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军
(1.西安欧亚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网络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和渠道。网络文化传播基于、立于、扎根于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网络文化传播就会失去根基。网络文化传播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走向世界的传播,网络传播文化可以通过文明互鉴形成合力,其目标是构建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
网络文化传播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的定力是文化根基,中国的网络文化传播深扎于中国文化之中。只有具备文化自信的定力,才能通过网络传播提升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的定力,网络传播就失去了根基。即使有网络文化传播,也会因此在国内形成封闭性传播,外国文化难以走进来,导致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受阻。
第一,网络传播的基础和前提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7网络传播包括宏观传播、中观传播、微观传播,网络文化自信的传播也因此在三个层面展开。网络文化自信传播只有到了微观层面,文化自信才能在网络真正落地扎根,才真正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网络传播的特性是“政治正确优先、政治道德内驱、政治情感营销、政治情绪宣泄、政治消费成瘾是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的方式和表现”[2]。网络文化自信的传播具有上述特点,即网络传播是热点传播、政治正确传播、道德传播、情感传播、注意力传播。任何内容的网络生成与传播,都与热点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网络文化自信的传播也是基于热点事件的传播,没有热点事件的传播,即使有文化传播,也会导致影响力和传播力受阻。文化自信是政治正确传播,传播具有引导力、控制力、规范力。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充分的道德性,网络文化自信的传播更容易激发网民的道德,甚至把道德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道德成为文化自信“阿基米德支点”。情感是网络文化自信传播的内在动力,这是因为“面对汹涌的民意,如果只求摆事实,讲道理,而不顾情感安抚与价值认同,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还适得其反”[3]。从公共舆论来说,“公共舆论中的情感表达既可能带来众声喧哗的后果,也可能成为舆论引导的宝贵资源,这需要舆论引导者转变观念,顺应民情,因势利导”[3]。公共舆论通过情感传播生成,文化自信同样也通过情感传播来完成。如果文化自信传播离开了情感,网络文化自信传播就没有持久力和影响力,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即使有传播,也是流于形式的传播,“当情绪的暗河浮出历史地表,以情感之维叩问人类存在的本质”[4]。网络文化自信通过情感体现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网络文化传播又与现实宏大的文化自信传播不同。网络文化自信的传播既具有落地的特性,也具有针对群体和个体的特性。网络文化自信的传播的落地特性决定了网络传播网民受众的可接受性,这决定了网络文化自信的传播必然产生共情性、共振性、共鸣性、唤醒性。网络群体文化、个体文化、区域文化不同,网络文化自信传播需要与群体、个体密切关联,其中大数据、人工智能,尤其是算法推送在网络文化自信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算法传播的精准瞄准与投喂,满足了群体和个体文化自信的要求。网络文化自信的情感传播,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网络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是“历史自信”[5]1。网络历史自信建立在优秀的传统之上,“中华文明一直有着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6]。只有尊重历史,才能形成历史自信,网络传播才能使历史自信落在实处,形成网民的“历史自信”[5]1。文化自信体现在文化的历史自信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5]18,正是因为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够不断克服各种各样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7]2历史自信是建立在丰富的历史智慧和吸取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丰富的历史智慧基础是国家政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对待历史的态度如何,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一个成熟的政党,能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将历史置于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和评价,并通过建造纪念场馆、设立纪念日、举行纪念活动等形式强化历史记忆。”[8]只有不断地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向现代与未来。无视历史经验教训,历史悲剧就会重演,人类就会有倒退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网络文化自信的传播,也是基于历史文化自信的传播。网络文化自信的传播主要体现在对历史自信的认同上、对历史自信的典籍上、对历史自信的故事上、对历史自信的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上、对历史自信的尊严感上等。网络传播的历史自信的特点是形象、生动,以情感人,以故事吸引人,并通过热点事件诠释解读。“历史金句”是文化自信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历史金句”体现网络文化自信。网络传播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具体的表达强大力量的口号上,通过网络传播的口号表达网民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自信、现实自信和网络自信。
第三,网络传播文化自信的现实根基是道路自信。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互为前提和基础,互为表里,互相推动。没有现实道路自信就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带来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推动道路自信。网络传播文化自信同样与道路自信不可分割。网络传播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互相推进,同时把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落实在网络社会的实处。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现代化国家与文化发展道路、文化自信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5]43。正是确定了道路自信,才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5]25。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提供精神基础和信仰力量。提升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离不开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9]4。因此,“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19。网络传播道路自信是具体生动形象的,共同富裕在网络上不是抽象的内容,而是通过具有引导性的案例进行传播。
第四,网络传播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信。网络既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之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既管现实社会,也管网络社会。网络传播文化自信,不是盲目传播,不是无政府主义式的传播,也不是断章取义的传播,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传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根本特征。而且正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5]15,并且“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5]6。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要“自信自强”。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5]1。
