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就业岗位与社会发展趋势错位,学生主观判断与就业实际相剥离,都会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由此可见,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服务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师应建立现代思维,对学生就业与学习建立新的认识。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形成,还需全面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学生拥有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才是他们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有利武器。因此,高校需在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专业教育等方面进行多维考量,设计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的就业服务与管理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训练的融合。大数据时代下,高校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管理,应在核心问题上进行有效改善。即毕业生就业难,不单是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与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训练进行科学融合。通过科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升他们专业技能,为他们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二)就业指导需对接到市场环境中。就业指导需切实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使他们明确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根据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动机等,帮助他们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高校需将就业指导融入现实的就业环境中,避免盲目选择而错失就业机会,或迫切进入到看似光鲜但不具备发展前景的行业。高校需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对他们进行就业服务与管理。
(三)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就业意愿。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引导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需充分参考他们的就业意愿。应根据学生的诉求和愿景,辅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和择业。教师不应将自身的思想观念强加于学生,应尽量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和喜欢的工作岗位。当然,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是具体开展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参考要素,但教师仍需根据现实环境帮助他们修正错误的就业方向。否则,一旦学生的就业范围与自身职业定位不匹配,会大大降低就业质量与效率,不利于学生树立拼搏奋斗的自信心。
(一)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应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就业服务和管理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的选择,会对他们职业理想实现、就业质量等产生关键的影响。高校应逐步实现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弱化就业指导教师本身的经验判断,需用数据和现实说话。而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应依托数据化的管理和教育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与时代进行对接,使他们切实了解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发展态势。同时,高校既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专业能力,还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毕业生具备正确的思想立场和政治素养,才能成为促国家发展的人才。针对高校毕业开展的就业指导,需切实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且能对自身的能力进行客观的判断。避免高校毕业生出现好高骛远,就业不切合实际的问题,应教育他们建立务实精神、实事求是、积极进取。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渗透到高校大学生思想中,令他们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脚踏实地地实现职业理想。
(三)学生管理的实践化。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核心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实效性和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应实践化、就业服务与管理应具备实操性,不限制在既定的就业范围中。高校需结合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进行扩展,不仅要具备极强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实干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应将理论指导和实践锻炼进行科学的融合,使学生在思维层面、责任行为、就业动机等方面都能获得实践化的引导与训练。
(一)高校需继续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面向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中,应结合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以及各专业的发展前景等,构建一个适应现实背景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高校应充分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短板,以此为思路,科学融入新的课程与文化。如大部分学生缺乏信息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灵活地应用到实践工作场景中。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将信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导学生对大数据技术建立正确的认识,且能熟练使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同时,高校应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信念感,令他们对行业发展产生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秉承引领行业、勇做探索者的意识确立就业的领域,基于大学生内在驱动力自主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最新的技术。高校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善于从海量的招聘信息中获取最可靠的信息,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与职业理想进行精准的职业规划。高校通过构建更具有指导性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大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判断力。教会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或创业,不易于被当下的就业现状所干扰。
(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毕业生的职业精神。面向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服务和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帮助他们梳理就业思路,还需不断强化他们的职业精神。具备清晰的目标,拥有市场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科学培养大学生探索精神、工匠精神、诚实守信、刻苦钻研和创新意识等。高校需意识到知识是形成能力和素养的基础,而学生个体的思维意识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驱动力。因此,高校必须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做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构建具有开放性的思想政治课堂,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的运用、行业发展态势、就业岗位选择等进行多方面的讨论。教师与学生基于更加具体的内容进行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过程中,不仅可掌握大学生真实的想法,还有利于教师进行知识渗透与思想引导。如在讨论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客观分析自身的职业能力和兴趣爱好。从而,帮助学生判断就业领域是否有发展前景,自身与岗位的匹配程度。而学生能力不足以支撑职业理想时,教师需鼓励他们自主提升和完善自我。以此,使学生积极、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短板。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促使他们刻苦钻研,勇与探索未知领域。这样,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后,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就业成功率,助力他们顺利进入希冀的职场中。
(三)利用大数据指导学生进入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与管理,教师应学会从大数据思维出发。即无论是指导学生确立就业方向,还是增强他们的就业实力,都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若就业服务和管理出现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大数据时代下,教师应切实发挥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即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引导他们全方面了解人才结构和就业形势等,而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选择。高校应积极搭建数据化的教育和管理平台,在系统中增加就业指导与管理模块。基于大数据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目标发展领域的产业创新情况。同时,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对接到现实社会中,以产业转型和升级情况为参照,对毕业生进行战略性的就业指导与管理。高校应培养学生大数据思维和国际视野,不被既定的专业和就业困境所局限。通过科学的就业指导,使毕业生能逐渐领会大国智慧,善于在“危”中寻找机会。利用可靠的大数据,对大学生进行精准画像;依托信息模型,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与实效性。
(四)依托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效果,与自身的职业规划和能力有关。高校应致力于强化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岗位胜任力,依靠实力获得想要的职位和待遇。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应切实领悟到融合和创新的力量与价值。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进行融合,并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下,高校应依托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并促使他们改变就业策略。如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自主创业更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并能帮助社会解决就业问题与压力。大学生应对具有发展前景中小型创业公司给予高度的关注,能主动参与其中。而高校应尽量与创业型企业进行深入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与机会。相较大部分学生梦寐以求的跨国企业,中小型的创业型且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在深入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后,可不断提高毕业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基于这样的目标和愿景,高校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新兴企业的发展历程等进行全面了解,使他们对创业建立基本的认识。基于具体的实践项目,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建立就业新观念。
总之,大数据视域下,高校应构建信息化教育和管理平台,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就业服务和管理质量。从大数据思维出发,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教师需思想引领和能力强化两手抓,令高校毕业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极强的职业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