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刘正军
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线下交易陷入停滞状态,线上交易却逆势增长,电商平台GMV(商品交易总额)的不断上涨和年度活跃用户数量的增加都彰显出疫情给电子商务企业带来了机遇。在疫情期间,人们使用电商平台购买衣品服饰和医疗防护物资,通过社区团购购买蔬菜瓜果等生活必需品,突破了购物时间、空间壁垒的限制,同时也降低了人们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借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优势背景,各大电商企业搭上时代的顺风车,发展势头迅猛,催生的新兴业务板块层出不穷。然而,这些业务的出现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拼多多作为2015年成立的新兴社交型电子商务购物平台,在2019年推出了“百亿补贴”业务,助力其夺取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平台年度活跃用户量由2019年的5.852亿人增至2020年的7.884亿人,GMV由10070亿元增至16680亿元[1]。但由于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业务相较于传统电商企业的促销活动有所不同,它所依靠的运行机理、项目时效性、消费者享受价格优惠的承担方、对公司经营情况产生的影响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变化。此外,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未能即时更新,所以当面临拼多多“百亿补贴”这种全新业务活动时,会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本文首先阐述了拼多多“百亿补贴”的业务特性,然后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分别从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两方面分析拼多多“百亿补贴”业务审计风险的形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以期为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拼多多(PDD)是国内首家专注于C2B的社交型电子商务平台,于2015年9月在上海成立。2018年7月26日,拼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上市,上市当日市值达到240亿美元。在成立初期,拼多多以“下沉市场、消费降级”的策略夺取中低端用户,通过破坏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使自身在电商平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2]。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逐渐走向成熟,在2019年“618”大促销中首次推出了“百亿补贴”业务,目的是吸引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并向高价值人群渗透,进一步扩大消费者市场[3]。
“百亿补贴”是指拼多多平台在商品成本价的基础上补贴5%-50%,使其售价远低于市面价,即商品的销售价格=成本价-补贴金额。“百亿补贴”与传统电商的促销活动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具备以下业务特性。
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业务是在“社交+拼团”商业模式的基础上运行的。相较于传统电商经营模式,社交电商采取逆向思维鼓励用户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分享好物链接,以病毒式的营销模式侵入大众视野,最终用户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拼团购物利用了“人以群分”的交往特质使得产品直接触达目标用户,同时在“百亿补贴”活动的加持下,进一步催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达到提升商品交易总额的目的。此外,“社交+拼团”的运行机理,使“百亿补贴”业务板块内的商品价格远低于其他电商平台,这种价格红利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需求集中化;二是行业供应链简单化;三是同行业竞争化。拼团购物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拼多多拼团购物流程
传统电商平台进行促销、打折、满减优惠给消费者带来的价格扣除是由入驻平台的商家自行承担,而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业务给予消费者的价格扣除是由拼多多平台承担,商家仅需提供商品的成本价,经拼多多平台的工作人员对商品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等进行审核后,方可进驻平台。然后,通过评价用户的消费偏好和消费水平,预估促成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价格区间,拼多多平台就会对相应的产品进行补贴,最终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即为商家提供的成本价扣除平台给予的补贴价格。
与“女王节”、“双十一”、“双十二”等节日进行的短期促销和满减优惠不同,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业务是一个长期的营销活动,实现了每天都是双十一的消费者愿景。虽然无止境的补贴使拼多多亏损更加严重,但是拼多多认为“百亿补贴”业务耗用的资金是一种长期投资行为,未来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百亿补贴”业务将持续运营,并且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从此前的20%增至最高50%。同时,拼多多APP首页专设了“百亿补贴”的一级入口,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购买“百亿补贴”活动商品,这也彰显了其对该业务板块未来将持续发展的决心。
“百亿补贴”是指平台补贴商品的一部分价格,消费者承担商品的大部分价格,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有百利无一害,但对高端品牌方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百亿补贴”虽能够提高其商品销量,但由于消费者对拼多多“假冒、劣质”等固有印象的形成,使得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同时也干扰了市场定价。如拼多多在极力宣传“百亿补贴”活动的过程中,与高端品牌商特斯拉、劳斯莱斯产生分歧,甚至出现官司纠纷,使得高端品牌商对拼多多平台的信任感降低,从而导致品牌供应链关系紧张。如果拼多多一直依靠中小品牌,甚至是专门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户,而不能吸引足够多高质量、大品牌的商家入驻平台,那么拼多多就难以获得高消费群体的青睐。因此,拼多多与高端品牌商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直接决定了它能否增强用户粘性。
