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惠敏 肖婷婷
(武汉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2)
课堂教学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建立认知的关键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管理是否高效,而班级规模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客观因素[1]。2016年,国务院发布文件指出,班级人数超过56人及以上即为大班额。远城区中心学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趋势,大班额现象尤其突出,随之产生的课堂纪律难以维持、课堂活动难以开展等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也亟须解决,因此,针对大班额课堂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生态学”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解决教育领域相关问题的有效理论指导。把握教育生态学“系统、平衡、联系” 的核心要旨[2],将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融入课堂教学管理中,构建生态课堂,可以为现实的教学难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
远城区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兼具农村与城市的部分特点。相比于中心城区,远城区地区具有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又具有向好的经济发展潜力;而相比于农村而言,远城区距离中心城区较近,更便于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基于以上种种优势,远城区不仅吸引了周围农村人口的涌入,而且也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以武汉市远城区为例,远城区人口数占全市总人口数的46.19%,其中,农业人口的占比达到了77.78%。不均衡的人口分布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日益凸显。
远城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吸引人口趋于集中,而学校建设速度赶不上城镇化的速度,有限的学校被迫接纳更多的生源,大班额应势而生。在义务教育背景下,涌入的农村人口子女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能插入原有班级学习,占据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在“择校热”的潮流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普遍提升,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入学校条件比较优越、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就读,更加剧了中心学校大班额现象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远城区中心学校的大班额现象已是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因此,如何保障大班额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当下需要探索的关键问题。
大班额给课堂教学和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纪律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人数比较多的班级,纪律更难以控制,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使学生安静下来。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对外界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同时自身控制能力较弱,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一旦分散便容易对班级纪律造成破坏。教师为了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通常想避免在维持课堂纪律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但课堂纪律太差势必会影响到大部分人的专注程度,从而影响到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吸收,由此陷入管与不管的矛盾之中。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主要载体。大班额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难在设计上,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如何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能够有事做,有兴趣做,有所收获,是教师们普遍认为难以平衡的事。即便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完美的教学活动方案,在开展过程中也会遇到重重困难,难以顺利按照计划实施。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难以统筹兼顾,学生短暂的专注能力,也为教师有序组织教学活动增加了难度。另外,大班额班级两极分化更为严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是优秀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较高,而后进生接收能力较差,表现消极,不主动参与。教师一人的精力有限,想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指导,又容易冷落优秀学生,由此陷入顾此失彼的两难境地。
后进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心理、行为习惯、环境等其他非智力因素导致其学习成绩低下,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水平的学生。转化后进生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在课堂中,教师通常是根据大部分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因此后进生就难免容易被忽略。大班额班级后进生的人数往往更多,教师想要在课下给予所有后进生个性化的指导,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人数较少的情况下后进生转化尚且困难,人数较多时的后进生转化更难上加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使后进生能够跟上进度、学有所得,是教师们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
在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下,教师由于精力有限,分散到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就会减少。作业批改是其中一项最直接的体现。作业的完成度能直接体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在一个班级要批改五六十份作业,在有限时间下,教师难以对全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十足把握,难以对全部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减少,难以接收到教师的明确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难以提升。同时,在大班额班级中,教师面对的人数更多,在日常教学中,具有更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自身的压力增大,职业幸福感降低,从而也将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针对上文中论述的大班额课堂存在的问题,一下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远城区中心学校大班额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生态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规则约束。班规是建立良好班级生态的重要推动力,亦是班级有序活动的必要保障。在开学第一课就要开始对学生树立班规意识,每个班级制定符合自身班级实际的班规。在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下,学生也是课堂生态中的重要因子,承担着课堂教学管理的责任。班规的制定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同时,班规一定要包含相应的奖惩措施,持续强化规章制度意识,督促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教师可以选举班干部协助管理班级,并定期轮换,给更多学生锻炼机会的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组织僵化。
