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境博弈类综艺节目的探析
——以《决胜21天》为例

2022-02-09 13:34初滢
声屏世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素人博弈论真人秀

□初滢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优质网络综艺层出不穷,其中2021年末在百度平台播出的首档实境博弈类节目《决胜21天》更是通过独到的选题与优秀的机制设计一跃成为了真人秀市场的一匹黑马,节目中的精彩片段持续霸榜抖音、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也引起了众多网民对节目中博弈策略的积极讨论。节目不仅体现出了真人秀综艺的娱乐性,也用科学解读的方式向全民普及博弈论知识,分析、梳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而为现实生活中如何用博弈知识寻找生活最优解带来思考。

节目设置

机制设置。《决胜21天》是一场封闭空间内的资源争夺战,节目试图将社会竞争与合作场景融入封闭的合宿生活中,选手们需要通过层层博弈获得博弈币资源,以赢得博弈胜利。每一期节目都要进行内部投票淘汰,博弈币被提前透支或获得最高票数都将面临淘汰。试图通过综艺节目普及学科知识是极具挑战性的,之所以选择博弈论作为知识综艺的问路之石,不仅是因为其中所暗藏的对人性的试探和反思,更是因为它能映射社会问题,正如节目开宗明义的画外音所说:“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博弈的过程,博弈论不仅是大国竞争的生存法则,也是商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了将博弈论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节目将“群居”与“淘汰”作为核心机制。“群居”模式使人际关系得以构建,使博弈策略得到集中呈现和应用,而“淘汰”所产生的明确的输赢关系则进一步刺激了选手的博弈欲望,成为催化人性暴露真实一面的导火索。

另外,为了更好地呈现生活中的博弈,节目组真实地还原了社会中的竞争场景,融汇了古今中外近50种精彩博弈,包括20多个最能代表现实社会困境的博弈模型任务,经过节目组的叙事化改编串联在了整条故事线中,在竞争和合作中碰撞出博弈的智慧和魅力。例如拍卖会的环节,是由“一美元拍卖陷阱博弈模型”改编而成的实验任务,还有第二期“猎鹿博弈模型”改编成的“合作生活守则提案”环节,不同的选手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其实学科理论中早已有最佳通关方案,就是结成一个基于信任、基础牢靠、利益分配得当的集团,而这也解释了“六人联盟”能够获胜的原因。因此,节目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生动可视化的理论模型再现,更是给予了联系现实的实际应用。

素人选角。近年来,随着《名侦探学院》《令人心动的offer》《心动的信号》等一系列以素人为主角的优秀网络综艺节目的涌现,素人元素在真人秀节目中的应用策略愈发成熟,打破了近年来国内真人秀节目中蔓延着的一种泛娱乐化、商业化以及过度明星化的风气,[1]重申了真人秀节目中以素人为主角来呈现真实的创作理念。总体来说,节目组在选角时通常要全面考虑素人的学历素养、实践能力、个性特质,更要严格把关素人背调,防止劣迹素人被曝光后,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在一档真人秀节目中,如何发掘嘉宾特点并使其与节目衔接,并通过节目对特点进行放大,是节目前期策划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事。[2]从选手配置上来看,11位参与者虽不是明星,但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纯素人,他们大多拥有高学历,具备有效博弈的条件,所学专业涉及经济学、传播学、管理学、数学等多个领域,由此组成了高水平博弈实验场。即使是相比之下不以学历见优的嘉宾王境泽,也拥有较大粉丝群和曝光量,这也是节目保证话题热议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在大众媒体时代,“流量”赋予了文娱行业新的底色。[3]首期节目播出后,微博关于“王境泽好耿直一东北人”的讨论的阅读量高达620万。这类嘉宾使得原本较为小众的节目传播率得到提高,在泛娱乐化的社会语境下更符合大众传播的需求,也使得博弈论可以实现多元化解读,为综艺节目和精英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此外,制作人谢涤葵认为,既然选择了素人,就要在最大程度上释放素人的真实感,以此作为核心优势,与明星真人秀形成差异。因此,在素人的选角上,节目组就将“性格突出”“敢说敢做”“坚持自我”列为了主要衡量标准。同时,素人之间的性格也要存在一定的差异,以达到刺激戏剧冲突不断产生的目的。比如明显倾向于合作、考虑团体利益的王境泽和更倾向于争取个人利益、习惯单打独斗的乌兰在节目中关于博弈币的投放选择,便形成了明显反差,引发热议。为此,百度还制作了一个用于量化分析性格偏好的模型,从理性程度、合作程度、风险偏好等方面综合分析,目的是用尽可能多的人格类型触发更真实、更复杂的博弈过程,这种选角方式是后续矛盾冲突更容易激发的前提和基础。