1.经营状况不佳增加审计风险
企业的经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经营风险驱动了重大错报风险的产生[3]。因此,在分析拼多多“百亿补贴”业务的重大错报风险时,首先要关注其经营风险。经营状况不善会给企业提供财务舞弊的动机,使审计师面临更高的审计风险,即通过“经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的链条进行传导,最终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从同行业竞争状况和企业业务战略部署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拼多多的经营状况,有助于捕捉审计风险的源头。
(1)同行业竞争带来的风险
自拼多多2019年年中推出“百亿补贴”业务活动之后,其所带来的APP下载量、平台点击量和GMV的增长令人眼前一亮。“百亿补贴”给予的“假一赔十”承诺一度打破了它在大众心中“廉价、假货”的固有印象,在同类电商企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天猫聚划算、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为了对抗拼多多,也相继推出“百亿补贴”项目,并迅速实施价格竞争战略,使其在瓜分市场份额中取得优势。
由表1可见,聚划算在面对拼多多高补贴的情况下,依然提供了比拼多多更低的价格,这一举措使得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活动陷入被动状态,不得不继续加大补贴力度。但是对于资金流充足的阿里巴巴来说,开展“百亿补贴”业务拥有足够的底气,而对于还在持续亏损的拼多多来说,高补贴就意味着高亏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表1 2021年“双11”期间三家电商企业部分产品补贴后价格对比(单位:元)
(2)扩张型业务战略带来的风险
拼多多“百亿补贴”扩张型业务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项目时效性长;第二,持续加码即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拼多多高管提出将“百亿补贴”业务做成一个长期的营销活动这一策略,存在较大的风险,是否能够利用此活动增强用户粘性、提高消费者复购率成为拼多多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如若拼多多未能提升“百亿补贴”商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那么很可能出现大量的“一次性用户”,即尝试购买一次商品后,因商品未达到期望,便不再使用该软件,甚至卸载。那么,对于这部分人群,投入的补贴费用就会转化为沉没成本。
如图2所示,拼多多2018年下半年的市场、销售和管理费用相较于上半年有一定的收缩迹象,而2019年下半年的市场、销售和管理费用相较于上半年却有大幅度的提升,同比增加47.42%。由此可推断,“百亿补贴”业务的出现加速了成本费用的提升。拼多多2020年、2021年的市场、销售和管理费用相较于2019年又有了进一步的增加,而这对于连年亏损的拼多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如果其难以衡量收益与成本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影响拼多多持续焕发活力,进而加大拼多多的经营风险。
图2 2018-2021年市场、销售和管理费用情况(单位:亿元)
通过以上对拼多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由于激烈的行业竞争及其激进的业务战略,使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最终影响了财务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增加。
2.营业收入认定困难引发审计风险
(1)营业收入发生认定风险
营业收入发生认定风险是指企业多计营业收入的风险,也就是企业在账上记录的营业收入并未发生,是一种高估收入的风险[4]。拼多多参与“百亿补贴”活动的商家可能会通过雇佣人员注册账号在拼多多平台上下单自己店铺的商品,然后邮寄一些单价极低的物品或者串通快递公司形成物流信息,构成虚假发货。最终,购买者确认收货完成订单,商家便可以额外获得平台给予商品的价格补贴,造成平台销量虚高。但是,审计人员很难识别和发现这种虚构订单的行为,致使收入的发生很难得到保障,最终产生较大的审计风险。
(2)营业收入准确性认定风险
拼多多“百亿补贴”业务针对的几乎都是个体消费者,消费者进行商品的购买也是在拼多多拼团购物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随着“百亿补贴”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展,参与活动商家越来越多,商品种类丰富且价格低廉,同时“百亿补贴”的商品不限时不限量、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且附送运费险,这就导致交易量大而单笔交易金额小。另一方面,拼多多独创的“社交拼团”这一交易方式导致交易时长增加,一笔订单从用户发起拼团,到拼单成功,再到商家发货,最终用户确认收货,这笔订单才算交易成功。同时,拼团用户确认收货的时点不同,商家确认收入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这就使得会计信息繁多,核算内容复杂,从而导致已记录的交易金额出现偏差,增加审计风险。
3.管理层舞弊导致特别风险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拼多多管理层可能进行舞弊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压力。面对持续亏损的财务状态以及假冒伪劣商品横行的企业形象,想要获取投资者的信任,就需要有漂亮的交易数据和财务报表,从而呈现出良好的经营情况。第二,机会。电子商务企业基于互联网运行,交易数据、财务数据的储存媒介致使篡改数据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第三,借口。管理层可能存在不恰当的价值观。
管理层进行舞弊的手段可能是直接通过后台数据库修改订单的交易数据,从而导致平台交易额的大幅增加,最终反映在利润表中就是营业收入的虚高。当投资者看到其中的红利,认为未来的发展前景向好,就会进行投资。而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业务需要的就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投资人投资的很大一部分会被拼多多用于“百亿补贴”业务,补贴给消费者,最终造成恶性循环。通过舞弊的手段虚增营业收入,不仅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也使审计人员面临难以识别的审计风险。
4.内部控制薄弱带来审计风险
2019年1月20日凌晨五点,拼多多平台系统出现重大漏洞,客户领取的100元无门槛优惠券可以在平台购买任意商品,此事件被称为“拼多多漏洞门”。凌晨五点漏洞被大量用户发现,随即开始“薅羊毛”;直到上午九点,相关技术人员才修复了此漏洞,并且终止了与此次优惠券相关的一切交易。拼多多的此次优惠券事件凸显了其内部控制的不健全,主要存在以下风险点:一是缺乏风险控制能力;二是内部审核机制不完善;三是拼多多方面仅关注自身利益,逃避责任[5]。
