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弘扬与认同:黔东红色革命遗址文化价值研究

2022-02-09 04:26梁正海龙金菊
铜仁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黔东遗址党史

梁正海,龙金菊,刘 剑

【黔东红色文化研究】

保护、弘扬与认同:黔东红色革命遗址文化价值研究

梁正海1,龙金菊2,刘 剑1

( 1.铜仁学院 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学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贵州 铜仁 554300 )

多维构建红色革命遗址的文化价值,是提升文化自信、发掘文化动力、汇聚中华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合力的时代要求与意义所在。黔东红色革命遗址文化价值的开发与萃取,对客观认识历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整体性研究党史推动党史教育常态化、发挥党史育人功能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振兴基层党组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叠加性意义。因此,有必要从增进红色革命认知、增强红色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强化对黔东红色革命遗址的文化价值认同,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根基。

红色革命遗址; 红色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黔东是红色革命的沃土,红军的革命活动不仅为黔东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而且还留下了数百处红色革命遗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革命遗址是红色革命精神的载体,守住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底线,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强化红色文化认同,增强红色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责任,又是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关于红二、红六军团在黔东的革命,档案资料、长征日记、回忆录、地方党史文史资料,为深入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1]。依托大量史料,学术界对红三军在黔东的军事活动[2]、红军在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3]和民族政策[4]、黔东神兵[5-6]、木黄会师[7-9]、黔东独立师的历史贡献[10]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关于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保护现状及综合开发利用的专题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尚未公开发表的介绍性和报告性成果。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也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①从已有的成果来看,黔东革命遗址保护相关研究还很薄弱,而保护革命遗址,弘扬遗址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强化红色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这一系列成递进式逻辑关系命题的系统研究,目前鲜有。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聚焦困牛山等黔东红色革命遗址,深入探讨其价值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多维度建构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保护的叠加性意义及其多维文化价值,增强黔东地区人民的文化自信、发掘其文化动力、提升黔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本研究的核心要旨。

一、坚守保护底线: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保护现状与反思

红二、红六军团在黔东开展的革命活动形成的数百处革命遗址是黔东红色革命的历史见证。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地方党史研究机构积极行动,开展广泛调查,申报和成立文保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实文物包保制度和联保制度,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铜仁片区)保护规划的实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稳步推进,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其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重要革命遗址消失;二是保存的高等级占比不高;三是修缮力度不大。如何保护好、利用好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任重而道远。

(一)黔东红色革命遗址的形成

黔东红色革命遗址是红军在黔东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是黔东各族人民了解红军、认识革命、支持革命、参加革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动史实。1934年5月,贺龙、夏曦、关向应率领红三军(与红六军团会师后奉命恢复红二军团番号)艰苦转战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进入黔东。同年6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德江枫香溪召开会议,根据“群众的斗争与情绪”和“敌情的薄弱”的斗争形势,决定在黔东建立根据地;7月21日至22日,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标志着黔东根据地的基本形成[11]。黔东根据地是红三军开辟在云贵地区的第一块红色苏区[12],也是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全国存在的八块根据地之一[13]。据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给中革军委周恩来、王稼祥的电报:“贵州苏区在印江、沿河间,……,以枫香溪,罹(谯家)铺,云(铅)厂坝为中心,南北一百里,东西六、七十里”[14]。1934年8月12日,红六军团奉命退出湘赣根据地西征,历经70多天的艰苦转战,主力于10月24日抵达木黄与红三军会师。两军团会师后,挥师东进,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圆满完成策应任务。随后,根据湘鄂川黔省委的决定,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誓师突围,西征北上,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共计费时七个月零十天,行程约一万公里”[14]159。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红二、红六军团在黔东展开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建立苏维埃政权,掀起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开展反“围剿”斗争等等,革命足迹遍及黔东各个区县,留下了大量红色革命遗址。笔者通过对《红色印记——铜仁市长征不可移动文物集》进行整理,发现红色革命遗址171处,其中松桃苗族自治县26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5处、万山区2处、江口县5处、玉屏侗族自治县9处、思南县4处、石阡县18处、德江县29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53处。②

