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思考

2022-02-09 04:10胡辉平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孔子

胡辉平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其“生命力和影响力”[1]。《论语》诠释了儒家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把《论语》中的优秀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无穷力量,使自己的心灵与思想受到洗礼,对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 对《论语》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

1.1 《论语》中富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论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丰富,包括孔子的学习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乐学思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道德实践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虚心求学原则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终身学习原则[2];孔子的生命教育观:包括呵护肉体、实现价值、诗化生活、升扬境界四个层次,表现了孔子对生命的珍视和生命价值的发挥[3];孔子“敬”的理念:在敬人、敬鬼神和祭祀、敬事三个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敬重、敬畏、敬业精神[4];孔子的君子人格:表现为仁、智、勇的内在规定;重义轻利的价值立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修己安民的理想抱负[5];孔子的 修身 思想:“义”“礼”“孝”“信”的 道 德修 养方法[6];孔子的交友观:结交朋友要实现仁治、成为仁人、获得情感和利益、实现个人成长[7]。

1.2 已有研究留下的未尽领域和创新空间

已有研究对《论语》中的思政教育内涵挖掘不够全面,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把《论语》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明显,但是如何融合,怎样融合,其融合路径和方法何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把《论语》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该如何作为?除了把《论语》融入校内教学主课堂以外,在校内课外活动以及校外社会实践中如何融入,如何提高学生的乐学程度和教育效果,这些都是已有研究留下的未尽领域和本研究将要探索的方向。

2 《论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2.1 《论语》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1.1 “士志于道”,把精神追求放在首位

孔子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8]37(《论语·里仁》,以下只注篇名),就是说,读书人虽然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对于这种人就不值得同他谈论真理了。“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8]168(《卫灵公》),读书人要只谋求真理,不谋求衣食……只担心真理行不通,不担心贫穷。孔子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应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8]59(《雍也》),这即是说,要像颜回那样即使处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要会孜孜不倦地学习,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把《论语》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就是希望大学生一定要始终把精神追求放在首位,心中始终永葆对真理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2.1.2 “各言其志”,树立远大理想

《论语》中,孔子鼓励学生畅谈人生理想。当学生不好意思讲述自己的理想时,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8]119(《先进》)。在孔子的鼓励下,学生们“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无伐善,无施劳”[8]52(《公冶长》),畅谈自己的理想。孔子还与学生们平等交流,毫无保留地提出了自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8]52的理想(《公冶长》)。对于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带着长期被老师忽视的心理和高考的挫折感进入学校,他们中有不少人的人生追求迷惘,学习生活懈怠散漫,成才自信心严重不足。这特别需要老师鼓励学生自信地讲出自己的理想,激励他们为理想而不懈努力。

2.1.3 “弘毅致远”,为了理想死而后已

《论语》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80(《泰伯》),意思是说读书人志向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8]163(《卫灵公》),因此,要鼓励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承担应有的责任,以坚定的意志坚持到生命尽头。

2.2 《论语》融入大学生学习与实践

2.2.1 “发愤忘食”,谦虚地勤学好学

孔子告诉他的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8]19(《为政》),要求学生始终保持谦虚务实的学习态度;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8]83(《泰伯》),在学习上只争朝夕,持之以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61(《雍也》),要求弟子们保持好学乐学的治学精神。孔子本人也是好学的典范,他评价自己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已”[8]53(《公冶长》)。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8]66(《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8]71《述而》)。孔子的学习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仿的榜样。

2.2.2 “博学慎思”,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8]18(《为政》),让学生学思结合,敢于质疑,理性思考,正确处理“学”和“思”的关系。“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8]168(《卫灵公》),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做到思与学相结合。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2.2.3 “学而时习”,处理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8]1(《学而》),把学习的知识付诸练习,对理论进行验证是非常快乐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8]73(《述而》),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文”就是学习文献知识,“行”就是社会实践,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8]135(《子路》),就是说,即使熟读《诗经》,但是不会处理实际的政治事务,也不能进行外交事务,那么读书再多也无益。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处理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2.3 《论语》融入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2.3.1 “知天命”,敬重生命

孔子十分重视生命的存在。“未知生,焉知死”[8]113(《先进》),相对于“死”而言,孔子更注重“生”之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8]105(《乡党》),相对于动物而言,孔子更看重人的生命的宝贵。孔子珍惜人的生命,反对无谓的枉死。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8]68(《述而》),就是说“对于那些赤手空拳和虎搏斗,徒步渡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共事的。”孔子不仅重视人的生命,也敬重自然万物的本体生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8]73(《述而》)。他主张不用大网捕鱼,不射捕食归巢栖息的鸟。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懂得,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多做对生命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不做鲁莽的、无谓的牺牲,要把有限的生命谋划好,呈现更多精彩。

2.3.2 “不舍昼夜”,珍惜人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8]92(《子罕》)。“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12(《为政》)是孔子的一生年谱,也是孔子对人生成长过程的总结。孔子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知我们当代大学生,道德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生只有在成长的经历中才有价值和意义。

2.4 《论语》融入大学生的个人修养

2.4.1 “修己安人”,做到内圣外王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8]159(《宪问》)。孔子认为,要想成为君子,首先要修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其次要安人,通过修养自己使身边的人安乐;最后要平天下,通过修养自己使天下所有人安乐。内圣外王作为君子的理想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孔子并不要求君子一步登天,而是要分层次地、循序渐进地实现人生理想。《论语》君子观中内圣外王的实践品格,启示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把实现中国梦与学生的道德修养相结合,在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之上,激励他们自觉担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任。