网络传播文化自信,通过文化自信生成文明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就没有走向世界的文明自信。文明自信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体现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文明自信。走向世界的文明自信是建立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经济成就基础上的精神底气和勇气。建立在贫穷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共同富裕基础上的封闭之路,实践证明不可能走向世界并融入世界文明,只会形成对世界文明的错误认知。正是有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才具有了走向世界、实现文明互鉴的强大自信。网络不但对传播文化自信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文明互鉴中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世界是平的指的是网络是平的,文明互鉴的网络传播以平面化传播为主。
文明互鉴既具有物质基础,也具有精神基础。物质基础决定精神基础,精神基础反作用于物质基础。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判断。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穷,会导致对世界文明的认知低下,进而形成非敌即友的简单化思维,这样的思维只会导致盲目自大,并拒世界文明于千里之外。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就没有强大的网络技术,文明传播的平台就难以形成。
第一,经济成就为网络文明互鉴提供物质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外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很快将由第二大经济体成为第一大经济体。“2017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几年后,按绝对价值计算,中国也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10]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进行了高度概括,认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5]15-16。正是因为有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才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5]15。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不仅体现出文化自信,更是体现出文明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为物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信仰支撑,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网络文明互鉴以强大的网络技术为支撑,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元宇宙、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技术,这些网络技术为网络的文明传播提供了诸多平台,网民利用各种不同的平台传播不同文明的具体内容。
第二,文化独立是网络文明互鉴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一方面是对内的文化认同确立,即对本国文化的高度认同,因为文化认同而在文明互鉴中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与其他文明进行平等交流,尊重世界文明的共同性和多样性。文明互鉴的前提是对本国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文化自信与文明自信同属于同一内容,文化自信就是文明自信。但从进步状态来说,文化则较为宽泛,包含的内容既有糟粕又有精华,对本国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古为今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是从文化自信升成为文明自信。只有文明自信才能走向世界,而落后的文化则会停滞,难以走向世界。“停滞的文明之所以停止下来不再成长是由于它们获得了某种‘绝技’(tourdeforce)的结果。这些‘绝技’指的就是对于挑战的过度反应,其强度恰好越过了能够刺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和被击败两者之间强度的临界点。”[11]162只有对本国文明保持自信,才不会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中产生文明依附,成为世界文明的附属品,甚至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中失去本国文明。
第三,网络技术为网络文明互鉴构筑认知自信。喻国明等认为:“当今时代认知已成为人们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因素。”[12]“认知竞争不同于以往关于观点和态度的竞争,而是关于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的争夺,并且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到信息的处理和知识的生产中来。认知竞争的本质是占有并调用人们更多的认知资源,从而结构性地规定着人们行为的边界。”[13]“在数字传播时代,离散的观点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竞争的需求,被认知所统合的一整套感知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逐渐成为群体态度、社会舆论形成的核心要素,并决定着人们行为的边界。”[13]网络文明互鉴既需要提升认知,也需要在提升认知的基础上形成自信。物质基础是认知自信的基础,落后的物质基础不可能产生认知自信,只会产生具有怨恨性的认知自闭,难以走向世界,更难以形成文明互鉴。高度的认知自信基于开放包容的心态。“经济生活、力量、技术的现实和一切有助于人们物质福利的现实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精神、智慧、道德和美学价值以达到平衡。”[14]273“但在数字文明时代,个体被赋予了无限的价值,个性化的重启使社会价值观的要素与过去标准化的、理性的一面形成区分,体现出基于个人感知的、关系的、情感的价值观要素。”[13]认知是文明互鉴的重要前提。认知水平高意味着传播文明的水平高,认知水平低意味着传播水平低,表现为传播文明的口号化、简单化、片面化和极端化。“‘政治认知’水平不同的群体,其受到自身意识形态立场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西方民主话语通过传播民主政治信息使中国的网民逐渐接受其政治信息,毕竟‘政治认知水平关系到公众对于相关信息的接收以及接受的程度’。”[15]中国的文明互鉴是建立在三大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的。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5]17。从民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世界各国人民的权利到“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5]63。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民主以文明互鉴突出体现出来。“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5]37只有建立在这三大认知基础上,才能实现文明互鉴。网络传播文明体现在运用各种不同网络技术来传播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文明进步新样态。
姜飞认为,“当前国际传播领域需要呼吁从文化自信到跨文化自觉的转变”[12]。文化自觉从文明的意义上说就是文明自信,通过文明自信达到文明互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5]45-46只有不断加强文明互鉴,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5]7,网络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平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平台、“构建中国话语”的平台、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平台和构建中国形象的平台。