(二)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保护成效与问题

保护红色革命遗址,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5]黔东红色革命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在弘扬长征精神、弘扬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黔东各级党史研究机构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革命遗址普查,在此基础上申报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组织开展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认定;申报省级、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牌,有效推进了黔东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目前,黔东至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尚未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44处;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2017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沿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德江枫香溪会议会址、石阡县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石阡困牛山战斗遗址先后被认定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沿河红军渡等7处被认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枫香溪会议纪念碑、沿河长岗岭红三军驻地旧址等19处被认定为“县级党史教育基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③。这一系列数据表明,黔东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成效是显著的。从我们开展田野调查获得的信息来看,处在黔东根据地核心区域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还落实了文物包保制度和联保制度。包保制度明确规定县级领导包保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乡科级领导包保市县级文保单位。根据文物联保制度,县人民政府与文体广电旅游局、革命遗址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签订了文物安全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与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业主(古建筑房东)签订了看护协议,每户每年给予1200元的看护补偿等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铜仁片区)建设保护规划三期工程——重点建设期(2020-2021)、深化推进期(2022-2023)、持续完善期(2024-2035)——的实施,以及困牛山、木黄、长征、白石溪、枫溪等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的稳步推进,使黔东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上了一个新台阶,黔东红色革命遗址正展现出一种新的风采。

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据2018年核查数据,铜仁市共损毁消失重要革命遗址43处[16]。笔者根据《沿河红色文化》[17]一书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红色革命遗址“保存现状”进行统计,结果也不乐观。全县红色革命遗址共107处,保存现状分为“好、一般、差、消失”4种类型。其中,“好”仅7处,占比6.45%;“一般”25处,占比23.36%;“差”高达74处,占比69.16%;“消失”1处,占比0.94%。从笔者对《松桃县长征革命文物目录表》的统计来看,全县共有长征革命文物28处。其中,“好”(含“较好”)8处,占28.57%;“一般”13处,占46.43%;“差”7处,占25%。笔者的实地调研还发现,革命遗址管理维修不善不是个案,如松桃县永安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七师驻地旧址、印江大园子黔东独立师三团团部旧址,房屋因管理不善已挂上了危房的标识。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缺少文物保护人员编制、投入维护经费不足、点多面广保护难度大、产权复杂管理困难等等。这些困难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过度强调客观困难,保护好红色革命遗址关键还是在于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主观能动性,激发保护的内生动力。红色革命遗址承载着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无论何时都不能忘却革命精神。保护好红色革命遗址无论如何都不能等、也等不起!早在十年前就有学者发出了这样的呼吁:“革命遗址的保护不能等了”[18]。我们必须强化保护利用革命遗址的政治自觉[19],用实际行动保护好革命遗址,让革命精神永远充满生命力。

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红色革命遗址叠加性意义建构

红色革命遗址承载着红色革命精神,是历史的一种客观存在,是整体性研究中国革命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客观生动的教材,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保护好黔东红色革命遗址,深入开展红色革命历史研究,有利于客观了解历史和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利于强化党史研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有利于发挥党史育人功能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振兴基层党组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是客观认识历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需要

“历史虚无主义以否定客观存在的历史、罔顾历史事实为基本特征,本质上是通过虚无历史颠覆价值观念、颠覆政权和社会基础,是一种错误的思潮”[20]。这种错误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的目的是“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攻击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21]。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2]

