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艳
融媒体时代,无论是对新闻采访还是写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类型的报道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典型人物报道是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一种报道类型。典型人物报道可以展现更丰满的人物形象,可以丰富版面,也可以提升新闻质量。写好典型人物稿件看似容易,实则不易。好写在于,典型人物身上的闪光事迹多,素材丰富,成稿容易。不好写在于,典型人物经常被写,想要写出新特点、新高度,非常有挑战。因此,要想把典型人物写得有深度有广度,写精彩写漂亮,必须了解和清楚典型人物的特点,有的放矢,精准发力,让典型人物多角度绽放立体的光芒。
爱岗敬业是爱岗与敬业的总称。爱岗和敬业,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石,敬业是爱岗的升华。
2021年9月1日,“盘锦故事我来讲”栏目推出,栏目所有故事都以城市为背景,以人物为主线,以情感为媒介展开,传递盘锦正能量,为盘锦“十四五”打造全新开局。在盘锦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的一线员工。
盘锦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1路“工人先锋号”驾驶员成健全程途经33站,单程16.9公里,每天最多重复六趟、至少四趟;每隔三天,迎着朝阳出发,在漆黑的深夜收车,全部精气神随着车灯的光影流动;365天的分割不靠节假日,而是外人看不太懂的排班日程。11年来,每当成健握上公交车的方向盘,除了恪守对生命安全的承诺,更将与人为善的信条贯彻始终。
扎根采油一线20多年的赵奇峰,自参加工作以来,数十载如一日,爱岗敬业、创新实干,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成长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年技术能手,获得辽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还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0项,出版岗位技术专著6部,用自己精湛的技术为辽河油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500多个,累计创效过亿元,用自己的热爱、钻研和奉献谱写了爱岗敬业的最美篇章。
可以说,成健和赵奇峰这两个典型人物都是业内响当当的引领者,为同行起到了模范榜样的作用,更对爱岗敬业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和注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
1942年4月出生的徐恩惠,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盘锦军分区成立后,他被任命为第一任政治部主任,1997年退休。现任盘锦新世纪交通救援施救有限公司党支部第一书记、经理。他先后获得“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好人”“盘锦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徐恩惠这样评价自己:“不在其位,奉献其政;不僵化,再创业;不为名,干‘政’事;不图利,办民兵;不服老,向前闯。”
多年来,徐恩惠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一种政治责任”,这也成了他工作、生活的方向指引和行动遵循。盘锦市委组织部和盘锦市委党校将盘锦新世纪交通救援施救有限公司作为现场教学点,辽宁省政府将其设为“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盘锦市委宣传部将该公司党史馆设为“盘锦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从盘锦走出来的教育学家魏书生曾经用20个课时教完了200个课时的任务,最主要的是,学生们语文成绩都很优秀;在34岁时,他就获得了特级教师荣誉;他不是演说家,巡游讲学的足迹却踏遍海内外,听众超过几百万人;他不是作家,他的专著及主编出版的书籍却有50多本,本本热卖;他没有上过大学,却任过大学校长,被几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魏书生毋庸置疑是我国教育界的闪耀明星,堪称当今我国最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之一,更是盘锦一张最有含金量的名片。
爱国,是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久的精神品质。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忠诚体现在平凡中的点滴,也体现在不忘初心的坚守。徐恩惠和魏书生就是爱国奉献的典型,他们满腔赤诚、无私奉献,用行动诠释了爱国的精神实质。
技艺为骨,匠心为魂。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从不缺失匠心精神。匠心精神,就是一种刻苦钻研、不断超越的工作态度,就是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
从一个小木匠到大国工匠,张兴华整整奋斗了35年。1981年,17岁的他从老家山东泰安来到盘锦时,还只是一个初学木匠的少年。2016年10月,时年51岁的张兴华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电视台共同颁发的“大国工匠”荣誉称号。此时的张兴华意气风发,踌躇满志。2019年,辽宁省总工会将张兴华的工作室命名为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省商务厅授予他的技艺为“辽宁老字号”。
盘锦市输电线路工人陈志恒是国网盘锦供电公司输电检修一班班长,在这个行业工作已有19年。他带领科技创新团队,先后研发出“带电伐树组合工具”“地线修补器”、220千伏等电位“绝缘绳桥”和“近电报警器”等多项发明成果,间接为企业节约资金2000万元。如今,他在守护线路的同时身兼数职——国网盘锦供电公司输电检修一班班长、供电公司输电专业技能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站领衔人、辽宁省退役军人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典型人物既好写又不好写。好写在于典型人物的素材很丰富,也经常被不同媒体所报道,可参照的空间很大。不好写在于,典型人物经常被报道,采写的角度基本被挖尽,想要超出现有高度和水平,需要记者再找角度、拿出更高水平去采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好的人物报道,一定是一篇感动人的报道,而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
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采访对象尽快熟悉起来。俗话说见字如面,记者可以通过基础材料全方面了解采访对象的主要事迹和相关细节,感受人物精神境界,通过文字建立起初步的情感基础。然后带着问题、带着情感去采访,与采访人物零距离沟通和接触,进一步了解,进一步加深情感印象。在采访爱岗敬业人物赵奇峰的过程中,笔者就是通过事先对接采访单位,提前拿到了赵奇峰的事迹材料和报道稿件,了解和掌握人物多年来在基层岗位的各种技术发明、学术贡献以及在工匠精神传承方面作出的贡献,可以说先通过文字对人物有了一个平面认识。同时,也激发了采访灵感,初步拟定了很多关于人物细节的一些问题,准备在面访时深入了解。