第一,网络传播必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媒体分为传统媒体、现代媒体、融媒体、公共权力媒体和自媒体。这些媒体发挥合力,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传统媒体即公共权力媒体,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上曾经、现在依然发挥着主导性、引领性作用。在网络技术时代,传统媒体必须通过网络技术形成现代媒体,并与其他媒体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网络自媒体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上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网络自媒体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过程中具有个性化的特点。网络自媒体通过个人的经历、体验、感受、认知、价值、立场、意识形态等使宏大的中华文明个体化、群体化、多样化、丰富多彩化,更具有人情味,更容易吸引人,在传播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更易于产生共情、共振、共鸣。
第二,网络传播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互为表里,坚守文化立场才能形成和构建中华文明的文化标识,没有对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衡量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否的标准,也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体现和标志。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出文化精髓,只有文化精髓才是中华文明的体现,才具有可传播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文化精髓概括为“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5]18。网络传播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表现在:传播坚守中国文化立场的无边界性、平面性、微观性、基础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边界性是指网络传播是跨国界的,没有边界的限制,可以与其他国家进行及时互动性传播。平面性是指网络传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播的横向性,“国际传播正呈现出平台化的新特点——从单个内容‘走出去’转变为传播平台‘走出去’”[16]。网络传播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同样具有微观性,只有具有微观性,才易于传播,并易于被国外民众所接受。网络传播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具有基础性地位,否则宏观、宏大的坚守中国文化就会失去支撑。
第三,网络传播必须“构建中国话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5]46中国话语包括制度话语、意识形态话语、价值话语、立场话语和实践话语,其核心是构建以人民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受众接受话语的过程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是以架构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进行推理。”[17]制度话语体系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话语体系、基本制度话语体系、重要制度话语体系、基层制度话语体系构成。“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5]43民主既是意识形态话语,也是人类的共同价值。网络传播民主意识形态话语,既为国家立心、民族立魂,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居于不败之地,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建设和传播体系建设。“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18]1中国话语体系具有充分实践的特点,实践话语体系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网络传播就是要传播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在传播中国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使网民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第四,网络传播必须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中国叙事体系主要包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两个方面。中国故事强调以故事感人、以故事说理、以故事传播中国话语,使宏大道理蕴含于故事之中,使小故事蕴含大道理。中国历史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在于,“中国故事蕴含中国话语,这是讲好中国故事之所以能够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内在逻辑。讲好中国故事是主流媒体争夺话语权、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本领”[19]。中国故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中国好声音,但中国故事与中国好声音并不完全等同。中国好声音传播的文明理念、文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如儒家思想的为政以德、君舟民水、以民为本等都构成中国好声音的内容。中国好声音包括方方面面,既包括传统的,也包括现代的,集历史性与时代性于一体。同时也包括某一专业领域的,比如“《中国好声音》就是成功的范例,它将娱乐、商业色彩与主流意识形态达成一种共谋,依靠‘想象共同体’的构建来映射国家影像,并且依托个体对梦想的追逐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创造了一种回应社会真实需要的神话”[20]。时代性的好声音,诸如,2019年9—11月,全球首档跨国联合制作的职业体验纪实真人秀《功夫学徒》在湖南卫视、Discovery全球电视网播出。2019年10月,优酷与维亚康姆集团的分支机构维亚康姆国际传媒集团(Viacom International Media Networks,VIMN)正式宣布合作,联合出品动画片《小鲁班》(暂定名)。作为全球化品牌,维亚康姆覆盖了全球180余个国家和地区约43亿家庭用户[16]。在东京奥运期间,“根据新榜抖音短视频数据的监测,咪咕体育在东京奥运期间连续14天位列抖音体育类垂直账号榜单前十,而央视新闻抖音官方账号现有1.23亿粉丝,截至2021年8月15日有关东京奥运会内容的短视频共计56条,其中13条点赞破百万”[21]。网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集中体现在抖音方面。抖音以短小精悍的形式,集声音、图片、视频、文字、画面等于一身,充满着立体感、流动感、亲切感、动人感。
第五,网络传播必须塑造中国形象。“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22]网络传播的国际形象应是文化自信的形象,是文明互鉴的形象。中国开明是“自塑”“他塑”与“合塑”的形象。中国形象的“自塑”是通过文化自信建构的,中国形象的“他塑”是其他国家建构的,中国形象的真正确立和建构则是“合塑”的结果。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共同价值更能“合塑”中国形象。“国家民主形象是民主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共同建构的结果,只有人类共同的民主价值理性认知才能建构国家民主形象,只有通过人类共同的民主工具理性才能完成国家民主形象的建构。只有民主的价值理性,只能建构国家民主形象想象中的‘民主政治共同体’,只有民主的工具理性,没有民主的价值理性,建构国家的民主价值形象,就会适得其反。任何国家的民主价值形象都是‘合塑’的结果,国家民主形象符合本国人民的认知想象,也符合他国人民的认知想象。”[23]网络传播中国形象,体现的则是通力,即通过网络打通世界的能力,走向世界的能力,融入世界的能力。传播中国形象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明互鉴,中国形象建构就会严重受阻,网络传播中国形象的能力也会因此削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网络传播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地球村”,网络技术在“地球村”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不同文化的“地球村”。一方面,“从大众传播时代到数字传播时代,本质上是社会从体制文明向数字文明的转向,亦是互联网思维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全面渗透”[13]。另一方面,互联网突破了国别的限制,各国之间文明也在国际社会各个层面全面渗透,形成了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双重共同体。
