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江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 毛志坚
新余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渝水大队 廖志敏 罗旋
新余市公安局渝水分局下村派出所 王星发
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政府 白冰峰
前文介绍了下村镇道路交通管理现状,排查了省道S221下村段交通安全隐患及存在问题,开展了该路段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综合起来看,影响交通安全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道路缺陷(分显性、隐性两类),又有人的行为影响(包括驾驶人、行人),还受到车辆性能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上述这些影响因素复杂多变,治理整改必须分门别类按照“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的要求,遵循“减少存量,不增新量”的原则,全力以赴推进实施。下面以道路为例,提出相关整改建议。
根据本次调研模排的情况,省道S221下村段原有的标志标线(交通标志、交通标线)、防护设施(波形护栏)、减速设施(减速标志、振荡减速标线、区间测速设备)、诱导设施(视线诱导、轮廓标)等交通安全基础设施的在设置数量与设置规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满足交通安全运行的实际需求,建议按照国标及相关规范要求尽快补充完善,下面列举了省道S221下村段一些亟待补充完善设施的设置标准规范供参考借鉴。
交通标志
指示标志
人行横道指示标志:设置在非灯控过街斑马线两端设置,设置在路口斑马线右侧,朝向来车方向,用于提示机动车注意过街行人。
图25 -1人行横道指示标志
警告标志
(1)事故易发路段警告标志:车速较快、视距不好等易产生交通事故的地点前50m,设置事故易发路段警告标志,朝向来车方向,提示车辆谨慎行车。
图25 -2事故易发路段标志
(2)急弯警告标志:设置位置为曲线起点的外面,但不应进入相邻的圆曲线,用以警告车辆驾驶人减速慢行。
图25 -3急弯警告标志
(3)反向弯路警告标志:设置位置为两反向圆曲线起点的外面,但不应进入相邻的圆曲线,具体设置要求参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2009)。
图25 -4反向弯路警告标志
(4)前方村庄警告标志:设置在紧靠村庄、集镇且视线不良的路段右侧距路口50m处,朝向来车方向,用于提示车辆注意前方村庄开口。
图25 -5前方村庄警告标志
(5)线形诱导标警告标志:用于引导行车方向,提示道路使用者前方线形变化,注意谨慎驾驶。一般设于道路上易发生事故的弯道、小半径匝道曲线外侧、视线不好的T型交叉口等处,为蓝底白图形。偏角小于或等于7°的曲线路段,可在曲线中点设置一块线形诱导标;偏角大于7°,曲线较长的弯道,可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块线形诱导标,并保证驾驶人员在曲线方位内连续看到不少于三块诱导标。
图25 -6线形诱导标
禁令标志
(1)停车让行标志:道路等级、车速相差较大的非信号控制交叉口,视距不足、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时,在次要道路交叉口前应设置停车让行标志,设置在道路右侧,停车让行标线前的位置,用于指示路口优先通行权。
图25 -7停车让行标志
(2)禁止超车:设置在双向2车道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路段等超车容易引起危险的路段,禁止超车路段较长时,应重复设置,其间隔宜为500m。
图25 -8禁止超车标志
交通标线
停车让行标线:设置于支路,与停车让行标志配套使用,指示路口通行优先权。停车让行线为两条平行白色实线和一个白色“停”字,双向行驶的路口,白色双实线长度应与对向车行道分界线连接,单向行驶的路口,白色双实线长度应横跨整个路面,白色实线宽度20cm,间隔20cm,“停”字宽1m,高2.5m,如有人行横道线时,停车让行线应距人行横道线1~3m。
图25 -9停车让行线
过街斑马线:对缺失或磨损的斑马线进行增设或复化,线宽宜为40cm或45cm,线间隔宜为60cm,最大不应超过80cm。人行横道线宽度应大于等于3m,应以1m为一级加宽,保障行人过街空间。
减速设施
