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域下本科高校学生体育意外伤害现状及对策

2022-02-09 00:45陈飞姚施
科学咨询 2022年14期
关键词:思政运动大学生

陈飞,姚施

(1.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2.贵州沿河县第三高级中学,贵州沿河 565311)

一、引言

开展体育运动是高校校园生活必不可缺的内容,也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2019年2月,教育部召开主题为“攻坚克难 狠抓落实 筑牢学校安全防线”的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建立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学校各部门从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展开多方面的探讨。本文以思政教育为突破口,从学生日常管理的角度探索其内在规律,为学校管理和体育教师教育提供补充内容及理论支撑。

(一)高校体育意外伤害事件的特征

1.易受伤对象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贵阳市8所本科高校1 600余名学生的调查发现:男生体育受伤的频次为15.68%,女生体育受伤的频次为9.64%,男生高于女生;从受伤害程度对比,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从思政角度分析有明显的性格原因:男生活泼好动,性格刚烈,精力充沛,在平时体育课堂中更倾向于参与一些运动强度和难度都较高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在参与各类竞赛中,表现欲比较强烈,并且争强好胜,所以在参与竞赛时较容易冲动,从而做出一些高于自己身体强度的危险动作,导致意外发生。女生性格柔和,参与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心情,舒缓压力,更倾向于参与运动强度和难度较低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瑜伽等。

2.易受伤运动项目分析

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各高校根据本校发展目标和现有师资力量,对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创新,各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继加入体育课堂,然而无论教学内容和课外活动项目如何变化,运动损伤风险必然客观存在。通过对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足球、篮球、体操技巧类项目意外伤害风险较大,占比高达56.58%,具有对抗性的散打、跆拳道和田径跳跃类项目其次,占比26.75%,民族传统体育类、地方特色项目、游泳等项目风险最低,占比仅为16.67%。

从运动项目和学生参与过程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各项运动有其特点,许多运动项目是参与者在激烈的对抗下,或者需要较强专业技巧支撑下进行,由于其运动强度大,竞争激烈,加之学生对运动项目理解不全面,导致部分同学准备不充分,缺乏防备的情况下造成意外。二是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风险意识薄弱,心理发展程度不高,极易引发意外伤害事故。

3.易受伤组织形式分析

本研究通过调查,在参加校、院系组织的体育竞赛时,发生意外伤害的概率最高,占比46.58%,学生个体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其次,占比35.37%,有体育教师组织的常规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专项竞赛训练最低,占比18.05%。分析原因如下:在学校组织的各类体育竞赛中,由于具有强烈的对抗性,以及现场情绪的冲动性,往往会使学生做出超出自己体能的高难度动作,使发生意外的概率大大提高。在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学生由于对某一项体育项目有较强的兴趣爱好,会有较高的参与性,但由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动作规范程度不高,因此在课余时间自发地运动伤害也较高。在有专业教师指导的课堂和竞赛训练期间,体育教师会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和纠正,能把握合适的运动时间和强度,对学生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动意外伤害事件的概率。在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课堂中,主要是起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作用,因此运动强度不大,在整个环节中安全性更高。

综上,高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的特点,但非无法预防。本文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事故的成因、特点和规律,在捕捉表面现象、掌握真实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体着手开展工作,从而较好地把危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主动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

(二)本科高校校园伤害事件问题出现的成因探讨

1.客观影响因素

从家庭因素来看,家庭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起到了规范性的参照作用,家庭氛围及家庭教育的好坏,在根本上决定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众多的高校伤害事件问题的出现都无法脱离不健康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的家庭成员氛围等,这些要素的存在让学生缺乏爱与归属,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就很可能会通过伤害等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安全。

从社会因素来看,在社会高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一面享受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经济条件,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各类不良社会现象。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价值态度等也都出现了转变,部分同学在不正确的环境诱导下,内心会产生自卑、嫉妒等心理,很容易滋生各类校园伤害事件。此外,在媒体的驱动下,各类“爆眼球”的新闻层出不穷,其新闻内容质量差、品位低,无法促进大学生正向价值观的形成,这在潜移默化中为其今后校园伤害事件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从高校因素来看,高校校园的负面环境在逐渐侵蚀大学生的心情。一方面,文化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思潮迭起,校园周围以追求经济最大化的商业文化挖掘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使之丧失了自我判断力,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攀比文化不断侵袭大学生,他们的内心缺乏定力,很容易误入消费主义的怪圈,这对其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极大影响。

