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凯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直被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稳步开展,加强创新驱动战略落实[1]。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要先行。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意识、创业潜力、实践精力的青年群体,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意识、增强创新创业实践水平、开发创新创业实践潜能,对于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政治制度践行、社会和谐、公民生活幸福都具有重要意义[2]。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促使我国新时期高等学校的战略任务转变,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能力和创造精神,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3]。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大决策部署,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4]。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为继续做好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这也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更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
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教育的实践性[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而且有利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育[6]。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更为艰难,还存在许多的问题。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条线、两张皮,“思创融合”不紧密,农科院校学生“农耕文化”渗透不深,“三农情怀”坚守不够,“干事创业”信心决心不足。
第二,农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个课程体系、两套教师队伍,“专创融合”不紧密,农科院校学生“创新意识”不强,融入专业课的创新创业内容不多,依托专业的创新创业不充分。
第三,教学与科研缺少相互促进、学科与专业缺少相互支撑,“科创融合”不紧密,没有把高水平农业大学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一流的教学优势,没有把重点学科优势转化为一流专业建设优势。
第四,“重理论、轻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中有、模拟训练少、真正实践无,“产创融合”不紧密,教学、训练、实践三环节脱离,创新意识、创新成果转化成创业实践比例低。
东北农业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学校始终以“振兴祖国农业”“为东北地区生产服务”为初心使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行业创业就业率高,社会口碑好”的卓越农林人才,为“三农”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支撑。
东北农业大学历来具有创新的传统,凭借教育教学深厚底蕴,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从2001年开始,东北农业大学按照坚持强化基础、强化文理渗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强化拓宽专业口径“五个强化”原则,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04年,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应用型人才”;2005年,试行“按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获批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1年,设立8个拔尖人才培养班,成立大学科技园;2013年,被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省直属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被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创业培训基地”;2015年,创建了全省高校首家大学生创客空间,出台《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办法》;2016年,在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实施“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同年,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和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17年,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按照创新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方面满足各类人才规格的需求,同年创办了全省高校第一家“职业发展工作坊”,在全省高校率先开展了“千名导师助力万名学生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东北农业大学获得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凝练出了“学在东农,创在龙江”的工作理念;2021年,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个性、广适应”的培养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2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经过20余年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三全、三主线、四螺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涵盖了“教学与科研、专业与学科、本硕博”全贯通培养的教学体系,“创业精神、创业素养、创业能力”成果导向的目标体系,“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一体化推进的工作体系,“教育链、创业链、产业链”全链条耦合的协同体系,“课堂教学、项目训练、创业实践”三环节紧扣的课程体系,“学业导师、创业导师、思政导师”三导师互补的教师体系,“创客空间、梦想小镇、大学科技园”三场景递进的环境体系七个部分。通过“三全融合”(全贯通培养、全链条培育、全过程塑造)和“三条主线”贯穿(红色精神主线——创业精神养成,专业学科融合主线——创业素养达成,创新创业实践主线——创业能力练成),形成了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四重螺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该体系的构建与运行,使东北农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在东农、创在龙江”成为学生的骄傲,毕业生留省就业创业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专项奖励,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到学校专门调研此项工作,陈宝生指出,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有传统、有实践、有特色、有创新,立足于行业区域,逐渐形成了一套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批能顶天立地人才。《光明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做了大量报道。
1. 构建“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政教育”一体化推进的工作体系和“学业导师、创业导师、思政导师”三导师互补的教师体系
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了教务、学工、团委、招生就业、大学科技园以及各学院协同配合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创业学院为具体工作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以动科学院为试点,推广三导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任学业导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创新能力;企业家任创业导师,培养学生“风险管控、市场捕捉”的创业素养;辅导员任思政导师,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千名导师助力万名学生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校友学长计划”,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聘任校外就业创业导师300余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6000余人次。
2. 构建“课堂教学、项目训练、创业实践”三环节紧扣的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100%全覆盖,不仅设置了2门必修课、80门拓展课、15门实战课,而且有300门专业课程融入了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元素。东北农业大学每年设立实验开放项目100个、科技创新项目900个、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0个、创业项目70个,学生参与率达到80%。通过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证书+创新创业训练营项目的方式,创业成功率达到2%左右。2013年至今,东北农业大学在“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上获得54个国家级奖项、400多个省部级奖项,夺得省属高校首个“互联网+”大赛金奖,获得黑龙江省28年来首个本科生“挑战杯”特等奖。东北农业大学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农耕体验,近五年,全校共立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6000余支,40000余人奔赴全国26个省市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报备数量在全国1600所报备高校中排名第3,黑龙江省高校排名第1;连续四年被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强农兴农本领,激发东农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与担当。
3. 构建“教学与科研、专业与学科、本硕博”全贯通培养的教学体系
