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转型之路浅析

2022-02-09 13:34王昱雄
声屏世界 2022年23期
关键词:董卿真人秀综艺

□ 王昱雄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娱乐时间大大增多,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不少人选择看综艺来消磨时光。在新媒体环境下,综艺的媒介、内容、传播方式等都有非常大的变化,而综艺节目的发展也对综艺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变化趋势

主持人淡化。一、出场时间缩短,话语权被削弱。在传统综艺中,通常以“主持人中心化”为主要模式,即作为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在节目进程方面,主持人要负责控场、串场,把握节目的整体行进;在节目内容方面,主持人要负责串联节目内容,填补空白,承担过渡作用。有时,主持人甚至还需要进行节目的策划和编排,以便对节目内容了如指掌而更好地主持节目。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不断丰富,主持人在无形当中“退居二线”,节目关注的焦点由“主持人”扩散。例如“主持人+导师”模式的《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等,节目内容的策划和编排由幕后团队负责,与嘉宾的交谈、与观众的互动都由导师负责推进。在《中国好声音》中,主持人华少仅负责在选手唱歌时在“第二现场”陪伴选手的家人和朋友,在选手演唱结束后引导选手和导师沟通,诸如“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样的常规话题都由导师来问出,甚至不需要进行传统的报幕环节,选手自行登台演唱即可。

可以看出,主持人在访谈、互动等环节中由“参与者”“主导者”转变为第三人,有的或许在现场会负责串场,但在新媒体时代综艺常常选用录播模式,主持人的镜头也会大幅删减,只要不影响节目整体进程即可。

二、角色定位模糊化。在传统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清晰且相对统一,而在新媒体时代,尤其在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在契合节目内容的过程中被重新包装,专业主持人有时甚至不以“主持人”的身份介入,“主持人”这一名词也更少地被节目提起。例如《爸爸去哪儿》中,湖南卫视专业主持人李锐从一开始就以“村长”的身份参与节目,负责向嘉宾父子发放任务,并在他们进行任务时提供适时的帮助。一方面,“村长”这一词较符合节目中的乡村场景,另一方面用“村长”不用“主持人”也能使节目整体更统一,使嘉宾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童更有参与感,以达到更好的节目效果。实际上,“村长”在节目中做的同样是主持人的工作,例如互动、推动节目进程等,但不以主持人之名。

主持人泛化。随着综艺节目的种类、形式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节目并不选择专业主持人担纲,而是在节目参与者中或相关行业中选择明星、艺人来做“跨界主持”,主持人的专业壁垒被打破。这些跨界主持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专业型跨界主持人。例如《演员的诞生》,选择知名演员张国立担当主持人,由于他在演艺事业上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颇有威望,且其台词功底扎实,完全可以担任主持人的角色,而其在演员行业的权威性也让他在和参赛演员、评委交流时如鱼得水,既能主持又能输出演员的相关专业知识。这些“专业型”跨界主持人的加入,一方面增添了节目本身的专业性、权威性,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传播叙事的效果,提高了节目的创新度。

二、非专业型跨界主持人。选择非专业性跨界主持人,通常会选择颇有流量的流量明星,以他们青春靓丽的面孔作为节目的第一道门面,这些艺人本身也会吸引到一部分流量。在这其中,有追随自家偶像来看节目的粉丝,也有认识该明星但并非粉丝的观众,抱着“新鲜”的期待来观看节目。例如,湖南卫视选择一批非播音专业的年轻人组成“主持团队”,让新兴的歌手、演员成为主持人,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流量明星引来流量的同时,节目本身也在为这些艺人输出“红利”,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另一面,以丰富自己的形象,提升知名度。例如前文提到的王一博,在《天天向上》主持后,又参演了多部电视剧,发行音乐作品,成为了如今炙手可热的“流量小生”。可以说,“非专业型跨界主持人”的加入,是节目和艺人双方双赢的模式。

去主持人化,话语权被分散。2013年《爸爸去哪儿》开播,开启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户外明星真人秀的时代,此后,一大批户外真人秀井喷式出现,而“去主持人”“主持人缺位”的现象在这种户外真人秀里尤其突出。在这些节目中,“主持人”这一角色被直接拿掉,由制作组负责下达命令,解释规则;由嘉宾分摊推进节目进程,与互动交谈,阅读任务内容等职能,让节目按照剧本写好的流程进行。这样的设置让节目进行得更加流畅,观感上更加自然,通过后期剪辑、拼接处理也能让节目在缺少主持人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准确无误地传达出节目意图,达到期待的传播效果。