2.主观影响因素

从生理层面来看,大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并成熟的人生重要阶段,其精力充沛、年轻气盛,往往需要进行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宣泄,所以他们遇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各类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

从思想意识层面来看,大学生存在认知上的失衡。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大学生由于认知欠缺,对于事情的分析不够具体、客观,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难以用理性的思维进行辩证看待,而是习惯借助于“武力”进行解决;另外,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对于校园伤害事件的后果认识不深刻,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是通过暴力等方式加以解决。

二、思政教育视角下预防大学生体育意外伤害的必要和优势

高校思政教师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者、自我管理的促进者和学习生活的服务者,在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安全保障义务时起到了桥梁的作用[1]。多层次、完善的思政工作机制是思政教育落地有效的可靠保障。健全的预警预防机制,可以科学有效地减少师生损失、缓解恐慌心理,弱化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2]。因此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警示时,需要充分借助思想政治教育。

(一)预防教育载体的多样性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警示时,会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例如:教育主体通过召开专题体育安全教育班会、个别辅导、理论教育、举办活动等形式,对课外活动、体育课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大学生体育意外伤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素材,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故感受直观,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依托现实案例,做到铭记在心。

(二)预防教育的科学性

本科高校体育意外伤害预防需要借助教育规律,高校学生在就读期间,也是品德和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时需注重学生心理、思想、行为的关系。许多学生体育意外伤害的发生都是没有完全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运动行为,在高校学生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借助思想教育规律,引导其正确认识纪律和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听从学校和体育教师的安排,遵守体育竞赛的规则。

(三)预防教育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实际上是针对学生各类伤害事故进行的事前教育,这项工作始终贯穿于学生日常管理中,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发挥其先导性和主动性。在日常的教育主题活动建设中积极推进高校思政教学与体育课程的融合,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发掘体育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不断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长效性,[3]增加大学生思想上对伤害事故的“免疫力”。在伤害事件发生后,学生发生体育意外伤害的具体案例,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在适宜的时机进行安全教育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思政教育预防大学生体育意外伤害对策

(一)提前摸排,发现特殊情况

在学生入校后,辅导员班主任从新生体检入手,提前摸排,提醒学生如实向老师和学校说明特殊情况,及早发现生理缺陷和特异体质同学,同时对相关同学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脱离集体体育活动产生的孤立心理,避免受其他同学歧视,着重对特殊学生辅导,同时向学校体育教师沟通,对特殊群体增开运动保健班,进行适当强度的运动训练。

(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意识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传输终端的普及化,高校学生每日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的学生高达36.57%,高于9小时的学生达9.63%,如果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睡眠状况需要提高和改进的情况下,参加危险性较大,运动强度高的体育活动,会增加意外受伤的风险,思政教师从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求学生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使自身身体处于健康状态。

引导学生在校内各时间段参加体育运动时增强组织纪律意识。在正常体育教学实践时听从专业教师的指导,保障自己和同学都处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参加体育运动。体育竞赛有其严格的规范要求和竞赛规程,这是体育竞赛能够很好开展的先决条件[4],在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是容易发生体育意外伤害事件和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可引导学生增强组织纪律意识,参加竞赛活动时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判等工作人员的安排,在各运动项目规则范围内展现运动风采,避免因盲目追求胜利采用不当手段造成对手和自己的意外伤害。

(三)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提醒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前,检查周边环境存在的潜在危险,及时发现运动场地和设施的安全隐患。参加体育活动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有利于保证自身身体在较强的运动量和强度时,使自身处于稳定状态。在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时,根据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需求,佩戴相对应的身体护具,保证身体重要和易受伤部位的安全,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防备不守规则同学的手段。除此之外,叮嘱学生:无论体育活动进行到何时,如果察觉自己身体状态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运动并进行调整,必要时到医院检查就诊。

(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除了自身的身体状况外,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时,因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身体处于紧绷状态,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动作变形、扭曲,引发身体受伤,部分同学在参加各类竞赛时,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神情紧张,动作不协调,肢体麻木的情况,大大增加了发生意外的概率。在体育竞赛中,引导学生以平常心看待成绩,切勿因胜负心太重而做出危险行为,在竞赛时把握尺度,遵守规则,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思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适当增加心理素质建设内容,对出现问题的同学进行针对性地疏通和辅导,如遇有心理障碍或者顽疾同学,可向权威心理咨询机构求助。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意外伤害不仅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严重的甚至对学生造成心理阴影,该研究从客观情况出发,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通过对高校体育伤害事件的对象、项目及组织形式分析,提出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等措施以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同时也作为学校管理和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补充内容,推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运动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