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中药鉴定学中的应用

2022-02-09 03:43:20周小航都晓伟孙慧峰吴修红杨书彬于丹吴军凯张天雷
药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线上+线下黄连中药材

周小航,都晓伟,孙慧峰,吴修红,杨书彬,于丹,吴军凯,张天雷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哈尔滨 150040);2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 (哈尔滨 150076)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学科中实践应用较强的课程,贯穿于药物的研发、生成、经营、使用全过程,是研究中药来源、品种、质量、质量变化规律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科学[1]。作为中药学学科中的一门应用科学,它在继承传统中药鉴别及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及理论方法,解决中药的真实性、有效性、安全性等中药质量和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中药资源新发现及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2]。中药鉴定是在继承和传承老药工对中药性状鉴别的传统经验基础上,对中药进行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含量测定等技术的综合学习的一门学科[3-4]。

伴随着科技不断地发展,中药鉴定学课程体系构建要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学生要从学校进入社会,需要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过渡和结合,中药鉴定基础知识虽然通过课本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但是该课程知识的起源来自社会生产实践,是中医药人上百年对于中药真伪鉴别、品质评价的积累,现代社会更是借助现代的仪器手段,对中药从表型、微观世界,再到化学成分一系列的认识[5-7]。科技的进步推动着中医药人对中药的认识不断加深,也促使各中医药院校对学生要求不断地提高[8,9]。因此,根据中药鉴定学的学科特点,并结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要培养实践能力强且素质高的人才,对中药鉴定学的教学进行探讨很有必要。

1 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 中药鉴定学教学现存状态分析

目前使用的中药鉴定学教材中,涵盖三百多种中药材,授课采用理论+实验的形式进行,即理论课上教师对药材进行讲解,在实验课中学生对24种重点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进行熟悉[10]。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仅理论课的128学时,学生要学习众多中药材,属于填鸭式教学[11]。学生在进行理论课学习后,仅能记住药材性状的文字描述,对药材实体的性状解读很难完全掌握,导致学生辨别药材真伪、药材规格等级出现极大问题,该问题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对药材性状的熟悉及掌握程度不够。现行药典及教材中也存在与药材市场脱节现象。例如,紫草是来源于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euchroma(Royle)Johnst.或内蒙紫草ArnebiaguttataBunge的干燥根。但是现在市场上多为新疆紫草和进口紫草,而进口紫草并不属于药典品种。这类知识学生仅通过课本无法掌握。众所周知,中药材来源、真伪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若现在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够完全掌握药材来源真伪、等级、品质评价的知识,那么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对药材的辨析就会存在更大的问题,这客观上极大地阻碍了中医药类专业学生的发展。

1.2 线上教学资源优势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由PC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教育模式也由原来对设备要求较高相对死板的PC时代进入了移动教学时代,在课程建设中也从原来的注重形式创新转变为更加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创新。移动终端软件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丰富化是当代社会的特点,在这一背景下,以手机移动终端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建立学生与教师线上的实时交互教学平台,被越来越多的院校应用到混合式教学当中,并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这种方式使教师能够针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进行科学调整,同时该教学平台还拓展了学生知识的获取渠道,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材内容滞后于市场实际发展的问题,缩短了学生从理论世界到真实世界的适应期[12-16]。

1.3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优势

结合现存问题,本校将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构建“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并引入“移动终端+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将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让学生由传统的灌输型学习模式转变为以“探索+目标”为起点的自主选择型学习模式[17-19]。根据中药鉴定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将理论部分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上传药材的相关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即“线上”教学;再通过走访药材市场,使学生对药材的性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网络平台检索不同药材市场的规格、等级,并与走访的药材市场进行比较,即通过“移动终端+互联网”的模式,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20]。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精讲,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对药材的理论知识和市场现状进行比较,使学生从药材市场逐步回归到课堂,构建中药鉴定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最后,应用显微数码互动技术平台,使学生掌握药材宏观世界的性状如何在微观世界进行表达,逐步了解药材的各层次特征。“线上+线下”模式结合“移动终端+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中药鉴定学课程不再觉得枯燥乏味,较为轻松地掌握药材来源、性状、显微、市场行情等知识,学生了解鉴定的相关知识不再仅仅是文字,而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药材表征。

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

2.1 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中药品种的鉴别特征、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质量标准的制订、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理和发掘祖国中药学遗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该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多,涵盖知识面广,实践性强,涉及植物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分析化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传统的中药鉴定学教学内容主要以讲解及实践性实验为主,教师通过理论课中对药材性状的讲解,显微鉴别中对药材组织横切的构造及粉末的观察等内容对药材进行真伪判别。虽然这些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对药材的观察能力,掌握基本的鉴别方法,但是较难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学生也不知道为何去观察药材的性状,为何对药材进行显微观察,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意义不大。因此,根据中药学学科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对中药材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文字中,本教学团队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及手段并结合走访药材市场等方式,构建中药鉴定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对中药真伪鉴别及品质评价的深刻认识,构建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沟通渠道。

改革后教学方式正好解决了中药鉴定学教学短板,教师前期在移动客户端上传课件等信息,使学生课前预习某味药材的来源、性状等特征,再走访药材市场,调查药材市场现状,总结统计药材来源、产地、加工方式、性状特征等,并通过现存中药材天地网等中药材商品的网络开放资源,比对各大药材市场现状,对中药材现状形成综合调研报告,最后由移动客户端上传调研报告。教师通过对调研报告的批改,明确学生对中药鉴定学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进行理论课的学习,结合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及综合性实验,使中药鉴定的理论知识反哺实践,使中药鉴定学知识在理论和实践中相互融合。

