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宥文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250)
生物遗传和文化遗传都是信息在人作为特定系统内所作用的结果[1]。作为归结于教育之中的特殊体育教育,生物遗传是特殊体育开展的生理基础。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体育教育依旧是坚持以遗传所获得的正常生理组织和一定生命力为前提,通过生物遗传作为遗传因子来引起人的身心发展,进而达到特殊体育教育的可能性,通过学校体育学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从而起到环境和教育的双重影响,生物遗传为特殊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了教育资源前提。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当今现代生物社会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结果。自然选择是依托于生物个体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表现生物界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物种选择性。
1.自然选择所表现的文化遗传因子
自然作为生物进化选择者,自然就是整个宇宙系统,在生物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都是生物遗传的选择者,包括生物系统自身以及本身所具备的从属关系,而人类生物遗传对于自然中的各个信息系统以及对于体育文化遗传方面的影响,要从文化归因方面来谈,即:生物遗传中的自然选择也表现为文化遗传中的信息系统选择,也承托了体育文化遗传因子。[2]
2.文化遗传系统的“自然选择效应”
自然选择使各系统趋于稳定,也是各系统间信息相互作用形成结果。不管是生物遗传系统,抑或是文化遗传系统,都可以通过形成子系统来达到自身行之有效、稳之有序地发展。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子系统形成的过程。它一方面形成新的子系统,从而使必然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通过淘汰掉不相适应的系统组合方式,使非必然的可能性破灭。文化遗传亦是如此,通过表现相对恒定的精神风貌,进行筛选式实验,把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放弃、淘汰,以此来实现体育学习者自身的强身健体。一定程度上来说,该种“选择”效应不仅发生在生物系统中,也存在于文化遗传系统中,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此,选择是系统自身组织的过程,每个系统都有这一效应。[3]
3.生物遗传引起的文化遗传发展:引领体育文化遗传
抽象地描述一下人类的生物遗传,能更好地解释文化遗传的起源。从生命产生到生物的多样性状产生,乃至地球系统形成以后的化学进化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产生生命的可能性。正是生命这种信息形式的出现,才产生了生物系统,文化遗传系统亦是如此。这好比出现了所谓的体育运动才得以规范体育运动秩序和形成文化沉淀[3]。同样,作为地球系统中的一员,基因不过是众多分子中的一员,因为它代表了信息进化的方向,而生物遗传特性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遗传发展。
通过与生物系统相比较,生物遗传三个基本特性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系统的形成[3]。诚然,在人类系统出现前,生物系统就像生命形成前的基因一样,作为一种必要的可能性存在于世界上。在生物系统生成以前,宇宙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子,并且在生物系统生成后一样存在并标识鲜明地存在于世界上。因此,在人类系统出现以前,生物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符号也贯穿其中,同时也表现了人类的生物遗传性。
1.文化自主性所衍生的体育文化遗传
从人的生物遗传性出发,文化遗传在体育教育中所表现的不仅是生物多样性、适应性和选择性,而且是优胜劣汰的作用。从体育衍生的特殊体育教育同样以教育作为载体,并表现两组关系:选择者和被选择者、教学者与受教育者。教学者是生物压力的作用方,受教育者则是承受压力的生物个体,而选择者与被选择者的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受教育者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生物遗传和文化遗传作用中的作用方。受教育者是一个系统。确切地说,在特殊体育教学中,受教育者在另一个选择效应中也会充当教育者,这不只表现了生物的遗传性,也凸显了生物的非特异性——文化自主性,即体育文化遗传的特异表现。
因此,体育文化遗传是一种信息形式,也是文化遗传守恒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这也是宇宙守恒的一部分,但它并不像生物遗传可以借助生物遗传的化学能的有序形式来实现其功能。因此,文化遗传不是纯粹分子式的表现,更不是纯粹结构化的具象表现。
2.体育文化遗传在人类历史中的恒定发展
