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娜,郭青青,徐义流,3,齐永杰,阴 晴,陈 钱,高正辉*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2.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生理生态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1;3.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北京 100000)
梨锈病(GymnosporangiumharaeanumSyd.)又称赤星病、羊胡子,已成为梨树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病害[1]。其分布很广,自南向北新疆[2]、甘肃[3]、湖南[4]、贵州[5]等地均有梨锈病发生的报道。但以南方梨区发病较重,主要为害梨树的幼嫩叶片、叶柄、新梢和幼果,造成落叶落果,树势降低[6]。除为害梨树外,还为害桧柏、圆柏和龙柏等,但梨锈病不为害苹果[7-8]。梨锈病属于梨树生长过程中的早期病害,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梨锈病菌的侵染性大大降低,甚至不能继续发生为害,所以早期梨锈病的防治极其重要。此外,病害流行的轻重与温、湿度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朱灿星等[1]研究发现杭州地区桧柏上的梨锈病菌冬孢子角3月中旬难以萌发产生担孢子,但在3月20日后气温达5 ℃以上,且降雨2 mm以上冬孢子才陆续萌发产生担孢子。莱阳地区锈病冬孢子角在遇到1.5 mm以上的降雨才能萌发产生担孢子[9]。而赵德英等[10]认为辽宁地区10 mm以上的降雨是影响梨锈病的关键因子。在安徽省内,大部分地区3—4月的雨水较多且温度适宜,梨锈病从南到北均有分布,尤以合肥地区及以南发病普遍,且越向南,发病越严重。
化学防治是梨锈病众多防治措施中被广泛采用且有效的方法,一般认为在叶片出现病斑后的1~5 d是梨锈病的最佳防治时期[10],但对内吸性杀菌剂而言,担孢子侵染后至病斑显现症状前是药剂有效防治期[9]。吴燕君等[11]研究发现,使用4 %四氯醚唑AS防治梨锈病效果最好。张光远等[5]研究发现,10 %宝丽安WG、4 %四氯醚唑AS和25 %凯润EC可用于防治梨锈病。
笔者以易感梨锈病品种“砀山酥梨”为试材,在安徽合肥地区梨园调查分析梨锈病的发病动态情况,同时开展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筛选出快速有效防治梨锈病的杀菌剂和适宜的用药间隔期,旨在解决梨生产中科学选药和喷药,避免盲目用药、随意用药的问题,为有效防治梨锈病发生提供参考。
1.1 材料
1.1.2主要试剂。选择11种不同杀菌剂进行试验。三唑类: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5%国光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苯并咪唑类: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甲氧基丙烯酸酯类:250 g/L嘧菌酯悬浮剂(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二甲酰亚胺类: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海南江河农药化工厂有限公司);咪唑类:25%咪鲜胺水乳剂(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抗生素类:4%农抗120水剂(陕西麦可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杂环类:12%萎锈灵可湿性粉剂(陕西恒田生物农业有限公司);混剂:560 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20%(氟硅唑4%、咪鲜胺16%)硅唑·咪鲜胺(江西巴菲特化工有限公司)。
1.1.3主要仪器。电动背负式喷雾器;温度记录仪,由北京康威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游标卡尺。
1.2 梨园梨锈病发生调查及降雨天数、温度测定
1.2.1试验设计。从2018年4月初至5月底,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岗集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采用5点抽样法,从试验梨园中心、东、西、南、北5个方向各选取5棵生长状况较为一致的试验树,共25株进行锈病调查。