这次优惠券事件不禁让人怀疑拼多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形同虚设,也会对“百亿补贴”业务产生消极影响。例如“羊毛党”利用业务存在的逻辑漏洞或技术漏洞,通过技术工具,批量抢夺原本属于用户的优惠和福利,再转售出去牟利。这种抢优惠券、秒杀特价商品等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给商家、电商平台带来经济损失。据统计,电商企业每年营销费用的70%-80%都会被黑灰产业所吞噬,真正的消费者反而未能享受到优惠和补贴。拼多多内部控制制度如果未得到有效执行,那么当审计人员在这种薄弱的内部控制环境下进行审计工作,往往会具有较大的审计风险。
1.审计技术方法滞后增加审计风险
在传统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如审计抽样、监盘、函证等基本都是以人工操作为主,这就导致了审计工作量大,审计效率低,从而导致检查风险增加。拼多多作为电子商务企业,其特性导致了交易信息和数据信息全部储存于后台数据库中,而“百亿补贴”业务板块的不限时不限量、活动无休性等业务特性导致了海量数据的形成。据统计,拼多多仅2019年第四季度“百亿补贴”业务的商品交易总额就高达350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审计技术(如账账核对、账证核对)来获取相应的审计证据,不仅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增加核对难度,降低审计效率,从而增加审计风险。其次,注册会计师审计时缺乏认证消费者和商家身份信息的系统软件,不能保障在平台进行交易的双方身份的真实性。如果存在伪造身份信息在平台进行买卖交易的情况,审计人员的核实难度较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引发审计风险
如今,无论是内部审计抑或是外部审计,几乎全依托于电子信息系统。因此,应对电子商务审计风险首先需要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师的业务能力是完成审计工作的关键因素,对客户行业的充分了解会提高审计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拼多多的主要业务活动全依托于互联网,庞大的交易数据都以电子化的方式呈现,这导致传统的获取审计证据的范围、方式以及实施审计程序的内容等均发生了变化。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注重自身知识技能的提升,对信息系统审计知识掌握不到位,就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增加审计风险。
1.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拼多多的经营风险与其业务结构和业务战略息息相关,通过预测未来经济走向与评估行业状况,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应对经营风险,进而从源头上防范审计风险。
当前,拼多多正处于飞速成长的阶段,为增加市场占有率,不惜“烧钱得用户”,一旦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出现问题,用户便会流失,投入的营销费用就会泡沫化。因此,注册会计师可以对拼多多出具管理意见书,敦促其采取以下措施来优化经营管理策略,防范经营风险。一是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充分利用消费者反馈的商品数据、同行业竞争对手的财务数据以及企业自身的历史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全面评估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及时调整业务战略。“百亿补贴”业务不能一味地提高补贴比例,可以借助于Spss、Stata等数据分析工具对用户进行画像,针对不同消费人群采取不同的策略,例如当用户复购率超过设定基准时,就可以享受更高的补贴,以此加强用户粘性。二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风险预警系统,客观分析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判断和预测企业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2.重点关注营业收入,加强细节测试
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应当特别关注“百亿补贴”的相关业务活动,对其实施细节测试,以此应对营业收入认定困难所带来的风险。
第一,针对营业收入发生认定风险。注册会计师应该测试“百亿补贴”业务中已记录的有关补贴商品的交易是否是真实发生的,是否有虚构收入的情况存在。针对商家可能串通快递公司进行虚假发货,进而造成营业收入虚高的现象,可以检查商家的快递付款记录数额是否与商品重量和价值一致,并将商家的进货单、购货发票、出库单、发货记录与消费者的订购单、付款信息等进行核对,查看是否有异常的项目信息。同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师对非结构化数据(指商品评价的措辞)以及结构化数据(包括确认收货的时长、商家历史销售数据以及店铺访问量等)的分析评估结果,鉴别是否存在虚构消费者和收入的可能。
第二,针对营业收入准确性认定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抽取平台内不同种类商品,如单价较大但销售数量较少的家具、电器类商品以及单价较小但销售数量较大的服饰、彩妆类商品,将价目表、发运凭证、销售单、销售发票的金额与营业收入的明细账进行核对,查看是否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3.保持合理职业怀疑,应对舞弊特别风险
管理层具有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管理层缺乏职业道德观、经营管理观,其表现大多是财务舞弊。上市公司高管的职务、薪金、股票收益等方面的利益通常与其绩效挂钩,这就导致如果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管理层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操纵会计报表,进行财务舞弊。
因此,为了应对审计过程中管理层舞弊导致的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时刻保持职业怀疑的态度。会计师事务所要让注册会计师认识到保持职业怀疑的重要性,并建立相关案例数据库、客户信息数据库以及行业信息数据库等,通过制度来规范注册会计师对数据库信息的应用,确保其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时能更加准确地辨别其中由于舞弊导致的特别风险。第二,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例如改变审计程序的实施范围,包括扩大“百亿补贴”业务抽查的样本规模,可以从交易数额大、交易次数频繁的商家扩大至交易次数少、交易数额小的商家,获取更多的样本数据,甚至通过技术手段实施全样本规模审查,以此降低审计风险。
