有着整体化的视角。一直以来,张炎在《词源》中“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5]一论成了许多研究者切入的角度,从而对梦窗词的艺术表现作出有失偏颇的评价。然而如刘勇刚教授所言“文学鉴赏却要有整一和谐的思维。如果是碎片化的零敲碎打,或任意的断章取义,就不能获得艺术之真赏”[6],这种整一和谐的思维在杨笺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杨铁夫在《绕佛阁》(夜空似水)词后笺“吴词断不平直”[2]30,此论即是从梦窗词整体出发。梦窗词中虽有“顺逆、提顿、转折诸法”,多起波澜,但上述笔法无不是为整首词服务的,不能孤立地看待。以杨氏对《还京乐》(宴兰溆)一阕布局上的解读为例:

宴兰溆,促奏、丝萦管裂飞繁响。似汉宫人去,夜深独语,胡沙凄哽。对雁斜玫柱,琼琼弄月临秋影。风吹远,河汉去杳,天风飘冷。

泛清商竟。转铜壶敲漏,瑶床二八青娥,环佩再整。菱歌四碧无声,变须臾、翠翳红暝。叹梨园,今调绝音希,愁深未醒。桂楫轻如翼,归霞时点清镜。

首句“他词游宴必分两层,先游后宴。此一起即出‘宴’字,又一法。此等起法,全题俱到,下面似难转身,是非仿唐人听琴,听琵琶诗法不可”。之后三韵“分诠琵琶、筝、笙三事,尚未及方响,何也?岂方响用以止乐,换头‘泛清商竟’即属方响欤”。“菱歌”两句“另出一境”,用梨园故事发清愁之意。结句又言“泛湖后路,不曰归时霞点,而曰‘归霞时点’亦一消息在”[2]87-88。将上词拆分成句,单独解读时,确有零碎之感,转身处也没有连贯之感。但是倚声之作并非一词一句的简单叠加,整体的艺术感染力是片段有机的勾连。审美鉴赏当应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梦窗在写作这些词作时必然是将之视为一个完整的作品。杨氏看到了词的上下之间呼应,从一首词意境的构成、词意的完整以及等等方面为读者分析着梦窗作此章法的缘由。

即便是所谓“空际转身”法,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离了原词本身的生硬转折,而是有着“词的情绪”作为纲领。如释《齐天乐·白酒自酌有感》“当时湖上载酒,翠云开处共,雪面波镜。万感琼浆,千茎鬓雪,烟锁蓝桥花径”云:

“万感”句,空际转身。凡转身处,最要切题,又要针对上文。“琼浆”映酒,“鬓雪”映白。“烟锁蓝桥”,明言姬去,是题中“有感”二字之正根。[2]63

若无整体关照之眼光,很难发现这看似没有用文字点明的词意转换正贴合着整首词题旨。前贤研究多已经意到了“万感”句是一种时空的转换,今昔的对照,却很容易忽略此句还有切题之用。吴词字面的跳跃性虽大,暗中意脉仍是连接,真是所谓的“潜气内转”“脉络贯穿”。

同时,杨笺的整体关照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拨乱梦窗词“意识流”的观点。近代西方美学进入中国,不少学者以“意识流”的理论分析梦窗词作,进而得出其词不讲章法,缺乏逻辑,纯是描写作者内心意识流动的结论。此说不免使得吴词的艺术内涵大打折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对吴词的深入研究。吴词并非写的词,而是“作的词”“是精心结构,绝非率尔写成”[7]。唯有以此出发,才能体会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反对碎拆七宝楼台式的碎片化分析,努力体察词人的用意,这正是杨笺的治词之功。

