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生態变好了,野生动物就多了起来。中央电视台《秘境之眼》栏目都专门到焦作北部深山区拍摄、取景。”谈及全市的生态保护工作,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靳小婷介绍。
近年来,焦作市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结构,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提升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积极开展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落实政策严管控
焦作市以煤炭立市,但经过几十年的开采,不仅面临矿产资源日渐枯竭的问题,大规模的开采还造成山体破碎、森林和湿地退化、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居环境日益恶化。
面对严峻的形式,焦作市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治理修复,优化生态空间结构,编制《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焦作市森林城市三年提升计划》《焦作市水生态体系规划》等规划,立法实施《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焦作市公园管理条例》,编制“十四五”焦作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使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法治轨道。
目前,该市共计取缔413个非法采矿点和1028个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关闭63家到期非煤矿山,设立北山保护界碑200余块,对破坏生态非法采矿行为立案查处近300起,刑拘30人、批捕15人,诫勉谈话和党政纪处分155人,约6万亩的地区恢复至原生态。过去千疮百孔、尘土飞扬的北山,已成为全市人民乐于前往、休闲健身的后花园。
抓实项目护生态
该市是国家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第三批试点城市,前后投入资金24.16亿元,开展4大类35个子项目的生态修复工程,包括29个子项目的废弃矿山生态恢复类工作、4个子项目的大沙河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1个子项目的南水北调城区段生态保护工程、1个子项目的太行山猕猴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工程共计完成河道治理长度29.35千米,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面积11.0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030.5亩,湿地、林地、草地、土地分别新增3307.5亩、3.59万亩、8735.85亩、897.9亩,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对生态环境进一步保护和管理,该市建成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焦作)自然保护区和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焦作)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建成缝山公园、龙翔矿山、黎明脚步等5个矿山生态修复公园。其中,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焦作)自然保护区有金钱豹、红腹锦鸡、猕猴、燕隼、豹猫、野猪等鸟类140余种兽类34种。该市还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林业生态县10个、森林乡村45个、森林特色小镇8个,建成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和智慧保护区系统平台、大数据中心、标本馆和标识系统等。
修复治理现生机
该市在实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过程中,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指导理念,施工中对轻度受损、恢复力强的生态受损采取自然恢复为主的措施,对中度、重度的生态破坏采取人工修复的措施。如大沙河水生态治理项目,由于上游远离市区,活动人群少,以自然恢复为主;中游离市区近,活动人群多,侧重于城市功能和服务理念的提升,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同时,该市大力开展退耕还林、缝山造林、森林小镇和森林乡村建设,通过实施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农田防护林改扩建、生态廊道绿化、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等重点工程,对破碎山体进行修复,消除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以植被绿化改善河道两侧、废弃矿区地貌景观。目前,该市沟河路渠两侧绿化率在95%以上,林网控制率92.3%,完成国家级重点工程绿化48.82万亩,造林10.24万亩,森林抚育10.09万亩,累计义务植树人数122万人次,植树542万株。
该市着手构建南水北调绿化带,把大沙河湿地从黑臭水体治理为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标志性生态湿地,河道内天鹅、白鹭、赤麻鸭等各种鸟类40余种;其中,老丁沟—猫岔项目与附近花海广场、南太行健身步道、民宿设计等全域旅游规划有机结合,已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乡村示范村。近些年,栖息于西伯利亚的白天鹅曾多次来到焦作大沙河湿地公园过冬,见证了该市生态修复治理的成效。(作者单位: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