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荣
创世造物是如何可能的?这一直是千古之谜。人类能否变身“造物主”进行创世造物?这是人类的千古梦想。①爱德华·威尔逊:《创世记》,傅贺译,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然而,创世造物之谜是如此难解,以致人们一直认为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而人类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但是,人类对这个问题却一直充满好奇,并一直希望能够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实现创世造物,人类就将具备近乎上帝的能力,而且由此可以解开创世造物的秘密,解释自然世界的由来和创造、进化的机理。不过,到目前为止,自然世界的创世和造物的秘密仍然隐藏在黑暗之中,并依然让人类困惑不已。2021年兴起的元宇宙,让人类在打开创世造物秘密之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元宇宙通过数字技术建构了一个与自然宇宙相映射的数字平行宇宙,并用数据建构了类似人类意识的意托邦世界。通过意托邦世界对数据间的相互作用、涌现生成、数据算法、数字仿真等手段,从最初的比特数据逐渐创生演化出无比复杂的意托邦世界,由此可能揭开万物创生、创世和造物的秘密,人类将可能进入创世造物的新时代。本文从自然世界的创世造物困境开始,再梳理元宇宙与意托邦的特点,并由此探讨在元宇宙的意托邦世界里创世造物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
人类一直生活在以地球为基本家园的自然世界里。面对着茫茫苍穹和身边万物,人类充满着好奇和困惑:“我们怎样理解我们所处其中的世界呢?宇宙如何运行?什么是实在的本质?所有这一切从何而来?宇宙需要一个造物主吗?我们中的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里不为这些问题烦恼,但是我们几乎每个人有时都会为这些问题所困扰。”①斯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大设计》,吴忠超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我们这个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这是创世问题。而万物又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这是造物问题。
所谓创世,就是世界的开端和创生问题,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从无到有、从0到1的问题。我们现在知道,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而这个物质的世界一直在演化发展之中。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一定由一个更加原始的物质世界演化发展而来。但是,如果一直追问到原初,那就成了所谓的始基问题,也就是构成世界的最原初要素是什么?它是如何涌现创造出世界的?这就是所谓的创世问题。所谓造物,就是世界已经创生,已经具备了各种创世要素之后,如何创造出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如何创造出大千世界。造物问题是通常所说的从1到无穷的问题,即如何将原始要素作为基本素材,并按照万物构造的规律去建构丰富多彩的多样性世界。②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3页。造物问题比起创世问题,似乎要更容易一些。然而,在自然世界里,造物要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要受到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因此并非随心所欲、心想事成的。
关于创世问题,因为涉及世界的终极问题,即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因此,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就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
在中国,盘古开天地是流传最广的创世神话传说。据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混沌一团的大鸡蛋。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他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③明月生:《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4页。于是,世界就这样开始了自己创世造物的历程。关于创世造物的中国神话还有很多,据说不下十种,如混沌神话故事也讲述了一个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精彩创世神话。
国外的其他各民族也一样,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例如,北美的印第安易洛魁人认为,大地上的一切皆由天神所造,而古代日本人则认为创世的诸神都是从一个芦苇中出生的。最著名的创世神话应该是圣经的创世说了。《圣经》的开篇就是“创世记”的故事,据说上帝在六天之内就从虚无中创造了天空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最后又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并差使他们看守伊甸园。