素人元素的使用也是大众文化深入发展的体现,正如安迪·沃霍尔所说的,“未来,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近年来,接二连三的素人明星化的成功案例也佐证了安迪·沃霍尔的先见。当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弱的素人暴露在聚光灯下,他们的本能反应与选择加强了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与可看性,比如同样是面对博弈中的竞争与淘汰,素人会较少有顾虑,只关注游戏的输赢,反而能做到客观分析和客观选择,换作明星却不得不更多地考虑舆论影响。

在素人综艺节目迅速崛起的今天,节目在选角时还要加大调研力度,对海量的简历进行严格筛选,因为素人一旦经过节目曝光便会吸引大量的关注和探询,一旦出现学历造假或者私生活混乱的问题,不仅造成后期剪辑处理的麻烦,更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前期就做好调查和筛选,以免成为反面案例。

专业学者的参与。近年来,一些文化类、知识类综艺节目经常会邀请专业学者坐镇,不仅增强了节目本身的专业性,更为本人带来了“出圈”的机会,比如薛兆丰通过参加《奇葩说》迅速成为年轻人熟悉的明星教授,他也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学教学方式,让普罗大众也能学懂经济学。《决胜21天》节目组也特别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行为与博弈决策实验室主任张博宇作为实验观察者加入,他的专业与整个节目的探讨方向高度一致。张教授在节目中采用分屏的方式全程解读选手的策略与博弈模型,为全民普及博弈论知识,由节目对照现实生活,讲述博弈论如何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在观察类综艺节目中,此类观察者角色一般是由主持人与专业学者共同担任,《决胜21天》设置张博宇教授作为观察者,加强了节目对于博弈论专业内容的把控,也使节目嘉宾的社会行为能够以博弈理论模型为出发点,被更好解读。

比如在第二期拍卖会上拍卖手机使用权时,张博宇教授就分析了不同嘉宾的反应,介绍了第二类价格歧视原理。在现实中,一些商家正是利用这个原理,制造了差别价格策略和浮动价格策略获取利益。如果观众可以了解这一策略,在生活中也许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被“割韭菜”。这样的分析与讲述能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在观众日常生活中加以推广,极具社会意义,这也值得未来的知识类节目加以学习和借鉴。

贯穿始终的博弈

个体之间的博弈。由于博弈论与现实生活具有较好的亲和性,能够提供独到的视角,因此能让人们看到现实困境中的一些内在原因。[4]而《决胜21天》所涉及到的社会团结、交易成本、制度问题、公共选择等都或多或少与博弈论相关,因此能够成为分析社会问题、探索解决方案的一个契机。

通常来讲,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人们很容易做出不利于集体利益的选择。例如,在节目的核心模型“公共物品博弈”中,虽然设置了用于集体生活支出的公共账户,但由于不公开个人缴纳的金额,所以选手可以少交或者不交,但是在实践中,这样的博弈开始有了社会层面的考虑。比如节目一开始,有违理性原则投入了大量博弈币的王境泽就获得了大家的信任,而试图谋求更多利益的乌兰与张宇则极大损失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好感度,这样的案例或许也曾以类似的方式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在真实的社会里,我们所面对的不只有依据数学推理就能完成的经济博弈,而一味地做“老好人”更无法解决生活中所有的难题。因此,要平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实现双向利益最大化,寻求博弈任务的最优解。因此,《决胜21天》所要真正展现的是一场极具思辨价值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博弈。选手们需要不停地在感性与理性的层面切换,找出博弈模型基于社会意义的最优解。