体育文化遗传是人类所特有的信息形式。不同于广义上的所有生物具有的思维能力,体育文化遗传是人类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所具有的自身的语言。这些语言不能完成复杂的抽象思维以形成像人类语言一样的高精度语言和文字,但却可以给予人类不同的思维因子,而又不能泛指所有生物的思维因子。体育文化遗传因子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遗传因子,是生物遗传和文化遗传的特殊产物,同样也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异性。不管是古代社会或者现代社会,体育文化遗传因子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大杠杆[3]。例如,宋朝的“蹴鞠热”曾一度引起万人空巷。蹴鞠源于汉代兵家练兵之法,兴盛于宋朝,出现了蹴鞠组织及蹴鞠艺人,于清朝出现“冰上蹴鞠”运动项目。这就是体育文化遗传的影响。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人类进化的结果,而人类的存在和出现依赖于生物系统存在,人类系统的产生又增强了生物系统的生物存在稳定性,而体育文化遗传取决于人类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完善。从一系列发展可以看到,人类一切行为的进化和经历都是在为体育文化的出现打基础。因此,生物进化到人类时,衍生出文化遗传的传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体育文化传承这种信息形式,并且服务于现代社会,推动社会进步。[4]
3.体育文化遗传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推动体育更好更快地进步
体育的文化遗传偕同人类社会进化与进步,能够更好地为多种体育活动形式以及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服务,并且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4]。例如,在“智能+”的社会背景下,竞技体育的训练设备的精细化、完整化和科学化,可有效提升运动技战术水平,进而表现得方便、高效、快捷。文化遗传在特殊体育中可以表现为:第一,有效促进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科学化,通过解决人在运动中的极限以及运动训练中的问题,科技引领运动积极向上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在运动训练时的能力;第二,科技进步带动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通过场地器材设施等条件的大力改进,促进运动员的成绩快速提高;第三,有效推动运动员科学选材进程,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不同年段、不同性别、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身体和心理以及各项指标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价预测以及诊断,彰显文化遗传效用。
因此,体育文化遗传就像基因一样,以信息能量为载体,通过对文化多功能、多维度、多视角的分析,引领文化传承和文化进步,进而推动并促进体育文化向精细化、完整化、科学化、高效化发展。[5]
人是生物遗传和文化遗传两者结合的产物。生物遗传只是使人变成生命活体和奠定了形成自我意识的生物基础,文化遗传才使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人、高尚的人,而教育便是实现文化遗传的必由之路。特殊体育教育作为一门联系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桥梁学科,集中反映了体育教育在人的总体发展和个体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当代特殊体育教育发展是全球化、信息化、社会化、教育化观念的整体体现。它有力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高度发展同步性[6]。结合马克思主义最早提出的两种生产力概念——生活物资生产和人自身的繁衍生产力,特殊体育教育的文化遗传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促使人类关注自身和一系列发展问题,通过基因工程来防治和减少疾病,通过实现特殊体育教育的科学教育来进行优生优育,进而促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环境优化,最大限度地发展特殊体育教育,实现发挥个体潜能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文明进步等方面的整体功能。
当今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已经开始逐步摆脱了对单纯性、缓慢性的生物进化的依赖,即:通过最单纯的生物遗传来摆脱因为生活的物质、产品的匮乏和人口繁衍的无度性所造成的“弱肉强食”社会化的生存竞争。反之,特殊体育教育也开始积极主动地在物质实体、生命实体、社会生活成员实体的宏观系统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位置。因此,特殊体育教育也要符合体育文化遗传的规则性和秩序性,更加注重培养平等的社会成员,在促进人类的科学、合理、民主、进步、稳定、繁荣的社会态势下,相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特殊体育教育在体育文化遗传中,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学校环境的社会化环环相扣,密不可分。[6]
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教育融合思想的形成和传播,推动整个体育教育理念、教育价值、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教师的知识授受都在进行不断深化、全面的规范和调整,进而不断在新时代精神的引领下,发起科学发展观指导的深度教育改革的挑战。在体育文化遗传的发展下,特殊体育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残障人士不仅要做到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密不可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还应具备从事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融合的能力,才能顺应新时代发展,充分体现特殊体育教育文化遗传的前瞻性,响应新型师生关系要求,以勤奋好学、热爱学生的行为来体现尊师爱生、民主平等以及教学相长的和谐性。