梦窗之词是作家内心感性的结晶,而在对其进行艺术分析时,审美只可以是一个中介性的环节,一部词学著作必须上升到包含丰富具体的理性的综观。杨笺在分析吴词的结构特色时,善于总结提炼要点方法,反过来用于笺释,即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中,杨氏明言“兜头一转,力重千钧,所谓空际转身法。梦窗神力,非他人可及。此等笔法,随处遇之。必先知此,始许读梦窗词”[2]6。可见对梦窗章法的理论总结,是鉴赏梦窗词的入门之径。杨笺总结吴词起笔便有“平入”“逆入”“隐笔”诸多方法;换头处有“空际转身”“煞住”“总擎”“围中法突出”种种策略;收束全词的时候也有“缩收”“钩转”“透过法”等巧思。更不必赘述倒装法、移步换景法、旁逸斜出法等词中常法。

在这些词法总结中,不乏杨氏心得,择一二论述于下。杨铁夫结合自己读词心得,发展了“缩字诀”,将其用于笺释梦窗词中。《烛影摇红·饯冯深居》词曰:

飞盖西园,晚秋却胜春天气。霜花开尽锦屏空,红叶新装缀。时放清杯泛水。暗凄凉、东风旧事。夜吟不绝,松影阑干,月笼寒翠。

莫唱阳关,但凭彩袖歌千岁。秋星入梦隔明朝,十载吴宫会。一棹回潮度苇。正西窗、灯花报喜。柳蛮樱素,试酒争怜,不教不醉。[2]223-224

梦窗在深秋之际在西园设宴饯别冯氏,开头两句景语既承接“晚秋”,“开尽”又铺垫淡淡愁情。作者回想起春日与友一起曲水流觞作乐,不免更为今日离别感到凄凉。下句笔锋一转,“寒翠”昭示着时间已回到现在。清冷的月光,伴随首首高歌,让人起万千思绪。杨氏笺“时放”两句为“缩字诀”。词人要作饯别词,目光朝向理应是当前的宴饮和不久后的分别,甚至可以延伸到归来重逢。但梦窗词在平入别宴之后,横插两句,将目光向后收缩,写往日时光;将思绪向内收缩,从当下景色转入内心记忆。“缩”之后又要放,纵笔写尽今日情状。这样手法的运用,使得一首词中作者情绪回环往复,如潮水拍岸,退后又涌,流之不尽。

除却“缩字诀”,杨笺还有将《惜秋华·木芙蓉》首句“路远仙城,自王郎去后,芳卿憔悴”定为“此以水芙蓉垫起木芙蓉,因木芙蓉羌无故实,故靠用水芙蓉典粘合之。此窄题走阔路法也”[2]216。咏物词的特点使得其用事较为局限,一些冷门之物故实难觅,为使词境开阔,梦窗使用关联事物典故,另辟一蹊径。

在作品细读的基础上,杨笺使用这些理论作为解读吴词之路径,得出了一定的合理之论。“词调虽多,论其结构,不出起调、过拍、换头、歇拍四项”[8]。杨铁夫对“歇拍”之说明:“梦窗词收场多推到后一层,或另换一境,今就题恝然而止,非止也……身官虽止而神已行也。”[2]147无论是长歌,抑或是短调,梦窗收束全词惯用之法确为词意留有余地,并且贴合全词词旨。如《惜秋华》(数日西风)一首是梦窗送友人归盐官之作,尾句“问别来,解相思否”[2]216。即从送别意旁推开说。

尤为可贵的是,杨铁夫不仅接受了前贤研究梦窗词的多样视角,借鉴夏敬观“予尝谓梦窗词,如汉魏文,潜气内转,不恃虚字衔接”[9]用散文笔法论吴词,还从诗法中获得灵感。以杜甫《立春》与吴词《倦寻芳》《六丑》对读,其云:

(杜诗)第一句从题起,一语已说尽,似无转身余地;第二句想旧时在两京立春时节,是逆入;第三、四句承二句,极力发挥,反挑下联,此类词之歇拍;第五句突出巫峡,空际转身,类词之换头;第六句说出自己对此时节之感想,此联是平出;第七句从现在再推进一层;第八句补述作诗理由,类词之就题作结。布局显与梦窗词命意同,尤与咏上元之《倦寻芳》、咏吴门元夕风雨之《六丑》近。[2]11-12