震荡减速标线:设置在平交路口的主路进口道,在距路口10m、25m、40m处增加3组,每组2条;设置在易超速路段,迫使车辆减速,保障行车安全。线宽应为45cm,虚线的线段与间隔长应分别为50cm和40cm,双虚线间隔应为45cm。车行道减速标线可采用振动标线,高度约为4mm。设置间隔参照《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2009)。
图25 -10减速震荡带设置示意图
减速垄:路侧支路纵坡大于8°时,增设2组宽型减速垄(380*50mm);路侧支路断面宽度小于等于3m且纵坡小于等于8°时,增设1组窄型减速垄(150*30mm);路侧支路断面宽度在3m以上且纵坡小于等于8°时,增设3组窄型减速垄(150*30mm)。
图25 -11宽型减速垄
图25-12窄型减速垄
减速丘:平交路口支路纵坡过大时设置在停车让行线后方5-8m处。
警示诱导设施
道口标柱:在开口两侧设置,一侧设置两根。
反光膜:在夜间照明不良的路侧障碍物上设置,贴在道路沿线的树木上或贴于波形护栏,提升夜间道路、路侧设施的可视性。
凸面镜:设置在因建筑物、绿化遮挡导致视距不良的路口和急弯路段。
发光道钉:安装在过街斑马线靠近停止线的一侧,提高路口夜间辨识度。
爆闪灯:设置在重点路口或者亡人事故路口处,或事故多发路段,同时避免太阳能电池板被植被、建筑等遮挡,导致供电不足。
路口改善
通过本次调研,S221下村段沿线共有78处平交路口、出入口(开口),其中55处问题较大、15处高差较大。
平交路口
按照平交路口形状,将路口分为十字路口、T型路口和Y型路口3类。根据道路断面情况、交通流量情况划分主要道路、路侧支路,针对不同类型路口进行安全设施的配套设置。针对路侧支路纵坡较大的情况,进行降坡处理。
(1)平交十字路口
建设内容
根据调研情况,对1处平交十字路口进行改造。具体的设施设置列表如下:
表6 平交十字路口设施设置列表
示范样例
图26 -1 S221石井十字路口改善前
图26 -2 S221石井十字路口改善后
(2)平交T型路口
建设内容
根据调研情况,对沿线平交T型路口进行改造。具体的设施设置列表如下:
表7 平交T型路口设施设置列表
示范样例
图27 -1 S221南村T字路口改善前
图27 -2 S221南村T字路口改善后
(3)平交Y型路口
建设内容
根据调研情况,对13处平交Y型路口进行改造。具体的设施设置列表如下:
表8 平交Y型路口设施设置列表
示范样例
图28 -1 S221-X208Y型路口改善前
图28 -2 S221-X208Y型路口改善后
路段改善
按照路段路型,将路段分为急弯路段(4处)、村镇路段(2处)和长直路段(2处)3大类,针对不同类型路段进行安全设施的配套设置;同时处理好拓宽改造段与沿线出入口处的衔接问题。
急弯路段
建设内容
根据调研情况,对4处急弯路段进行改造。具体的设施设置列表如下:
表9 急弯路段设施设置列表
村镇路段
根据调研情况,对下村集镇段增设慢行警示灯,以及限速禁停标志,并在进入入口前设置震荡标线。
长直路段
根据调研情况,对1处长直路段进行改造。具体的设施设置列表如下:
表10 长直路段设施设置列表
拓宽改造段
拓宽改造段(桩号K234+700至K242+100),处理好主路与支路的衔接,填埋土方增加沿线支路出入口过渡段高度,减少沿线主路与支路出入口处高差,消除“陡坡”安全隐患。
针对下村镇农村道路交通科技设备缺失,无法及时掌握交通动态、提醒风险隐患,无法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非现场执法处罚的情况。考虑实际需求和事故点位,首先对原有设备进行维护并升级改造,然后规划建设一批新的视频监控、超速抓拍、卡口、交通信号灯、弯道路段预警提示与过线抓拍、危险隐患路口(路段)交通云广播等技防提醒设施,全面提升该路段道路交通安全管控服务水平。
视频监控新建点位
在南村村委建设1套,大一路1套,花鼓山小学路口1套,新罗坑1套,老罗坑1套,花堆村1套,S221下村段平交路口建设5套,共计11套。
超速抓拍新建点位
区间测速设备建设在易超速的长直路段,建设在桩号K245+500-K252+400,共计1套;微波雷达测速设备建设在急弯前适当距离,在4处急弯路段各建设一套,总计4套。
其他设备建设点位
在下村镇过镇路段丁字路口建设交通信号灯1套;在4处急弯路段各建设一套弯道路段预警提示与过线抓拍设备,总计4套;在10余处危险隐患路口(路段)安装交通云广播安全提醒设备,共计10余套。
