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海
围绕选题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的统筹规划、制度保障、创新特色、存在问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以及建议意见等七个方面。调查问卷以大学生党支部为单位进行发放,问卷面向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2份,回收率97.2%。
按照调查问卷所设计的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回答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为进一步分析奠定基础。在被调查的972人中,有336名党员(含预备党员),636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过社区服务的大学生占63%,参与过社区服务的大学生党员占全体党员的87.8%,参与度较高。参与过社区服务的入党积极分子占所有积极分子的51.8%。
(一)关于服务社区规划问题。所调查的大学生党支部中有68.5%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对服务社区规划并不了解,了解社区服务规划的学生占27.1%,非常了解社区服务规划的学生只占4.4%。
(二)关于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制度的满意度调查。有21.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满意、有37.4%的大学生表示满意、36.2%基本满意、5.3%不满意;有60.3%的大学生认为社区服务活动形式丰富,39.7%的大学生认为社区服务形式单一;有21.8%的大学生认为服务意识不够;39%的大学生认为服务社区制度不够完善。
(三)关于服务社区动机的调查。出于热爱志愿服务工作而参与社区服务的大学生占71.3%,跟随同学参加的占29.4%,为了荣誉奖项参加的占30.5%,被迫参加的占13.6%。
(四)关于服务社区能力的调查。有23.7%的大学生对自我服务能力表示非常满意、34.6%的大学生表示满意,32.4%基本满意,9.3%不满意;有80.2%的大学生愿意参加统一培训。其中,大学生党员有92.4%愿意参加培训、积极分子有59.5%愿意参加培训;在培育项目选择中,有38.4%的人选择了急救护理、25.9%的人选择了家庭安全常识、21.3%的人选择了信息安全。其中,急救护理在各年级的选择中均是最多。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和社区共同开展的社区服务缺乏长期规划。大部分学生对社区服务规划并不了解,导致学生服务社区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这不利于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也不利于大学生党支部长期开展社区服务。
(二)部分大学生党员社区服务能力不足,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积极性。部分大学生党员个人能力不足,影响社区服务的范围和效果。有些大学生党员服务社区意识不够,对社区服务的认识存在误区。大学生党支部对于社区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缺乏统一的服务思想,针对志愿者不同的能力素质,培养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较强的优秀大学生党员志愿者仍然任重道远。
(三)大学生党支部开展的服务社区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这导致了社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凝聚广大青年学生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党支部开展服务社区活动是加强党支部建设,提升青年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构建长效机制使之持续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确立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的保障机制。推进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活动的持续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实现高校青年人才资源服务社会,形成高校与社区共建共赢的良好局面。
1.要打造大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红色1+1”共建体。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构建党支部共建体的核心要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党支部组织育人的目标。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构建共建体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大学生党支部应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社区党支部要充分挖掘社区红色资源。双方可以利用红色纪念日,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这是保障共建体方向性和形成爱党爱国社会风气的有效手段。
2.要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大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构建共建体的着力点。大学生党员通过为社区服务、为他人奉献,增强个人本领,提升自我价值,实现人生幸福。社区群众特别是社区弱势群体在他人的帮助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人文关怀,对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明确管理人员权责以及党支部成员的义务与责任。在制定服务社区管理办法中,人、财、物的调配与分工要尽量明确、简化、有效,以吸引更多的人乐于参与共建体建设。大学生党支部要更多地发挥党支部书记的带头引领作用,鼓励、引导党支部书记在大学生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合作共建中历练成长。
4.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给予大学生党员志愿者应有的基本保障。在服务社区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意大学生党员的人身安全和基本权益保障,形成完善的活动预案,广泛开展安全教育,规范大学生党员的言行,保障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基本权益,表彰优秀的党员志愿者,注重活动的质量,提高党员参与共建体活动的热情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为共建体长期建设打下良好的管理基础。
(二)完善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的运行机制。机制是否行之有效,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机制的好坏则需要在实际运行中逐步改进与完善。在实践中要不断改进、提升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的水平和层次,达到理论与实践同进步、双提升的运行效果。
1.以党和政府的号召为导向明确服务社区主题。社区服务是实现人民幸福,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社区是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建设与群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社区往往也是矛盾集中的地方。解决好社区矛盾,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开展服务社区活动要以党和政府的号召为主题,了解社会基层群众生活实际,帮助群众多解决一些问题,多化解一些矛盾。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要明确主题,在关键时间节点,解决社区基本问题,为社区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注入生机和活力。
2.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社区模式。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但这种创新应该以社区和大学生党支部实际需要为导向。要将青年学生自身专业特点和社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比如,围绕社区服务中养老、医疗、教育、环保、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居民权益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党支部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是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模式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只有这样,创新才有动力和价值,才更有意义,产生的影响也会更加广泛而深远。
3.以评价考核为导向强化服务社区效果。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效果需要通过评价机制来强化和引导。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效果优化的有效手段。但考核评价体系绝不能以“为了考核而考核”作为目的,要以推动改革服务社区模式和效果为目标,评价体系要在征求多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建立,且要做到简单明了、易于操作执行,过于繁琐的考核评价体系反而会为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增加负担,影响服务社区的质量和效果。大学生服务社区的好坏要由社区群众来评价,让群众的感受、口碑和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来检验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的质量和效果。
(三)启动青年学生服务社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机制。大学生党员服务社区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需要进行引导与保障,特别是当前大学生主体已经是“00后”的一代,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他们有更强烈的自信和爱国情怀,如何把他们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服务意识,如何增强服务社区的认同感,这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因此,尽早启动青年学生服务社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青年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对于当下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的青年学生来说,培育青年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需要创新方法手段。积极开展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活动本身就是在让青年学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
2.实现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的具体工作内容要与青年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这有利于服务社区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效果。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社区工作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亟需专业人才给予解决。比如,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党员可以为社区有上网意愿的老年人提供技术支持;教育专业的学生党员可以为社区有需要补习功课的孩子进行专业指导;医学类的学生党员可以为社区群众进行义务诊查等。社区群众的需求就是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的主要方向,这样既解决了社区群众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党员的社会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
3.开展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常态化培训。大学生党支部服务社区健康、长久、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取决于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党组织要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党员开展有关服务社区的常态化培训,让大学生党员在培训中感受到服务社区的重要意义,提升大学生党员服务社区的意识和基本技能,让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历练成长成才,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体会奉献的快乐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并不断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参与、支持社区服务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