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维书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白砂中心小学 福建龙岩 364205)
学生具有很强的“说理”意识和“说理”能力,反映了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这也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说理”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协同努力,使具备“说理”意识,形成“说理”品格在师生间达成一致,并养成深度学习的自觉习惯,不断地强化学习和思考的深度。教师在创设“说理”课堂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1],新课标提出,通过深化教改、创新教学、改进教法、精心教研进行“说理”教学设计、指导评价、建立品牌,丰富教学维度、扩充教学视角、创新教学形式,建立数学“说理”课堂,使学生能够简便、轻松地深入学习数学知识[2]。“说理”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师生将“说理”思维贯穿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具备“说理”意识,实现数学深度学习目的。
“说理”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学生具备清晰明了的阐述学习思维和问题解决路径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方式,而且也要能够以清晰的逻辑、完整的语言,说明清楚解题的方式和思路,以及思维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逻辑性和思维的发散性,以更加清晰、条理地学习晦涩的数学知识,使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化和全面。新课改要求数学课堂要给予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的机会。基于此,研究增强小学数学说理课堂实践效果的作用和意义尤为突出。
深度学习是对于学习效果的描述。教学中,应科学地采取适用程度高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加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理解的深度,实现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知识的目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新旧知识、生活学习之间建立有效链接,既降低了学习理解难度,也巩固了学习成效,还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机融合,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深度学习在学习方式和效果上与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差别。该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层次更高,学习更加高效全面,有利于深刻地把握学习技巧和规律。
强调数学学习深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的逻辑更加严谨,审题更加认真,了解问题和题目间的关系,达到更好的说理效果。数学思维的养成能够极大地降低学生学习数据的难度,通过逻辑推理,巧妙快速地解决问题,实现对数学知识由表及里的认知,并通过“说理”详细说明关联的知识点,思考的路径及思维的角度,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进行说理[3]。该方式与深度学习的教学要求相契合,也更能展现“说理”课堂在数学教学中的显著优势,有望扩大应用范围,让更多学生-获益。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对题目进行解析,明确题目的要求及与问题间的联系,找到最佳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方案,理清说理逻辑,并用语言文字进行清晰、准确的阐述,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题目的理解,并在长期的学习中,使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对知识的运用更加到位。通常,学生在进行数学说理时的思维路径为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解决问题。为了实现更好的说理效果,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理解力,使学生逻辑清晰、表达准确地说明自己的想法。数学说理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也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简化理解程序,严密解题逻辑。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对重难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被动理解记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未被调动,思维习惯并未养成,而且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化,未能真正掌握并灵活应用。而将说理教学引入到数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敢于并善于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不满足于对知识点的概念用法等基础知识进行理解,而转向对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及关联等说理性问题进行探究。
“说理”是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教师负责创设“说理”机会,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探索研究、分享体验等过程中体会“说理”过程,提高学习成效。在进行思考和研讨时,强调总结,挖掘学习规律,展示“说理”[4]。教师根据“说理”进展情况,提供适时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说理”意识,培养“说理”技能,增强“说理”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以“说理”作为梳理学习思路,发散学习思维,探索学习路径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三角形”的学习中,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ah/2,讲到这一章节,教师如果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联结,那么,很多学生对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记忆并不深刻,如果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有效的联结,就会加深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与内化能力。在课堂中,老师通过联结来进行“说理”:“大家记得我们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就会积极地回答:“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s=ah。”老师:“通过展示长方形与三角形,同学们可以发这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同学回答:“两个三角形能够合成一个长方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面积公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三角形的面积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一半。这样的引导使得学生不仅能够记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且也加深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内化。