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安委办函〔2022〕28号)和省、市、区相关文件要求,下村镇党委政府制定完善了《下村镇切实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建立党政统领、齐抓共管的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机制,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列入安全生产考核、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综合治理考核等考评工作的重要内容,细化镇村基层的道路交通安全职责,压实属地、部门安全责任,建立完善辖区道路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一体化机制,全面推进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各项工作;同时要求各村委(居委)协助有关部门发挥好组织动员、宣传教育作用,不断提高群众的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防范意识,结合实际强化道路交通安全自治性工作措施[1]。
面对农村仍然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最大短板的现实,按照省公安厅的部署要求,下村派出所充分利用“万警千车下基层”派驻民警来所支援基层交通管理工作的机会,科学合理安排勤务,一是加大辖区交通巡逻检查频次和密度,切实提高路面见警率和管事率;二是联合新余市交警支队组织宣讲小分队共同赴下村中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通安全与防溺水宣传进校园活动;三是联合镇政府、学校、下村交警中队、下村公路道班等单位,多次联合排查辖区学校周边道路及公路的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同时还联合下村交警中队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流动执法和酒驾醉驾、“一盔一带”、三轮机动车、低速电动车(老年代步车)等专项治理,严管严查三轮车违法载人、面包车超员、不戴头盔、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
当前管理力量薄弱是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管理的最大短板,推行“交所融合”警务机制改革就是要大力推动农村派出所管交通,并逐步缓解管理力量薄弱这个“老大难”问题。为此,下村派出所以“交所融合”为契机,适时提出启动“交所融合”向19个村委(居委)、8所中小学幼儿园延伸工作,明确规定分管所领导、社区民警、一村一辅警、校园辅警管理交通职能,同时融合“两站两员”职能制定了一村一辅警、校园辅警交通管理职责,要求一村一辅警、校园辅警当好交通信息采集员、交通安全宣传员、交通秩序劝导员、交通纠纷调解员。这项延伸工作得到下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决定给省道S221下村段穿越经过的9个村委(居委)增加1名辅警加强基层力量,所需经费由镇财政列支承担。
第一,“交所融合”是当前破解农村地区交通管理力量薄弱短板,最有效的、最务实的警务改革模式;第二,“交所融合”必须统一思想、上下一致,做到思想融合、行动融合、业务融合、资源融合、警力融合、勤务融合、考核融合;第三,“交所融合”必须结合实际,按照农村派出所、郊区派出所、城区派出所三种模式稳妥推进;第四,“交所融合”必须建立完善接处警、培训、警种协同、督察、考评等配套制度,制定执法工作手册;第五,“交所融合”必须向村委(居委)、校园延伸,落实一村一辅警、校园辅警交通管理职责,夯实农村基层工作基础;第六,“交所融合”必须因地制宜,接辖区交通情况,分类配置交警警力,偏远农村派出所配置1名交警+2名辅警,城郊派出所配置1名交警+1名辅警;第七,“交所融合”必须厘清职责权限,“交所融合”后,派出所所长为队伍建设第一责任人,配置警力纳入派出所统一管理。
从以上调研梳理的情况看,当前下村镇道路交通安全整体水平依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影响和制约道路交通安全的源头性、基础性问题,交通安全工作基础仍然十分脆弱,交通安全“人防、技防、物防”工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些好的工作举措还有待于固化形成长效机制,作者谨以此调研报告拋砖引玉,以期促进下村镇全面检视并强化当下的交通安全工作,以盼“十四五”期间下村镇道路交通安全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
(注:本调研参与人员还有卢永林、程尚华、肖翌萱、董军、严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