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晶晶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近年来,新旧媒体融合成为媒体领域发展的大趋势,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均实现了创新发展,新闻评论亦得以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不断革新。基于此,本文以《新京报》评论部的微信新媒体实践为例,谈谈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新京报》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于2003年11月11日正式创刊,“新京报评论”随之产生。《新京报》继承并发扬《南方都市报》首创的两个时评版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力求将评论打造成为一个品牌。
早在2013年,新京报社副总编辑王爱军就曾用这样三句话概括《新京报》的评论理念:“一个是视野追求,立于北京而怀远;一个是价值观,彰显法治和人文;一个是方法论,积极稳健有见地。”我们不难理解王编辑所谈到的视野追求和价值观,第三点的方法论则需要做简单说明,王爱军将其解释为“积极”,是说所有热点事件《新京报》都会努力发出声音,担当媒体的责任;“稳健”就是不偏激,不偏执,不图一时痛快,不奢望毕其功于一役,以长久的耐心和韧劲推动国家点滴进步;“有见地”实际上是讲建设性问题,评论者不仅要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同时还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不讽刺挖苦、冷嘲热讽,更不充当道德审判和媒体审判的角色[1]。
2014年被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2014年2月19日,《新京报》开设“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依旧秉持“积极、稳健、有见地”的言论立场,将头一天报纸评论版面发过的文章,以新媒体技术手段重新编辑后再次发布出来。同年10月22日,一方面借势《新京报》评论的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基于抢占新媒体评论市场、打响自身品牌的诉求,《新京报》又推出“沸腾”微信公众号。“沸腾”保持了《新京报》原有的评论理念,并在风格上进行了转变,讲究“说学逗唱”,主打“新评论原创基地,从心中的热出发”。此后,公众号“新京报社论”于2016年10月17日正式开通。两个月后,《新京报》又在新京报网打造了“新京报快评”栏目。
从《新京报》时评版面到数据新闻、微信矩阵,再到“新京报快评”栏目,都是《新京报》为发展新媒体评论而作出的有益尝试和努力。由此,新闻评论对于《新京报》而言,早已不再只是报纸上那几页铅字,而是一个全天候、多平台、灵活机动的立体“魔方”。
在2021年10月13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高峰论坛上,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指出,创刊18年的《新京报》已逐渐形成从“融媒矩阵”到“融媒强阵”、从“爆款产品”到“精品品牌”、从“新闻”到“新闻+”、从“单一作战”到“多元复合”的融合之势;同时,已基本形成“以客户端为主体、社交媒体为侧翼、入驻账号为补充”的移动传播新矩阵,全媒体平台覆盖2.8亿人次,日均传播流量近5亿人次。新京报社不断创新重大新闻事件的视频传播模式,重塑产业链条、跨界助推媒体的视听融合,为此作出的巨大努力有目共睹:移动优先,全网络、立体化建传播阵地;全员转型,从“报纸为中心”向“应用程序为中心”转变;再造采编流程,全面去中心化;撤销新媒体部,全员转型到以应用程序(App)为中心;成立报纸编辑部,全报社只有11个人专职办报纸,等等。其目的在于把握住“五个关键词”:内容更趋深度化、策划更趋大专题化、栏目更趋强IP化、报纸为App导流视频化、呈现更趋杂志化。“新京报评论”作为《新京报》十大品牌之一,俨然成为《新京报》转型和融合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发力点。