历史虚无主义虚化客观历史的手段多种多样,甚至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但其惯用的方法是以“戏说人物”歪曲历史革命精神、以“假说历史”否定革命精神、以“重评历史”割裂革命精神、以“终结历史”消解革命精神[23],或娱乐恶搞歪曲历史事实、主观偏颇美化历史断面、透过滤镜看待历史得失、颠倒黑白评议历史人物、断章取义拼凑历史真相、包藏祸心“还原”历史面貌、用唯心主义惑乱历史研究[24]。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主观臆断,反对以“裁剪”“解构”“假设”的方式歪曲历史。黔东红色革命遗址是红军在黔东大地开展红色革命的历史见证,是我们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来时路”。切实做好普查工作,对已认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保护好、维护好、利用好,记录好每一个红色革命遗址的历史,讲好每一个红色革命遗址故事,能够客观合理地将黔东红色革命历史,置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史无前例的红军长征的宏大历史格局中去定位、思考。这些革命遗址都是历史的一种客观存在,而这种客观存在的革命遗址正是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抹杀客观历史最有力的武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自然要破立结合,但最关键的是树立一种对历史的自觉和自信。历史的自觉与自信源于对客观历史认知的唯物史观,而客观历史即来源于历史存在物的亲历与体验,来源于对客观历史记载的正确认识和宏观历史的整体认知,来源于对党的发展历史过程的整体性研究。坚守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保护这条底线,增强黔东红色革命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党史研究,推动党史教育常态化的需要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2021年是建党百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年。这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大大增强。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指出:党史学习要着眼坚定历史自信,坚持不懈把党史作为必修课、常修课,从中深刻领悟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价值和学习党史的根本目的、基本要求、科学态度,进一步增强学党史用党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建党百年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党历来号召全党同志学习。”[25]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亦或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启迪智慧[26]。

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蔡和森曾经讲过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真正地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深刻的知道党的历史”[27]。要知道党的历史,必须研究党的历史。我们要怎样研究呢?毛泽东指出:“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25]39马克思在对待生动的思想世界的具体表现方面,也强调了对于对象的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必须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应任意分割它们;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己的统一”[28]。黔东红色革命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整个发展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黔东红色革命、红色革命遗址自然是我们了解党史、研究党史的重要内容。2021年3月16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来到困牛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指出,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榜样的感召、信念的指引、精神的滋养,是我们必须代代传承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29]。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是深化党史认知、增强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整体性保护好、利用好黔东红色革命遗址,弘扬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是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是发挥党史教育功能,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首次用12个词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30]。在青少年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国家发展的历史文化根基之上[31]。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作为一种不可移动文物,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以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为核心,是一种先进文化形态,其“所凝结的理想信念、道德操守、价值追求与坚定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思想文化源头”[32]。保护红色革命遗址有利于在青少年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教育。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33]。保护好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要发挥党史的教育功能,培育和弘扬敢于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黔东红色革命遗址因为其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已有31处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党史教育基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广大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让广大青少年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知道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不忘历史、不忘初心、饮水思源,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之,要在实践教育中引导青少年“感知革命、建设、改革条件与环境对坚强意志的磨炼,并积极主动参加艰难复杂条件和环境下的社会实践锻炼”[34],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美好生活的奋斗者。

(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高质量党的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我们党历来重视自身建设,通过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现党建高质量发展,在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精神,构成了党的精神谱系。“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依靠人民、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35]成为各个时期的革命精神的共性特点,集中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传承和弘扬这些品质,是新时代继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所在、关键所在。黔东是红色革命文化的沃土,在新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6]。2020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的通知》,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全国选择1000个左右红色村,开展“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贵州抢抓机遇,全省23个红色村庄入选试点村庄,位于黔东的困牛山、木黄、长征、白石溪、枫溪五个红色村成功入选红色试点村庄。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37]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必须科学做规划,避免大拆大建,切实保护红色遗址、挖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真正把红色资源运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铜仁市委高度重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资源整合、蓝色人才保障为抓手,着力打造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最美拼图”,推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提质增效,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为在乡村振兴中开新局,探索有效路径、方法,积累成功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38]。

三、强化红色文化认同:红色革命遗址文化价值三维目标同构

增进红色革命认知、增强红色文化自信、强化红色文化认同,是保护黔东红色革命遗址文化价值的三维目标,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的重要根基。强化红色文化认同的基石是增进红色革命认知、根本是增强红色文化自信、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增强红色革命认知是强化红色文化认同的基石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16]49。红色革命遗址是我们来路的标识,保护好这些宝贵的遗产,是我们增进红色革命认知的基本前提和基础。红色革命遗址就像一本教科书,它的存在就是我们接受教育和我们教育下一代最生动的教材。每一个革命遗址都承载着一个革命的故事,讲好革命故事、传承好革命传统、弘扬好革命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权利和义务。