早在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雅图会见中美互联网论坛双方主要代表时就强调:“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一国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越来越具有重大意义。”[24]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5]20。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5]46,“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5]63,“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导理念,以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以主流价值观驾驭算法技术,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16]。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形成文明互鉴的合力,构建以文明共识为主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和公共外交真正的核心使命、终极目标应该是和平与发展。”[12]而这需要文明互鉴,而不是文明冲突来完成。
第一,共建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5]23。网络传播文化自信与文明自信,就是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人类文明价值,共同推进人类进步。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就要反对网络恐怖主义、网络极端主义、网络霸权主义、网络极端民族主义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25]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不断推进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共识,求同存异,顺应人类文明的历史潮流,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要充分认识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5]60。但是,网络时代形成的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现实形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所不同。现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别、疆域、主权、领土、政权、人民等具有明确的界分,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突破了这些基本要素的限制,使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复杂多变,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其风险也难以预测。网络传播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需要新的理论。“智能时代,将是一个‘万物皆媒’、人与万物交互的新传播时代,它会带来传播理论的颠覆与重构。”[26]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传播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更需要传播定力,没有定力,就没有文明互鉴的通力,也就难以形成文明互鉴的合力。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围绕文化自信建构网络传播理论,进而指导共建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第二,共建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尊重人类多样性的基本标志。世界文化与文明都具有多样性。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中国当前的文明观,即“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文明互鉴的对等即相等,等级、条件、地位相等,文明互鉴在宏观、中观、微观的相等性,即宏观传播对宏观传播、中观传播对中观传播、微观传播对微观传播。文明互鉴的条件对等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的对等、网络技术的对等、传播方式的对等、传播待遇的对等等。文明互鉴的地位对等包括网络传播地位的对等、传播权力的对等、传播层级的对等。文明互鉴的平等,是指文明之间交流的平等。平等是各个国家无论大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在文明互鉴上都是平等的,没有大小强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分。弱国无外交进而导致的弱国不能实现文明互鉴肯定违背了平等原则。文明互鉴是多元的,是指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文化自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明和文明自信,不能以霸权主义的心态强行向别的国家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通过所谓的“普世价值”取代各国独特的文明价值;文明互鉴是多向的,是指每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都具有独特的走向,都围绕其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核心内核,核心内核具有不同的逻辑和实践展开。这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5]16。对等、平等、多元、多向都是与强制、强迫相对立的,任何国家文明都不能取代其他国家的文明,而应该“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5]63。网络传播同样是对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网络传播同样具有传播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使命和责任。
第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当今世界依然是开放的世界,尽管发生局部地区的冲突甚至战争,反对全球化、逆全球化难以形成人类的主流诉求,人类为追求更加美好的世界的诉求没有变。美好的世界就是文明互鉴的世界,文明互鉴是美好世界的基本价值诉求。尽管建立在各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会带来文明的冲突,但文明的和谐会消解文明的冲突,这需要世界各国通过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来完成。“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5]21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公平正义的价值、和平的价值等优秀文明成果成为建设美好世界的核心价值。网络传播就是要传播这些符合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需求的核心价值,并通过传统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不断消解不利于建立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网络极端民族主义、网络极端民粹主义、网络恐怖主义等各种在网络上流行的极端主义。
第四,共建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是把自己的事做好。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都需要把自己的事做好。把自己的事做好,才能产生世界影响力,才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些发生局部冲突和战争的国家,只会给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破坏。在疫情面前,同样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抗疫,防止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受到侵蚀和破坏。对于中国的网络建设来说,就是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5]44。只有良好的网络生态,才能为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只有加强网络建设,塑造主流格局,才能传播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才能实现由文化自信到文明自信。
网络传播在文化定力、文明互鉴自信、建立人类文化共同体自信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网络传播的定力是文化自信,网络传播的通力是文化开放自信,网络传播的合力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自信。没有定力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开放自信,也就没有建立人类文化共同体的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信和网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