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应用型学科建设的路径研究
——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为例

2022-02-06 22:13邵建辉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财经大学科研成果应用型

邵建辉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 314408)

学科发展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水平直接体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独立学院在学科建设路径上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和探索,但独立学院普遍面临着学校师资薄弱、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科研和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少等系列问题,使得独立学院的科研氛围不浓厚,教师科研能力弱,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产出少,学科建设成效不显著。为有效推进独立学院的应用型学科建设,以促进学科建设来支撑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笔者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为例,探索研究东方学院开展应用型学科建设的路径,以期为同类型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提供案例参考。

1 东方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坐落在中国皮革之都浙江海宁,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的独立学院。近年来,学院着力从凝练学科方向、完善学科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夯实学科人才队伍、丰富学术交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步、分类开展学科建设,致力于打造“定位准确、结构合理、分类发展、相互衔接、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体系。

1.1 分步实施开展学科建设

东方学院采用分步走战略,逐层逐次分类推进学科建设,先后开展了两轮应用型学科建设工作。第一轮在2013年—2016年,开展了以企业管理、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农村金融、会计创新与国际合作、土地利用工程管理、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社会法、江南文学与地域文化、外国语言及语言测试等为主体的特色学科(方向)建设;第二轮在2018年—2020年,开启了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区域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慈善法治与社会治理、财税理论与政策等5个学科方向建设。通过两轮次学科建设工作的实施,东方学院应用型学科体系初具成型。

1.2 构建学科建设管理体系

为创设良好的学科建设制度生态体系,在第一轮学科建设中,东方学院制定出台了《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方向)建设管理办法》和《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方向)建设经费使用办法》;同时为更好地夯实和完善学科建设制度体系,在第二轮学科建设中,东方学院结合新一轮学科建设需要,在激励制度、管理办法、人才引进等各方面进行调整,修订出台了《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应用型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应用型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1.3 完善科研激励扶持政策

为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产出高质量的各类科研成果,东方学院先后修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科研奖励试行办法和期刊定级补充规定等一批科研制度,加大应用型科研激励导向,推动东方学院整体科研支撑学科建设。为激励教师申报省部级及以上课题,东方学院设立了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申报工作量激励制度,同时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立项教师,学院还将给予科研工作量、课题经费配套和课题立项奖励。此外,教师发表高层级论文、出版专著、承接横向课题等都有不同的科研工作量和科研奖励。

1.4 强化学科建设人才支撑

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有效支撑,为加快引进学科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东方学院出台《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加大对学科领军人物、学科(方向)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人才和其他紧缺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推进培育青年教师早日成为科研骨干,东方学院出台《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实施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为鼓励教师抱团开展科研,促进研究成果更好的聚焦,东方学院出台《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学院教师跨学院跨学科协作开展科研。

1.5 搭建多样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是学科建设和开展科研的“源头活水”,东方学院聚力打造“东方·思享汇”学术交流平台,邀请院内外专家举办课题申报辅导会和经验交流会等,积极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开阔教师科研思路,提升教师课题申报的“命中率”,促进各学科高质量课题立项。同时二级学院聘请校外专家为兼职教授指导教师开展科研,进一步增强学院各学科开展科研工作的聚焦性和针对性,促进各学科教师产出又好又多的科研成果。

2 东方学院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

东方学院逐步开展应用型学科建设过程中,探索形成了系列有效的建设路径,并取得了学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但在深入推进应用型学科建设进程中,却面临许多的难题和短板。

2.1 学院学科实力处于弱势梯队

2015年12月,学院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2020年转设为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20年转设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4所独立学院同时入选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但在2016年12月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浙江省“十三五”学科建设名单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药学、工商管理、土木工程3个学科,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3个学科,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均被列为浙江省独立学院“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目录,东方学院申报的学科却未能入选,可见东方学院与省内其他独立院校比较,整体学科实力还处于弱势梯队。

2.2 学院学科方向设置不尽合理

两轮的学科建设中,东方学院学科方向设置均未按照教育部二级学科目录进行设置,两轮的学科方向更倾向是教育部二级学科目录下面具体的研究领域,并非具体的二级学科;部分学科方向凝练不够,导致不同学科方向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如第二轮学科建设中的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和区域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学科方向交叉重叠现象;各学科方向内部成果间关联性弱,多数学科建设成果主要由教师个人独立完成,学科团队合作完成的成果少,学科成果还不能很好围绕聚集在各学科原始设置的学科方向下。

2.3 学科团队建设有待继续加强

学科建设的开展需要强大的人才队伍作后盾,学科建设的成效也取决于人才的科研能力。目前东方学院教师岗总人数为303人,其中有博士学位51人,占比17%,有硕士学位人数203人,占比67%,副高及以上职称99人,占比33%,各学科成员主要还是以硕士学位和中级职称为主,在学院科研考核压力还比较小的背景下,难以调动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近几年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虽然绝大多数也有较高的科研意愿,但限于各种主客观条件,多数教师尚未具备较好的科研能力,还难以承担起学科科研主力的重任。基于此,难以打造形成一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稳定学科队伍。