无论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故事,而且在其文化和历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创世问题这么重要呢?这关涉到世界和人类的来源问题。这个问题是其他一切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假设,其他一切都建构在它的基础上。就像欧几里得几何的五条公理一样,随后的一切定理都建构在这五条公理的基础之上。
神话和宗教虽然建构了各民族最原初的创世故事,但这些故事精彩有余,证据不足,缺乏最基本的科学依据。科学虽然一直关注世界的来源和演化问题,但由于问题过于复杂,长期以来难以进行回答。直到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出现以后,科学才慢慢地提出自己的创世科学假说,即大爆炸宇宙论。
大爆炸宇宙论(The Big Bang Theory)是现代宇宙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学说,它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后膨胀而成,大爆炸后宇宙体系不断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演化。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Georges Lemaître)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宇宙由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而形成。④加来道雄:《平行宇宙》,伍义生、包新周译,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35—56页。
大爆炸宇宙论试图从物理学、宇宙学等科学的视角来解释宇宙的诞生和演化机理,并由此来取代神话和宗教传说中的创世造物故事。如果说过去创世造物故事全部由神话和宗教占据,那么大爆炸宇宙论第一次试图全面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大爆炸宇宙论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获得了一些科学观测的支持,但目前仍然迷雾重重,尚有诸多的问题没法得到科学的解释,因此,创世造物的机理依然笼罩在迷雾中并等待着更新的科学解释。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为创世造物提供了一条新的解释路径,甚至可能开创人类创世造物的新时代。
为什么说元宇宙有助于解释创世造物并带来创世造物的新时代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元宇宙、它的哲学本质是什么等问题。
从词源来说,元宇宙的英文Metaverse据说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出现,1992年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在其著名的科幻小说《雪崩》中正式创造了Metaverse这个词汇,并用以描述一个与自然宇宙相映射的影子平行宇宙。①Neal Stephenson,Snow Crash,New York:Penguin RandomHouse,1992,pp.14-15.更为重要的是,他详细描述了人类在这个影子平行宇宙的科幻式生活情景。2021年,Metaverse被美国Roblox借用来包装上市,并被Facebook作为未来公司愿景,因此,Metaverse很快被产业界、传媒界、学术界所接受,并把2021年作为Metaverse的元年。②赵国栋、易欢欢、徐远重:《元宇宙》,中译出版社2021年版,第5页。
在小说《雪崩》翻译之时,Metaverse被翻译为“超元域”,③尼尔·斯蒂芬森:《雪崩》,郭泽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但2021年国内将其直译为“元宇宙”,由此“元宇宙”这个原本没有的词汇在2021年迅速火爆。从字面来说,将Metaverse翻译为“元宇宙”比“超元域”似乎更通俗易懂。不过究竟什么是元宇宙,元宇宙有没有实质性的技术新内涵,这些问题则在学术界争论不休。
有些学者认为,从技术上来说,元宇宙并不是一种新技术,因而没有新内涵。但是,元宇宙其实是对已经出现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而综合集成将产生系统集成的涌现效应。也就是说,过去的数字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非同质化通证(NFT)等先后出现的信息新技术,分别解决了刻画和建构信息世界的某个方面的问题,但如果要全面建构信息世界,还必须将这些各执一端的各种信息新技术整合在一起,形成刻画和建构信息世界的整体途径。④黄欣荣、曹贤平:《元宇宙的技术本质与哲学意义》,《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2年第3期。
构成元宇宙的各种信息技术虽然已经存在,但将它们综合集成仍然会出现整体涌现,诞生出一个新宇宙,我们可以称之为数字平行宇宙。这个数字平行宇宙是诸多平行宇宙中的一种,但它是唯一一个由人类建构的并与我们生活的自然宇宙相映射的平行宇宙。⑤加来道雄:《平行宇宙》,第57—80页。元宇宙的外延包括什么?大部分学者认为,元宇宙应该由自然宇宙与数字平行宇宙两者共同构成,但从狭义来说,元宇宙主要是指作为自然宇宙影子的数字平行宇宙。
