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玲
(内蒙古开放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各个领域的改革持续走向深入。在新时代背景下,开放大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在办学过程中,开放大学需要与普通高校一样,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始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步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新媒体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获取信息的途径愈加丰富,信息的内容也错综复杂,多元价值观很容易影响到人们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开放大学学生群体较多元化,在知识认知结构、年龄心理特征、入学目的、身居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与普通高校相比,开放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线上线下教学中存在到课率不高,缺乏积极性,缺乏互动等现象。这意味着开放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才能发挥出各个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探索出协同发展的思政教育育人方式是目前开放大学思政工作的重点。总之,相对复杂的教育环境,对开放大学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需要各方高度重视开拓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可能性。
1.协同的含义
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率先提出了有关“协同”的概念。在《协同学导论》这一著作中,哈肯详细阐述了协同理论。而后,协同理论包含的协同机理旨在研究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逐渐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协同论认为,尽管世界上的很多系统,其属性不尽相同,但是在这些不尽相同的系统之间有许多共性。基于这些共性特征,不同属性的系统之间可以建立起合作关系,最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向前发展。
2.协同育人机制的含义
基于协同理论的协同育人机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离不开育人,本身已经具有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它既不是简单地开设某一门课程,也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借助其他的学科展现出来,将思政育人体现在高校的各个专业课程中,构筑全课程育人的新格局。二是实现教育的系统性与协同性相融合。课程思政的涉及面极广,涵盖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课程,成功的课程思政典范需要将思政内容自然地融入其他专业课程之中,通过在非思政课程中合理穿插思政理论,引导学生顺利接受思政教育,完成系统性融合的目标。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的实施重点在于探索突破某一单个学科的单向思维,打造各个学科与思政教育深度耦合的局面。
1.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开放大学凭借着相对较低的入学门槛,在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开放大学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的提出,是开放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有助于使得开放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满足文化建设的需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重要推手。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开放教育,都要围绕立德树人的任务目标,着力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核心人才。因此,在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切实把责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借助理论与实践内容,发挥出课程思政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协同教育功能,在各个学科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实现开放大学的育人目标
开放大学同样面临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关键问题。开放大学举办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同样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核心人才。2017年党中央颁布实施了有关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此外,在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方面,要基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等多个方面共同组织,构筑协同育人的大格局。该意见既是高等教育领域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开放大学课程思政育人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思政育人的创新模式,解决思政教育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最终培养出符合我们国家需要的全面性发展人才,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目标。
1.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
随着社会各界对开放大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从中央到各地政府都在强调,要加大对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然而,在有关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制度保障的作用,健全完备的保障制度仍然有限。实施课程思政的有关政策一般由大学的领导负责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主管领导能够在会议与文件等层面,支持课程思政育人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但是缺乏物质层面的保障机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任务,需要多方充分支持,倘若缺乏各方面给予的实际性的支持,那么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难以得到发挥。此外,在制度保障方面的缺乏还体现为各个地域的分布不平衡,从整体上看,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最终给予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制度保障就越多,反之就越少,得到的制度保障不足以推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2.教师协同育人的观念和行为存在冲突
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思政属于思政育人领域的新内容。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非思政专业课教师并不需要承担思政育人任务。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开放大学专业课教师依旧缺乏对课程思政育人观念的充分认同,具体表现为,非思政专业的学科教师难以在授课时自然顺利地融入思政元素,仅仅是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理念改革的方向。在工作过程中不得不去承担思政的任务,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各个专业课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着敷衍的情况,自然而然地将课程思政任务化,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才去讲授一定的思政内容,完全忽视了协同育人的概念。久而久之,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性作用无法得到体现。此外,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影响下,授课教师就会错误地认为,有关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实际上只是在走过场,很少有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培训当作提升教学能力的过程。
与此同时,开放大学各个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认同度普遍不高。当前国内开放大学领域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的成绩不够明显,相关工作并不深入。但是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者,其理念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如果教师对该机制构建效果评价低,那么要想取得期待中的效果显然困难重重。
3.学生的主体性和获得感有待提升
当前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存在的另一项突出问题就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未能得到发挥。多数开放大学学生并没有在课程思政过程中得到良好体验,具体有如下表现:学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缺乏主动性,难以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普遍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采用生搬硬套的方法,被迫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为了课程改革而改革,完全基于开放大学的角度来实施课程思政任务,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过程中不仅过于形式化,内容也十分陈旧,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被迫处于边缘化地位。开放大学许多方针政策的制定,仍然停留在宏观层面,导致了有关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政策没有落到实处,只重视形式,不重视效果。