4.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审计程序设计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为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安全及风险控制提供合理保证。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势必会对其“百亿补贴”业务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拼多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防范审计风险。一是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应完善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树立“时刻准备”的风险防范理念。二是责任细化。拼多多应该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岗位工作范围和应承担的责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绩效考核,避免工作流于形式。三是完善相关审核机制。应做到层层有审核,步步有签字,尽量避免由于系统程序错误引发的风险问题。
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审计人员就不能依赖于控制测试,而应实施更多的实质性程序以获取足够的审计证据。如对“百亿补贴”业务中的收入按各商品类别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季度或者年份收入的变动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错报收入的情况。
1.开发智能审计软件,建立信息链接端口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企业智能审计软件的开发。应发挥审计人员、电子商务企业人员和编程人员三方的共同作用,开发将审计软件与企业财务信息相连接的集成系统,使审计人员能直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在保障审计证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保障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也可以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针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审计模型库,智能实时挖掘审计所需要的数据,最终实现系统风险的自动评价与自动预警。针对拼多多“百亿补贴”业务,可运用集成系统与区块链技术获取每一笔补贴的数据信息,包括交易数额、补贴数额、商家信息、用户信息等,以此保障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提升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另外,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与被审计单位、电子支付平台建立链接身份信息的端口,以此获取真实有效的身份信息。网络实名制可以对交易双方身份进行确认,防止在网络交易中发生欺诈行为,从而增强交易的安全性[6]。如今,大多数电子支付方式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云闪付等都要求实名认证,因此当用户通过电子支付购买“百亿补贴”的商品时,被审计单位就可以同步验证消费者的身份信息,审计人员也能够核实账户的真实性、核对金额的准确性,以获取真实有效的审计证据,从而应对审计证据难以获取带来的风险。
2.提升专业胜任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只需要掌握基本的会计、审计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就可以胜任审计工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从事审计工作不仅需要掌握审计、会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电子商务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信息系统的运作过程,这样才能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有效识别各种审计风险。
首先,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入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强化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认识风险识别和评估的重要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开展案例交流会,相互学习并探讨电商企业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分享审计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从容应对电子商务企业业务类型的变革。其次,可以从教育系统入手。各大高校应该着力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不仅教授审计、会计的相关理论课程,也要开设数据挖掘、网络安全以及实务操作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不断关注未来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适应时代需求,为审计行业输送高端复合型人才。
本文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框架,选取了拼多多这家新兴电子商务企业,分别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个方面分析“百亿补贴”业务的审计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点提出应对措施。具体来说,“百亿补贴”业务的经营状况、业务模式以及拼多多企业的内部控制等众多因素均对审计风险产生了影响。同时,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审计内容复杂化、审计证据获取难度增加以及审计证据的不确定性都增加了审计风险。此外,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审计系统不匹配当前业务模式等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关注企业存在的审计风险点(如企业能否持续经营、是否存在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也要关注因自身能力欠缺导致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应紧跟“大数据”时代的需求,提升相关专业技能,成长为“财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在考虑电商企业实际业务特点的前提下,推动开发更具业务匹配度的电商审计软件,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