任何物质皆由质料、能量和信息三者构成,因此,物质世界除了占有时空并永恒运动之外,还可以通过信息被人类所认知,并可以用信息进行刻画和建立认知模型。正因如此,人类大脑才能够反映自然万物,并由此形成人类的意识世界。人类长期以来就在用图形、声音、文字、影像等形式来刻画自然世界,但直到数字技术的兴起,自然世界才可以全面刻画为数据的世界。借助数字技术,人们逐渐将身边的事物数据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行政、交通、通讯、安全、购物、娱乐、工作、学习等,都变成各种各样的数据,再通过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让社会生活中的万物变得更加智慧,更加符合人类的需求。也就是说,借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万物变成了可感知、可分析、可计算、可沟通、可调控等具有智慧的万物,这就是所谓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
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从冷冰冰的建筑、道路等城市设施,变成了可感知并能够领会人们意图、情感的具有温度和智慧的城市。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眼里看来,城市除了各种硬件躯体之外,好像还具备了能够思维、理解和协同城市居民的大脑,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大脑。其实,智慧城市是元宇宙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而元宇宙就是智慧城市的扩大和延伸。如果说智慧城市建设仅仅是城市中的万物被数据化、网络化和智慧化的话,那么元宇宙其实则是利用数字技术对自然宇宙进行数据化、智慧化的结果,也就是将宇宙中的万物数据化、智慧化,让整个宇宙都充满智慧,这样人类与宇宙万物交流、沟通就更加便利。由此可见,元宇宙虽然涉及4G、5G等网络技术环境、拓展现实和脑机接口等虚实界面技术、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区块链和非同质化通证(NFT)等认证技术,以及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内容生产技术等一系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但从本质上说,这些技术的目的都是让我们所生活的宇宙万物数据化、智慧化,就是人类要用一系列信息技术在自然宇宙的基础上建构一个人类可沟通、可认知、可把控、可利用的智慧宇宙。物理学、宇宙学一直关注的域外平行宇宙都属于物理性的自在宇宙,唯有这个智慧宇宙才是人类利用信息技术自己建构出来的人造平行宇宙,而且这个人造宇宙是自然宇宙的数字投影,全面刻画了自然宇宙的状态,因此,与自然宇宙真正形成一种平行关系,是真正的平行宇宙。
这个数字平行宇宙从本质上讲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数字平行宇宙就像人类大脑,可称之为宇宙大脑。①黄欣荣:《元宇宙的哲学探索——从信息社会到宇宙大脑》,《理论探索》2022年第2期。人类的大脑具有意识能力,人的意识就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人的大脑能够能动地反映外界事物,但这种反映在以往却难以有合适的技术手段刻画出来,能够利用的工具无非是语言、文字、图形等。我们脑子里有很多映射、理念只有自己知晓而无法向他人表述和交流。正因如此,我们经常会对他人的想法进行各种猜想,也经常说自己不是他人的蛔虫,无法获取他人的想法。元宇宙时代来临之后,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万物映射为数据,人的思想观念也可以映射为数据,甚至通过脑机接口直接将人类意识以数据的形式上传和交流。这个包括人类意识的自然宇宙,其数据映射的世界就是数字平行宇宙。
一般认为,元宇宙是由自然宇宙和数字平行宇宙共同构成的。用计算机的视角来看,自然宇宙是构成元宇宙的硬件系统,而数字平行宇宙则是构成元宇宙的软件系统。如果从人的构成的角度看,自然宇宙是人的硬件部分的身体,而数字平行宇宙则是人的软件部分的心灵,两者共同构成元宇宙的身心关系。
人类的大脑或者说大脑的意识具有能动、自主的创新创造能力。每个人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在意识的世界里却可以大胆想象,梦幻着各种梦想,就像梦幻主义小说或科幻小说所描述的各种万能人类、动物或机器一样。例如,在资本主义刚刚兴起之时,无产阶级受尽各种压迫和剥削,但托马斯·莫尔却在《乌托邦》一书中以幻想的形式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未来社会,那里人人平等、财产公有,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过着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人们把这种现实生活中尚不存在,却描述了人类美好愿景的理想社会称为“乌托邦”。
作为宇宙大脑或宇宙心灵的数字平行宇宙也类似人的大脑,一方面可以用数据刻画和反映自然宇宙的构成和状态,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数据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创新创造,就像人的大脑一样,一方面有记忆能力,一方面有思维和创造能力。单个人的记忆和创造能力毕竟有限,但作为宇宙之心的数字平行宇宙则打破时空界限,将自然宇宙之内的所有数据聚集为一个统一的“数据之汤”,因此,人类大脑的意识功能被数字平行宇宙无限延伸和放大。作为宇宙大脑的数字平行宇宙在“数据之汤”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也会像人类大脑一样,具有能动、自主、创新、创造的能力,逐渐涌现出宇宙思维和宇宙意识。这些宇宙思维和宇宙意识汇聚一起,逐渐形成一个宇宙意识王国,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意托邦王国,简称意托邦。②意托邦是笔者自己造的词,英文可以翻译为Itopia,是idea-topia的缩写。人类在这个意托邦王国里,也像乌托邦一样,可以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尝试着自然宇宙中难以实现的各种梦想。