1.协同育人的理念不够深入
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完备的理论支撑,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该理论体系尚未得到有效建立。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开放大学课程思政的基础理论极为薄弱,这也就造成了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理论的体系缺乏基础,对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而言,必须明确它的理论基础,这是从理念层面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存在很多差异,无论是一线任课教师还是课程的规划者,在究竟如何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这也增大了理念体系建构的难度。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有关培训环节,各学科教师无法得到明确的指导,即便制订了课程实施方案,实际上在贯彻执行环节,也存在许多不切合实际之处,对课程实施造成了较大的障碍,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相关课程流于形式
目前,开放大学学生课程学习主要是在网络学习平台自学,并由课程责任教师和辅导教师加以导学。普遍来说,在教学安排中,面授课堂教学课时数较少,甚至一些专业课程已经取消面授教学,采取线上直播的授课方式,且更加注重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缺乏有关立德树人的内容,其中有关于育人的知识也少之又少,按照什么课程就教什么的教育理念,开放大学专业课较为注重的是科学与理性,较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观念、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等育人元素。相关的授课教师也习惯了类似“重术轻道”的情况,并不认为实施思政育人是其应该承担的任务。在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下,具有稳定知识结构的专业化课程,一旦出现思政,难免会显得突兀甚至出现冲突。另外,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方式在做设计层面上也无法完全适应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需要。
3.软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课程思政作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内容,在推动过程中需要强有力的支持保障机制,物质基础是不容忽视的,倘若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那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即便建立起来也难以全方位地落实推进。无论是软件条件还是硬件条件,都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政策落实的前提。在该机制构建过程中,软件条件与硬件条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软件条件把控着着力点与发展方向,硬件条件则是软条件落实的前提。当前许多地区的开放大学明显缺乏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政策与经济支持,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许多整体机制的构建举步维艰。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质量上的问题,教师难以得到有效的培训,思政教学能力相对偏弱,教学方式的革新也时常受阻。
开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素养等教育,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就是要发挥好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因此,学校党委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高度重视开放大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构建工作,实现开放大学党委的政治引领功能,保障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工作顺利地进行。具体来讲,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引领,把党最先进的教育方针和中央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到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工作中。
在制定明确的教师培训目标中,要把提升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中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两项重要的培训目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意识可以反映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的认可程度,同时也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必须把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作为培训目标之一,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的高低事关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成效的好坏;而把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能力作为培训目标之一,这是教师职能的本质体现和要求。教师作为课程思政育人教学的最终实践者,其能力的高低同样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及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成效。把教师在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中的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作为培训目标,不仅是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的要求,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应然本意。
学生在课程思政育人教学中的学习效果直接体现出了该机制构建质量的好坏,学生作为课程思政育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受众,其在改革中的期望、自身的获得感以及参与感等因素在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质量评估中十分重要。对教师教学质量以及高校制定的相关政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等的直观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因此,完善学生反馈系统,以掌握教学中大量的反馈信息,便于在教学中进行互动,从受众群体中检测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的效果,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持续推进,最终起到提升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质量的效果。
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发展的支持保障机制,可以改变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的随意性,确保机制构建的质量和效果。纵观我国开放大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发展,虽然国家和政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保障,但仍未形成健全的保障机制。为了在新时期进一步推动开放大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构建,更好地贯彻落实开放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放大学体系应该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育人发展支持保障机制,建立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学校自身三方联动的长效制度,确保各地开放大学在进行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构建工作中有不同的政策扶持以及资金支撑。
开放大学作为文化交流、思想碰撞、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场域,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从整体上构架并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声音、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可行性方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关切。因此,对于当前我国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必须做到强化课程思政整体把控、构建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确立学生作为质量评价的主体地位、构建全方位支持保障体系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达到开放大学协同育人的理想目标,这也正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