其次,采访过程中,要与采访对象共情,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去感受新闻人物身上发生的新闻现象和事实,去感受新闻人物的情怀和情感,在共情的状态下去了解采访人物的内心世界,尽最大可能在同一层面沟通交流。采访赵奇峰时,赵奇峰先是在资料室演示了他的各种技术发明,笔者立即对曾经在材料中看到的一些名词有了立体感观认识,实际演示也大大加深了自己对采访对象的理解和把握。随后在午休闲聊中,赵奇峰打开了话匣子,聊起他第一天上班时面对技术难题的尴尬,从而下定决心要攻克技术难题,让笔者了解到人物身上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细节,进一步充实了稿件内容。
最后,在写稿过程中,要通过文字表述体现新闻人物的充沛情感。由于采访前做了大量的准备,采访也比较细致,对赵奇峰这一人物采访成稿的过程十分顺利。稿件以赵奇峰当选北京冬奥会火炬手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从技术专家露峥嵘、创新驱动领军人和著书带徒成名师三个方面全面呈现了典型人物赵奇峰的形象,既体现了整体性,又有细节描写,是一篇准备充分、结构完整、有突出亮点的优秀新闻稿件,篇幅虽长,但行文流畅,可读性强。
细节富于亲和力和感染力,既能给人一种可视性,又可以增强新闻的生动性,以吸引更多受众。
细节描写有很多,常见的细节描写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场景描写。
场景细节能让人迅速身临其境,虽然是平面的文字,却有立体的画面感,给人无限遐想。
2021年9月8日,《盘锦日报》刊发的《“红色故事讲述人”的故事》一文中就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到达沙岭战役烈士陵园的时候,67岁的王宝骞老人已经在大门外等候了。他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雪白的衬衫上别着党徽,看到记者,便微笑着快步迎上来,虽然脸上皱纹沟壑纵横,却精神矍铄。王宝骞告诉我们,当天有单位职工来参观学习。他五点多钟就起床了,骑了四十多分钟的电动车来到这里,安排接待事宜。这么多年,这已经成了惯例。”这一段细节描写是对人物衣着和所处场景的白描,哪一句都不是多余的,语言既简练平实又流畅自然,画面感跃然纸上,让人身临其境。
准确的动作细节描写,能让枯燥的文字立即变得生动起来。
2021年9月1日,《盘锦日报》刊发的《苇海深处养鹤人》一文中,笔者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还原了养鹤人的艰辛生活,体现了他的敬业精神,“最初那两年,鹤站没有水,没有电,也没有像样的路,异常艰苦的环境没让赵仕伟打退堂鼓,但大雨连着下几天真让赵仕伟发愁啊,人吃的米蔬送不进来,鹤吃的鱼虾也送不进来。看着鹤舍里那三只嗷嗷待哺的丹顶鹤,他挑着两个水桶就出了门。雨水最深处没到了腰,脚下的泥路被泡得泥泞不堪,一脚踩下去,陷得老深,拔腿都费劲,但他咬着牙走了六七公里的路。到了老乡家里,买了粮食、泥鳅,挑上往回走,几十公斤的担子压得肩头红肿生疼,眼看着路走了一半,脚下一滑摔倒了。粮食撒了,泥鳅顺着泥水逃之夭夭。虽然心疼得直跺脚,累得筋疲力尽,但是没法子,还得掉头重新进村买东西……”这一段文字描写和直接引语的运用,让人有直击现场的观感,一目了然,令人难忘。
2022年5月25日,《盘锦日报》刊发的《她在讲解百年党史中绽放风采》一文中,几处运用直接引语,简单明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参加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讲解工作,让我深刻懂得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意义。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勉励自己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把从党史学习中汲取的奋进力量融汇成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谈起过去一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做讲解员的经历,汪子荷这样对记者说。汪子荷说:‘我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开始背诵,白天背、晚上背……巨大的压力让我吃不下睡不着,一下瘦了好几斤。但一想到我是代表辽宁来的,我咬着牙告诉自己,不仅要背下来,还要背得熟背得好!最终还是顶住了压力、一路坚持下来了。’”这两处细节描写处理得非常到位,一是让读者了解了采访对象的身份,二是让读者明白了讲解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令人印象深刻。
好的作品一定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人物身上散发出来并通过作品传递出来的高尚精神。
2021年5月10日,《盘锦日报》以《束滨霞退休了,精神却在传承——学习的楷模不灭的火种》为题,对全国劳动模范束滨霞进行了报道。
束滨霞在油田一线奋战30多年,从一名普通采油女工逐渐成长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再到全国劳动模范,她的先进事迹鼓舞了两代石油人,她的劳模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束滨霞退休了。2021年4月12日,是她在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采油作业一区束滨霞采油站工作的最后一天,她简单收拾了办公用品,把特意给同事们的寄语看了又看,一字一句读给了大家,激动的泪水驻留眼眶,难舍之情溢于言表。”文章开头采取了动作白描的写法,看似无声却有力地传达了束滨霞对岗位的不舍和与同事们之间的留恋之情,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更有精神的传承。
2021年10月5日,《盘锦日报》的《把“根”留住》一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渔雁民间故事代表性传承人刘则亭进行报道,全文用尽笔墨都在传递一个事实,就是刘则亭对渔雁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展现了刘则亭传播和传承渔雁文化初衷不改的情怀和精神。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感染人、鼓舞人。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优势,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等一些重大题材依然是各主流媒体的重点课题。本文从情感、细节和精神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写好典型人物的具体方法,以增强人物故事的真实性、可读性,并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冲击力,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