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峰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党委宣传部,浙江 宁波 315336)
高校既是全社会人才的聚集地,也是人才培养的动力源,同时还是高校所处区域的文明发展高地,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所以高校还承担着贯彻落实地方发展战略,创建文明城市的时代责任,更肩负向社会传承精神文明的历史责任。高校文明校园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文明校园创建要通过营建良好育人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创建文明校园工作对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的实施意见》对各级各类学校文明校园创建的主要内容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文明校园创建要重点围绕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阵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整洁优美环境等方面开展创建工作。新时代高校文明创建就是要通过文明校园创建行动,在原有基础上,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精神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行为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制度文化建设得到新加强,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质量和校园文明程度,从而推动高校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发展,使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
1.创新“三全育人”模式。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大学生知识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各环节,把思政工作和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等长效机制[1]。落实育人主体责任,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分工负责、上下联动、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建立“三全育人”新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评估、同考核。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通过搭建“大思政课”的“大师资”“大平台”,将高校人才培养真正融入社会大课堂。
2.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守好课堂教育“主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实现入脑入心[2]。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广泛开展“四史”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不断优化思政课教材体系,大力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合发展。其次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育人全过程,经常性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塑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新风。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将学生日常节俭行为、环保行为习惯养成情况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做好学生学业、就业指导和困难学生帮扶等工作。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3.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教学。中国历史悠久,5000年的文明绵延不绝,在无数先人不屈不挠的努力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优秀的文化体系。开展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的重要职责。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启迪大学生,不断促进其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规范自身行为,进而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3]。在文化传承中,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区域的红色资源,深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规范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礼仪规程,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载体,因时、因地推动当代大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自觉践行者。
1.打造文化品牌。注重校园文化品牌塑造的顶层设计,高校各二级学院和部门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工作特点制定创建计划,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在校内和校外推出一批能代表学校形象、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文化活动。如:制定学校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组织建设一批合唱、舞蹈以及网络原创性文化作品;优化学校师生艺术团,创作更多文艺精品节目,打造学校系列文化艺术节等。同时,加大学校优秀文化成果的展演交流活动以及推广力度,在充实师生精神生活同时,助力区域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文明形象[4]。
2.丰富文体活动。以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加强艺术社团建设。深入开展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同时,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促进各项校园体育活动。
3.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炼和培育具有鲜明标识的学校对外传播名片和文化符号,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制作和编印反映学校风貌及办学成绩的宣传片、宣传画册等,全方位宣传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成果。积极构建反映学校历史、体现学校精神传承和创新的校友文化交流活动体系,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影响力。
1.加强环境景观打造。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以“美化、优化、亮化”为着力点,打造校园系列景观。优化植物配置与造景,增强校内标牌和固定放置物的艺术设计,营造优美和谐的生态空间。开展办公室、楼层廊道、师生公寓等场所的室内文化建设,结合专业特色,建设各具特色、格调高雅的师生研学空间和文化长廊,展示师生作品,美化办公、学习、休闲及居住环境,不断优化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空间。
2.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学校绿化规划和管理,根据所处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将高校文化融入校园环境设计,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熏陶和引导作用。加强校园环境治理,环境整洁、井然有序,师生举止文明,自觉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推进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建设,倡导节能环保、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建设无烟校园。规范后勤管理服务,完善教学和生活设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学校食堂整洁卫生,价格合理,无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普及健康生活的科学知识[5]。
3.维护校园环境和谐。积极创建节约型、生态型绿色学校,倡导师生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开展低碳节能教育。建立与驻地社区合作育人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各类合作共建活动,根据情况开放学校体育文化场地。发挥科研和人力等资源优势,积极参加城市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推进校园数字化治理。用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手段着力解决师生热点难点问题,以智能增效能,助力学校校园精准、精细、现代化管理。实现学校各类数据的互联互通、数字赋能,不断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师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