由此可见,老师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结,探索各知识点内部的相关联系性,并能够通过某一方面,引出其他知识内容,从而增强“说理”课堂的有效构建,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如何才能增强说理课堂效果?教师需要结合教学要求和教学实践进行主动探索。教学态度、教学理念、知识技能、教学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和课堂表现,体现在教师的“说理”意识、“说理”水平等方面。“说理”的设计、改进、实施都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很高要求,“说理”成效直接影响学习深度[5]。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开展“说理”设计,真正发挥“说理”促进深度学习的价值和作用。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时,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然后对各小组分发16个1*1的小正方形卡片,然后让小组讨论,形成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需要的卡片数量,并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后续形成更大的正方形需要多小的正方形卡片。通过小组的“说理”讨论,最后学生得出1、4、9、16个小型卡片都能够组成一个正方形。之后,老师继续引发深思,让学生讨论下一个正方形需要几个小型卡片?学生在积极的“说理”过程中发现组成正方形是一个乘法的形式,下一个为25个小卡片组成。这不仅让生理解了正方形的性质、特点,而且也复习了乘法口诀,使“说理”课堂变得更为活跃,给学生带来了更为新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内容。
数学课堂“说理”也受到教研的影响,包括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教研团队对“说课”的理解和认知,在课题研究、选择、实践中进行的实践,为实现深度学习目标创造条件。“说理”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研究摸索阶段,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对教学成效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教师要将“说课”的要求和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探究更佳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分数的再认识”教学中,教师设计生活场景导入教学,如“小明和小张决定进行捐赠,他们两个分别拿出自己总收入的3/5作为捐助款,他们捐助的钱数是一样的吗?”。学生针对该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在小范围内进行议论,得到的结果是:由于二人总收入不同,即便以同样的比例确定捐助款,得到的实际数额存在差异。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将其设计为数学题目,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进行理解,并清楚完整地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教师从中选择经典题目进行深入讲解,指导学生展开“说理”。在“说理”设计中,教室结合案例开展分析教学,使学生的思考更加理性。学生对案例的设计和“说理”也充分体现了认知清晰,富有条理。教师也借此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思考成果的机会,对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目的进行解读,这也是典型的“说理”设计,有利于深化教学。“说理”能促进认知更加明确,逻辑更加缜密,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层次递进既是深化思考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理解的关键。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出发设计教学模式,课堂节奏适中,层层递进,层次分明,强调课堂的启发性和引导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课程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多个学生在商店购物的情境,商品和对话取材于课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商品买卖问答,学生挑选心仪商品并询问总价格。游戏环节中,小军向小柯询问:“购买一盒丙烯笔与铅笔的总价格是多少”,商店中的价签显示丙烯笔和铅笔单支价格分别为29元、10元8角,小柯根据小军提出的数量,结合商品的单价,计算后得到“商品总价格为39元 8 角”。教师面向所有学生提问:“小柯计算出来的总价格与你们计算的结果一致吗,这是正确的吗?”学生将小柯的答案与自己的进行对比后,回答结果正确。随后,小柯和小赵开启新一轮商品买卖对话,商店中的价签显示铅笔盒和书架单支价格分别为22元5角、12元4角,小柯根据小军提出的数量,结合商品的单价,计算后得到“商品总价格为34元9角”。教师面向所有学生提问:“小赵计算出来的总价格是正确的吗?”学生回答结果正确。教师对小赵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对提问加大难度:“小柯用40元钱购买铅笔盒和书架,还剩多少钱?”小赵计算后回答:“剩余6元1角。”教师询问全体学生该生回答是否正确,学生摇头表示结果需要更正“剩余的金额是5元1角”。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技巧,并与实际建立联系,构建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降低了学习难度。“说理”课堂有效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发思维领域,增强了数学体验。
为进一步发散学生思维,拓宽思维领域,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间的沟通联系,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避免采用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交流讨论,不断增强对知识的认知。教师设计“说理”环节,引导学生间积极讨论,共享思考成果,表达自身看法,提高“说理”逻辑的严密性,创造更加积极活跃的课堂,使师生间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完“空间与图形”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拓展训练,将三角形与四边形引入到讨论中,设置辩论主题: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稳定性比较中,哪个更好?在进行辩论时,辩论双方持有相反观点,并表达各自的意见和想法,在说理支持四边形稳定性更好时,基于的观点是,房屋建造、窗子桌椅结构设计均采用四边形而非三角形,这明显说明了四边形的稳定性更优。在辩论时,学生为更好地证明观点的正确性,搜集各种道理和事例对观点进行佐证,对对方观点进行质疑,其思维更加发散,逻辑比较清晰,语言应用能力逐步加强,知识学习更加深化。教师设计“说理”课堂,并将全体学生进行分组,为其分配不同观点,进行激烈辩论,使学生在思维和观点的碰撞融合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牢固。
面对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意愿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过于发散、解题方式单一、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教师应挖掘成因,结合深度学习理念及课堂实践经验,通过理解、思考、探索、合作增强“说理”成效,提高“说理”意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说理”的魅力,收获学习的自信,增强数学能力,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完善数学认知结构,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