环境是构建课堂生态的重要基础,和谐的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课堂环境包括精神文化环境和自然物理环境两个部分。班级文化氛围则属于精神文化环境范畴。在构建班级文化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推动班级形成学生认同的班级文化。例如,学生整体文静,可以组建班级读书会,定期开展阅读分享;学生整体活跃好动,可以组建班级足球队,举办运动类比赛等。除此之外,不要提升生态课堂的自然物理环境,不仅要注重对教室内灯光、温度调控,也要重视对教室美化与布局。例如,在适当的地方挂符合班级文化的名言警句、贴墙纸、摆绿植等。无论何种特色的班级文化,学生具有认同感最重要,如此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使学生对班级产生归属感与依恋感。这样,生态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在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下,大班额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的“生存空间”减少,小组教学是调节课堂生态密度的重要途径。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从而班级的具体事务可以分解成每个小组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进行班级分组时,要注意分组的均衡性,对小组的男女比例、学习表现、性格特质等进行反复推敲,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3]。每个小组的具体人数以不超过10人为宜,并且尽量使每个小组成员的人都有职务分工,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感。小组内可以设立两个组长,一正一副,可以尝试让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担任副组长,培养其责任意识,督促其进步。
生态是竞争的,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性元素有助于激励学生超越自我[4]。小组内引入竞争机制要合理公平。所谓合理,是要让小组成员能够有信心争取,认为能够通过努力达到,从而激发小组合作进取的积极性;所谓公平,是要对所有小组一视同仁,不能有失偏颇。例如,将学生对班级的加分或减分落实到对应的小组上,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责任感约束其行为。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小组间的竞争陷入怪圈,如若发现总是某一两个小组排名靠前,其余小组差距都很大,要及时作出改变,维持竞争生态的平衡。可以通过调整小组成员、改善竞争机制等,避免落后的小组产生消极竞争心态。竞争机制一定要对学生产生积极正向的促进作用,需要教师平时细心敏锐的观察,及时纠偏。
生态中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使每个生态个体能够得到有效成长,教师要力求每位同学享受到的资源相等,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实施分层教学是大班额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选择。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分层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可结合使用问卷测试、日常观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
在备课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后,教师要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各层次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问计划、课后训练等。在授课阶段,教师要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案,可以采用“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
课堂的实施技巧也要注意层次性。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时,科学利用最近发展理论,设置简单的概念性问题让层次较低的学生回答,设置较为有深度的问题让中等层次学生回答,中等层次学生难以解答时,则让层次较好的学生尝试。问题设置要具有启发性,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最后,学生的训练和评价都要具有层次性。课后设置梯度式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作业目标,学生只要完成各自的目标即可,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完成下一梯度的作业。对学生的评价多元化,除了学习成绩外,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学生作为生态课堂的主体,座位编排体现着学生的“生态位”,也是影响课堂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座位安排上多加思考,利用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使课堂管理效率最大化。座位安排除了考虑学生身高情况外,还可以巧妙利用学生的优势进行管理,促使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进步。例如,将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搭配在一起,使得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对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进行约束。同时,在安排座位时,也要注意对后进生的管理,可以将后进生安排在座位较为靠前的位置,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利用教师关注约束其行为,督促使其进步。为了管理方便,教师还可以依据小组分组进行座位编排,在必要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座位调整。
教育生态学中的课堂是动态开放的生成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知识的机械灌输,摒弃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立足于多元化教学,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突出学生主体位置,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实施策略进行改革创新。例如,在高年段班级尝试翻转课堂;将综合性问题切割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将某一情节利用话剧的形式演出等。在教学设计方面,以提升学生思考能力为目的,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扩宽学生的视野,对教材进行改造和重塑。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还要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限制因子定律认为,任何一种因子达不到教育生态系统所需的要求时,都会限制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限制因子可能来自教师教学理念、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心理状况等各个方面,教师要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限制因子,及时对症下药,才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生态中的人、教育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学生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也不能忽视。远城区大班额班级中有较多的外来务工子女,部分家长忙于工作而疏忽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与学校积极沟通,使家长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加以重视。学校层面可以积极组织家校联合活动,指导家长贯彻家校合育的理念。例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讲座,提醒家长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子女身心发展的依据,多关注其各方面的素质提升;在家校联合平台科普家庭教育相关知识,提醒家长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家长自我学习成长提供可靠资源。
总之,有效提升远城区中心学校大班额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应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