我们已经说过,所谓创世,也叫创生,就是世界从无到有、从0到1的涌现过程。我们的自然宇宙如何而来?无论是神话、宗教、科学还是哲学,几乎都只能充分发挥想象,而世界如何而来可能永远是一个谜。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时代切换,从农耕渔猎技术文明时代,到工业革命后一步步演进至今的知识和信息技术文明时代,每一个大转折、大变局,都带来混沌初开、天地重生、人寰更新的重大颠覆。随着元宇宙时代的来临,人类可以像上帝一样,亲手来为自然宇宙创造一个数字平行宇宙,并且形成一个可以让人类任意驰骋的意托邦世界。意托邦是一个自由王国,可以提供跨越时空、天人合一、比特组合、无限可能的自由创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供创造所需的要素、算法、工具、形式和过程等复杂条件,我们可以把这种利用数字技术在意托邦世界里的创世方式称为数字创生。元宇宙时代的来临,一方面人类可能将变身创世造物的“造物主”,亲手创造一个意托邦的美丽新世界,另一方面也可能由此逐步揭开自然宇宙如何创生的秘密,为自然宇宙的创生提供一个解释模型。
无论是宗教、神话还是科学,在宇宙创生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皆为物理世界的创生,关注的是原子所构成的世界,侧重于物质的质料组成、时空和能量。如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盘古首先用斧子劈开混沌,创造了天地时空,然后是风雨雷电及天地万物。明代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引《五运历年纪》云:“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①董斯张:《广博物志》,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10页。西方的《圣经》创世记的故事也差不多,上帝首先造光及昼夜,然后依次造出天地、雨露、植物、动物、人类等。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奇点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快速下降。随着温度骤降、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所以,传统的宇宙创生故事或创生解释都是基于原子维度,属于物理解释。
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我们开始知道了物质其实由质料、能量和信息共同构成,过去的物理解释只注重质料和能量的维度,而忽视了信息的维度。质料、能量和信息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物质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可以利用信息来测度、刻画世界,让质料和能量投影到信息世界中,从而形成以信息为基础的影子世界。数字技术让信息以比特数字的编码形式来表征信息,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可以用比特数字编码构成的信息来投影、刻画物理世界的质料和能量,由此物理世界的创生过程也一定会反映、投影在数字信息世界中。也就是说,可以用数字信息来刻画物理世界的创生,用数字信息来重演物理世界的创生过程。我们可以把用比特数字来刻画、模拟、重演的世界创生过程叫作数字创生,世界的创生因此可以分为物理创生和数字创生。
宇宙万物的出现,从构成要素来说,不可能完全无中生有:“自发创生是存在实在之物而非一无所有,为什么宇宙存在,为什么我们存在的原因,不必要祈求上帝点燃导火索使宇宙运行。”②斯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大设计》,第153页。也就是万物创生必然要有生发的“始基”。从系统论来说,系统要素是系统生成的逻辑前提,因此,生发始基问题是宇宙创生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千古难题。在生发始基上,物理创生和数字创生的生发始基有着本质的差别。
物理创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各种宗教的创生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圣经·创世记》里,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想要有天地万物就有了天地万物,也就是说,万能的“神”创生了这个世界,无须物质始基。神话传说大部分虽然把创生的始基和动力都归功于各种想象的“神”,但许多神话里还是先有一些物质的始基。如盘古开天地的中国神话中,盘古手中的斧头就是一种先在的物质始基。泰勒斯、德谟克里特等古希腊哲学家们不断在猜测宇宙世界的始基究竟是什么,而大爆炸宇宙论作为科学的宇宙理论,也假设先有一个致密炽热的物质性奇点,宇宙万物就是这个奇点在极短的时间内大爆炸而生成。无论如何,物理创生在始基问题上,要么有先在的万能“神”,要么有先在的某种物质。虽然现代物理学通过层层还原,认为物质由基本粒子构成并一直还原到最微小的夸克,但目前无法打开禁闭的夸克,因此没法再追踪下去。由此看来,对物理创生来说,目前还没有找到统一的生发始基,也就是说生发始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比较一致的解释。
