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苏虎 郑纪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培养什么、如何培养、为谁培养的“三人”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密切相连。“新农科”建设主要由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组成,经过顶层设计、调查考察、研究研讨逐步推动“新农科”建设,同时引发了相关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新农科讲究一个新,需要将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进步发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探索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新农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农学类本科生的成长成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对农学类本科生更好地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分析讨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危与机共存,事关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否又红又专。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和内化的基础、途径和主阵地,在坚持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日常实践,将促进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进一步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融合。二是农学类大学生专业领域注重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人文精神素质培养更应该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精神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重视“三农”、学习“三农”、服务“三农”。三是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快速发展,大学生真假辨别能力差、信息选择多、获取信息途径多、自身定力不足,容易接受错误的意识形态和思潮,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四是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三全育人”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课程学习和课程思政缺乏有效衔接,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与新时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契合度不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得到解答,形成了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教育等“四个教育”。新农科时代,在积极探索农科教良好结合、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公众号类、抖音类、微博类为主的自媒体普及率较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碎片化,简而言之,一条完整的信息被分割,信息以碎片化形式传递和接受。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样。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传统媒介为载体,以线下文化娱乐活动、党团理论学习、校园媒体宣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现实性、参与性、传统性。现阶段,网络迅速发展,继承和创新传统的方式之外,媒体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新的际遇,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体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以主流媒体正统科学的内容创造进行主流价值观念为引导,借助互联网时代更加灵活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新形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多样。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中,例如皮亚杰、班杜拉、纽曼等均认为人与环境密切关联,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认可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邱伟光、张耀灿等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较大因素之一,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必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些环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支撑,主要涉及的环境包括学校本身的环境、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社会以及社区环境、信息传递环境、文化环境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阶段,理论学习教育方面,依旧主要是思政课程学习,单向机械性灌输,内容出现间断化,缺乏沟通交流,学生积极性低。日常中,主要依据学生工作者从学生角度出发,举行相关活动、学生个体问题采用一对一、面对面教育。但是因为学生多,学生工作者少,难以达到普遍教育的效果。虽然信息网络迅速发展,但是普遍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太成熟,新媒体运用不灵活的现象。所以,在新农科的环境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势所趋,鼓励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等一线老师,多利用新兴的网络媒体平台和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五)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完善。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是通过简单的改革就可以顺利完成的,需要全体相关人员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一起参与,共同助力。新农科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主体发挥、系统实施、具体落实、人文关怀等主要原则,但是现实情况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主要原则,高校中还存在重视学生成绩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刻意化、形式化等问题。另外,依据大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特点、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内容进行详细确定,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困难。新农科背景下,培养专业的服务三农发展的人才,刻不容缓,真正学到专业知识,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都是重点目标,但是目前与培养目标协调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精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是重点工作之一,需要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学历高、综合能力高的专业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信念情况。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学新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要创新、想创新、敢创新的决心和意志。发展是主要靠创新提供动力,新农科背景下,农业教育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发展,从而使农学类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觉悟水平可能得到平衡、充分发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库。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依靠大数据,可以很有效地对生产、生活、学习和教育带来很大的便利。现阶段,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一是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处理的技术能力不足和数据采集局限性较高。二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学生已经适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普遍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大数据的方法不感兴趣。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数据模式,构建大数据平台,增强大数据相关的意识,发挥大数据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中的作用。
(三)建立“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之一也是来自互联网,复杂多变、滥竽充数的信息严重冲击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互联网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部分学生网络行为不规范。众所周知,互联网有利有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展“互联网+”模式,需要首先深入互联网,加强对思想政治的理解,其次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粉丝效应,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掌控学生思想动态,并构建好高校新媒体平台。重视学生的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向上、自由展示的互联网平台,将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体会表达出来,达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线上的“云沟通”。
新农科建设是大势所趋,历史的潮流推动着新农科的发展和成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农学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伴随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环境、体系等都需要不断发展。新农科建设、农学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必须要在发展中求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农业继承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