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科文发展中文化推广对策见解

2022-02-09 03:53张涛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互通中华文化建设

□张涛/文

推进新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需落实好“五通”战略。其中“民心互通”是最为关键的发展根基,应达成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以此为保障国家间相互信任、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具备高度软实力特征的教科文需得以规范化发展。基于此,应借助文化推广打通教科文发展道路,达成良好的文化互通。需树立起高度主体意识,落实好文化推广工作,充分彰显出时代及历史赋予文化文字的空前价值及重大社会意义。本文将主要就丝绸之路教科文发展中的文化推广工作展开初步探索,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出访中亚及东南亚时,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自此新丝绸之路建设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2015年3月,关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的方案得以提出,这一重大战略构想的建设原则、思路、核心及框架被进一步明确。“一带一路”旨在运用丝绸之路历史符号,彰显和平发展原则,与沿线国家达成友好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全力打通政治、经济方向的互信与融合,强调文化包容,构建出利益、命运及责任紧密相关的共同体。近些年,“一带一路”覆盖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多,我国在谋求自身发展效益的同时彰显出了大国智慧及责任担当,“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在丝绸之路教科文发展中,应当做好文化推广,以此为教科文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 新丝绸之路中的教科文发展地位及作用分析

“一带一路”始终秉持共建、共享及共商的原则,将互联、互通、合作视作核心发展原则,强调沿线国家于政治、经济、医疗、贸易及教科文等多方面的相互沟通合作,其中,应以“民心互通”为社会根基。总书记提出:“应充分吸收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原则,将民心互通视为发展“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应达成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合作,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为社会各阶层及各群体创造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共建的条件。”这进一步明确了“民心互通”的发展价值,并提出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应以教育、科技、文化为构建人文合作中的核心内容。教科文交流合作是各国增强互信、共同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消除不同国家及地区间文化隔阂、形成发展共识的有效途径,能彰显出多个国家与地区同步共进的国际价值观念,为“一带一路”开创良好局面。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中的核心组成,需以此为指导落实好教科文发展。实际建设过程中,必须以教科文先行为根本原则,落实好文化推广,给教科文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我国相关部门于2016年以来相继出台多项行动计划指导,为教科文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教育部、科技部及文化部所发布的诸多政策规划深入揭示了新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教科文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其引领、支撑及创新作用,成为教科文先行先发展的根本指南。

2 丝绸之路教科文发展中推广文化的作用

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国家及地区的人民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其文化底蕴各具特色。建设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使各国形成利益、命运及责任方面的共同体关系,是与“丝绸之路”历史渊源及其关联话语情谊的共鸣分不开的。基于此,推进新丝绸之路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历史文化契合点为根本切入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宽与创作。身处复杂国际政治经济形式下的各国,更应当认识到构建“和平发展理念”的重要性,需树立起高度协作意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科文具备显著“软实力”特征,是构建国际合作关系时的首要担当。推广文化是实现“民心互通”的根本前提,也是有效突破口。由微观层面来看,文化是丝绸之路教科文发展中的根本桥梁与纽带,是达成共建共进目标的首要前提。发展“一带一路”需要用文化来铺路,达成“五通”需强调文化互通[2]。

首先,落实发展政策时离不开文化表达。在协商区域合作方案,推广相关政策、法律规章时,要想保障为民所知所用,就必须确保文化互通性;其次,文化互通是设施联通的根本前提,若无法保障文化交流的畅通性,其他方面的畅通将成为空谈;再次,民心互通看似是“五通”中要求最低的,但若想进一步落实“一带一路”共建,将各国利益紧密相连,要想真正实现利益互惠和责任共担,便必须要保障“民心互通”,这是文化在丝绸之路教科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

推动新丝绸之路建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扮演着主导者及主体的角色与地位,这种地位表明“文化互通”应是中华文化和沿线多国文化间的互通,应以此来达成“通心”。“一带一路”具备鲜明的历史性及战略性意义,建设新丝绸之路的过程必将是漫长的,需逐步达成多元开放合作。文化是国家及民族文化的根本象征,是一种独特的符号,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载体。推动国际合作、文化互鉴的同时,应以文化建设为根本基石,需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做好文化方面的宏观研究及微观互通、互动、互学,需树立起良好的主体意识,由我国发展需求出发,做好中华文化推广与应用,将文化的基础服务作用发挥到实处,使之彰显出独特的社会价值[3]。

3 丝绸之路教科文发展中的文化推广对策

3.1 由宏观层面入手,达成良好战略部署

应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层面展开深入的调研,针对建设新丝绸之路过程中,各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特色文化展开细致摸排,把握好各类文化政策资源,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化数据库档案。同时还需由微观层面入手,分析不同地区的习俗以及文化特征,整合后编纂出详细的文化习得及各国文化志,编写文化普及用书及宣传手册,开发出与时代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教育教学工具及资源。需有针对性地建立文化研究项目,就“五通”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落实情况展开调研,保障对沿线地区文化推广的可行性与实效性,为新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服务,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出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并起到良好的牵引效应。

