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良峰,章露
(1.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2.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
随着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围绕什么是新文科,以及如何理解新文科的研究层出不穷。然而,关于新文科的概念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王铭玉和张涛(2019)认为新文科是以继承和创新、交叉和融合、协同和共享为基本特征,意在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并以社会需求为发展导向。冯果(2019)指出新文科是传统文科的升级版,其目标在于打通各学科的交叉通道,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广视角的人才培养,向社会输送所需人才。马骥(2019)着重强调了新文科建设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袁占亭(2019)则指出高校应当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欧美等国家提出新文科的根源在传统文科面临“无用之用”的质疑。利奥塔(2018)甚至表达了“死掉的文科”等观点,因此需要进行一场革命来挽救“文科”被边缘化的困境,而西方这场新文科革命的核心在于学科重组和文理交叉。
就我国目前文科发展现状来看,新文科建设并不止步于学科重组和文理交叉,其还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樊丽明(2019)从“新科技革命与文科融合、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全球新格局与文科国际化”等四个维度阐释了新文科建设的“新”与“行”。武宝瑞(2020)认为新文科建设需要首先回答好三个重要问题,即“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特质、明确知识创新的使命与推动各学科交叉融合”,指出新文科建设要与新时代与时俱进,以创新谋发展。宁琦(2020)则认为新文科的建设需要面向社会需求,通过需求来驱动文科发展,要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统一到新文科建设的进程中。张俊宗(2019)分别从学科维度、历史维度、时代维度、中国维度等不同视角系统解读了对新文科概念的理解,并重点指出了坚持中国特色是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有着五千年延续文明的国度,中华传统文化也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在现有的学科体系框架下挖掘我国的历史沉淀,突出中国文化的底色和特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现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因此,新文科建设应当首先回归到中国自己的发展轨道上,回归到中国自身的历史和制度背景,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说明的是,新文科建设还面临诸多难点。例如,如何把西方学科体系真正转化为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改变“照搬西方”的思维定式,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来发展旨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教育。
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我国学科体系的发展和演变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新文科概念的提出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传播和理论指导,也正是这个“无用之用”的学科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毫无疑问,在“五四运动”后的百年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已被提高到空前的程度。诚然,新文科建设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并不局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新文科建设应当紧跟我国进入新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新时代的特质,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创新发展。
应当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席卷全球,世界政治经济环境蕴藏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新倡议、新业态、新理念的产生均对我国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色和定位均发生了重大转变,如何界定“一带一路”,以及如何建设“一带一路”均需要从不同视角进行科学的探究和研判。自2018年美国采取对华制裁措施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其根源不仅是美国对中国的掣肘,更是两种政治制度的相互碰撞。如何在“暗流涌动”的国际环境维护我国的切身利益,在世界舞台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是新文科建设的艰巨任务。
新文科的“新”在于通过学科的革新来解决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新问题,培养富有新时代精神的新人,并顺应国家发展的新需要。然而,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并没有显示出“新”意,甚至偏离了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本意。诚然,改革开放使我国在四十年间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内福利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也造福了世界人民。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本质差异,“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显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且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也与中国人文关怀的哲学思想相违背(陈来,2011)。回归到学科课程设置,在20世纪80年代,《资本论》一直是经济学专业的必读书目。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在步入21世纪后,《资本论》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经济学》。该变化产生的直接结果就在于,高校培养的学生并不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并且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也逐渐被忽略,但中国始终坚持的却是马克思主义立场。不仅如此,“言必称希腊”的现象在中国并不鲜见,例如提到法学,首先谈及的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拥有国家架构的国度,却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中国法系,这是令人费解和难以想象的。因此,在未来的学科建设中,不仅要立足国情、尊重历史,更要建立文化自信,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凝练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伟大思想(杨灿明,2019)。
新文科建设就是要把脉中国国情,立足于新时代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回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准确理解新文科的概念,深刻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才能为未来新文科战略的实施指明方向。
第一,以问题导向推进学科发展。目前,在国内高校的学科评估体系中,过度将论文发表、职称构成、项目数量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而通常忽略了对中国具体问题的解决。在该学科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在高校之间形成了重学科轻问题的发展局面。不可否认,该弊端已经得到国家的重视,2018年的《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决定开展“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清理行动,但需要说明的是,克服“形式主义”,同时能够切实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体现出新文科建设的价值。对于金融工程专业发展而言,如何壮大并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是该学科首先考虑的问题,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输出金融领域专业型人才是金融工程专业肩负的重要使命。
第二,推进各学科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不是两个绝对独立的学科,从古希腊时期哲学思想萌芽开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直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关系中发展演变,只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科学的影响正逐渐被淡化(吴岩,2020)。弗朗西斯·福山(2017)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一书中表达了有科技无思想的担忧:“生物技术会让人类失去人性……,但人类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失去了多么有价值的东西”。同样,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因循守旧的发展业态将被历史潮流所淹没,但凝练出的思想光辉依然会照亮人类前进的脚步。对于金融工程专业而言,应当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重视金融与科技领域的深度融合,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解决复合型人才供给结构型短缺的难题。
第三,培养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的一流人才。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中指出,要“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可以看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也要重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不但掌握前沿科学技术理论,同时也要熟知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应当加强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搭建学科交叉融合平台,打通学科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通道,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真正与国家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展现出既具有民族性又与国际前沿接轨的思想和水平。对于金融工程专业而言,需要更加注重对科技工具的运用,不但熟练掌握金融专业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赋能金融体系发展,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
第四,提升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还远未在世界舞台得到充分展现,反而在国内还存在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传播的担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而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国际关系必定是不可持续的。人文关怀正是中国儒家等先哲思想的核心,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愿景需要建立在人文关怀共识的基础上。因此,我国新文科建设应当具备国际视野,使中国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发出中国学派的声音,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于金融工程专业,也需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不断学习和发展西方理论与技术,将国际前沿理论与技术应用到中国社会实践中,切实解决我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五,以中国特色的语言体系讲述中国故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西方学科体系日渐成熟,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学科建设初期,我国就开始了对欧美等学科体系的“移植”,而目前文科关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划分,也基本参照西方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西方的思想和理论已逐渐成为我国学科建设的主流,反而忽略了中国元素和中国思想的重要性。因此,应当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中国素材、中国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对于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充分建立在我国历史发展、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着力培养适合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人才队伍,在中国大地讲述中国故事,切实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