这是精彩的艺术分析,梦窗作词惨淡经营,在重要的结构位置自有雕琢之美。诗、词两种文类在宋代都已发展到了极为成熟的地步,艺术构思上也是登峰造极。不少文人作诗填词兼善,将诗法移植于词中,创造出别样的审美感受。这就成了文学批评珍贵的材料,使得诗词同评得以顺利展开。杨笺活用散文文法、律诗诗法,体察吴词结构之妙处。这不仅表现了吴词的密丽风格,而且对其的研究视野颇有启发。

四、结语

可以说,没有哪位词人像吴梦窗一样在清末词坛受到如此多的关注,杜文澜、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四大家引领着吴词研究热潮。但受到晚清词学氛围的影响,四家力气所在主要在词集整理以及校勘方面。虽然朱孝臧的《梦窗词小笺》以及夏承焘的《梦窗词后笺》涉及了词作中人名、地名以及创作时间的考证,但所释词作数量有限,远不到完璧之观。综合字句的诠释、词旨的分析、词艺的评价以及生平系年考证之功的,则应属杨铁夫的《吴梦窗词笺释》。

“笺诗难,笺词尤难,笺梦窗之词尤难。”[2]3杨铁夫的《事迹考》取前之误者正之,前之略者详之。不仅有助于触摸吴梦窗其人,还有助于读者读懂吴词。一生多情的梦窗,于自我心意的表达却是幽微。杨笺不得不立足于原文,却又广泛地钩辑,从多个方向着手抉发词旨,与梦窗精灵相通。他的笺释采用考证与校勘的结合,还启发我们吴词词法结构上的特殊用法。作为一个词学研究者,杨铁夫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吴词,不止停留于简单的感想抒发,更汇聚己意成一家之论。杨铁夫自谓解梦窗症结十之八九,不是虚言。

不必避讳的是,杨笺中确实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是笺中所引诗词原句、出处的错漏时见。另一方面杨氏对梦窗生平,以及词作所指本事,判断考证时仍有过于武断、自我臆测之嫌。例如其将《思佳客·赋半面女骷髅》释为忆两姬之作,证据不足,稍显牵强。同时因为治笺之用力,对吴词词旨的抉发有过于求深之处,反失其意。

当然,上述不足若能进一步挖掘,当使读者受惠更多。不过我们仍可以将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称作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此笺既是阅读梦窗词的入门佳作,为后人把握梦窗其人其作提供了帮助;又是研究梦窗词乃至整个清末民国词坛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视野。

[1] 纪昀, 等.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2] 杨铁夫. 吴梦窗词笺释[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2.

[3] 沈义父. 乐府指迷词话丛编[C].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4] 吴熊和. 唐宋词汇评[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5] 张炎, 等. 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6] 刘勇刚. “七宝楼台”与整一和谐之美[J]. 贵州社会科学, 2021(1):49-54.

[7] 俞平伯. 读词偶得[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8] 刘永济. 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微睇室说词[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9] 唐圭璋. 词话丛编[C].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Yang Tiefu’s Commentary on Wu Mengchuang’s Ci

XUE Yuch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edia,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China)

Yang Tiefu’sis a work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Yang Tiefu’s contribution to this research is manifold. First, in the combing through Mengchuang’s life, Yang corrects the mistakes and omissions in the circulation, and he also put forward “Chu Ji” theory, and determine the age of the work by cross-certification of different words. Secondly, this book demonstrates the author’s intention by linking words with images; breakthrough language obscure through the use of deep meaning; grasp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eatures of Wu ci. In addition to the meaning of words, mutual verification can be used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Mengchuang’s words. Thirdly,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is work is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Mengchuang’s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Yang’s book sums up the theory of theoretical ci-ology and takes it as an interpretation path to grasp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tent internal transformation of Wu’s Ci.

Yang Tiefu;; Wu Wenying

I207.23

A

1672-3724(2022)04-0092-06

2021-12-23

薛玉池,女,山西大同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