另外,在室内综艺中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国家宝藏》中的张国立,他在节目中的身份为“001号”讲解员,负责介绍“宝藏”的背景、介绍馆主和国宝守护人,不但“主持人”这一身份被去掉,而且在节目过程中,由馆主介绍宝藏、由守护人的现场表演带出宝藏背后的故事。这些环节都使主持人的职能更加诗化、艺术化,实际上也是进一步弱化了主持人的功能。

变化原因——综艺节目的发展

综艺受众年轻化。综艺节目是为观众呈现的,自然会随着受众特点、受众需求的发展而变化。作为当前我国综艺节目受众主力军的年轻群体,他们对节目内容的包容度强,涉猎广,喜欢探索未知领域,这使得每一种综艺节目几乎都有年轻群体。在过去传统的综艺节目中,主持人占绝对主导地位,观众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自己作为“被引导者”的角色,而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和受众的地位趋于平等,年轻观众不喜欢被“说教”,不喜欢被“牵着鼻子走”,而是更喜欢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喜欢自行“解码”所接收到的信息和内容。

随着技术的发展,年轻受众观看节目的渠道增多,大多选择小屏观看,已经很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综艺。受众观看综艺的时间更加碎片化,不少受众会选择抖音、快手、今日头条、B站等平台观看综艺片段,养成了“直指重点”的观看习惯。这就要求节目方在设计节目的时候使用更加紧凑的叙事节奏,集中进行内容呈现,减少受众的等待时间;各大短视频平台也会将完整的节目内容进行拆分呈现,进一步筛除了与内容非直接相关的环节。这些选择和设置使得主持人变得可有可无,进一步压缩了主持人的出场时间。

在新媒体时代,年轻受众面对各式各样的综艺节目,选择性增多,对某一节目的情感和黏性也会大大减弱,且大多受众没有经历过“主持人中心”的时代,也没有对某一主持人产生熟悉感和依赖感,“主持人”这一角色在他们的观看习惯中并非是难以割舍的。比起专业主持人,他们似乎更希望看到自己喜爱的偶像明星,或是看到某位“跨界主持”来获得新鲜感。流量明星的粉丝群体与综艺节目的主要受众相吻合,选择他们来担任主持人也会吸引更多的受众。在受众和节目方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时代下的专业主持人似乎与综艺节目愈发渐行渐远。

综艺节目多元化。随着综艺节目越来越多,为了求新求变,各大卫视、网络平台致力于开发不同形态、不同内容、不同气质的综艺节目,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受众,覆盖更广的受众群体。以播出平台划分,综艺可分为电视综艺、网络综艺;以播出时长划分,可分为长综艺、短综艺;以节目类型划分,可分为音乐类、美食类、文化类、经济类、脱口秀、真人秀等。在每一类型的综艺下,又根据综艺主题、嘉宾类型等细分出众多分支,例如真人秀就可分为亲子互动真人秀、旅游冒险真人秀、体育竞技真人秀、偶像养成真人秀、推理断案真人秀等。种类繁多,且几乎每一类都有不小的规模和市场。

不同的综艺节目,因其定位不同,目标受众不同,呈现目的不同,自然也就要求节目组在策划编排时对主持人这一角色有不同的设置,而综艺节目的精品化、受众的细分化,也使得其在设置时更加有针对性,符合对应群体的需求。以配音综艺《声临其境》为例,每期节目都会请知名的歌手、演员、配音演员,以“花名”为身份入座第二现场,通过配音片段的展示与第一现场的观众进行互动。对于配音这一相对小众的内容来说,观众多为配音爱好者、专业配音演员、参加节目演员的粉丝,所以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既要能主持又要有一定的配音功底。于是节目选择了《凯叔讲故事》的主讲人王凯,以其专业的形象、磁性的嗓音和幽默的语言,在观众、嘉宾、专业人士中架起了桥梁,增加了节目的专业度,也树立了节目“专业”的形象。

又如竞技类真人秀中,嘉宾之间的交流、碰撞是节目的主要看点,选取话题度高、有独特性格的嘉宾,让他们产生戏剧性冲突,也能获得更多的收视和话题,进一步提高节目的热度。诸如《中国好声音》中的”导师抢人“环节、《我是歌手》中的总导演悬念式揭晓竞演排名的环节等,在这些节目中,嘉宾是节目内容的主体,嘉宾间的交流和冲突已经占据了很大空间,自然留给主持人的空间就所剩无几了。主持人的出场时长减少,更多时候只是一个普通参与者或旁观者,角色进一步被边缘化。

