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共同体:文化类节目唤起共同体意识
——以《国家宝藏》为例

2022-02-09 13:34武涵怡
声屏世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宝藏共同体

□ 武涵怡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提出:民族和国家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是不同社会群体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引起的共同体意识。安德森提出:“民族不过是一个想象中的共同体,民族之所以具有想象力,是因为连最年轻的民族成员都无法了解自己的广大同胞,但它们之间互相连接的形象却活在每个成员心里。”[1]下面笔者就以《国家宝藏》为例来探讨共同体意识。

媒介与集体认同

以往人们主要通过语言与文字来建构人们对群体的想象,但是在印刷时代来临之际,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了一种新型共同体想象,即民族国家共同体想象。安德森注意到,报纸、小说都是可以改变想象的手段。读报可以带给读者“共时性”,透过文字,超越时空,使读者在不同地点、不同时空感到自己共同拥有的群体。小说创造的则是一种跨时空的想象,小说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其故事引起读者的共情与身份认同,让读者了解真实或虚拟存在的群体。例如,春晚的直播与演唱会的直播,就是一种跨域地点让观众了解所在共同群体的传播方式,这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使观众构建起自我身份认同和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同声相应、异声相求”,实现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了人与社会互动互融、和谐发展的目的。詹姆斯·凯瑞(James Kelly)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提出“传播的仪式观”,从时间上看这一理念有维护社会的作用。“传播的仪式”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信仰的共享。维系社会是指通过传播,能有效促进国家与社会的整合,而共享信仰是社会各阶级成员共同信奉的具体文化价值观。[2]

新媒体与共同体的重构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媒介的形式日益多元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共同体日渐衰落,现代传播媒介的转变重构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媒介环境中充斥着海量的信息,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变得碎片化、短暂化,在兴趣导向和利益导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社会群体。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以利益作为契约关系的,在世俗和功利的现代社会,浅层次的交往使得社会群体之间的凝聚程度变低,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于共同体的归属感,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都更加追求效率和手段,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被忽视。

新媒体环境下的想象的共同体表现出更多新的特点,媒介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其覆盖面不断扩大,更多的媒介载体使共同体得以建构。随着互联网的互动性增强,人们不再只是单方面接收信息的受者,而是成为了参与到整个传播中的“积极的受众”。许多学者主张通过“对话”控制工具理性,但工具理性过强,会淹没价值理性的力量,人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者。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也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的。正如齐美尔所言:“钱仅仅是通往最终价值的一座桥梁,人们不能栖息于这座桥梁之上。”我们既要关注科技的工具性,也要关注科技的价值性,要始终坚持价值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宝藏》对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与塑造

文化符号的共同体意识表达。文化符号是一种文化的表达与存在,具有记忆、沟通、传播和凝聚的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中,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步交融,最终形成“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类节目常常通过文化精神、文化传承的符号化表达来促进共同体成员通过文化符号的交流来实现理性沟通。[3]作为观众的群体成员,共同体成员在寻求自我认同的社会化过程中的身份意识也得以想象和建构。《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一档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节目通过讲文物、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等文化符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把中华传统文化同现代科技进行有效结合,让观众在鉴赏文物之余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更感叹现代科技手段之发达。文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时间层面上能够贯通古今,承载着中华历史的文明成果;在空间层面上能够跨越民族,构建出全新的中国形象。可见,文化符号能够强化文化身份认同,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唤起国家共同体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唯一一种由基因决定的、不依靠个人经验而存在的精神因素,是人类祖先经历的一种沉淀。荣格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荣格认为那些伟大的作品,都是以其所蕴含的包含着人类或民族心理经验的原型,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并产生共鸣。《国家宝藏》通过对文物故事的演绎,以最直观的方式让观众自觉连接到古人的真实生活中。观众通过多样的媒体语言被“请进”想象的共同体之中,有效激发了观众的共同体意识。

叙事方式的共同体意识呈现。在主流学界的定义中,文化节目是指以电视为媒介、以传播知识为目标、以文化教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4]区别于《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这类文化类节目,鉴宝类节目热度逐渐褪去之后,主流媒体开始聚焦于发掘文博类综艺新模式。《国家宝藏》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用明星扮演文物守护者这一思路,通过播放录像引导观众先了解文物,之后再在明星小剧场,演绎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由专家讲述这类文物的曲折经历,很好地把文物和现代媒介结合起来,更逼真地反映文物的当代风采。[5]此外,《国家宝藏》还对文物进行鉴定,并邀请专家学者来为大家解读,让观众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物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内涵,产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在视听方面,全景拍摄《千里江山图》,更加全面地展现了其恢宏的气势,也更好地通过文物诠释了其背后的历史故事。特写拍摄瓷母,体现了瓷母精巧的做工,让观众体会到文物美,更细致地看到瓷母精心的色彩运用,而且舞台视觉设计也与历史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冰屏柱构建立体感,也展现了文物全貌,在剧场演绎时也充当背景展现历史故事。灯光也随人物、文物改变,使整个节目更具有色彩感,在视觉上使观众更加享受。在传播方面,联合博物馆进行预热宣传,播出后联合各大媒体共同宣传,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