对历史文化最好的认知方式莫过于学习。只有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才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有通今,清楚地认识现在、认识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够更好地把现在与历史结合起来,以史为鉴,全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勇敢地面对现实、开拓未来,从而做到不盲从、不学盲人摸象片面地感知社会、感知历史。黔东红色革命遗址是红色革命的见证,挖掘黔东红色文化,开展红色革命教育正是避免盲人摸象、片面认识红色革命的有效途径。黔东各区县、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地方高校都已经将黔东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特色课程的重要素材,以此推动黔东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对于增强青少年对于黔东红色文化认知,强化红色文化认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铜仁学院历史系开设了专业选修课“黔东红色文化”,通过课堂讲授、视频展播、参观考察、遗址考古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又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教育局、土家学研究会联合编撰了校本教材知识读本《沿河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校园读本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再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引进贵州国宏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印江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木黄营地。学校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木黄会师纪念馆、纪念碑、会师柏等遗址,体验红二、红六军团会师情景。虽然教育学习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红色文化教育必然能够促进青少年学生对于红色革命历史的认知,强化对于红色文化的广泛认同,对于消除青少年红色文化认同危机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

(二)增强红色文化自信是强化红色文化认同根本

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相对较为稳固的内心形态”[39]。红色文化自信自然是建立在红色文化认同基础上的较为稳固的心态,这种自信既不是对红色文化的自恋,更不是对红色文化的自大,而是对于红色文化的客观认知、正确评价和自觉行动。就此而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黄民族小学校徽、校旗、校歌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与呈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诠释红色文化自信的生动范例。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校徽、校旗、校歌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文化和精神标识,因为校徽、校旗、校歌的设计必然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以及文化追求。木黄民族小学位于木黄镇,木黄镇也是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留下的红色革命遗址,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将军亲笔题写的“木黄民族小学”校名,更是将木黄民族小学与红色革命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木黄民族小学成为赓续红色基因的一种密码。木黄民族小学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浸润,将红色文化基因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充满自信的文化标识——校徽、校旗和校歌。2022年6月27日上午,笔者带领调研团队到木黄民族小学调研座谈,校长田儒勇向我们介绍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成功做法和成效的同时,特别向我们解读了校徽、校旗、校歌的文化内涵。校徽用“天圆地方”的传统手法表现整体造型,体现学生团结奋进、青春阳光的心态和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育人氛围;用“木黄”拼音的首字母“M”“H”设计出书的造型,以“雏鹰”飞翔的形态置于书之上,表达学生遨游知识海洋、飞向梦想的理想;以绿色、红色为主色调,既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校园氛围,又蕴含了木黄是红二、红六军团会师之地;校名“木黄民族小学”为萧克将军题字书法体,用五星镶嵌于校名之间,表达了师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校旗以红色为主色调,搭配五角星,与国旗色调一致,暗喻师生时刻将祖国铭记心中;五角星、板面红色以及萧克将军题写的校名木黄民族小学,彰显了校园红色文化品牌;用“木黄”拼音的首字母“M”“H”设计出书的造型,将“书”与建校时间1915、飞翔的“雏鹰”有机组合,与校徽相辉映,传达学生遨游知识海洋、飞向梦想的理想;“MUHUANGMINZUXIAOXUE”是“木黄民族小学”全拼,也是木黄民族小学的英文字体,寓意木黄民族小学的未来与世界接轨,办学目标是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校歌歌名《我是木黄红少年》,寓意木黄民族小学的学生将成为黔东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黔东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播者。校长田儒勇对于校徽、校旗、校歌的解读是朴实的,但其中蕴涵的文化自信与自强却是深刻的。