东北农业大学推广全国知名的“秦鹏春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经验,注重教学与科研全贯通,积极利用科研成果促进教学,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学科前沿课和资助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专业与学科全贯通,在47个专业实施按类招生与培养,建立8个涉农专业集群,18个一级学科点支撑75个专业,所有专业均有一级学科点支撑,实现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施“本硕博”全贯通,在9个专业建立“本硕博”连读班;推行“双创人才”培养、动物医学“721”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一体四元”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了知名教授领学、科研项目导学、跨学科团队助学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专业与学科、本硕博”全贯通培养的教学体系。
4. 构建“创客空间、梦想小镇、大学科技园”三场景递进的环境体系和“教育链、创业链、产业链”全链条耦合的协同体系
重点围绕现代化大农业、国家粮食安全等产业行业需求,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进驻创客空间,进行培育;创新创业项目进驻梦想小镇,进行孵化;创新创业企业进驻大学科技园,接受市场检验。东北农业大学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58个,获批发明专利92项,成功注册企业49个。围绕现代化大农业、粮食安全等产业链需求,整合47个涉农专业,构建了8个重点专业链供给,建设了280个创业链基地、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1. 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
东北农业大学紧紧抓住“一条红色精神主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养成学生“不惧强手敢为天下先,不怕困难敢创艰苦业”的精神品格,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围绕“一体化推进专业学科融合发展”主线,瞄准学科前沿,鼓励创新;瞄准专业产业,鼓励创业;专业与学科相融合,鼓励学生围绕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把握“一以贯之创新创业实践”主线,将创新创业实践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相结合,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构建了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四重螺旋”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 完整建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教学体系强调全贯通培养,目标体系强调成果导向,工作体系强调一体化推进,协同体系强调全链条耦合,课程体系强调三环紧扣,教师体系强调三导师互补,环境体系强调三场景递进,七个子体系形成完整的回路循环,真正实现全贯通培养、全链条培育、全过程塑造。
3. 形成创新创业工作新机制
在专创融合方面,建立了大学生休学创业、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机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实验室开放项目、社会实践、创业训练可以转换为课程学分。在思创融合方面,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绩效考核机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参加科技竞赛的工作,在岗位评聘、职称晋升、工作量考核中予以体现。在科创融合方面,建立了人才分类培养机制,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创新或创业。基础学科鼓励学生早进导师科研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创新团队,应用学科鼓励学生深入企业、深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在产创融合方面,建立了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转化机制。将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转化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将训练项目再转化成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将经大赛打磨可转化为创业实践的项目进行创业孵化。
历经20余年的实践检验,本体系在实践改革及育人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育人效果得到学校、专家、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赞誉,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影响。
1. 创新创业人才质量显著提升
在东北农业大学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证明了该模式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建校至今,已累计培养各级各类学生28万余人,其中,既有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如我国第一位生物工程博士夏平、世界首例克隆猴的主要完成者孟励、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等,形成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研究的“东北农业大学现象”;也有一批遍布全国的“创业型”人才,首届中国乳品加工业“十大杰出科技人物”中,陈历俊、张和平、霍贵成等东农学子名列其中,光明、蒙牛、三元等大型乳品企业的高管一半以上都毕业于东农,在乳品行业享有“东农学子撑起中国乳业半壁江山”之美誉;在畜牧行业,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国内创办了400多家饲料及畜牧企业;更有一大批活跃在龙江和全国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黑龙江金融系统和电力系统,东北农业大学输送了大批一线工作者,实现了“银行网点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有东农人;输电线路架设到哪里,哪里就有东农人”的生动局面。近5年,学生在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等方面获国家级奖项187项、省部级奖项75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8篇,获批专利221项;以实践、科创为特长,考取、保送研究生1600余名。毕业生留省就业率达到45.54%,在中国500强企业就业1300余名,东北农业大学多次获得省政府奖励,誉为“学在东农,创在龙江”。
2. 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显著增强
20年来,东北农业大学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校内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及实践的人数不断增加。入选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25人,省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8人、创业教育学会副会长1人、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5人,“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3人、全国“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1人、中国“互联网+”大赛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1人;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省级57门,编写创新创业专项教材2部,发表相关教改论文55篇,2021年东北农业大学教师荣获黑龙江唯一一个“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整体能力增强,育人水平不断提升。
3. 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力显著扩大
2017年6月5日,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到学校调研,指出东农创新创业教育有传统、有实践、有特色,立足于行业区域,培养出一批顶天立地的人才。2015年、2016年黑龙江省原省长陆昊先后3次到学校调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给予了“东农的学生是一流的”高度好评。2013年以来,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举措和成效被人民网、新华网、东北网及《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等主流新闻媒体报道,被誉为黑龙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东农现象”。多所学校先后来学校交流,并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21年,东北农业大学经验被编入全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案例集,学校就业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全国100个),学校2个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入选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七个一百”系列活动优秀红旅项目案例(入选项目数全省高校第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如何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7]。作为省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东北农业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领域创新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未来,东北农业大学将进一步探索建立跨校、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以龙江现代化大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大机械、大黑土的资源禀赋,推动省内高校联合组建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从而带动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来黑龙江进行现代化大农业实习、实践、实训,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黑龙江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使之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和美丽龙江的建设者,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和高素质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