2.4 难以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评价学科建设成效重点关注的一个指标是各学科是否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争创省一流学科也需要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作支撑,学院开展两轮学科建设以来,各学科获取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标志性成果的能力依然薄弱,以2020年学院全院科研成果为例,尽管2020年全院科研成果好于往年,国家级课题立项数历史性达最高值,但立项的省部级课题主要还是以一般项目为主,无重点重大项目,此外26篇高层级学术论文中有12篇论文为非第一署名单位。

2.5 学科建设未能紧扣地方需求

学科发展史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学科建设与所在地方建立起紧密的发展命运共同体,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东方学院在两轮的学科建设过程中,未能有效串联融合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院构架的学科布局与海宁市重点打造发展的“3+3+3”产业体系①两者间的契合度和衔接性存在错位。再者,学院教师主动为地方行业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尚且不足,现有的合作也多以教师个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采用横向合作方式进行专项研究,合作成果也没有较好服务于学科建设。

3 提升东方学院学科建设的路径对策

高质量学科是高校提升办学实力的有力支撑点,东方学院要建成高质量的应用型学科体系,应在保持学科建设已有的发展优势基础上,对标先进,夯实内功,全力破解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瓶颈桎梏。

3.1 对标找差,做强学科建设

对标省级一流学科指标体系,重点从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水平、科研平台搭建、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等维度完善省级一流学科申报指标体系;走访调研获省级一流学科立项的本科院校,借鉴其在学科方向凝练、学科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完善、科研平台搭建等相关方面的推进举措,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差距,以指导推进学院的学科建设;组建成立学院学科建设委员会,发挥学科建设委员会在学院学科建设中的组织领导、顶层引领、智库支持等作用;注重学科建设的过程绩效评价,按照“投入—效益—评价—绩效投入”的思路,在人事、财务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实行学科建设滚动投入机制,倒逼各学科做好学科建设。

3.2 优化设置,做好学科布局

学科布局参照教育部二级学科目录进行设置,二级学科下面具体的研究方向要结合学院学科建设的基础和优势,以学科前沿和区域与地方的重大需求为导向进行设置,并邀请校内外专家和地方企事业领导专家多次指导和论证,形成学科方向凝练、学科交叉融合、成果易于聚焦的学科布局;探索制定出引导学院教师围绕各学科方向开展科研的激励政策,要加大对契合学科方向的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奖励,同时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围绕各学科方向开展科研,多向聚力推动各学科点的成果产出紧密聚焦在已设置的学科方向上。

3.3 引育并重,夯实人才梯队

推进院外人才招引,根据各学科点建设需要,加大学科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引进外部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人才,进一步充实学科团队力量,提升学科点的科研水平,促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对内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鼓励青年教师报读博士学位,大力提升科研能力;继续做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工作,坚持“成果导向”原则,支持团队深入开展研究,提升科研协同创新水平,促进形成科研骨干引领下青年教师聚集抱团开展科研的良好氛围,建成一批科研创新能力强、成员间科研协作紧密、示范引领效应明显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3.4 重点突破,多产一流成果

继续做好“东方·思享汇”学术交流平台,深入推进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申报、论文撰写、内参起草和科研方法培训等方面的辅导工作,同时用好现有的各项科研激励政策,助力学院教师产出高质量的各类科研成果;积极支持学院教师广泛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并推进学院同省内外高校开展科研合作,为学院教师开展科研注入思想“活水”和校外智慧;充分挖掘教师访学的成果和学术交流合作渠道,推进学院与国外知名院校的学术合作,带动学院教师与国际教师之间的学术研究合作与项目申报合作,提升学院综合学术实力和国际化学术研究实力。

3.5 深化合作,增进校地联动

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布置,推进相关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深入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带动学院学科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学院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强化校地双方的对接合作,依托学院与海宁合作共建的海宁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院等多个行业学院,加强学院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之间的联动紧密性;邀请地方政企领导或专家到学科建设委员会,参与指导学院的学科建设;举办多样化的论坛或沙龙,增强学院对地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把握,为服务地方找准有效切入口。

4 结束语

高质量的学科是产出高层次科研成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培育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保障,更是独立学院争创省级一流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基础。各独立学院因地制宜开展内涵式学科建设,必将早日建成高质量且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体系,推动各独立学院成为区域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注 释

①“3+3+3”产业体系为三大传统产业(皮革产业、经编产业、家纺产业),三大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和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泛半导体产业、生命健康产业、航空产业)。

猜你喜欢
财经大学科研成果应用型
科研成果转化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王梦媛作品
沈豪杰、孙占平作品
寻找最美校园 吉林财经大学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