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敏 王雪婷 刘振明
摘 要:目的 对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以指导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2019年4月~2020年9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人群凝血功能,其中脑出血患者共48例(A组),以《改良mRS量表》为依据,mRS评分<3分视为预后良好(36例,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视为预后不良(12例,预后不良组),另外46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B组),治疗前均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比较A组与B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凝血功能(D-二聚体、抗凝血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 A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B组,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长于B组,但抗凝血酶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同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组,但抗凝血酶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动态监测脑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可及时评估其病情程度及预后发展状况,值得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凝血功能;脑出血;预后评估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011(2022)-2-0155-02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脑出血患者病情得以有效控制,但是仍有部分患者预后较差。因此,尽早诊治脑出血是十分必要的。结合近些年众多学者对脑出血生理病理特点的深入探究,以及相关临床研究的不断增多,目前临床认为凝血功能、出血点分布位置及急救时间等因素直接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发展状况,尤其是凝血功能,在脑出血诊治过程、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价值[1]。凝血功能,通常是指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的功能,包括多项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等。赵晖等[2]指出凝血指标在预测急性脑出血的血肿扩大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即凝血因子Ⅱ活性越高,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血肿扩大风险越高,呈正相关。为此,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脑出血患者为对象,观察、分析其凝血功能变化与其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治方案的合理制订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2019年4月~2020年9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人群凝血功能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脑出血患者48例(A组),包括男28例,女20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7.32±10.17)岁;出血原因分别为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10例动脉瘤性,8例动静脉畸形。以《改良mRS量表》为依据,mRS评分<3分视为预后良好(36例,预后良好组),包括男20例,女16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6.23±6.15)岁;mRS评分≥3分视为预后不良(12例,预后不良组),包括男7例,女5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7.10±5.07)岁。46例同期健康体检人员(B组),包括男25例,女21例;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58.10±11.03)岁。经比较,上述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A组与B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家属知晓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经临床检查(颅脑CT、MRI等)确诊为脑出血者。
排除标准:①死亡病例;②合并心理疾患、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者等。
1.3 方法
采集所有受检者入院后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3 mL,装入试管内,送检;选择Stago-4全自动血凝仪(生产企业:法国思塔高公司)为工具,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包括D-二聚体、抗凝血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其中,A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营养支持、补液、静滴尿激酶、口服阿司匹林等)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A组与B组凝血功能各指标(D-二聚体、抗凝血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②比较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凝血功能(D-二聚体、抗凝血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数据行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A组与B组凝血功能各指标变化
与B组比较,A组D-二聚体水平增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但抗凝血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的凝血功能
预后不良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同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组,但抗凝血酶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当前环境、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脑血管疾病患病人数明显增多,尤其是脑出血的发生明显增多,调查显示其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并且急性期病死率可达30%~40%[3]。所以,尽早诊治脑出血尤为重要。
结合脑出血生理病理特点,以及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了解到脑出血患者病情发展状况与凝血功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原因在于脑出血发生后,容易损害患者脑组织及神经系统,进而促进大量组织因子的释放,并进入血液循环中,激活Ⅲ因子及外源性凝血途径,加上该患者血管内皮处于损伤状态,易引起血小板聚集且伴随着纤溶亢进情况[4]。所以,临床认为进一步了解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可有效判断其预后情况。
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产自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Ⅷ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过程。一般来讲,当机体血管内出现活化血栓,或是纤维溶解活动,其水平便会呈增长趋势。所以,認为D-二聚体水平与脑出血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标;抗凝血酶是一种由肝产生的糖蛋白,当机体凝血活性处于升高状态时,其消耗性则明显降低。临床实践发现,该物质是脑出血发生时最早的血液消耗因子,而且患者高凝状态的形成与其过度消耗密切相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活性的敏感筛选试验[5]。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B组凝血功能各指标比较有差异,且预后不良组D-二聚体水平较预后良好组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较预后良好组长,但抗凝血酶较预后良好组低,由此可见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越明显,其预后越差。
综上所述,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至关重要,可有效指导医生制订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鉴于相关报道较少,今后仍需深入探究脑出血患者预后与其凝血功能之间的联系,以期丰富研究成果,提升我国脑出血患者诊治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甄秋来.血栓弹力图在评价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20,39(23):157-158,167.
[2]赵晖,杜洋,吕虹,等.急性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20):2498-2500,2505.
[3]谭亮,王菊,鲜继淑,等.134例凝血功能障碍所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9,41(7):701-705.
[4]胡雪甫.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与纤溶功能的评估[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2):185-186,189.
[5]饶朝楷,华军.脑出血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在评估其预后的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6):975-976,978.
作者简介:郭晓敏(1992.2-),女,汉族,籍贯:河北省武安市,本科,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临床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