个体与机制的博弈。落实到节目的实操中,让个体与集体的博弈一直延续,也并非易事。在节目中,当盲缴生活费的博弈陷入僵局时,选手余有矿提出了小组制的模式,即设立小组长,选手们将博弈币按规定数额统一上交,再经由小组长进行投币。这样的模式对于选手来说保证了每日交款的顺利进行,整个过程公开透明,但对节目组来说却让博弈中个体与集体的角色瞬间失去了意义。为此,节目组只能选择取消公共账户余额的实时显示,让选手们再次陷入慌乱与猜疑中。其实,随着节目的进行和经验的积累,留下的嘉宾会逐渐形成具有内部新规则的整体,这种整体所呈现出的一致性却恰恰是节目组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所竭力避免的。另外,如果一个集体一味地追求公平正义,则非常容易让节目陷入道德评判的漩涡,与博弈主题背道而驰。而面对许多诸如此类的突发情况,节目组会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控选手的抱团行为,并进行现场商讨,决定是否启用相关机制,打破选手间形成的统一策略,从而让节目不断地从“建立公平”到“破坏公平”再到“互相制衡”,如此循环,不断升级。因此,《决胜21天》的重点不仅是选手与选手间的博弈,对于节目组而言,不断刺激个体与集体在平衡与对立中切换,无异于是一次“楚门的世界”式的节目组与全体选手的博弈。

节目与观众的博弈。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信息趋于对称,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普遍提高,他们基于网络的话语权变得不可小觑。[5]受众不再是照单全收的被动接受者,而变成主动传播信息的发起者。[6]受众调动个人经验和审美经验进行解码,因其权利意识的觉醒和阐释的自主性、开放性,决定了受众解读立场呈现出多元的特点。[7]因此,尽管节目组在策划与实践中本意是以博弈为核心探讨生活中博弈理论的应用策略,甚至在节目中标注出“选手行为仅为博弈策略选择”的字样,但在节目播出之后,受众的解码依旧可能产生偏差,受主流价值观影响,有关人品的质疑和道德的评判一直围绕在参赛嘉宾左右,有小部分网民在抖音、小红书等评论区批评乌兰少投公共博弈币的行为,却忽略了这本就是博弈所该有的策略的一部分,因而偏离了对社会博弈论本身的学习和探讨。博弈论理性的逻辑分析和观众感性的解码过程发生冲突,在现有的价值秩序下,如何实现专业性与娱乐性的并举,是后续同类型节目仍需尝试解决的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博弈从始至终就存在于《决胜21天》这一节目中,从前期选角、中期实践、后期的受众解码与反馈,博弈的社会化应用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堪称社会的缩影。

知识传播与综艺节目的关系

作为知识类综艺的先行者,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决胜21天》也有其局限性。从选手表现来看,像这样的生存竞赛类节目,本应该随着环节的推进和嘉宾的淘汰,留下的嘉宾差异化越大,并且各方面能力都越强悍,从而增强节目的可看性,但在节目中即使到了后期,留下的嘉宾中仍然有跟风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这当然也是社会中真实的一面。可见,终究没能搭建起一个足够残酷的竞技场,也没能用极致的手段去试探人性的底线,于是节目后期嘉宾之间渐渐脱离了“博弈”,反而陷入一遍又一遍无足轻重的投票,这促使人们去思考专业知识的传播和综艺节目的娱乐性之间是否存在悖论。在压力相当大的现代社会下,如何让受众在放松娱乐的同时能够有效吸收专业性知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受众产生影响,可能是未来人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知识类综艺节目虽然也强调娱乐属性,但创作者也有意识地在节目中进行知识传播的编码。人们可以看到,《决胜21天》在努力让娱乐性与知识性的表现趋于平衡,就像它的定位一样,这是“一场实验”,这是中国首档实境博弈类真人秀。在这条探索和尝试的路上,它已经迈出去了第一步,那第二步、第三步就能迈向更广阔的未知。从百度团队历时半年的理论研究和对博弈论知识的系统性梳理,到节目组无数次的情节推演,《决胜21天》最终将复杂枯燥的数学理论化繁为简,完成了一次有价值且极具潜力的对理论知识的影视化呈现。同时,《决胜21天》的出现也是一个契机,让人们重新去思索知识类节目的可能性,从模式上打破固化的竞技、展演等类别限制,让知识能以更多元的形式出现,把博弈模型理论融于社会群体实践中,呈现给观众。而对于整个娱乐市场而言,当真人秀逐渐陷入同质化的困境,《决胜21天》也为人们展现了一种新的可能。

猜你喜欢
素人博弈论真人秀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素人健身计划
厉害了!90后青年企业家从素人华丽蜕变成集团老总,只用了六年时间
升级素人广告,方太似乎渐入佳境
升级素人广告,方太似乎渐入佳境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博弈论视角下的自首行为分析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无知之幕与博弈:从“黄灯规则”看博弈论的一种实践方案
樊畿不等式及其在博弈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