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宇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和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加强中华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出版工作。”2007年,国务院提出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对于全面保护古籍,特别是要应用现代技术加强古籍数字化。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古籍文献。这些传承保护下来的蒙古文古籍文献具有文字独特、版本珍贵、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族的文明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研究蒙古族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提供了广泛可靠的宝贵资料。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尤以蒙古学古籍文献收藏品种丰富、数量较多而闻名。馆藏蒙古文古籍文献大约有6 280种3万余册,约占全国各图书馆蒙古文古籍收藏种类的50%。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主要包括蒙古族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经济、民俗、地理、军事、教育、医疗等众多学科,是经过几代图书馆人多年的搜集、抢救、整理而传承保护下来的,大部分是从内蒙古各地及甘肃、青海等民间搜集到的,这为研究蒙古学各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收藏价值、研究价值在国内外蒙古学界具有广泛影响。这些蒙古文古籍文献多数为清代的木刻版或手抄原本,具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献主要有:蒙古文《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清代著名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的著作手稿、明代写本《俺达汗传》、蒙古王公世系谱《科尔沁王公世系谱》《鄂尔多斯王公世系谱》以及家谱等,还有诸如《十善福经白史》《蒙古黄金史纲》《蒙古源流》等蒙古文文献的一些其他版本或抄本,多属稀世珍本和孤本。其中尤以蒙古文《大藏经》最为闻名遐迩。
蒙古文《大藏经》包括《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它既是蒙古佛教典籍的总集,又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医药、天文、历算、建筑等众多领域的蒙古文化百科全书,是至今保存的蒙古族文献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历经几百年,目前保存下来的蒙古文手写本和木刻板《甘珠尔》共有十一部,其中国内有六部,国外有五部;《丹珠尔》在世界上仅存有三部。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藏有包括成书于17世纪初的蒙古文金字写本和清代木刻版及抄本蒙古文《甘珠尔》一部,清代木刻版蒙古文《丹珠尔》一部。由于年代久远,保护条件有限以及利用不当等问题,这些珍贵古籍文献存在破损、老化、墨迹脱落等现象,有的已缺函缺页。1999年3月,政协、民族、宗教界的3位委员向党和政府提出《关于抢救影印出版蒙古文〈大藏经〉的提案》并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之后,2004年开始筹备《蒙古文〈大藏经〉》编辑影印出版工作,由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图书馆牵头,以馆藏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北京木刻版蒙古文《甘珠尔》和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北京木刻版蒙古文《丹珠尔》作为底本进行对勘、编辑、整理,前后历经10年时间,至2014年完成400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蒙古文《大藏经》的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一部收录完整、对勘精良的新版本的《大藏经》,这是留给蒙古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蒙古文古籍文献在全国占据重要的地位,古籍文献的传承与保护也是图书馆的使命与责任。作为社科院系统的专业图书馆,随着社科院的发展,图书馆馆藏条件不断改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对于古籍文献的保护措施也逐步提高。但是,由于图书馆每年经费十分有限,古籍专业人员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蒙古文古籍文献保护工作的开展。
从馆藏条件来看,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是在1985年建设的基础上,2015年又进行了重新布局与装修,并重点完善了古籍书库的相关设施设备。其中,蒙古文古籍书库配备了部分封闭式书柜,部分古籍定制了专门的函套、包布,安装了防紫外线窗帘和无紫外线荧光灯,配备了气体灭火系统和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防尘、防潮、防火、防盗等设施相对齐全。
从规章制度来看,保护古籍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制度,因此,图书馆重新修订了《古籍特藏库管理制度》,在日常管理和阅览工作中作为保护古籍的制度依据。
从保护措施来看,近20多年来,图书馆先后对一小部分比较珍贵的破损古籍送到国家图书馆进行修复;对1 600多册蒙古文古籍进行缩微拍照保存,并存放于专业缩微胶片柜;对大约4 500余种13 000多册馆藏蒙古文古籍文献开展数字化扫描工作;2014年完成蒙古文《大藏经》的编辑影印出版。这些工作为更好地抢救、保护蒙古文古籍做出了贡献。
蒙古文古籍文献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大部分收藏在图书馆和古籍保存单位等专业机构,但还有些古籍文献仍散存在民间而不被所知。20世纪50年代开始,内蒙古蒙古语文研究会图书资料室(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前身)在发现、搜集、保存古籍文献的过程中,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管理者对古籍保护意识的缺乏,或是对保护的认识不到位,造成客观或人为的损坏了古籍,这就违背了古籍抢救、保护的初衷。自2007年国家提出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后,图书馆的古籍保护意识大大增强,保护措施逐步落实。今后,如何更好地增强蒙古文古籍文献的传承保护意识?①要增强图书馆古籍专业人员的保护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合理有效利用古籍。②要加大对古籍保护的宣传力度,向社会公众普及保护知识,培养研究人员、读者、民众的保护意识。
古籍文献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历经长久传承,容易出现破损、老化等现象。抢救、保护古籍文献有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种措施。在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古籍数字化是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措施:①把蒙古文古籍文献全文数字化扫描,用现代化手段为读者服务;②将蒙古文古籍文献拍成缩微胶片;③将蒙古文古籍文献复制出版。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在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继续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建立蒙古文古籍文献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实现蒙古文古籍文献在线阅览、电子阅览,从而有效地保护古籍文献原件。通过数字化实现蒙古文古籍文献的资源共享,能够使古籍保护工作的成果为全社会共享,更好地弘扬蒙古族历史文化。现我国民族地区和很多收藏古籍文献部门,在编辑出版大量民族地方文献书目成果基础上,已开始注重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如,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的《蒙古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民族图书馆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据库》、西藏大学图书馆的《藏文书目数据库》、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回族文献和伊斯兰教文献数据库》等。
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对从事古籍保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蒙古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开展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古籍整理者要精通蒙古文语言,对古籍文献进行版本鉴定,做好编号和记录;而且还需要掌握古籍文献的分类、编目,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目前,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面临着古籍保护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为了确保古籍文献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图书馆特别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方面,引进蒙汉兼通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古籍保护和修复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既要精通古籍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一直致力于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近年来,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图书馆积极投入到数字化建设和古籍保护工作中,尤其在蒙古文古籍文献抢救、保护和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努力。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顺利入选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为今后蒙古文古籍文献的传承保护工作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