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鑫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乡村振兴政策的颁布,意在消除城市和乡村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不平衡问题,属于典型的针对性政策。在我国发展进入现代社会环境和阶段的背景下,乡村振兴政策提出意在提升乡村地区发展的动力和发展资源的支持力度,通过有效的融合发展模式促使整体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发展稳定性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不仅是促进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提升乡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发展质量的有效措施。
城乡融合系统主要包括了三个不同层次范围的区域,即地区区域、城市区域和县级区域。三个区域基于城乡的衔接与相关网络的沟通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融合整体。其中城市连绵区域以及城市化新区主要分属于地域系统中。此系统以城市为主体结构,形成城乡地域的宏观格局。而大型城市以及中小城市独立形成城市地域系统,主要以城市结构为主体形成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的区域性格局。从宏观发展上来说,城市和乡村是具有紧密关系的两个典型的独立个体。两者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呈现出相互支撑、相互包容和相互交叉的关系。融合体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城市发展持续动力的支持,也会影响乡村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条件的供应。但由于现阶段两方面的发展在融合方法和融合紧密度上都存在问题和不足,导致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形成了相互牵制的负面状态。这也与乡村振兴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相违背。基于此,要严格按照城乡融合系统与融合体的基础理论为城乡融合以及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支持。
乡村地域系统主要是指乡村以其区域性的范围为基准形成的一种综合体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了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支持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的乡村区域内相关资源的配置状态和结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来说,乡村地域系统和整体的综合体在发展建设中具有复杂性较高的特征。另外,随着乡村综合体的发展,乡村地区的发展建设也同步得到推动和发展。从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状态上来讲,我国的农村人口出现了逐步减少的情况,这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侧重于乡村发展的宏观目标存在一定的矛盾,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都会给予寻求更好的发展和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进入城市区域务工。“空心村”现象正是基于这一问题引发的一种农村地区的典型现象。
城市和乡村发展状态上的不平衡问题是乡村后续发展城市先发展这一整体发展模式带来的一种客观性问题,也是乡村振兴政策提出的宏观背景。从现阶段的发展状态上出发分析可知,乡村地区的发展由于在前期的国家社会发展阶段未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城乡传统体制结构的影响,导致城乡发展在平衡性上显示出典型的不足。除此之外,城市基础建设和城市的宏观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占用了乡村地区的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建设城市上也优先考虑城市区域的建设,而对于乡村区域的相关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的匹配建设在力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从实际问题的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员结构相对比较松散,但独立的家庭结构中,人力资源相对比较集中,这就意味着农民增收的问题与乡村宏观建设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另外,农村地区的发展状态也是相对比较滞后的,在针对性地进行乡村地区的建设时,可能遇到的阻力和问题也是相对更多的,这是导致城市与乡村在发展中出现不平衡问题的典型因素。
在我国,不仅农村地区的区域范围是相对较广的,农村人口也是我国人口中占比较大的。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基础不牢固的问题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我国属于农业发展的大型国家,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对于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在基础的农业发展环境和发展状态中,农业发展模式所能够取得的经济收益是相对较低的。且农业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一些基础产业化发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和建设成本,从我国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状态分析可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农村地区一方面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在建设的过程中对粮食产量、耕地面积、自然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缺乏协调和充分重视,导致在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农业生产遇到了相应的阻力和问题。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虽然现阶段政策措施已经逐步实现了完善和优化。匹配政策措施进行建设时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日益突出。另外,基于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气候变化问题和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推进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多方面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土地资源、人口等生产要素在发展的过程。出现分配不均的现象。另外,上述要素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步向非农业化的方向发展。最为直接的表现是,耕地面积以及农民人力资源都已逐步向城市方向流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技术条件的需求之间出现了多样化的矛盾。这种矛盾与农民在农村地区无法获得良好的生活保障和生活状态有直接的关系。二是基于人员和资源流动背景下的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指当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逐步向城市的方向流动后,农村地区原始的土地利用率显示出非常显著的下降趋势。“空心村”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得不到相应资源的整治和综合利用,新农村建设因此而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三是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在地区建设以及城市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受到威胁或已经恶化的现象,一些农村地区的河流湖泊都由于化工生产或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开展,出现了被污染或被破坏的现象。
