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建平
(海盐县传媒中心 浙江 嘉兴 314300)
县级融媒体中心对于人才的需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新闻采集和内容制作人员、媒体技术人员、市场运营和管理人员等。随着社会传媒事业的发展,基层媒体对于人才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单一的传统媒体工作者已经不足以承担基层媒体发展的重任,取而代之的是掌握多种技能,具备跨界能力的全面复合型媒体人才。然而就国内县级融媒体中心目前的情况而言,媒体人才的质量已经难以满足县级融媒体中心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人才结构也不够科学合理,给基层媒体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要做好融媒体,单靠传统的媒体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新媒体人才,特别是媒体技术过硬的人才,为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和运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县级融媒体宣传仍然以传统的纸媒和广播为主,网站和公众号的运营效果尚且不理想,至于微博、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态,就更是难以开展了。究其原因,在于县级融媒体的人才缺口较大,连基本的网络媒体业务都是勉强维持,即便资金和技术配备到位,但没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融媒体仍然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融媒体要把各种媒体资源整合到一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服务,就必须实现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打通,加强各类媒体人员之间的交流,而这些都需要一个高效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及一批通晓新媒体技术、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人员作为保障,确保媒体资源的融合有条不紊进行。可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现有的管理人员往往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缺乏融媒体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无法胜任融媒体管理工作,从而导致媒体资源融合中出现混乱,反而降低了媒体工作的效率。
媒体资源的融合,需要媒体工作者突破媒体形式的限制,掌握各种媒体的规律,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技能,无论新闻采集、内容输出还是摄影合成、网络编辑,都要做到得心应手。然而在县级融媒体中心,这样的复合型媒体人才是很难找到的。资深的老记者、老编辑不具备新媒体思维,学不会各种网络媒体技术;年轻的新媒体记者又缺少传统媒体的功底,对媒体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不足,在媒体内容输出方面难当大任。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媒体融合,不仅难以提高媒体效益,反而容易打乱原有的媒体工作节奏,得不偿失。
县级融媒体中心并不缺少从业人员,甚至有些地方存在人员超标的问题;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人才短板又非常严重,特别是高端人才凤毛麟角。归根结底,问题在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人才结构并不合理,不同岗位的人员比例失调。除了前面提到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不足以外,采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同样很有限。一线采编人员是新闻内容的主要来源,但由于采编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较大,待遇不高,又要对报道内容负责,很难吸引优秀的媒体人才。与之相反的,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行政人员数量过多,由此带来的责权不清、分工不明、管理重叠等问题,影响了新闻工作的效率。
与省级、市级融媒体中心不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资源和条件都非常有限,难以为媒体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机制也不够健全,人员更新速度非常缓慢,有些单位甚至好几年都没有纳新。这一切导致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特别是干部岗位和采编人员老化严重。一方面,年龄的增长会导致观念固化,知识更新能力下降,不利于媒体思维的转变和新媒体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老化的媒体队伍缺乏活力,工作积极性往往不高,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节奏。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经费来源,或是上级拨款,或是自收自支,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经费紧缺,从而影响了媒体从业人员的待遇,迫使媒体人员为了生计而另谋高就。或是走选调途径,在积累了丰富的一线采编经验后,通过选调离开县级融媒体中心,去条件更好的单位工作;或是转战经济发达的城市,投入待遇优厚的民营传媒企业;或是选择公务员考试,等等。如此一来,即便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途径,获取到所需的媒体人才,也会因为留不住人,最终还是两手空空。同时,人才的不断流失也会造成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人员变动频繁,给媒体工作的部署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由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条件有限,在人才选择方面可腾挪空间不大,因此要立足当地,充分开发当地的媒体人才潜力,走本地化人才路线。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三点:一,本地人才土生土长,对于本地的归属感较强,相比于外来人才,他们更愿意留在本地工作,从而降低了人才流失的可能性,稳定了人才队伍;二,本地人才对本地情况了如指掌,包括城市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在采编工作中往往更加得心应手,能够提高采编的效率,所产出的新闻内容也更加具有本地的特点;三,本地人才无需解决落户等问题,在培养和引进方面的成本也比外地人才要小,可以避免繁琐的人才引进手续,同时减轻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经费压力。所以县级融媒体中心要重视本地媒体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与社会合作,为本地的媒体人才提供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人才聘用方面也要以本地为主,把本地的优秀媒体人才汇聚在融媒体中心,打造具有本地风格的媒体队伍。
开发本地人才资源,并不意味着放弃外来人才的引进。县一级所覆盖的人才范围有限,单凭本地人才,仍然不足以支撑融媒体的发展,所以县级融媒体中心要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外来人才落户本地。为此,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首先在政策方面对外来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如住房补贴、落户奖励、生活补贴等,建立人才奖励机制,从经济上解除外来人才的后顾之忧;其次,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对接高校传媒学院,在本地设立传媒学生实习点,对于实习中发现的优秀人才,可以提前预定,避免人才被“截胡”;再次,通过特聘、挂职等方式,从其他地方“借”来优秀的媒体人才,以提高本地媒体工作的质量。
人才待遇问题是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建设的痛点所在,没有待遇作为保证,只能坐视人才流失。人才待遇的关键就是薪酬,由于县级融媒体中心是事业单位,编制的存在对于薪酬会产生一定影响,一些能力出色的人才,却因为没有获得编制而导致薪酬偏低,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应打破编制限制,根据工作岗位和工作绩效确定媒体人员的薪酬,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贡献和薪酬成正比,激发媒体人才的工作热情。特别是对于核心人才,不仅要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还要推出各种奖励措施,以及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等等。
县级融媒体中心固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晋升举步维艰。编内人员受限于职称,晋升的通道往往卡在评审这一关上,从而无法晋升到管理岗位上;编外人员同样受到僵化的人才机制影响,难以通过努力实现晋升。这不仅会增加媒体人员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同时也不利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管理岗位的更新换代。对此,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参考其他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职称评审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让编内人员可以通过职称来实现晋升。同时要采取更加灵活的人才机制,适当增设宣传岗位,为编外人员也提供晋升的机会。晋升机制的完善,不仅是出于人才发展的考虑,同时也能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对于媒体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融媒体中心工作的关键,就在于“融媒体”三个字,通过对不同媒体资源的整合,不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实现媒体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媒体竞争力。人才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核心环节,只有切实解决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作用,加强县一级媒体宣传工作的力度,从而更好地服务和引导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