随着网络与通信等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还有各式各样的信息发布渠道,由此,“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传统界限被打破,大众传播时代的线性传播顺序也被颠覆。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形态是非线性、圈层的、立体的、链接的和超链接的;信息大多在各种类型的群体(同时可以无限多层地嵌套于其他群体)内传播;传播行为是非制度化、非中心化、无管理主体的;传播是自发的、交互的,但相当多信源是不确定的。不论是新闻和其他信息,还是个体意见的扩散,互联网都成为它们全面且立体化展现的集散地,并以多元声音、碎片化的状态存在[2]。信息生产主体的泛化使得社会信息网络更加庞杂,自然而然,针对新闻事件本身的新闻评论主题需要向全面化发展。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借势得以快速发展。其中,社会化媒体由于其信息扩散的时新性、传播平台的无界开放性与移动性等特点,正在成为受众接收和传播新闻信息的首要选择。新媒体时代,用户对于外部环境的窥探和思维角度正发生改变。在这之中,新闻评论从纸质媒介向丰富的网络新媒体移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闻评论不再是少数新闻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的专利,也不再只是引导舆论、启蒙大众的工具,而成为所有公众都可以参与的、表达意见和表明态度的一种渠道。因而,除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以及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分之外,当前新闻评论的主体还进一步细分出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占位,越来越多不同媒体平台主场的用户加入新闻评论的队列。当然,也存在一个评论主体入驻多个媒体渠道的情况。总之,随着媒体生态的丰富化,评论主体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
《网络与新媒体评论》一书中谈到,新闻评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新闻性,新闻评论需要紧跟社会生活的进程,针对社会生活中最新出现的事件和问题进行评论;二是说理性,新闻评论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表达意见;三是公众性,新闻评论面向公众,由广大公众参与其中,成为公众意见表达的实用文体。同时,因为书中主要探讨的是网络与新媒体评论——新闻评论大家庭中新兴的重要成员——已经成为评论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以作者又提出,网络与新媒体评论不同于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传播特征,即评论主体构成庞杂、传播速度呈阶段性;二是性格特征,即评论态度直接坦率、情绪宣泄多于理性分析;三是形态特征,即评论零碎多样、意见来回往复;四是文化特征,即草根性和解构性[3]。
草根文化、饭圈文化等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兴起并渐成气候,部分读者的喜好逐渐发生变化,他们更想读到好玩的、有趣的、灵动活泼的评论。而部分评论主体自成一派,视角奇特,见解独到,语言戏谑,自然成为传统评论风格的补充,受到了这部分读者的追捧。因此,针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我们既能够在《新京报》、澎湃新闻、央视、《人民日报》、凤凰网、红网等不同媒体中看到各家不同的评论,又能够在《新京报》内部看到“新京报评论”和“沸腾”这样两个不同的评论专区所撰写的不同评论。各篇时事评论文章不仅观点有所差异,风格也各有不同,形成了新闻评论特性的多样化格局。
长期以来,随着评论主题的全面化和新闻评论时效性要求的提升,不少新闻报刊评论频道都向大众开放了评论平台,而不仅仅局限于报刊内部的专业评论员。2014年12月31日,凤凰评论张贴征稿启事,将所属“独家评论”“高见”“自由谈”“大参考”等栏目皆对外开放,接受投稿。2017年11月8日,中国第18个记者节当日,《新京报》发布“稿事计划”,喊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是为评论。不自诩情怀,不自擂胸怀,公共表达就是我们的Freestyle”,借此发出投稿邀约。红星评论“星辰计划”于2019年12月18日才正式启动,全面开放新闻评论频道,旨在“为优质的观点付费,让优秀的思想闪光,筑造真相与思想的交汇场”。在稿酬奖励之外,从2020年开始,红星评论还将举办一年一届的“年度大奖”评选活动,参与计划的月度稿件发表量位居前列的作者能够应邀入驻红星号、纳入红星新闻专职评论员考察。与此同时,红星评论还将面向高校开启青年评论员培训计划。相较于利用新媒体在延续基础上做创新的“凤凰评论”和“新京报评论”,或许正是因为红星评论走的是依托新媒体的完全创新型路径,其评论稿件来源的多样程度以及在专职评论员培养、选拔上的开放程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自动生成新闻评论在实际中已有应用,未来新闻评论平台或许还将同样面向AI开放。早在2019年10月初,微软北京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联合北航大学,基于人类对新闻进行评论时的“阅读-关注-评论”行为,共同提出了能够自动生成新闻评论的全新深层模型Deep Com。虽然质疑声不止,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新闻评论平台向AI开放不失为一种发展趋势。