1.2.2调查统计。①病斑数量。结合梨树型为倒伞形,树龄较小和梨锈病发生中等水平的实际情况,参照叶钟音[12]的统计方法,记录每株梨树除中心主干枝以外其他枝条上的所有病斑。调查周期为7 d,即分别在4月3日、4月10日、4月18日、4月25日、5月3日、5月10日和5月16日分7次调查梨锈病病斑量。②病斑大小。从4月25日开始至5月16日结束,在调查病斑数量的同时,记录病斑直径,测量直径的方法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不规则病斑的长短直径,取其平均值作为病斑直径,共记录4次。观察并拍照记录梨锈病侵染特征。
1.2.3降雨天数及温度记录。主要记录试验期间梨园降雨天数;用温度记录仪对梨园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统计。
1.3 不同药剂及施药间隔期处理试验
1.3.1试验设计。①不同药剂处理(11种药剂和清水对照)。选择市面上销售的11种药剂,具体药剂见“1.1.2”,以清水为对照。②施药间隔期处理(4种)。自4月10日第1次施药后,分别间隔7、14、21和28 d连续施下次药剂,具体施药日期:7 d,分别于2018年4月10日、4月25日、5月3日、5月10日、5月17日共5次施药;14 d,分别于2018年4月10日、4月25日、5月10日共3次施药;21 d,分别于2018年4月10日、5月3日共2次施药;28 d,分别于2018年4月10日、5月10日共2次施药。2种处理共有48个处理组合,每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共需要144株树(12种药剂×4种施药间隔×3个重复)。采用电动背负式喷雾器均匀喷雾,以叶面有药液流下为宜。
软件主界面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观测事项提醒,交接班记录,到报检查结果和质量控制结果。如图1,软件主要功能的运行结果均在首页显示。
1.3.2病情调查与防效计算。参照叶钟音[12]的调查方法,记录每株梨树除中心主干枝外其他枝条上的所有病斑。于第一次施药前(2018年4月9日)对梨树锈病进行基础病情调查。于5月16日进行最后一次病斑调查,利用2次数据进行防效计算。防效=(1-处理区防后病斑数×对照区防前病斑数)/(处理区防前病斑数×对照区防后病斑数)×100%。由于各处理的基础病情一致,故防效计算方法简化为以下方法,防效=(对照病斑数-处理病斑数)/对照病斑数×100%。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1进行方差分析。
2.1 梨锈病发生情况
2.1.1不同时间为害状况。从4月3日、4月10日、4月18日、4月25日、5月3日、5月10日、5月16日分7次调查梨锈病发病情况。由图1可知,从4月3日开始,并未出现梨锈病斑;4月10日,发现梨树出现少量较小的病斑,之后持续到5月底。梨锈病从4月10日到5月中旬持续发病,从5月10日开始至5月16日最后一次调查,病斑增长率基本为0。其中,4月18日—5月3日是梨锈病病斑增长关键期,从5月3日开始,病斑增长速率变缓慢(图1)。
结合天气因素,2018年4月平均气温12 ℃,共降雨6 d;5月平均气温17 ℃,共降雨16 d。合计降雨天数为22 d,3次持续2 d降雨,3次持续3 d,1次持续7 d。4月每次降雨都可以引起梨锈病病斑的大量发生;梨锈病进入5月后,病情发生趋于稳定,降雨天气对梨锈病发生影响不大(图1)。
注:“”代表下雨天气,长短代表下雨天数的长短 Note:“”represents rainy weather,the length represents the number of rainy days图1 梨锈病不同日期每株树的病斑数Fig.1 The number of spots per tree on different dates of pear rust
从4月25日(发病高发期)调查开始,至最后一次调查,开始记录每个病斑的直径,获得每次调查的病斑直径分布频率(图2)。0~2、2~3 mm的小病斑数量占比情况可以反映病原菌的侵染情况,4月25日和5月4日,大量0~2和2~3 mm的新病斑均有大丰度,梨锈病处于高发阶段;5月10日较5月4日(5月4日至5月6日均有降雨),其病斑增长量显著降低,即病原菌的侵染效率显著降低;5月16日调查发现,新病斑很少出现,大部分病斑维持在4~10 mm。梨锈病大部分病斑在10 mm以下,但也存在10~20 mm的大病斑,4月25日出现19 mm的大病斑。越早发病,越容易出现10~20 mm的超大病斑。从5月16日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发病末期,病斑在4~10 mm。
图2 4次调查的病斑直径频率分布Fig.2 Spot diameter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four diameter surveys
2.1.2田间为害症状。调查发现,安徽合肥地区梨园内幼嫩叶片、叶柄、嫩果、果梗等幼嫩组织期有不同的病斑发生。叶片:4月上旬(4月10日)开始发病,小的病斑仅为1~3 mm的金黄色小圆锈斑(图3A),圆形病斑会逐渐扩大至5~10 mm(图3B),少数病斑在适宜的情况下可以扩大至20 mm。4月下旬(4月25日),叶片病斑组织变厚,正面病斑微凹陷,背面病斑微凸起(图3C)。5月上旬(5月4日)调查发现,在叶背面病斑凸起部分生出几十个浅褐色至浅灰色毛状物,即锈病孢子器(图3D),最后病斑引起叶片穿孔、脱落。
