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友文化培育路径研究

2022-02-07 02:11□尹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母校校友培育

□尹 霞

高职院校的校友作为连接母校与社会的桥梁,是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宝贵财富。高职院校与校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关系。母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影响着校友的就业质量和发展水平,校友事业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影响母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1]。

一、高职院校校友文化的内涵

校友泛指曾经在该校学习过的全日制学生、继续教育的学生、进修的学生,在该校工作过的教职员工以及长期关注关心该校发展并积极投身其中的社会人士等均为该校校友[2]。校友身份界定的广义性,决定了校友文化是一个多主体的文化。校友文化是一种以学缘关系凝聚的校友群体和母校共同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共同体文化[3]。校友文化是情感文化,是环境文化,但不隶属于校园文化。校友文化是一种从校友入学开始直至校友终身的文化,是学校与校友同体共生的文化。校友文化是从校园延伸至社会各个角落的长期交流互动形成发展的一种跨时空的文化形式。高职院校的校友文化发展依赖于其在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层面形成的传承和发展机制,依赖于学校与校友间的资源整合共享。

二、高职院校校友文化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友与母校的双向交流沟通渠道不畅。随着校友工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各高职院校校友工作机构、各类型校友分会逐步建立,校友工作网站、校友微信平台等新媒体也崭露头角。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校友分会、校友工作机构正处于初步工作的探索阶段,按照地区和专业建设的校友分会的活力也各不相同。学校与校友之间的联系多集中于一些知名校友,与多数校友还缺乏主动双向的联系沟通。校友对网站和微信平台的关注率不高,网站和平台有时仅是学校或者行政部门发布信息的窗口,极少有内容得到校友的关注和反馈。

(二)校友文化中的情感文化提升不够。高职院校与校友的沟通不畅,对校友的服务不到位,与校友之间的情感维护受到极大的限制。学校发展过程中需要校友配合时,希望有成就的校友出钱出力时,学校才会联系优秀校友,校友工作仅限于“挖矿”工作,直接从“校友资源库”中索取[4]。这种短视的、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严重阻碍了学校与广大校友之间情感的培育,都是不可取的、要避免的。

(三)校友文化的品牌建设不健全。高职院校与绝大多数校友之间的情感得不到维护,长此以往,校友对母校的联系就会越来越少。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不长,校友基数较小,加之传统的社会认知对高职院校的偏见,使得大部分校友对初始学历产生自卑感,回避高职院校校友这一身份。培育校友文化品牌亟待实施,以增强校友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并培养同母校同荣辱、共发展的精神认同。

三、高职院校校友文化培育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目前,高职院校中校友工作起步晚,校友工作人员配备不齐,高职院校中校友工作专职人员少之又少,多是兼职校友工作。院校的其他行政单位和教学单位对校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各教学单位的校友工作积极性不高,有工作任务分配也是学生工作人员兼职。广泛联系校友、校友信息和网站内容需要及时更新都需要工作者花费时间精力去思考维护,思想不重视,工作开展不利,校友文化逐渐变成了高职院校的“边缘文化”。

(二)工作方法研究不到位。高职院校校友工作者隶属于校管理岗,没有相关的专业培训机会。高职院校校友工作者是校友文化的执行者和缔造者,他们需要更高的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他们更应熟知高职院校的历史、发展定位、专业建设等。另外,高职院校校友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更深入的科学研究。知网上以校友文化为主题检索只有65篇相应的研究论文,相比高等教育其他的专业研究动辄几百几千篇的研究论文,实在是少的太多。

(三)制度保障不到位。高职院校其他系统例如学工、教务、科研等方面都有很专业系统的制度规定,为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但是校友方面,涉及校友走访、校友返校服务、校友会的换届、校友分会的成立等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没办法使校友工作做到有章可循,直接影响校友文化的建设[5]。

四、高职院校校友文化的培育路径

(一)建立有效沟通平台。畅通便捷的沟通平台是高职院校开展校友工作的基础。创设新的校友管理系统与沿用旧的校园管理系统都是可行的路径,各有利弊。

1.创设新的校友管理系统。江苏省部分高职院校联系网络科技公司创设新的校友管理系统(如友笑平台),部分高职院校使用微信、QQ等现代化方式,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专门的校友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管理校友信息。但是,创设的新的校友管理系统,由于后台服务器隶属于网络公司,校友的信息资料库存在安全隐患。多数高职院校校友的交流沟通渠道仍不顺畅,如学校的网站和微信平台的校友关注度不高,学校发布的信息很少得到校友的回应。微信和QQ管理由于受到群人数限制,校友管理很难系统化。