很多评论文章的写作较为仓促,虽说时效性很强,但往往经不起推敲,更缺少回味的价值。这是一个观点泛滥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快餐文化”使新闻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立等可取的“煎饼”。大多数的评论性文章针对当日发生的新闻事件,直接亮明观点,并不讲究写法和论证逻辑。这样做自然时效性优势明显,也提高了表达效率,但附加价值却降低了,很难让人有二次阅读的兴趣,倘若长此以往,还将折损和弱化新闻评论的影响力。因而,新闻评论的文本艺术价值越发重要,它可以让一篇新闻评论从千篇一律的第一观点中脱颖而出。新闻评论的文本艺术既体现在文字的斟酌上,也体现在文本整体的呈现方式上,其实指的就是文字内在的和外在的美感。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副总编辑、原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张显峰认为,写新闻评论,“观点和立场要直接,但表达还得讲究艺术,讲究美感,学会用情,既要给人悬念,也要留有余地。有时候,幽默诙谐的讲述中透射的犀利要比义愤填膺的观点有力得多;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和情感交流要比直白的表达有力得多。评论崇尚理性,并不意味着要板起面孔讲话。理性地思考问题,但要艺术地表达观点。评论的力量并不在于作者的态度有多强硬,用词有多重,而在于语言的渗透力和逻辑的张力”[4]。唯有如此,评论文本本身的魅力才得以彰显。在此基础上,插入图片、动态图,链接视频和其他相关文章,精心设计图文排版,同样能够为文本艺术添彩。
当媒体语言范畴下的评论写作被置于网络文化生态之中时,新闻评论的写作有了更高的自由度。正如彭兰教授所言:“互联网江湖没有庙堂的约束,没有天然的架子可端,人们更多是用戏谐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即使是面对那些宏大的主题。”[5]
谢宇烽就曾比较观察《新京报》评论部“新京报评论”“沸腾”“新京报社论”三个公众号对于雾霾报道的评论文章,发现“最年轻”的“沸腾”最具互联网风格,更能够把评论做得出彩,并进一步建立起自身的话语权[6]。《新京报》评论员、“沸腾”负责人王言虎谈到过“沸腾”内容层面不变的特点有三:一是批评导向;二是文笔流畅,给人阅读快感;三是密度写作,提供信息增量。所谓批评导向,指看到一事,天然想到有无不妥之处,从批评的点能否切入;所谓阅读快感指文章或有尺度规制,但要尽量做到随性而为;再有所谓信息增量,指针对评论的话题提供更多外围的资料,以求文章饱满。简单来说,“沸腾”在内容上力求独家、深度;语言上拒绝端着架子,追求轻松活泼的文风,注重与粉丝的互动。
在新媒体赋权下,普通公众确实都拥有了发表观点的渠道,评论总体上呈现出个体化和小成本的特点,“评论”在基数上呈几何级上升趋势,但市场不缺普通观点,独特的观点依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7]。正如红辣椒评论受访者徐林生所言,评论写作最重要的能力是提炼观点的能力。新闻评论的价值来自观点。社会舆论需要不断重复常识的文章,但更需要言人所未言、言人所未敢言的开拓性评论文章。钱江晚报评论部主任李晓鹏同样强调,新闻评论一定要有好的观点。所谓好的观点,一方面,指新闻评论一定是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独特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求新闻评论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能够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在发声成本几乎为零的今天,意见必然过剩而廉价。身处于意见的“海洋”中,我们不仅缺乏新闻事实,也缺乏发人深省的新闻评论观点。这意味着,我们既需要能提供可信观点的新闻评论人,也需要能培养优秀新闻评论人的有效机制。
综上所述,“新京报评论”的创新和发展之路启程较早、进度较快、成果较丰。在这条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也一定有人能够探索出不同于以往的更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