木黄民族小学校徽、校旗、校歌的设计理念是对红色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用革命历史育人的具有地方性特征的一个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革命传统的教育意义时指出:“历史是最好教科书”“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40]显然,木黄民族小学深度融入红色文化元素的校徽、校旗、校歌,恰是该校构建的红色革命精神阐释与传承传播的高地、革命传统及革命文化宣传教育的一块最为有效的阵地,师生佩戴校徽、学生哼唱《我是木黄红少年》,每一次佩戴、每一次哼唱,都是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都是在重温红色革命历史,心中的正能量自然也就油然而生。这应该就是木黄民族小学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办学宗旨的力量源泉吧!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强化红色文化认同的主线

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维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精神依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回溯中华文脉的传承与演历,需要追忆中华血脉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探寻中华根脉的萌芽与成熟”[41]。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脉,强化红色文化认同,就是强化对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同。我们强调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底线,就是要守护承载革命文化和革命史的根脉。“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发挥文化的精神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2]。这些关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整体性的继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的讨论,无疑给了我们开展这一主题研究许多有益的启示。当然,我们在强调文化整体性继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区域历史文化记忆,离开了“元记忆”及诸多“元记忆”的组合,“中华民族很难保持历史的延续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很难找到知识建构的合理依据”[43]。黔东每一个红色革命遗址都是红色文化的一个“元记忆”,正是诸多这样的“元记忆”共同构建了黔东红色革命文化,成就了红色革命文化的整体性,保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性,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知识建构的合理依据。笔者在黔东调研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期间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黔东红色文化诸多“元记忆”已经生动地融入了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规划中,红色革命遗址、红色文化以物化的形态成为村庄红色文化旅游的标识;又如,木黄古镇,红色文化已经全方位嵌入当地人们的劳动生产、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泉水、古树、酒楼、书店等红色文化载体与红色精神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如,渔泉变成了群众心中的“红军泉”、渔泉河变成了“红军河”,流淌的泉水被喻为“革命源泉生生不息”;千年古柏被群众称为“会师柏”,与会师园、会师柏碑记一起诉说着红二、红六军团胜利会师的故事;酒楼已改变成了“木黄会师酒楼”,酒楼里的每一幅放大的黑白照片都承载了红二、红六军团在木黄革命的故事,有些菜名仍然能让人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深切记忆;曾经到处杂草丛生的木黄会师广场和穿镇而过的渔泉河,如今已变得干净整洁,成为木黄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真切地反映出木黄民众的精神风貌。这一切都让笔者深切地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黔东红色革命根脉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黔东大地,深沉的红色文化认同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根基。

① 蒋欢宜:《黔东红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

② 笔者通过对《铜仁地区革命遗址图集》进行整理,发现红色革命遗址224处,分布在9个区县。其中铜仁市1处(原铜仁市为县级市,2012年5月铜仁地区撤地建市,原铜仁市与万山特区部分区划调整并分别更名为碧江区、万山区)、松桃苗族自治县29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33处、万山区1处、江口县3处、玉屏侗族自治县10处、石阡县17处、德江县24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06处。

③ 笔者根据《红色印记——铜仁市长征不可移动文物集》介绍获取的信息统计。

[1] 裴恒涛.红二、红六军团转战贵州研究资料及成果述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5):1-6.

[2] 王友富.红三军在黔的军事活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6):23-26.

[3] 王友富.论红军在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及其影响[J].农业考古,2017(4):90-93.

[4] 李艳.红二、六军团在石阡的民族统战工作实践[J].中共铜仁市委党校学报,2014(3):28-30.

[5] 李里.湘鄂川黔神兵研究:1920-1953[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 田永红.黔东北神兵起义与黔东特区的建立[J].贵州民族研究,1992(3):153-159.

[7] 王跃飞.战略的转变伟大的胜利——记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前后[J].社会科学家,2006(3):180-183.

[8] 孙焕臻,韩江华.关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的来龙去脉[J].党史资料与研究,1986(2):1-5.

[9] 聂祖海.红二、六军团黔东会师意义述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103-108.

[10] 李锦伟,左湘琼.红二、红六军团黔东独立师的历史贡献[J].铜仁学院学报,2022(3):39-45.

