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方杰,邱晶晶,陈 琦
(河南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农业供应链上的各企业间的业务模式主要表现为: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农业中小企业进行业务往来时,通常会让上游企业先提供原材料,再给予货款,让下游企业先支付预定货款再交付货品。这种延迟资金交付的经营模式使上下游企业形成了周期性的资金需求。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各方农业主体的经营向大规模转变,其融资需求也迅速增长,资金缺口达1.9万亿美元。多数中小企业依靠内源融资较为困难,所以外源融资成为其考虑的主要范畴,但是鉴于农业中小企业与农业生产关联极大,产出的不确定性较高,加之规模小、抵质押品的匮乏及生产的周期性较为明显,所以相较于核心企业或大型企业来说,金融机构对其存在信贷歧视,农业中小企业直接从银行借贷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能从银行借来贷款,银行审核的周期和成本都比较高。综合来看对于农业中小企业来说,内源融资较为困难,外源融资成本较高,所以农业中小企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
各板块上市的农业企业虽然加入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成了其融资的手段之一,但是中小板、创业板及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二次融资的可能性较低,一次性融资又不能够满足其后续的发展需求,且众多文献研究表明新三板上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低下,并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其他板块上市农业企业相比于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来说,由于企业规模及未来成长性问题,融资能力也相对逊于其他行业。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众多学者做的相关研究也很多,截至2021年11月,在万方数据库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为搜索词查询出来的期刊论文共有95篇,但是将搜索词换为“供应链金融、农业、融资约束”查询出来的期刊论文只有21篇,2021年发文数量最多为7篇,可见众多学者关注更多的是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当公司聚焦到农业中小企业时,研究数量骤减。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学者更侧重于对供应链金融实质的探讨。Timme(2000)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内部参与方与外部信贷机构两方意见达成一致后而产生的新业务。Hofmann(2005)以供应链为依托构建金融体系,并对其融资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要比单一公司的融资选择更多。
物流金融和结构化贸易融资是启发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研究的出发点。胡跃飞、黄少卿(2009)借助实体经济背景,详细阐述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在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划分上第一种是按业务层面划分,分为应收账款模式、预付账款模式和存货质押模式;第二种是从组织的角度划分,分为物流企业主导模式、企业集团合作模式和商业银行服务模式3种。除却模式之外,风险的研究也是重中之重。在风险的探讨上VM Grotsch(2013)在研究中构建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框架,Yang Q(2019)从内部和外部的角度划分了供应链金融风险,付玮琼(2020)更侧重于研究核心企业领导下的供应链风险,李健、张金林(2019)在探讨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时采用了汽车供应链样本,并构建了预警模型来提前预测风险。在供应链基础研究日益成熟的情况下,王荣(2021)将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结合起来,通过模式的创新来降低供应链上的风险。
国内学者林毅夫(2003)认为中小企业能从银行贷得多少资金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规模和实力,但是相比于大企业来说,在金融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中小企业通常处于不利地位,融资缺口和融资壁垒长期存在,究其原因可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来详细探讨。尹力、王东阳(2016)认为农业中小企业兼具农业的不确定性,相比于其他行业的中小企业而言,其风险更大、业务周期变化及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的特征使其融资难上加难。同时也采取了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得出,农业中小企业融资能否被满足的影响因素有两个,分别是企业未来成长能力的高低和担保价值的大小。Adeola(2016)在分析银行对农业产出的意义时使用了VAR模型,并得出农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更为严峻的结论。
以上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上市农业中小企业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可能存在更大的融资约束,供应链金融作为近些年的研究新热点,两者或许能够结合起来研究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近几年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逐渐增多,在中小企业融资贵融资难这个难以破解的问题背景之下,多数学者试图将该问题与供应链金融结合起来,以图寻找破解之法。以“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从知网、万方等的搜索结果来看,80%以上的学者只是简单地将问题聚焦到供应链金融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上,但是针对中小企业的类型很少做详细的划分,也没有对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约束严重程度做划分,针对供应链金融对缓解何种程度的融资约束更为有效也没有具体的阐述。而农业中小企业一直使用的固定经营模式使其在经营中常会产生资金缺口,再加上农业中小企业又伴随着农业的特殊性,贷款就相对难得,这种难得性使其将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联结起来。
