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雪,黄思琴,朱正威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4100)
推拿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推拿作为中医学独具特色的非药物疗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更注重人文关怀。推拿类课程中蕴含着大量有助于培养医学生专业自信、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思政元素。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指引,结合本学科发展特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将课程思政“自然融入,协同前行,相得益彰”,实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成为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1]。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的层面,但是价值塑造应放在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层面。在推拿学授课过程中需强调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列举失治、误治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树立学生的爱患意识;在治疗方式选择中,培养学生“以病人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理念;在治疗过程中减少病人的痛苦,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培养学生“德医双馨”的价值观[2]。笔者以推拿学课程“颈椎病”的治疗这一章节为例,通过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及教学总结三方面进行探讨。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是教学目标落实的载体,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构建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课程育人体系,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3]。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是对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补充,还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生理功能,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在学习了推拿学相关理论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治疗临床疾病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运用中医知识的观念,提升学生用推拿治疗疾病的技能,培养学生关爱患者的道德情怀,传承中医文化的历史使命,构建中医学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对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
本课教学对象为中医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具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解剖学、经络腧穴学、推拿学等知识背景,善于思考,好奇心强,能够理解基础课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变。学生在该阶段探索能力较强,对本专业的医学知识有浓厚兴趣。课前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掌握学生现在知识状况如何,“知”到了什么程度,以及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还不准确。针对学生调查问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做好教学设计,把握重点和难点,并制作教学课件。调查发现学生对颈椎病认识不足,尤其是颈椎生理解剖结构以及颈椎病的试验检查等知识,这种情况需要在设计推拿治疗颈椎病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结合基础课及桥梁学科相关知识来认识探究新知。借助MR虚拟仿真技术、3D动画及配合案例分析,启发思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内化,再通过反复实践练习和及时复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的学习内容贴近临床实际,学生对实践联系积极性高,兴趣较大,对推拿治疗颈椎病的学习有着很强烈的期待感,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给予学生启发,让“教”与“学”有机结合,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教学与“绣花精神”“大医精诚”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绣花精神”应渗透进专业课中,要求学生不忘初心、精雕细琢、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本节课以中国中医推拿学科泰斗、当代“一指禅”正脉宗师朱春霆先生的事迹为案例。孩童时期的朱春霆为了提高推拿的指力和腕力,每天鸡鸣即起,坚持练强身功“易筋经”,在米袋上练习一指禅推法:将双手拇指按定在米袋上,腕关节为枢纽带动掌指、拇指关节作有节律的屈伸运动,日复一日,米袋中的米粒要碾碎成粉,但棉制米袋不破,这叫力透米袋,同样地放在人身上,力透穴位,疏通经络。米袋被手指磨破了,袋中的米粒被磨成了粉,十多岁的孩子常常练得手指化脓、指甲脱落。经过整整四年的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指禅推拿的绝技。其后凭借其扎实的基本功,治疗了诸多疑难杂症,名噪一时。在临床工作中,朱老不断地钻研古代医学著作,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来充实自己的医学理论知识。他常引用张介宾的一段话告诫学生:“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以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为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此辈者,不可不知为慎[4]。
朱老一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绣花精神”,也体现了大医精诚的“精”。通过朱老的事迹,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时才能不慌乱从而少出错,犹如庖丁解牛,胸有成竹。也要督促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精神,学会攻坚克难,不断修炼自我,深耕专业,钻研临床各项技术,树立学生在学习生活甚至进入工作岗位中吃苦耐劳,做细、做深、做好的精神。
2.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结合
推拿学实践性较强,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和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里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强调了医者“大医精诚”的理念,不仅要求医生医术精湛,更要求医生品德高尚[5][6]。在讲解颈椎病的分型中强调临床分型的重要性,列举临床失治、误治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树立学生的爱患意识。在推拿操作中,本教研室引入MR仿真教学技术,学生以第一视角观察教师操作过程,促使学生深入研究每一步操作流程,为临床工作做好铺垫。在治疗方式选择中,培养学生“以病人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理念,在治疗过程中减少病人的痛苦,尽力维护病人的生活质量,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培养学生“德医双馨”的价值观[7]。
3.课程教学与文化自信结合
颈椎病是针灸推拿科的常见病,属于疼痛性疾病,位列全球十大慢性顽固性疾病第二,目前全球已有9亿多颈椎病患者[8-9]。我国颈椎病患病率约为3.8%~17.6%,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在青年人群中尤为凸显[9-10]。颈椎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运动和心理等多种功能障碍,而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颈椎病的康复治疗方法有:牵引治疗、传统康复治疗、麦肯基力学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和运动疗法等[8]。其中,推拿是治疗颈椎病的优势干预手法之一,能起到促进气血生成、理筋复位、调理内脏功能、平衡阴阳等作用。通过对颈椎病流行病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国内外颈椎病的发病与治疗情况,感受到在我国医疗体系对于传统医学的重视,强化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认识,在比较中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推拿学是中医学的瑰宝,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能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是目前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绿色”疗法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中医药发扬光大。”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中医药特色疗法,是中医药文化振兴的法宝。中医药文化价值可以用:仁、和、精、成四个字概括[11],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拿作为一种外治疗法,同样需要辨证、辨型、辨位,通过数千年的发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精神文明需求。在基础课程中,要唤醒医学生内心的正能量,使学生崇尚并喜爱推拿学,树立起继承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信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医学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让学生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熏陶,逐渐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12]。在讲解预防调护时,强调推拿在治未病方面,坚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原则,也满足了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求[13]。通过走进社区的课后教育方式,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科普宣传,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4.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授课工具,将形象直观的图片、动画、视频与板书有机结合,强调重点、讲清难点,并将基础与临床密切联系,充分运用教师的讲授技巧:表情、肢体语言等,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创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使得知识传播更加可靠和有效。颈椎病试验检查用文字形式描述晦涩难懂,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形象地、动态地向学生展示,化难为易,启发学生观察、模拟操作,熟练记忆掌握颈椎的试验检查方法。其次,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使颈椎生理特点和推拿治疗方法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寻找答案。依托虚拟现实MR、VR、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14],通过教师分步骤操作示范,边讲边做,学生跟随教师边学边模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结合颈椎基本的检查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总结得出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应该用什么样的推拿治疗方法,开展课堂互动,师生共研分析和归纳出临床治疗方案,完成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依托网络教学平台,适当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课程思政,采取课前、课中、课后3环节,线上、线下2混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平台组织活动,巧妙地设计多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课前为学生提供课前资料,发布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带着兴趣来听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可以更便捷地获取信息、共享资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和教学互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和手段限制。
课前推送朱春霆、孙思邈等思政育人资源,培养学生“绣花精神”“大医精诚”。注重培养中医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中医整体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医学素养的同时,也增强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为医之德”教育,实现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为学生工作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实施过程中“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遵循认识的规律,在讲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启发式教学,巧妙地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多思考,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设计都有思政融入,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讲授中医知识,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掌握本课的内容;通过对辨证分型的分析及推拿手法操作讲解,引导树立学生的关爱意识,培养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最后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使同学们更系统地掌握了本节课内容,形成知识闭环,完成了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中医整体思维。
课后强化理论,巩固技能。通过小组任务,能够学以致用,深入社区服务科普中医知识,为居民提供医学帮助,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向主流价值观靠拢,打造积极的主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情怀。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推拿学具有独特的思政元素,对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专业水平牢固的现代化推拿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