综上,通过实地走访药材市场,通过软件客户端形成布置作业+走访总结作业+批改作业的课前学习的形式,结合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则能充分掌握中药材性状+显微的鉴定知识,从而从理论走向实际。这种方式可不断加深学生对中药材真伪优劣的认识,为今后学生的工作及学习奠定基础。

2.2 优化教学方法及过程

2.2.1 线上自主学习

课堂讲授前,教师在移动终端提供药材的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动画、纪录片、延展性阅读材料,并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借助平台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在蓝墨云等软件中完成作业或进行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知识盲点,提高自身对于药材的兴趣,并在接下来的教学进程中反复思考,甚至比较中药鉴定的理论学习在实际生产中的体现。该部分学习在中药鉴定的教学体系中起到引领学生思路的目的,也可加深学生对中药鉴定学理解。

2.2.2 走访药材市场

学生在完成线上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药材市场的走访。本校所在地区有三棵树药材市场,该市场是东三省唯一的中药材市场,也是我国北方中药材经营的集散地。在前期线上的自主学习中,学生对于药材来源、性状有大致了解之后,再到药材市场观摩,可以发现市场中的药材规格等级更为多样。有些多来源的药材,在药材市场中只有单一的来源。例如黄连这味中药,药典规定黄连的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但是市场中仅有黄连,却没有三角叶黄连或者云连。此类问题,更会促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进一步激发对中药鉴定学知识的追寻。市场走访构建了中药鉴定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也让学生知道理论学习在实践中的作用,只有加强中药鉴定学的理论学习,才能完全掌握对中药品质评价的方法。而市场调研之后,学生对中药鉴定学的理论学习可能会产生更多疑问,就需要学生回归课本,进一步学习理论,对前期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走访市场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并明确理论课的知识如何在实践中进行运用。

2.2.3 精讲理论课程

中药鉴定学的理论讲解是对中药材本身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讲述,是对现代《中国药典》的解读,也是对中药表观到功效的认识。药材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贮藏、性状、显微、理化及功效需要进行讲解、归纳和总结,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中药鉴定学不仅仅是文字对于中药材的描述,而只有符合规定的来源、加工方式、贮藏手段、性状要求、显微特征、化学成分,才是符合中药功效的药材,且药材的不同规格等级与药材表征、显微、化学成分的关系又是如何的,是否影响中药的功效,这些知识都需要教师在理论课中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前期自主学习部分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市场中药材现状及不同的规格等级深入了解,理论课知识能够反哺实践教学。同样以黄连为例,前期学生在市场上已了解到,并没有雅连和云连,仅有味连。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云连”虽在云南福贡、腾冲等地有栽培,但商品仅在当地有售,且多数为“云连”的全株,同时野生云连为国家保护植物,若是有学生买到了“雅连”则可以通过性状鉴别辨识出该药材其实是“味连”的“单支连”。这样理论课的内容能够完全衔接走访药材市场的知识,并且通过走访药材市场,学生会发现黄连习惯上以粗壮、坚实者为佳,且具备此类性状的黄连规格等级也较高,但仅仅通过理论部分的讲解,学生很难明白其原因。此部分的知识就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实践课程去掌握,进行显微观察及综合性实验,才能建立整体的药材品质评价的知识体系。

2.2.4 实验实践相结合

首先学生应用数码互动显微系统,通过药材横切面的观察,了解、掌握不同部分的组织构造,而多来源的药材,由于其不同的性状特征,其横切面的显微构造也不相同。通过对黄连不同来源横切标本的观察,学生会发现味连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其外有表皮,常脱落;皮层较宽,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中柱鞘纤维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维管束外韧型,环列;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雅连,髓部有石细胞。云连,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学生可以通过购买到的“单枝连”进行粉末的显微观察,并与味连的粉末进行比较,在“单枝连”的粉末中可观察到石细胞,进一步对“单枝连”进行组织横切后,学生可以发现不仅在髓部存在石细胞,在皮部及中柱鞘的部位也存在石细胞,该结果进一步验证所购买的“单枝连”是味连而非雅连或者云连。

在对药材进行真伪鉴别的基础上,再应用综合性实验,对药材进行品质评价。学生可对粗壮、坚实的黄连进行综合性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黄连中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以皮部、髓部含量最高,木质部含量最低。根茎粗壮的黄连皮部和髓部所占比例大,生物碱含量高,故质量好;而根茎细小的黄连,皮部和髓部所占比例小,生物碱含量低,质量较差。

3 学习效果

通过对药材市场的实地走访,及线上资源的学习,掌握现行中药材的来源、性状特点,结合中药鉴定学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学生可明晰现实市场上的药材与理论知识之间如何链接,反复加深学生对药材性状的理解。药材品质评价的学习,可使学生理解中药鉴定学,掌握中药材品质评价,促进知识的深化。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激发出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的主观能动性。信息化+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教师通过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掌握情况,以此调整课程安排,反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猜你喜欢
线上+线下黄连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中药材促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黄连、黄连-生地配伍中5种生物碱在正常、抑郁大鼠中体内药动学的比较
中成药(2021年5期)2021-07-21 08:38:12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18
中级财务会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财会学习(2019年3期)2019-02-01 05:20:28
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探析
基于微信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中成药(2017年12期)2018-01-19 02:06:50
基于网络资源的“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中成药(2016年8期)2016-05-17 06: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