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莹
淄博市博山区财政局 山东 淄博
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质,主要职责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现阶段,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改革创新的发展要求。为了推进事业单位的各项改革工作,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要求事业单位将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公益事业,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发挥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问题逐渐显现。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提升工作效率。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还存在预算编制不精准、项目事前绩效评估不充分、预算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过程是指事物变化和发展的轨迹,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以过程视角来看待问题,可以更好地研究事物运行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状态,以及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从而了解事物在这一阶段的具体特征。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基于过程视角进行研究,对预算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阶段进行逐一分析,找出各个阶段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并对预算方案进行完善,促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对下一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合理预测,从而编制预算方案、执行预算方案、考核预算执行情况。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需要以发展规划为基础,必须严格遵循预算管理法规的相关要求,按照规范的流程来开展相关工作。
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保障财政资金得到充分使用,获取准确、完整的财政资金信息,根据资金运用的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战略。由于预算管理工作与发展战略、资金运用有着紧密的联系,事业单位做好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及时调整各项业务规划,并且和单位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充分运用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不断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战略管理水平,实现战略目标。
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结合发展目标和计划,综合考虑市场运行情况,针对财政资金的运用情况,制订完善的方案,不断优化资金分配,有效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调控作用,实现收入与支出的平衡。事业单位出现业务经费过多或不足的情况时,通过灵活调整预算方案,将项目费用支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有效控制事业单位业务项目的成本,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损失。现阶段,事业单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同时也需要应对多种风险因素,财务风险也成为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管理,能够对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和管控,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积极主动化解风险问题,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流程,大致可以分为6个环节,具体内容如下。
(1)下达目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财政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目标必须结合发展规划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需要召开预算工作会议,对预算目标进行探讨,然后将总体预算目标分解成部门预算目标,并下达给各部门,各部门根据部门预算目标来细化工作计划。
(2)编制上报。事业单位在明确了预算目标之后,各部门需要结合部门预算目标,梳理本部门的项目开展情况和实际需求,制订完善的部门预算方案,并且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给财务部门。
(3)审核及调整。事业单位的各部门上交部门预算方案之后,财务部门需要做好预算数据的汇总和审核工作,并根据单位的预算目标对各部门的预算方案进行调整,实现预算资金的合理分配。
(4)审议批准。财务部门对各部门的预算方案进行调整后,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一份完整的预算方案,并且上报给事业单位管理层进行讨论研究。经过事业单位管理层的研究和调整后,将最终的预算方案上报给财政部门进行审核。
(5)下达执行。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方案进行审核和调整,并将批复的预算方案下达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各部门需要根据批复的预算方案,层层分解并有效执行。事业单位在执行批复的预算方案的过程中,不得随意调整预算。
(6)监督与考核。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要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1)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特征,不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标,而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因此,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为了完成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预算管理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预算管理相关规定,满足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2)保障预算编制的收支平衡。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必须坚持收支平衡的原则,预算收支必须控制在合理的波动范围内,避免出现预算赤字,影响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因此,事业单位编制的预算方案必须以发展需求为基础,同时充分考虑年度收入的变动因素和市场变化情况,充分做好预算调整的准备。
(3)定向或定额资助的结余,可以留用或上交。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定向或定额资助的结余,要根据预算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留用或上交。根据各个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由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对定向或定额资助的结余管理,进行明确规定,避免资金流失的情况。
(4)预算调整需要审批。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受到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在出现较大规模调整的情况下,需要向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交预算调整申请,申请得到批复后,才能按照相关规定调整预算方案,并且做好备案工作。
(1)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预算管理办公室,往往由财务部门负责全部的预算管理工作,导致预算管理工作的人手不足,加大了财务部门的工作量。同时,承担预算管理职责的财务部门由于缺乏专业性,在和业务部门沟通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导致业务部门的预算执行不到位,影响了预算管理质量。
(2)预算管理基础工作不扎实。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战略导向,没有制定长远的预算目标,管理人员对预算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预算管理基础工作不扎实。另外,业务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不重视,没有积极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缺乏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和有效协作,造成预算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1)预算执行体系不完善。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责任机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相关责任无法落实到人,出现问题时往往责任不清,导致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不强,预算执行问题无法解决,预算方案落实受到影响。
(2)预算分析不到位。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跟踪监督和有效分析,对预算执行过程没有形成有效控制,一旦出现预算执行偏离预算方案的情况,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影响到预算执行效率。另外,部分业务部门在执行预算的过程,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由于预算分析不到位,管理层也很难及时了解情况,导致预算执行经常脱离规划。
(3)预算管理监督不严格。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开展内部监督工作,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足,造成内部监督的成效不佳。外部监督主要包括财政部门监督、审计部门监督、上级主管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但是由于外部机构和群众对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不太熟悉,造成外部监督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1)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明确绩效目标,缺乏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也没有设置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部分绩效指标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另外,部分事业单位往往关注业绩指标考核,对于管理岗位的考核不太重视,造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难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
(2)预算绩效评价的范围和内容不够明确。部分事业单位没有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导致预算绩效评价的主体、内容、标准等内容不明确,绩效评价结果不客观,无法真实地反映各部门的工作成效。
(3)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完善激励机制,也没有和预算管理工作挂钩,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也没有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难以对各部门和各岗位起到约束和激励作用,造成预算管理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1)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一方面,事业单位需要完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预算管理办公室,从而有效保障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事业单位要保障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预算管理办公室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预算管理委员会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使预算管理工作有据可依。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升全体员工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认知和重视程度,确保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落实。同时,预算方案要与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结合,不断完善预算管理模式。
(2)优化预算编制方法和内容。事业单位需要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地选用零基预算法、增量预算法、固定预算法、滚动预算法等预算编制方法,针对不同的业务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另外,事业单位的预算内容需要进一步细化,从预算准备、基础资料、项目管理、部门预算、执行调整等几个方面,要求各部门对预算方案进行完善和细化。
(1)落实预算执行责任。事业单位要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各业务部门应当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协助预算管理委员会及时编报本部门的预算信息,保证预算编制数据与部门需求相符。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明确各部门的责任,督促各部门按照预算方案,规范地开展各项工作,避免预算执行偏离预算方案的情况。
(2)加强预算监督。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执行各环节的监督和管控,不断提升预算执行效率。事业单位要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并且加强信息公示,主动接受外部监督。通过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不断提升预算执行的规范性。
(3)完善沟通机制。事业单位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分享预算管理信息,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1)明确绩效目标,完善绩效指标。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发展规划和预算目标,明确绩效目标,从而规范各项工作。在明确了绩效目标之后,事业单位要根据业务特点和工作需求,不断完善绩效指标。在设计绩效指标的过程中,要注意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同时选用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不断提升绩效指标的可操作性。
(2)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事业单位要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积极落实奖惩措施,将绩效评价结果和个人评优、选拔任用、职称评定等挂钩,从而督促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预算绩效评价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促进预算管理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