2.4.2 “入孝出悌”,做到修齐治平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8]4(《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8]5(《学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8]40《里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2(《学而》)孔子及其弟子认为,“孝悌”就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这不仅仅是高尚的起点,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8]20(《为政》)孔子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就是要教育培养一批能躬行孝悌之道的人,通过他们把孝悌的道理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是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还是满足于普通人的平凡职业,一起都得从“孝悌”起步,这在当代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2.4.3 “为仁由己”,做到博爱天下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8]123(《颜渊》),这说明严于律己、克己复礼就是“仁”;“泛爱众、而亲仁”[8]4(《学而》),说明仁爱之心就是一种 博 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166(《卫灵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8]39(《里仁》),说明仁爱也是一种忠恕,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2(《学而》),说明“孝悌”是“仁”的根本,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说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求“仁”之道,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可以作为座右铭的奋斗路径与人生导向。

2.5 《论语》融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2.5.1 “以文会友”,做到乐于交友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8]1(《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72(《述而》),君子要努力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向其学习,与之交往。“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8]132(《颜渊》),曾子继承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所以,青年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重视交友,要有开放的心态,多向朋友学习,以弥补自身学习上的短板,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不断学习借鉴,不断成长进步。

2.5.2 “无友不如己者”,做到谨慎择友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8]6(《学而》),不要与自己志趣不相投的人交朋友。孔子还提出要分清益友和损友,谨慎交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8]175(《季氏》)。孔子说,好朋友的标准是正直、诚信、多闻,坏朋友却是善于走歪门邪道、阿谀奉承、花言巧语,应当远离他们。孔子提出了辨人识人的方法。“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8]16(《为政》)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观察他做事的动机,然后观察他做事的方法,再观察他做事的心境。如此这般观察,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因此,青年大学生在择友时要明辨是非,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

2.6 《论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6.1 “言忠信”,树立立身治国之本

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行不通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8]21(《为政》)、“与朋友交,言而有信”[8]5(《学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8]40(《里仁》)、“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8]126(《颜渊》)。“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8]162(《卫灵公》)。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荒地区,也可以行得通。同时“信”又是维护社会和谐运转的基本要求。“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8]201(《子张》)。君子必须取得百姓的信任以后才去役使他们,否则百姓会以为你在剥削他们。孔子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执政的君主,都应该讲诚信、守信任,这是个人发展、社会运行和国家治理的根本保证。

2.6.2 “执事敬”,对待事业不懈怠

《论语》要求从政者能“居之无倦”[8]129(《颜渊》),对待自己的职位要秉持敬畏之心,“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8]140(《子路》)、“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8]4(《学而》),孔子在这里强调治国理政要敬业、守信、忠诚。君子要做到“九思”,其中之一“事思敬”,就是对事业要保持恭敬认真的态度。当代大学生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忠于职守的职业态度和勤勉尽责、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论语》中的“执事敬”思想就是倡导青年大学生自觉传承恭敬严谨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永不懈怠的执着精神,为提升自我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2.6.3 “喻于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8]36(《里仁》),追求富贵是人的正常欲望,不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君子不会接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8]70(《述而》),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对孔子而言轻若浮云。“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8]37(《里仁》)。孔子行事,既不存心敌视,也不倾心羡慕,只以是否符合“义”为衡量标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8]39(《里仁》)。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价值观正在形成,要多讲义、少讲利,多讲奉献、少讲索取,找准人生方向,立下人生目标,“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3 《论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3.1 《论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关于把《论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学生能对《论语》做到课前熟悉了解,加上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效果会更好。《论语》各篇章短小精悍,独立成句,非常适宜熟读朗诵。笔者所在学校开办了“悦读《论语》系列讲座”,定期、系统化地对《论语》的所有篇章进行解读,让更多的学生全面了解《论语》的核心思想;学校还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举办《论语》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国学文化熏陶。

3.2 《论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高校教师应加强对《论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教师要认真研读其思想要义,深挖其蕴含的现代价值,真正将《论语》的精髓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日常言行中要践行《论语》所弘扬的为人处世之道,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言传身教。另外,高校教师还要积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汲取中厚积薄发,成长成才。

3.3 《论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其思想进行批判性地吸收

《论语》特别注重人的德行修养,思想中带有很明显的“崇德”精神;《论语》中,孔子鼓励弟子成为有道德修养、有理想人格的君子;《论语》还用大量的篇章,鼓励弟子爱好学习、孝老敬亲、遵守礼节、担负责任、讲究诚信、博爱天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努力去追求的。但是,《论语》中孔子重视德治而忽视法治,极力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而反对社会改革,歧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对于这些我们要批判性地吸收,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既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又做到批判性地吸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4 《论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生将儒家文化应用于实践

高校应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研习活动,将经典研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名人纪念馆、历史古迹等,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促使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推动学生积极将《论语》中的优秀思想应用于生活实践,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推动者、践行者,成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

4 结语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首选经典,是最具有中华文化典型特征的国学经典之一。把《论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论语》中的传统思想进行辨析与厘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把《论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需要在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工作机制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更需要对其蕴含的优秀思想一以贯之地长期坚持,使其成为濡染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与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孔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