就体育学发展史而言,抑或从东西方之间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底蕴发展的差异来谈,生命生存以及文化遗传对残疾人态度和特殊体育教育的理念都大相径庭,大有不同[6]。西方文化遗传更注重逻辑、理性、实证,从对特殊人群体育的漠视、抛弃到专项立法和依法治教,从提倡融合教育到专业体育人才培养,思路清晰,但执行缺乏弹性,综合效果也不尽理想,过度依赖法律底线,而缺乏自制力和公益心。我国特殊体育教育从“跟班就学”到融合教育,再到成立特殊教育机构的发展态势,表现了我国文化遗传对于特殊体育发展的促进是以重视人的内心感受、重视人与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协调,通过社会平衡与稳定来不断协调,融合发展。[7]
诚然,文化遗传在东方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受到东方社会落后的生产力和封建专制的影响。并且在5 000年文化的遗传影响下,特殊体育教育发展一度滞后,长期停留在对残障人士的“同情”和“怜悯”、“包容”和“施舍”的文化发展水平,对特殊体育教育文化缺乏强有力而稳定的实际支撑系统。文化间的中西合璧也是特殊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人类社会文化源远流长。特殊体育文化追本溯源,传承至今。当今社会特殊体育教育文化的发展是高科技和远古人类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与普通体育教育相比,特殊体育发展仅有不到100年的历史,规范和确立仅有近半个世纪。特殊体育教育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仍停留在恒定标准上,需要循序渐进地发展[4]。在我国,相较于体育概念更新迭代,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已经逐步实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障碍补偿”到“潜能开发”、“早期干预”到“融合教育”,延伸到终身教育理念。这一切变化都表现了特殊体育文化的影响和发展,充分肯定了人对于体育教育观念的尊重、对个体从事体育教育知识授受的认同、对大多数人体育多元文化的欣赏和理解。
发展特殊体育教育事业,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残障人士全面发展和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有效途径[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关心和支持特殊体育教育、要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因此,特殊体育教育是在应对生物遗传和文化遗传影响的背景下,基于体育文化遗传影响所面向残疾人和其他有特殊体育教育需要人群的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文化遗传影响特殊体育的发展,紧密结合教育公平和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密切关注改革和发展我国特殊体育教育文化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要通过不断提升体育学科教学能力以及教师教育水平发展,来扩大体育文化遗传的影响。
不容否认的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起点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人口多、体育教育资源匮乏,我国的特殊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世界上特殊体育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更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文化遗传对于残障人士以及特殊教育需要人群的体育教育影响各有不同,例如,特殊体育无法狭义地仅以盲童、聋童、弱智、自闭症等残疾儿童为对象来进行特殊体育教育的界定和干预,引起行之有效的教育,必须不断通过强有力的教育机构责任以及经费投入、资格鉴定、专项法律法规约束,规范确立特殊体育文化的准入机制。[4]
体育文化遗传在对特殊体育的影响上,主要表现为对落实我国中长期的体育教育发展规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增加一线特殊体育工作者对当代体育教育发展状况的了解,使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我国特殊体育教育发展存在的文化差距以及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更加有效地促进中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通过生物遗传和文化遗传来促进体育文化,在教育价值上进一步促进对人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对学科理念的贯彻落实,以及在教育目标上立足于普通公民教育,并且在教育模式上呈现多元化教育和个体化、差异化教育的认同感和有效的清晰知觉[8]。特殊体育文化是立足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的文化体现,也是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及特殊体育学习者的潜能的一种文化,能促进教育功能的进一步落实,体现我国社会制度本身的优越性,从而不断推动社会的科学和民主、文明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