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地方广电媒体乡村振兴报道路径探析

2022-02-08 23:09:22梁小群
传播力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河源广电广播

◎梁小群

(河源广播电视台,广东 河源 517000)

一、目前乡村振兴报道的模式

从目前的报道议题来看,河源广播电视台《民生一线》栏目涉及乡村振兴报道的内容有政策宣传、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等。立场倾向大部分以正面报道、以宣传成就、树立典型为主。报道的主要群体是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农业企业家等。

二、乡村振兴报道存在的问题

(一)报道乡村产业时片面重视生产,对全产业链的关注不够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关注河源各乡村发展的特色产业,是河源广播电视台《民生一线》栏目的主要报道方向。2021年《民生一线》栏目共播出了156条乡村振兴的新闻,其中有120条是报道乡村引进的产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于后续深加工以及销售环节报道的篇幅少。

从整体看来,报道乡村产业时片面重视生产,对全产业链的关注不够。比如,我们报道了《东源漳溪:发展特色产业 建设“幸福畲乡”》的新闻,虽然关注了漳溪乡大力发展的玫瑰产业,但是仅仅停留在种植的阶段,没有涉及玫瑰深加工的内容。另外,在《河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助力村民奔小康》的新闻中,也缺少食用菌后期加工、销售的介绍。我国农业由保障数量供应转向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要求新闻从业者必须站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秉持大农业融发展的理念,不断拓宽报道领域,从产业发展的新环节中挖掘报道的新角度,基于农产品生产全产业链的视角进行报道。我们的新闻报道除了持续关注、报道农业生产环节外,还要重视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

(二)对农民主体地位的凸显不够,对农村群众的报道过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但是“三农”问题在报道中也有着不同的比重,通过对2021年河源广播电视台《民生一线》栏目“三农”相关的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有60%的报道重点是以农村为对象,30%的报道是以农业问题为对象,只有10%是以农民为对象。而且对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的是较为脸谱化、典型化的报道,千篇一律,缺乏人物个性的塑造。

(三)报道呈现的形式单一

传统广电媒体的报道基本为“外视角”,即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农村发展中的成就、问题进行议题设置,遵从的是策划、制作、后期、固定时刻播出的生产流程,是一种较为单向、封闭、被动的传播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农民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传播欲望强烈,他们是乡村传播的“局内人”,对农村知悉并具有天然情感,他们的劳作故事、生活经验、生存智慧、情绪情感完全可以“自诉”,而广电媒体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初步的融媒成果,为乡村振兴主体从“受者”转为“传者”赋能,助力搭建传播平台、把握传播边界、提升传播能力,并帮助他们把言论纳入更主流、更有影响力的媒体叙事中。

三、乡村振兴报道的提升路径

在开展乡村振兴的报道过程中,地方广电媒体不应仅满足于扮演政策宣传者、成就展示者角色,还应利用地缘优势、政策优势,转变角色“嵌入”其中,将媒体融合的价值逻辑与当下乡村振兴中的主要矛盾对接,分层次进行,让报道更接地气。

(一)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有更多话语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 、农民富”的目标,就要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因为他们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主要参与者。在报道时,记者要深入一线,挖掘农村群众的鲜活故事,关注他们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所做的探索和实践,以及遇到困难时的矛盾心理,通过生动的刻画让报道充满生活气和人情味,让农民有更多话语权,闪耀更多的“主角”光环。通过正面的舆论引导,帮助广大农村群众坚定信心和决心,为推动乡村振兴不懈努力。

