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官方新闻媒体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2022-02-08 23:09:22丛晓辉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用语新闻媒体

◎丛晓辉

(珠海传媒集团广播节目中心,广东 珠海 519015)

短视频时代,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短视频新闻作为消费标的。2021年,网络用户统计数据显示,经常性每日浏览观看新闻短视频的人数占比达到18.9%。尽管大多数短视频新闻内容简单,不能完全做到客观公正,但由于时效性较强、呈现方式灵活、互动便捷,日益受到消费者,尤其是青年群体消费者的推崇。受短视频新闻冲击,传统新闻媒体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用户数量不断减少。传统新闻媒体如果不能因时而变,未来发展空间将会受到明显限制。如何寻找一条短视频时代新闻媒体发展的新路径,是摆在众多传统新闻媒体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1]。

一、短视频时代传统新闻媒体发展的困境

为深入分析短视频时代传统新闻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发展趋势等,笔者专门制作了网络调查问卷。问卷对象主要为普通受众群体、一线媒体工作人员等。汇总问卷数据,归纳短视频时代传统媒体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四大困境:

(一)困境一:新闻内容刻板化,难以吸引受众消费欲望

传统新闻媒体内容相对刻板化,对新闻内容的创新动力不足。部分新闻栏目内容固态化,导致受众消费欲望不断降低。调查问卷显示,71.7%的新闻受众认为传统新闻内容刻板、无新意。特别是与短视频新闻相比,过于平白,有人形象地把传统新闻播报称为“正确内容的复读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更青睐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又富有生活化气息的短视频新闻[2]。当然,45.2%的新闻受众也认为短视频新闻制作粗糙,部分新闻内容加入了过多创作者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甚至少数新闻在描述中出现失真现象。但是正是由于短视频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内容的刻板印象,更符合普通消费者审美实际,即便是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受众也能接收。以当前教育领域最热点的话题“双减政策”为例,传统官方新闻媒体多是从政策解读、政府要求等层面开展“是什么”“怎么推进”等层面的报道,对双减政策出台的深层次原因阐述不深刻,报道内容有时过于抽象。这导致部分家长与学生对该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存在明显差异。而部分短视频拍摄者却能立足百姓教育消费日益攀升、教育资本化日趋严重等现实原因,开展深度报道,甚至拍成动漫片,内容生动灵活,便于受众理解。从某种程度上看,短视频新闻内容相对更加灵活、接地气,进而引起普通受众的共鸣。

(二)困境二:传播方式单向化,缺乏平等高效互动交流

单向化传播,即便是有与观众的互动也相对较少。这是传统新闻媒体发展中存在的明显短板。缺乏平等高效的互动交流,新闻受众多数情况下仅仅是旁观者,很难发表自己对新闻的见解,这也是导致传统新闻受众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以XX时政广播栏目为例,该栏目主要通过邀请国内专家“聊时政”的方式开展,也设置了听众来电环节,但是往往仅连线1—2名听众,每位听众的参与时间不足3分钟,与长达1.2小时的广播时间相比,听众参与度明显不足,甚至不如中间广告插播时间长。多数情况下,主持人与嘉宾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有时听众提出的问题,嘉宾并未作答,甚至直接回避。简言之,就是听众“你提你的问题”,主持人和嘉宾“我说我的话题”,二者之间几乎很难找到共振点。长此以往,导致听众参与互动的热情不断降低,该栏目的听众也不断流失。而短视频新闻就充分克服了这一缺陷,通过短视频新闻平台提供的留言板等互动平台,受众可以随时联系视频新闻的创作者,发表自己对新闻的观点看法,甚至受众之间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互动。简言之,传播方式单向化,缺乏平等高效互动交流,是传统新闻媒体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三)困境三:播报用语精英化,普通受众理解认知度不高