综艺内容剧本化。为了精准控制节目内容和发展走向,最大化达到节目的播出效果,许多综艺节目在制作前会预先设置好剧本,而每一位参与者都是这个剧本中的“演员”,只需要根据节目组设置好的流程去完成每一个环节,推动情节发展即可。这种“任务型”的剧本设置,不再需要主持人去规划流程、推动进程、把控节奏,嘉宾自己就可以完成节目。而在精心设置的剧本中,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节奏紧凑,若强行加入主持人,则会人为地对嘉宾造成干扰,影响节目的呈现效果,更会使观众的情绪被打断,影响观看体验,无法沉浸式参与其中。

新媒体时代的综艺主持人转型路径

提升业务能力,做复合型人才。其实在人们熟悉的主持人前辈中,已经有过非常成功的例子。第一代春晚主持倪萍,形象颇具亲和力,外柔内刚,温柔有余又不失优雅。从春晚到《综艺大观》再到《等着我》,其主持风格自成一派,拥有大批忠实的粉丝。而除了主持人外,倪萍作为演员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作品《美丽的大脚》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后,她涅槃重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进书里,出版《姥姥语录》。可以说,作为主持人、演员、作家的倪萍,每一种身份都是极为成功的,而正是她在各个领域的大胆尝试,使她成为了知名度最高、观众最依赖的主持人之一,可以说影响了一个时代。

身为主持人,其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个人形象都是基本素养,而这些能力并不仅仅只在主持这一领域内可以发光发亮。如果能做一名“好演员”“好作家”,并不会和自己主持人的身份有太大冲突,反而会提升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也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当然,“多重身份”并不一定是要台前的身份。身为媒体人,在“内容为王”的驱动下,主持人若能对节目内容有更独到的见解,也会使节目效果更加理想。例如董卿不仅是《朗读者》的主持人,也是制作人,从节目策划、主题选择、嘉宾邀请到最终呈现,几乎每一环节都亲历亲为,这也使得《朗读者》这一节目与主持人的形象气质高度契合,在董卿饱含真挚情感的语言魅力中,让观众身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董卿也以《朗读者》制作人的身份获得了白玉兰奖。而在节目本身大获成功的同时,董卿也成功转型,由观众心中根深蒂固的“春晚主持人”董卿转变成了“朗读者”董卿。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人的业务能力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有声语言表达的能力上,还应包括内容构建、内容阐释等全方位的能力。

打造个人形象,做人格化传播。在新媒体时代,面对多种综艺的出现,主持人的形象也应该契合节目内容、节目风格、节目气质,与节目内在相统一。除了外在形象,主持人也应该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独特的气质。例如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她文化功底深厚、出口成章,把诗歌读出了独特的韵味。观众一想到董卿便能联想到温柔、坚毅、大气、稳重等,也愿意听她去讲述典故,朗读诗句。董卿本人也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甚至能让观众因为她的存在去观看她主持的综艺节目。

了解潮流变革,做新时代主播。作为综艺节目的有机构成,综艺节目主持人应该从容顺应娱乐潮流。首先应当了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展,对市场有清晰的认知;其次应当迎合受众需求,深入了解各个圈层、各个群体的喜好和特点,调整自身风格;最后还应不断学习新媒体技能,大胆尝试新兴的传播方式,适应技术进步和媒介的发展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地位趋于平等,主持人也应该更“接地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和观众一起成为“参与者”,这样也有助于信息和内容的传播。

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给综艺节目主持人带来了挑战,不仅挤占了主持人的发展空间,也让这个本就竞争激烈的行业更加火热,但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危”与“机”是相伴相生的。当综艺节目主持人苦恼于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可以向大众视野中转型成功的知名主持人们学习,以他们为样本,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当然,主持风格不能千篇一律,“独特”也并非一定要标新立异,只有在时代的洪流中感受其脉络、认清方向,才能清楚识别综艺主持的变与不变,积极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不忘初心,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成为优秀的综艺节目主持人。

猜你喜欢
董卿真人秀综艺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有一种友情叫倪萍与董卿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董卿最有才华的四次救场
与中国诗词有不解之缘的董卿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董卿的宝贝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