(二)贴近百姓关切,找准百姓需求

老百姓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回应他们的关切,才能做出有温度、走进人心的作品。为此,地方广电媒体在组织乡村振兴报道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编辑记者多采写农民关心的事情。要想创作出接地气的新闻作品,必须认真梳并落实各级党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同时深入了解农民的需求,二者相结合,宣传报道才能有质量、常出彩,传播效应也会大幅度增强。要想做好乡村振兴的宣传报道,新闻工作者平时就要全面洞悉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环境改善等相关要点,密切关注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注重积累知识,准确掌握政策要领,把更多的笔触投到农村普通老百姓身上。只有走到农民的心里去,与他们拉近距离,真正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在想什么,要说什么,才能获得农村受众,得到他们的认同,强化群众的参与度。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河源一些农产品销路受阻。针对农户普遍遇到的“销售难”问题,河源广播电视台《民生一线》栏目推出《共同抗疫 爱心助农》特别报道,搭建政企媒爱心助农平台。记者走访河源各县区,了解农户需求,关注农业发展情况,积极帮农户拓展销路,传递社会正能量。报道了源城区白田村三万斤萝卜、东源县高车村两万只鸡、紫金县义容百万斤白菜、龙川县800吨越王贡米销路不畅的情况。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不少爱心企业、爱心市民纷纷加入,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农户解决销售难题,农产品销路打开了,精心策划的新闻报道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把农民的冷暖放在心坎上,把农民的呼声传达出去,这也是我们地方广电媒体的责任。

(三)提升创新能力,注重内容质量

不管是曾经的传统媒体时代,或是眼下火热的融媒体风口,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核心价值,精品内容是受众追求的刚需。做乡村振兴报道,地方广电媒体应当时刻具有对新闻的使命感,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重视内容创作,注重新闻的深度以及时效。记者要深入一线,瞄准农村的人和事,埋头挖掘乡村振兴的亮点、特色和典型,对于每个报道都多思考、多钻研,时刻关注农民关心的大事小情,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有真情实感的新闻报道。同时,还要通过变换角度、丰富叙事手法、强调细节等手段讲好故事;在镜头拍摄、语言风格上增强“网感”,突出新鲜感。

(四)关注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积极搭建展示平台

地方广电媒体助力乡村振兴,要持续关注农村基层的创新实践,聚焦乡村振话题,积极搭建舞台,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持续升温的“乡村振兴舆论场”。

2021年河源广播电视台推出了《乡村振兴河源大擂台》,历时半年,在全市共选择出28个村进行踩点拍摄,制作28期探村视频以及县区委书记打call短视频。本次活动包含28个村展示、网络投票、28晋10评审会、十强总决赛等环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对河源的乡村振兴起到了示范和促进的作用,营造了河源“乡村振兴舆论场”。

(五)聚焦乡村新人类、新业态、新财富

在乡村振兴主题报道中要挖掘出深度,还要着重展现在历史进程中的时代变革,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导向,紧抓乡村振兴中的新事物、新经验,聚焦乡村新人类、新业态、新财富,并做出及时的报道,体现地方广电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乡村旅游业态呈现新活力,河源民宿也百花齐放。河源广播电视台《民生一线》栏目推出了《最大同心圆·河源网红传》系列报道,聚焦利用网络传播乡土文化,推荐乡村产业、美食、美宿、美物,助力乡村振兴的年轻群体。他们中有的是专注短视频制作传播的民宿管理者,有的是“携手”家禽家畜传递乡村田园乐趣的河源网红。通过这群新人类的视角,来宣传河源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成效。

(六)利用全媒体通道,形成面向农村的传播矩阵

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网民数量突破2.5亿。手机的一头是鲜活的乡村图景,另一头是大众传播的无限内容。”[1]融媒体时代,河源广播电视台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与地方相关部门合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短视频、直播等多渠道传播,积极创造独特的“广电+乡村文旅”“广电+乡村特色产业”模式,助力地方经济振兴。

2021年河源广播电视台与河源市文广旅体局联合推出“夜河源”文旅项目,该系列以宣传推介“河源两晚三天旅游线路”为主旨,展示内容包括河源各地的民宿、美食和特色文化等,节目通过河源广播电视台视频号、公众微信号、客户端等平台传播后,获得市民的一致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结语

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农村,主力军是农民。这就需要地方广电媒体在乡村振兴新闻报道工作中提高政治站位、贴近乡土民情、找准农民需求、创新传播内容,充分认清目前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的提升途径,借势融媒体,强化农民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民主体的认同自觉,从而更为精准有效地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河源广电广播
山西岚河源省级湿地公园湿地恢复技术措施
山西林业(2021年2期)2021-07-21 07:29:30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34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中华建设(2020年5期)2020-07-24 08:55:40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航天控制(2020年5期)2020-03-29 02:10:28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电子制作(2018年10期)2018-08-04 03:24:48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散文诗(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08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21期)2016-07-10 12:22:35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32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EPON技术在广电网络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