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碧侠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河南 济源 459000)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公共图书馆是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主要场所,作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主阵地,是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引领者和主力军。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激发、培养读者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提供阅读读物,引导人们养成阅读习惯,提升全民族素质。
“阅读推广”一词源自英文“Reading Promotion”,“Promotion”除可理解为“推广”之外,还有“促进、提升”的意思,因而“Reading Promotion”也可以翻译为“阅读促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1]。我国一直称之为“世界读书日”。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这标志着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推动全民阅读上有了专门的组织机构。2009年,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下设15个专业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学会致力于阅读文化和阅读服务的研究,依托图书馆行业自身优势,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倡导全民阅读,指导和推动全国图书馆界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关于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笔者查阅国内专家、学者观点,得到大家认可的是王余光提出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是指由公共图书馆独立或者参与发起组织的,普遍的面对读者大众的,以扩大阅读普及度、改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数量和质量等为目的的,有规划有策略的社会活动”[2]。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履行使命的重要工作。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全民阅读,从2014年—2020年的两会上,“全民阅读”连续七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面对新时代,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推动全民阅读,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的主力军,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型社会中必将肩负重要时代责任。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智能科技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内容,阅读载体从纸质媒介逐渐向智能媒介转变。网络媒体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内容,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作者。阅读已经呈现大众化常态,而且人们更加倾向于多样化、碎片化阅读。新的发展环境为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全民阅读工程是“十三五”时期重大文化工程之一,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公共图书馆法》的正式颁布施行,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阵地,必须履行好它的职责,将阅读推广作为深化读者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唤起人们对书籍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将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吸引到书籍的阅读当中。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广全民阅读,在国家层面,是文化创新、文化强国建设的巨大推动力量;在社会层面,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精神家园意义重大;在个人层面,通过阅读成为有思想、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书籍承载着人类历史文明传播和社会进步,从古代的甲骨、器皿、竹简到纸张,从刻写、抄录到印刷术的发明,阅读的载体不断更新,文明的传播与积累速度也不断加快。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多数人选择在移动手机端上阅读信息。自媒体的出现迅速获得了人们的青睐,自媒体内容中的字一般都比较短,大多数都带有图片和小视频,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参与感和互动感,且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快餐式短文。
互联网时代,“文字和图片”以低门槛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搜索引擎的出现,让读者更加主动地掌握了阅读的主动权。社交网站的兴起,加速了读者群体化倾向。社交网站一般都会为个人提供群组功能,用户可以与他人进行内容分享、合作、创建虚拟社区。人们的阅读场景也呈现为多终端,跨平台的融合之势,电脑、手机、微信、图书及新闻App平台等应用,都是社会化阅读的入口[3]。通过社交网络,人们不仅可以把阅读内容进行群体化分享,还可以把自己的文化、兴趣偏好加入不同的社群,在社群链接中完成搜索、获取、阅读、评论及交流。
传统的阅读一般指纸质的文字阅读,比如图书、杂志、报纸等,它往往不包括影像内容、电子读本。而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不仅包括传统的纸质阅读,更包括一切基于互联网或电子设备的文字、影像、图片等内容。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摄入碎片化的信息,这种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称之为碎片化阅读。相对于传统阅读,阅读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互联网+”背景下,阅读的渠道、条件和环境都日益拓宽,在传统阅读中,读者主要通过图书、杂志、报纸等纸质阅读形态或图书馆等物理空间来完成,但互联网的出现,不仅使阅读的渠道变得多元化,其海量的信息也使个人阅读的自由度更加宽泛。读者能利用移动智能设备,检索书目信息,利用二维码扫描下载电子图书,也可以跨平台(PC、笔记本、手机及各类终端)访问,随时随地阅读、分享。
在推动全民阅读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阅读资源、阅读空间和阅读环境上具有优厚的条件,可以提供启迪读者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阅读服务和阅读活动。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能否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其阅读成效也决定了全民阅读水平的高低。
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掌上阅读App,以阅读体验为核心,打通线上线下资源,创新图书阅读体验,丰富市民阅读模式[4]。在网上推出借还业务、在线讲座、电子阅读等服务。开展读书朗诵比赛、摄影比赛、国学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文化传承是阅读推广工作的重要职责,地方图书馆要对本地优秀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梳理,打造“图书馆+”系列品牌活动。加强地方戏曲、书法、民歌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及红色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当代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建设。
公共图书馆在自建、自购本馆数字资源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和电子设备厂商、出版商甚至知名作者之间的合作模式,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电子资源。要加强和各类社会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及个人合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委托管理、捐赠设备、提供资源、赞助活动、合作研发等方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格局。
利用一切可能宣传渠道引导数字阅读,除了各种纸质海报,还可将宣传素材显示在图书馆的电脑桌面、电子屏幕上,让读者随处可见,在无形中接收各种信息。公共图书馆通过开设图书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在图书馆主页设置二维码或给出网址链接的方式推广[5]。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馆藏动态,在线支持关注过公众号的读者查询馆藏信息和续借图书。在行业内的交流与研讨中,尽量多宣传本馆的微博、微信号,促进交流,同时在相应的新媒体平台上获得互相关注的同行的推荐。通过这些宣传,使读者认识阅读的重要性,体验数字阅读的乐趣。
结合“宽带中国”“数字中国”“智慧城市”“互联网+行动”“大数据应用”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依托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服务平台,地方图书馆要加强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数字化的图书馆系统,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业态,提供“互联网+借阅”“互联网+信息服务”,形成面向移动终端,贯通线上线下的服务新格局。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知识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环境也变得丰富多样。公共图书馆作为开展阅读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发挥阅读推广主力的作用,凭借自身的优势,在推动、引导、促进阅读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完善传播平台,扩大传播渠道,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读者需求,创新传播手段,打造地方特色,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职能。通过全民阅读的倡导,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去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