目前,针对供应链金融在缓解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在万方数据库共查询到21篇文献,就这些文献来看,学者更多采用的是理论分析。王力恒、何广文、何婧(2016)构建了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农业信贷市场均衡模型,通过比较银行、核心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在参与和不参与农业供应链外部融资两种状态下的预期收益,从理论层面探索了农业供应链外部融资发展的必要条件。曾雄旺、张子涵、胡鹏(2020)在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融资约束后,探究了农业产业链融资、电商平台供应链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的效果。目前理论分析是较多学者选取的方向,并且理论层面的阐述更多的是供应链金融是如何缓解中小农业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应用较少。
在理论研究当中,供应链金融缓解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存在供应链链条上的银行、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等多方主体。在两个及以上主体研究中,博弈论的运用可以很好地阐述各方主体行为变化所带来的选择的变化。通过梳理博弈论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运用发现该方法的应用并不是很多,那么详细到阐述供应链金融缓解上市农业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研究中,博弈论的应用就更少了。由此可见,博弈论在此领域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推进。
以实证为基础的研究会夯实前期理论分析奠定的基础,在已查询到的文献当中也有学者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企业进行了研究,通过年份的变化可以看出此种方法的使用多出现在近几年。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只有理论分析并不能强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实证的运用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点不足。在已有的实证分析中不难看出在农业中小企业的选择上,多数学者更倾向于选择创业板、中小板上市的农业企业,对新三板的选择几乎没有,这也表明目前针对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农业上市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在样本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空缺。在模型的选择上最先使用的是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7)提出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即FHP模型),但是研究发现此模型存在一些问题,故Almeida(2004)提出了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模型来度量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此模型也成了此后众多学者使用的工具。付伟琼(2021)、彭隽(2020)、魏超(2018)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的均是现金—现金流敏感模型。在指标的选择上将现金变动流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此来反映研究的样本公司所受的融资约束程度,自变量多选取当期现金流量、供应链金融发展水平(大多用短期借款和短期票据代表)等,同时将企业规模、投资机会、盈利等设定为控制变量。在对模型的选择上,学者现在比较统一地选择了现金—现金流敏感模型,但是在具体实证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所想得到的结果不同,或切入的角度不同,最终在选择变量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在实证研究中对风险的研究也是学者切入的角度之一。房姿含(2017)、柴正猛(2019)及王筱萍(2015)主要是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农业中小企业采取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融资的风险,房姿含和柴正猛均是采用了logistic模型和因子分析法进行信用风险的研究。徐秋慧等(2020)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证明了供应链金融可以作为农业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的有效工具。
魏超(2018)利用运筹学的方法构建了涉农中小企业动态融资策略模型进行数理分析,并用中小板137家农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彭隽(2020)则是采取了将宏观数据与微观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付伟琼(2021)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证明了供应链金融能显著缓解中小农业企业的融资约束,并通过降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信用风险来增强这种缓解效应。以上均是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了在采用上市农业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时,供应链金融是可以缓解其融资约束的。
通过以上对实证运用的分析发现,采用实证方法进行分析主要聚焦在两点:①从实证的角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去证明供应链金融能够缓解上市农业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约束;②关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信用风险问题,用实证的手段对风险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现有的文献针对供应链金融缓解上市农业中小企业的研究相对偏少,虽然研究数量不多,但是理论与实证研究都有所涉及。在实证的样本数据选择上,目前多关注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新三板较少进入学者的视线范围,这表明在样本数据的选择上依然存在空缺,数据层次有待进一步丰富。其次,目前的实证只是简单地证明了供应链金融能够缓解上市农业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约束,针对实证的问题并没有做进一步的详细分析。例如,没有详细分析是否所有的上市农业中小企业都存在融资约束,没有详细分析不同的上市农业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约束强度有何不同,在不同强度的融资约束之下供应链金融对其的缓解效果如何。虽然目前的研究相对之前来说已经有了质的变化,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依然存在可待开发的空间。
针对未来的研究希望能够更加细化地度量上市农业中小企业是否存在融资约束、存在的融资约束强度如何、供应链金融针对不同强度的融资约束缓解效果如何,能在目前已有的基础之上做出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