传统新闻媒体绝大多数为官方媒体,用标准的普通话作出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成为传统新闻播报的共识。与短视频新闻相比,传统新闻媒体的播报用语过于精英化,很少用到地方性俚语俗言。部分传统新闻用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普通受众有时却难以理解。传统新闻媒体的播报员或主持人多数为照稿宣读,很少有机会发表个人看法。大部分传统新闻媒体人着装正式,表情严谨,当然这与新闻播报职业要求有着密切关系。但是也让普通受众感觉他们缺乏“生活气”,离自己生活相对较远[3]。而短视频新闻用语却相对更为灵活多变,不同的新闻内容采用不同的播报用语,为方便受众理解,甚至采用直白语言、俚语俗语等。让受众感觉亲切,又便于理解。特别是在一些民生类新闻报道中,受众对短视频新闻用语的接受度要远高于传统新闻媒体。以2021年冬季北方某省大型冬捕新闻为例,数据统计显示,传统新闻播报的受众人数为3 500余万,而众多短视频新闻的受众人数却高达数亿人次,有的知名网红拍摄的单个冬捕小视频流量达到千万次以上。分析原因,短视频新闻拍摄视角新颖,主持人用语亲切“接地气”,这是导致短视频新闻更受众青睐的重要因素。

(四)困境四:新闻时效滞后化,受众消费感觉“味同嚼蜡”

时效性,是新闻三大特点之一。一般新闻时效性越强,受众关注度越高。短视频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时效性出现相对滞后化现象。问卷调查显示,40.3%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新闻时效性不如短视频新闻。短视频用户拍摄的小视频等成为很多新闻第一时间的播报方。以2019年北方某地发生的重大高速交通事故为例,数据统计显示,该事件发生后不到10分钟,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就出现了相关短视频报道15次,不到两小时,各种短视频跟踪报道急速攀升至120余次。截至下午5点,短视频新闻播报数量达到最高峰400余次。短时间内,借助短视频平台,广大受众就已经大致了解该交通事故发生的始末。而当地的官方媒体行动相对缓慢,临近晚间,才正式播报第一条新闻。很多受众反映,收听、收看官方媒体播报的同类新闻如同“复习了一遍作业”,感觉“味同嚼蜡”。因此,官方媒体在播报新闻必须要充分调查事件起因,作出公正科学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报道速度。但是与短视频新闻相比,时效性低却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二、短视频时代新闻媒体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

短视频新闻的出现,是现代通信、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短视频时代,传统新闻媒体要想解决目前存在的困境,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变传统新闻制作、播报方式,在继续保持传统新闻客观公正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新闻内容及呈现方式,不断增加新闻时效性,才能巩固受众群体,进而拓展受众人群。同时,积极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共同开发“短视频+新闻”的播报新模式,也是新时期新闻媒体改革发展的有效路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新丰富新闻内容,不断激发受众消费欲望

确保内容丰富多彩,是新时期新闻媒体改革发展的本质需求。短视频时代,各级官方新闻媒体必须要把创新丰富新闻内容作为核心工作。要逐步改变传统新闻媒体内容刻板化的现状,立足百姓新闻消费实际,创新开发更多符合百姓心声的新闻栏目。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受众新闻收听观看欲望,进而拓展新闻媒体市场受众群体[4]。具体做法:一是政经新闻多元化。不但立足国际国家宏观维度,也要立足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维度,多方挖掘新闻资源,灵活编辑新闻内容,要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类型受众的消费需求。二是社会新闻民生化。社会类型新闻内容最贴近民生,只有立足百姓“急难愁盼”,才能挖掘出高质量社会新闻,让更多百姓“喜闻乐见”。三是科教文卫等新闻通俗化。鉴于上述领域的新闻往往涉及相关专业术语,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最好创新编辑百姓最能理解接受的通俗化内容。除此之外,新闻媒体也要借鉴短视频媒体灵活多变的特点,也要做到图文并茂,学会博人眼球。