《国家宝藏》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将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与明星演绎完美地融合起来,打破了观众对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刻板印象,使观众在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也让综艺节目更富有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国家宝藏》在向观众展示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古代珍宝故事的同时,也借助“文物”这一载体实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承,这也正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观众在收看节目过程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抚慰,产生了身份上的认同,进而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体之间的感情共通和维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宝藏》是一档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为目的,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内涵而产生价值导向作用的电视栏目,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影响力,而且还可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宝藏》唤起共同体意识

“前世传奇”唤起共同体意识。《国家宝藏》通过搭建情景化的舞台,运用灯光、音乐和表演将观众集体拉入文物的前世传奇故事之中,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的悲与喜,从而唤起观众群体对于中华历史的共同体意识。文物的“前世传奇”中常以鼓乐、琵琶等传统民乐作为背景音乐,以唤起观众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共同体意识。《国家宝藏》栏目以准确解读文物身世和历史故事为目的,通过对“前世传奇”的演绎,国宝守护人演绎出文物故事,这种表现方式无疑真正做到了让国宝“活”起来,让文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明,让观众在小剧场中真切地感受文物的文化内涵。

在当下社会,消费主义大行其道,许多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很多年轻人陷入在精神困境之中,对自己的身份、存在价值产生质疑。另外,高速发展的社会为人们提供无限可能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到心无归属,进而引发认同危机感。《国家宝藏》中“前世传奇”的演绎,将处于时代洪流下迷惘的人们带入充满真情、淳朴的文物世界,让观众在一眼万年中感受国宝背后的“生命”传奇。“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体意识”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在认同的背后,是一个追寻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树立价值判断的过程。《国家宝藏》“前世传奇”的精彩表演,一场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全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出观众的民族国家与传统文化的共同体意识。以国宝级纪录片为载体的“前世传奇”,在展示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脉络和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承创新,向观众呈现了一系列极具魅力的中国故事。

“今生故事”唤起共同体意识。《国家宝藏》在“今生故事”中使用富有科技感的音效,如在第三季第一期中,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将明永乐青花海水江涯纹三足炉的“双生兄弟”投影在舞台上,现代科学技术让它们在百年之后得以重逢。节目多用环绕镜头,在大全景的视觉效果中尽显国宝文物的恢弘大气和泱泱大国的风范。在第三季第五期中,动画角色九色鹿作为《鹿王本生图》的今生守护者,是《国家宝藏》节目中第一次以动画人物担任国宝守护人,节目中听到的九色鹿的声音是由动画片中九色鹿的配音演员丁建华老师配的,在“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的讲述中,九色鹿的动画形象都以投影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与001号讲解员张国立、明星国宝守护人辛柏青以及与观众进行互动。共同体意识的建立与互动密切相关,个体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得到身份认同。互动是综艺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观众与舞台之间的距离,打破时空的限制,使观众沉浸在节目气氛当中,在互动过程中获得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此外,网民的二次创作也会产生共同体意识。《国家宝藏》开播以来,节目的影响力和观众的参与度都不容小觑。网络上关于小剧场的人物仿妆、文物的表情包制作等,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内涵,并创造出共同的记忆。该系列活动引发大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也引发观众对国家、民族的共同记忆,形成当代青年的共同体意识。

文物底蕴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的建构。“国之瑰宝——敦煌莫高窟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珍贵遗产,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文物就是财富!文物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既承载了民族文化又承载了精神文明,《国家宝藏》中每一件文物都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在它们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明。[6]如“明永乐青花海水江涯纹三足炉”寓意着山河永固,“金嵌珍珠天球仪”展现着对灿烂星河的向往与追寻等,一件件富有历史文化底色的器物激活了观众的记忆基因,使观众对其产生感情上的认同感。

诚如余秋雨所言:“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立足新时代,回首来时路,中华儿女骨血中的诗与歌始终在低吟浅唱。文化认同并非是一天筑成的罗马,而是灵魂千百年间的簌簌低语,终于在当下得到了聆听与共鸣。

结语

文化是集体记忆之载体,新时代青年人作为承载着民族和国家期望的群体,需要如费孝通所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形成的过程、具备的特征以及发展的倾向,形成充分的“文化自觉”。如此一来,人们才会拥有更多的途径表达自我,曾经被冷落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才能在“国潮”新风中重新焕发生机。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是对该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去审视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及未来的可能走向。

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炽深处有余温。”《国家宝藏》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助力下,通过影像化的展示和故事化的讲述,将一件件国宝文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千百年前的那段滚滚历史。在历史的余温怀抱中,植根于时代土壤中的传统文化终于开出了一朵被称为“文化自信”的美丽花朵,中国气韵的滋生使无根浮游的当代青年得以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之本,并唤醒其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宝藏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宝藏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