3.2 培养中外文化宣传人才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语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国民整体外语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对于其文化背景知识的涉猎过少,在文化宣传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这种教与学方面的局限性导致新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无法得到充足的小语种人才供给,不利于文化传播与推广。基于此,需进一步提升国内文化宣传人才的培养数量及质量,适应好新丝绸之路建设的根本需求,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1)需建立起涵盖文化教学、技术、科研及人才管控于一体的动态数据库,更加深入地掌握能够用于推广中华文化的人才数量;(2)加大国家建设力度,继续发扬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作用,提升其建设质量,并落实好“网络孔子学院”建设,做好“走出去”方面的中华文化人才培养[4];(3)需依据相关政策方针部署,发挥好地方优势与力量,构建出更多教育合作领域,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引进小语种地区的留学人才。

3.3 多渠道助力文化发展

3.3.1 借助文学作品译介促进文化互通

文学作品是促进不同文化交流融汇的关键载体,是各国家、民族及地区特色语言的重要表现者与传播者。建设新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应当将沿线国家的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视作是了解文化的最佳范本,以此来打通相互间的认知壁垒。建设新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需做好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社会功能的二次审视,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展开整顿译介,做好服务于文化宣传活动的“双语对译”。在此过程中,应当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为核心,彰显出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及话语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因而切实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性及近些年来的巨大发展成就,以此类文学作品为翻译重点,借此为各国家及地区人民提供真实可靠的中华文化阅读文本。

3.3.2 借助民俗文化研究辅助文化推广

建设新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可借助研究民俗文化来辅助文化推广,达成良好的交流互尊关系。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与民俗间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应能够由民俗现象把握地区文化特色,也应能够通过文化来观察民俗现象,需强调文化及民俗间的互为载体性。俗语、忌讳语、称谓等要素都是与地区民俗文化紧密相关的,若想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互通,应当能够通过深入地学习与研究来掌握地区民俗文化发展脉络,明晰其民族演变历史及文化传承情况[5]。建设新丝绸之路时,必须考虑到沿线各国家及地区文化的丰富性、民情的复杂性,强调相互尊重及熟悉。推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需强调文化及民俗间的相互碰撞、理解、包容。

3.3.3 做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推动新丝绸之路建设的过程中,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借此来促进中华文化的趣味推广及相关融汇互鉴。需以文化为根本符号及手段,由“文化自信”理念入手,设计出极富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产品,运用多种方式促进文化互通,使各国文化文明相互融通。需构建出集自然、人文于一体的精品项目,由各国各地区民族的审美共性入手,借助形象且生动的中华传统文化来辅助文明景观,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借此来促进文化互通。需能够充分借助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特色,借助文化故事来促进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人文交流。可依托于沿线地区的博物馆及古迹遗址,将中华文化展览融入历史故事中,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鉴赏、教育传播活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内容丰富多彩的旅游纪念品为载体,设计出具备实际载体的文化符号,并将其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全过程中,达成文化旅游及中华传统文化推广的共赢。

3.3.4 走智能化推广道路

我国现阶段已步入现代化发展时期,越来越多高新科技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当走智能化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各国各地区间的互信互利。人工智能发展大背景下的智能语音技术已逐步成熟,软、硬件语音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充分凸显出了语音的交流价值。目前,智能手机及各式移动客户端能够借助下载翻译App进行实时语音文化翻译,能够轻松掌握其实际含义,对于文化推广工作而言,无一不是一大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此,理应在推广文化时迎合网络时代根本发展趋势,做好大数据的应用。同时还可借助大数据实时追踪全球文化发展态势,达成信息及教学资源的实时传递共享,进一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国际汉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需做好文化技术运用,开发更多文化咨询、教育及翻译软件,提升相关服务工具及平台的智能化水平,为丝绸之路教科文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新丝绸之路建设的过程中,需始终保障“教科文”先行,以文化推广为其奠定良好基础。应正视推广文化的重要性,以之为构建“民心互通”的根本基石。确保能与沿线国家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推动两国合作共建步入更高的地位,为文化的融通提供良好机遇。本文主要就丝绸之路教科文发展中的文化推广策略展开了初步探索,由多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引用

[1] 马玉蕻.寻找被掩埋的声音和文化——丝绸之路甘肃段语言文化调查活动纪实[J].丝绸之路,2017(11):2-10.

[2] 莫超.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语言文字使用状况调研[J].丝绸之路,2017(11):2-3.

[3] 刘礼堂,谭昭.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语言服务状况考[J].江汉考古,2018(2):118-122.

[4] 贾路希,白素,袁金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打造陕西多元交流平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4):67-71.

[5] 史金波.丝绸之路出土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与东西方文化交流[J].敦煌研究,2020(5):1-10.

猜你喜欢
互通中华文化建设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编读互通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编读互通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面向VDC组网的VXLAN控制面互通方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