(二)搭建双向互动平台,主客体之间平等高效交流

各级官方新闻媒体要改变以往单向传播方式,逐步搭建更为便捷顺畅的双向互动平台,实现主客体之间平等高效交流。要把新闻平台让给受众,让受众成为新闻原始素材的直接提供者、新闻编辑的直接参与者、新闻播报的互动共享者。这样才能深度激发受众热情,推动新闻媒体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具体做法:一是构建新闻媒体双向互动平台。为保障平台互动有序,出台制定相关互动管理条例,并在官方网站等平台及时宣传,让广大受众明晰互动渠道、互动标准、互动要求等信息。这样才能在双方之间架起平等高效交流的桥梁。二是广泛吸纳优秀观众或听众参与新闻素材的采集、新闻编辑,甚至播报等工作。来自百姓之间的新闻素材,他们最有发言权。广泛吸纳他们参与新闻素材的采集,既能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又能提高新闻素材采集效率。优秀受众参与新闻编辑与播报工作,可以让新闻整体内容更为接地气,更容易激发受众互动热情等。简言之,只有像短视频新闻一样为受众提供更多互动参与机会、参与渠道,才能让传统新闻媒体焕发出全新的发展活力。

(三)立足不同受众理解认知实际,灵活选择播报用语

各级官方媒体要适当改变新闻播报用语精英化现状,要立足不同受众理解认知实际,选择最恰当、最能引发受众共鸣的播报用语。现代新闻媒体应当在保持新闻播报用语标准化基础上,有选择地融入一些百姓喜爱的俚语俗言。换言之,新闻播报中,标准的普通话要求不能降低,甚至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普通话新闻播报中,要少引经据典,多用平白之语,便于受众理解接收[5]。一句简单的俚语素养有时胜过十句、百句“高雅之声”。同时,视频类新闻播报中,主持人要重视自身形象语言、肢体语言的锤炼。从形象语言上看,没有必要终日西装革履、盛装以待,可以根据新闻播报内容的特点,适当改变着装,显得更活泼、更接地气。从肢体语言上看,新闻媒体的主持人也需要时常面带微笑。面无表情甚至故作深沉,有时适得其反。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受众更喜欢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观看新闻。当然,要求视频类新闻播报主持人笑脸播报,并不是在所有新闻的播报场合适合,要视情况而定。

(四)抢抓新鲜新闻素材,构建新闻实时动态播报平台

及时快速掌握最新鲜的新闻素材,是新闻从业者的天职。短视频时代,传统新闻媒体时效性相对滞后的原因,就在于抢抓一手新闻素材不及时所致。一般而言,官方新闻媒体派出的新闻采编人员有限,有时甚至只有数人。而短视频用户却成千上万,他们能随时发现身边的新闻素材,简单拍摄即能上传。因此,短视频下传统新闻媒体在新闻素材挖掘、采集等环节存在先天不足的弊端。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各级官方新闻媒体应当积极与短视频平台合作,联合开展新闻素材的挖掘、采集等工作,如短视频平台要及时把用户上传的有新闻价值的视频资源上传共享官方媒体平台,官方媒体平台也要主动积极浏览观看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种资源,做好挖掘选取。同时,各级官方媒体也可以与地方短视频粉丝较多的“网红”、“网络大咖”等知名人士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他们直接参与新闻素材的挖掘、采集、编辑甚至播报等工作。同时,各级官方媒体也要重视构建新闻实时动态播报平台,即便是一些新闻了解还不够深入全面,也可用字幕滚动、预播报等方式抢抓时效先机。官方媒体也可以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共同开发“短视频+新闻”的播报新模式等。

除上述做法,各级地方政府还要减少对新闻媒体的行政干预,给予地方新闻媒体更多独立运营权,让他们能够更加公正客观地报道各种新闻消息。要坚决禁止“报喜不报忧”、“大事小报”等地方干涉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的做法,切实保障新闻媒体健康发展。

三、结语

短视频时代,传统官方新闻媒体面临发展中的四大困境:新闻内容刻板化、传播方式单向化、播报用语精英化、新闻时效滞后化。传统新闻媒体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变传统新闻制作、播报方式,在继续保持传统新闻客观公正性的基础上,创新丰富新闻内容及呈现方式,切实增强新闻时效性,才能不断巩固并拓展受众人群。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用语新闻媒体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2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 03:50:10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22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
传媒评论(2018年1期)2018-03-22 01:24:23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从媒介融合角度浅谈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礼貌用语大家学!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