[11] 中共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铜仁地区历史:1921-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26-30.

[12] 中共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仁义黔东:红二方面军的摇篮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3.

[13] 中共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历史回响[M].(铜内)资准字2021008号:45.

[14] 中共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编.黔东革命根据地重要文献[C].铜新出一次性内资准字(2013)第07号:151.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

[16] 徐明忠,等.铜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现状及综合开发利用调研报告[R].内部资料.

[17] 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学研究会,编.沿河红色文化[M].内部资料,2021.

[18] 伏开宏.革命遗址的保护不能等了[J].中国老区建设,2011(10):51.

[19] 张海燕,等.加强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0] 杨中华.自觉抑制历史虚无主义[J].红旗文稿,2021(8):39-41.

[21] 郭彦林.划清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5):125-133.

[2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

[23] 陈亚敏.弘扬革命精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J].中国冶金教育,2020(5):98-101.

[24] 张博,孙兆阳.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危害及应对策略[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4):71-79.

[25] 毛泽东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9.

[26] 古宇飞.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教育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思想战线,2022(3):22-31.

[27] 蔡和森文集: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86.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

[29] 许邵庭,等.谌贻琴来到困牛山战斗遗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N/OL].中国日报网,[2021-03-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463999376639724.

[30]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OL].人民网,[2014-05-0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01-24973097.html.

[31] 张泰城,常胜.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求实,2016(11):30-35.

[32] 袁秀.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向性思考[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9(5):69-76.

[33] 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02).

[34] 敖四江,等.新时代弘扬革命精神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4-7.

[35] 金延锋.弘扬革命精神与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J].观察与思考,2012(10):3-8.

[36] 习近平.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N].人民日报,2014-12-17(07).

[37]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EB/OL].新华网,[2019-09-1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leaders/2019-09/18/c_1125011847.htm.

[38] 龙金菊,梁正海.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中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22(4).

[39] 唐龙,等.红色文化认同对构建文化自信的作用研究[J].文教资料,2021(25):38-40.

[40] 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人民日报,2013-07-14(01).

[41] 张神根,等.从历史生成到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蕴涵[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3):1-9.

[42] 李吉和,等.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协调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21-28.

[43] 龙金菊.民族心态秩序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9-15.

Protection, Promotion and Identification:Study on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Red Revolutionary Site in East Guizhou

Liang Zhenghai1, Long Jinju2, Liu Jian1

( 1. Wuling Ethnic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for Building the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Constructing the cultural value of red revolutionary site through multiple dimensions is the requirem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to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explore cultural power and gather the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extraction of the cultural value of the red revolutionary site in east Guizhou is of great superimposed significance to objectively understand history, resist historical nihilism, study the Party's history as a whole, promote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through the Party's history,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Party's history in cultivating the core values of teenagers, and revitalize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to lead top-ranking development with high-quality party building.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valu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d revolutionary site in east Guizhou from the aspects of enhancing the cognition of the red revolution, enhancing the confidence of the red culture, and build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so as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red revolutionary site, red culture confidence, red culture identification, build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K878.3

A

1673-9639 (2022) 06-0031-10

2022-08-24

2022年度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黔东红色文化研究”;铜仁学院困牛山壮举红色文化研究重大委托课题“困牛山等黔东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调查研究”(TYZD202207);铜仁学院硕士点及学科建设研究项目“博物馆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trxyxwdxm-080);铜仁学院一流本科教育专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模式研究”(2021003);铜仁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校本项目“黔东红色文化保护与价值转化机制研究”(trdj2217)。

梁正海(1970-),男,苗族,贵州思南人,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

龙金菊(1982-),女,苗族,贵州松桃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政治学,民族地区公共治理。

刘 剑(1989-),男,贵州思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 薛 娇)(责任校对 李昌礼)(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黔东遗址党史
明清时期黔东手工纸技术的传播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辽上京遗址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黔东松桃—黄平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留茶坡组放射性影响评价
黔东明珠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