2.沿用旧的校园管理系统。相较于校友管理系统,多数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学生管理系统比较完善,如江苏省的奥兰学生管理系统,服务器设在每个学校,数据安全性有保障,数据处理速度快,学生交流方便且使用熟练,可以与系统中任何一名成员无障碍联络。但是,学生毕业以后,其账号被学校收回,无法再登录奥兰学生管理系统。如果学校在学生毕业后,能继续保留其账号,且与在校时的使用功能相同,或者酌情关掉一些非必要功能,这样便能满足毕业生与学校的正常沟通交流不中断。既节约了学校开发新系统的成本,又相对轻松便捷地沿用了原有的信息资源,且符合校友的使用习惯,是目前建立学校和校友沟通平台的最佳选择。

(二)培育校友情感文化。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出一流的“大国工匠”,还要让一流的工匠校友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后盾。培育校友文化的情感认同是一项连续的系统工程,包括在校时与离校后。

1.在校生情感文化培育。情感文化的培育是在校生文化建设的核心,营造情感文化的关键在于高职院校要善待和关爱每一位在校生,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情感文化的吸引力[6]。建立健康有效的双向交流沟通平台是情感文化培育的基础,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情感文化培育的关键。学生入校即是校友,校友情感文化培育的首选就是在校的学生,强化在校生的归属感。校友在校学习期间,任课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教师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示范作用,是校友情感培育的保证。提升教师的素质,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在校生的满意度,使其意识到母校深切的关怀和期盼,是在校生情感文化培育的基石。

2.离校后反哺感恩情感培育。校友情感培育需要各主体在长期的交流互动中成长。相较于在校生情感培育的基础作用,校友离校后的情感维护才是校友文化培育发展长效性的关键。走访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友工作者,谈及校友情感文化培育时,大多会用一些行政思维来理解和处理校友工作,偏重考虑校友为学校服务,忽略了学校为校友应该提供的服务。“校友与母校有着天然的情感纽带。”[7]多数校友心系母校,关心、支持母校的发展,拥有与母校共荣辱的意识。学校应以校友回母校这一契机,邀请校友参与就业指导、学术讲座、设立奖助学金等工作。充分发挥各地市、各学院网络式的校友分会的力量,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修订校史馆、设立校友名人堂等重大校史活动时广泛征集校友素材,让更多的校友能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设。此外,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特点,依靠学校的专业校友分会,加强各专业校友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学校各专业校友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兼顾学校与校友的共同发展,增强校友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培育校友文化品牌。校友文化品牌历史悠久,不仅由于校友自身就是学校一段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也在于校友文化品牌的凝练成型集合了无数的岁月沉淀与几代校友的不懈努力[8]。

1.已有校友文化品牌的巩固。走访部分高职院校,很多学校都已经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校友文化品牌。如目前比较成熟的“校友林”“返校周”等。这些已有的校友文化品牌为高职院校的校友工作的推进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校友林”是学校专门划出一部分树木,校友集体返校时,以班级为单位认养学校树木的一种文化品牌。“返校周”则是学校根据校友毕业后的聚会需求,服务校友值年聚会的文化品牌。已有的校友文化品牌大多是以校友返校为契机长期形成的,但是随着校友工作的深入,这些品牌远远不足以为校友文化培育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2.创设校友文化新品牌。高职院校校友文化品牌的培育,既能展现高职院校的精神内核,又能和校园文化相得益彰,成为经典特色。借鉴国内各名校校友工作的经验,如北京大学的“校友卡”、上海交通大学的“盛宅”、清华大学的“清华ABCD服务法”、南京大学的“校友文苑”和“校友讲坛”等,都是一些服务校友的优秀文化品牌。高职院校虽然没有像上述名校那样拥有百年的文化积淀和遍布全球的杰出校友,但是服务校友的工作方法是相通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增大,高职院校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结合校友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可以为校友制作校友卡,实现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资源共享。高职院校也可根据学校和校友的特点,设立“优秀工匠校友”荣誉称号,弘扬学校的工匠精神。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载体(如北京大学的“一塔湖图”),是高职院校多少代校友魂牵梦绕的情节,学校可以设立自己的“校友之家”或者“文化长廊”。校友文化品牌的创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更多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用心探索,形成属于自己学校的“ABCD服务法”。

猜你喜欢
母校校友培育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校友风采
告别母校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母校情
校友风采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