宏观的规划评估工作主要是指结合乡村地区的各个区域性层级,按照层级特征和层级区域范围进行整体发展建设背景下的规划分析工作。具体来说,规划工作的开展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基于乡村振兴的整体战略要求和城乡融合的整体状态进行前期的调研和分析工作,确保明确各个区域的乡村振兴战略,执行环境条件和基础资源条件。在此基础上,以县域为单位形成自上而下的乡村振兴区域性政策落实规划分析工作。首先,从宏观上对一个区域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方法进行部署和观察,并且基于当地政府部门基层管理组织落实好各级的管理工作和建设工作责任。其次,同步制定相应的阶段性评估和观察指标,确保不同层级的区域严格按照本区域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规划逐步进行初步学习,并做好前期的工作开展方案。由各层级负责人或负责部门提交相关方案进行审核确认并逐步匹配进行资金资源等条件的拨付与支持。二是以单元性的村镇为单位,同样以乡村振兴的宏观政策为指标,衡量其工作和相关政策落实时应当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整体思路。分级时,同样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针对不同村域的乡村振兴发展优势条件和存在的阻力与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制定相应的改造优化策略。只有宏观上的政策措施在执行落实上能够保持有效性和稳定性,才能确保具体工作的落实开展有依据、有方法。另外,乡村与城市建设的平衡也需要乡村地区基于有限的资源条件和政策支持,通过合理的配置和规划相应的资源条件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有更加充分稳定的各方面条件做支持,保持在稳定逐步推进发展的状态下。
在具体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的环节,农村地区也应当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要求,按照统筹发展各自落实的基本原则对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有效的落实。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部门协同管理的方式为具体的乡村地区发展建设工作提供保障性支持。例如,从基层的乡村振兴工作落实的角度上来说,为了确保各项基层工作落实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可通过成立专门的乡村振兴管理小组落实相关的具体工作内容,在工作开展的具体执行落实环节,由各省市的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配。并且基于一些细节信息的了解,建立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单位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一方面在档案信息内容中融入各级单位元素的基础档案信息,另一方面也同步完成面向基层的问卷调查和信息交流反馈工作。了解基层群众在配合完成乡村振兴任务时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得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推进开展都能够在实践中有效的落实到最小化的组织和个人身上。这种层级化和针对性的管理组织模式,必然能够促使各项乡村振兴战略和政策在推进中获得有效的落实。例如,农村地区的基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细节项目的推进,就需要基层群众和当地政府部门管理组织部门协同合作。一方面加强基层的管理控制,另一方面激发基层群众配合实施相关政策的积极性。通过双向驱动的方式,确保各项乡村振兴战略和政策在具体落实中能够稳步有效推进。
对相关政策措施的评估主要是为了确保政策措施的执行兼顾多元化的要求,在保证乡村地区稳定提升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乡村地区区域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具体工作的落实执行环节,乡村地区的基层群众以及基层管理人员应当积极针对在具体政策落实时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交流,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解决问题提供支持。除此之外,政策措施的执行落实的总结评估还包括了观察政策的执行是否会对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条件、发展平衡度等造成负面影响,力求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或颁布针对性的工作原则使得环境问题和区域发展平衡的矛盾在具体评估工作的过程中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解决。对于乡村地区来说,只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科学策略,才能确保乡村地区的发展更加稳定有序、更加具有持续性和有效性。这也是乡村地区发展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宏观目标。最后,评价工作的开展还应当基于乡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情况以及区域治理过程中,基层群众配合度情况进行评价分析。通过获取这些基层性的数据信息,为评估乡村地区长期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格局和状态提供重要的依据。这也是确保乡村地区在发展中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落实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前提条件。
通过分析可知,在乡村地区的发展建设中,乡村与城市的融合以及乡村振兴的战略都能够为乡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作为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基层群众,都应当认识到乡村地区的发展与城市进行融合所体现出的必要性,以便结合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为地区的发展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持。只有全面解决乡村地区发展建设的矛盾,并且充分利用区域内相应的优势条件,才能确保乡村地区的发展建设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