图3 梨锈病叶片症状Fig.3 Leaves symptoms of pear rust
幼果:4月上旬幼果开始发病,幼果发病初期症状与发病叶片症状相似,果面出现橙黄色病斑(图4A)。4月下旬病斑上的小粒点变褐,病斑外围出现橙黄色晕圈(图4B),5月上旬病斑中部灰黑色内陷成畸形果,病部生出灰褐色的毛状物(图4C),最终病斑变黑发生霉变,出现腐烂状(图4D)。叶柄、果柄:叶柄和果柄受害症状表现为发病部位呈橙黄色,病部组织膨大肿起,并长出灰褐色毛状物,发病部位变黑弯曲(图5),引起落叶、落果。
图4 梨锈病幼果症状Fig.4 Young fruits symptoms of pear rust
图5 梨锈病叶柄(A)和果柄(B)症状Fig.5 Petiole(A) and peduncle(B) symptoms of pear rust
2.2 不同药剂及不同施药间隔期的田间试验结果田间试验表明,11种药剂防治梨锈病的效果差异明显(表1)。三唑类药剂40 %腈菌唑、10%苯醚甲环唑叶面喷雾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分别高达97%和96%。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施以上2种药剂,可以有效杀死病原菌,使黄色锈斑变黑,病斑停止变大(图6);而4%农抗120、12%萎锈灵、50%腐霉利、70%甲基硫菌灵、硅唑·咪鲜胺杀菌剂的防效极低。不同时间间隔期之间的防效也存在差异,施药间隔7、14 d最好,故推荐2次施药间隔期为14 d左右。
表1 11种杀菌剂对梨锈病的防治效果Table 1 Control effect of 11 kinds of fungicides on pear rust
图6 苯醚甲环唑(A)和腈菌唑(B)防治效果Fig.6 Control effect of difenoconazole(A) and myclobutanil(B)
从梨锈病的数量增长情况和病斑直径频率可以看出,安徽合肥地区梨锈病4月上旬为发病初期,之后持续到5月底,4月上旬到5月初为发病高峰期,从5月上旬开始发病逐渐停止。王杰花等[2]调查新疆伊犁地区特克斯县(81°E,43°N)梨锈病的发生规律发现6月中旬为发病初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停止侵染;4—5月平均最高气温均在18 ℃以上,降雨总量在48 mm 以上,持续2 d降雨3次以上。合肥(117°E,31°N)与相近纬度的浙江杭州(120°E,30°N)地区同为4月上旬开始发病,4月中旬为盛期,4月下旬后发病逐渐停止[13]。更偏南的湖南地区更是提前发病,发病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
研究表明,梨树自展叶起到展叶后20 d最易感病,展叶25 d以上,叶片一般不再被感染[14]。合肥地区进入4月后,幼嫩的梨组织处于易感病阶段,此时,梨锈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和降雨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若遇到多雨天气,在雨后尤其注意梨锈病的发生,4月降雨量是影响梨锈病大量增长的关键。进入5月后,病情发生逐渐趋于稳定,5月降雨天气对梨锈病发生影响较4月小。
田间药剂试验表明,4月中旬降雨后,梨树叶片和果实出现少量较小锈斑时,按照农药推荐剂量对梨树喷施腈菌唑或者苯醚甲环唑,15 d后再次施药,基本可以防治梨锈病。4月多雨年份可以适当增加一次施药。在喷施药剂方面,王杰花等[2]研究结果与该试验结果相同,腈菌唑的防效可达91%,推荐使用。疏义恒等[15]研究表明,三唑酮对梨锈病的防效高达98%。关小东[16]在验证6种杀菌剂对梨锈病的防效时,发现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对梨锈病的防效较差,而该结果中苯醚甲环唑对梨锈病的防效高达96%。在施药时间方面,王杰花等[2]认为在易发病时期应提前施药,而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发病初期使用腈菌唑防治梨锈病,间隔7、14 d可达100%的防效,间隔21 d可达96%的防效,即使间隔28 d也可达93%防效。依据该试验结果,推荐在发病初期施药,既能达到防治梨锈病的效果,同时可以减少农药的投入。
在安徽合肥地区,4月上旬为梨锈病发病初期,4月下旬到5月初为发病高峰期,4月18日—5月2日是梨锈病病斑增长关键期。从5月中旬开始病斑增长速率变缓慢,最后趋于稳定,不再发生新病情。4月的降雨天气是诱发梨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田间药剂试验表明,4月中旬降雨后,在生产实际中,若发现梨树叶片和果实出现少量较小锈斑时,按照农药推荐剂量对梨树喷施腈菌唑或者苯醚甲环唑,15 d后再次施药,基本可以防控梨锈病。4月多雨年份可以适当增加一次施药。若梨园没有发病叶片或果实,可在4月上中旬进行全园喷施筛选的药剂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