数字创生在生发始基上比物理创生简单,也得到了比较一致的认可。信息论认为,“信息是我们这个世界运行所仰赖的血液、事物和生命力”,①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简史》,高博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数字创生的始基是比特(Bit),“比特是另一种类型的基本粒子:它不仅微小,而且抽象——它存在于一个个二进制数字、一个个触发器、一个个‘是’或‘否’的判断里”。②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简史》,第7页。如果说物理还原最后的基本要素还存在各种纷争的话,那数字宇宙的生发始基则争论不多,学术界比较一致认为,“比特才是不可再分的核心,而信息则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本质”。③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简史》,第7页。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用一句颇具神谕的句子来加以概括:“万物源自比特(It from Bit)。”④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简史》,第7页。他认为,“任何事物——任何粒子、任何力场,甚至时空连续统本身都是原子信息”。⑤詹姆斯·格雷克:《信息简史》,第7页。因此,数字创生的生发始基比起物理创生来说更加简单,也更加统一,即虽然物理宇宙万物形态各异、千变万化,但从自然宇宙的数字投影,即数字平行宇宙来看,其生发始基特别简单,就是0和1构成的比特,万千世界无非是0和1的不同组合、不同编码罢了。
数字创生的生发始基启发我们,宇宙万物可以从极其简单的要素中涌现生成,但也不可能从绝对的“无”中生“有”。数字创生与中国先贤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创生模式极其相似,也可以说用可演示、可观测的数字创生模式印证了老子的宇宙创生模式。数字创生模式也启发我们,宇宙万物虽然斑驳复杂,但其物理创生的生发始基应该是极其简单的要素。
比特作为数字创世的始基,只解决了数字创世的基本要素构成问题,但数字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涉及数字创生的涌现过程分析。我们将从数化万物、数据聚集、相互作用、模式涌现和学习适应五个方面来看比特这个最基本的始基是如何涌现出复杂世界的。
(1)数化万物。随着数字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将万物变成由比特构成的数据,实现万物数据化的理想。数化万物主要是通过智能感知技术、社交网络、数字孪生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来将原子世界转换为比特世界,也就是说实体的宇宙万物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映射为数字世界,从而逐渐形成数字平行宇宙。
(2)数据聚集。由于其实体性,现实的宇宙万物一定占有时间和空间,分布在一定的时空之中,也就是说,万物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化、发展的历史,而且由于时间的单向性,万物都无法回到过去,只能朝向未来,因此,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相分离的。从空间角度来看,万物都分布在某个空间里,而且要跨越空间,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这样,此在和彼在就相互隔离,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但是,万物一旦实现数字化,则宇宙万物的数字化映射则聚集在同一个场域中,形成没有时间、空间隔离的数据场,从而实现了宇宙万物的大聚集,形成无比巨大的“数字之汤”。
(3)相互作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万物都存在相互联系,但是由于时空的分离,这样相互作用需要跨越时空,而且这种相互联系往往由于其弱相关性而难于被观测和计量。万物被数据化并处于同一个数据场域,聚集为“数据之汤”之后就实现了哲学家张世英所说的“万物相通”。⑥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6—48页。正是万物数字化而形成的“万物相通”及其相互作用,才成为数字宇宙形成的数据基础和动力。
(4)模式涌现。万物数据在同一场域中相互作用,在某种机遇和巧合之下,有一些数据可能慢慢地涌现出一些规律和模式。也就是说,海量的万物数据虽然开始显得杂乱无章,但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有些数字就会形成一些聚集,或者生成出某种模式。数字平行宇宙的数据碎片就像大爆炸之后的宇宙碎片,相互撞击、相互作用,有些碎片就可能黏合在一起,慢慢地形成碎片簇团,数字平行宇宙的数据碎片相互作用就可能形成数据碎片簇团,从而慢慢显现出形状或规律。大爆炸之后的宇宙秩序就是在宇宙碎片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而数字平行宇宙的数据碎片,经过相互作用也就慢慢形成某些秩序、规律,从而涌现出某些模式。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加速数据间的相互作用,加速新模式的涌现。
(5)学习适应。数字平行宇宙中的“数据之汤”经相互作用并涌现出一定的模式之后,在数据智能的加持下,这些模式或算法将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适应,逐渐具备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根据需要而调整自己。这就像人类的大脑,能够变得越来越聪明。人类利用数据和智能,让机器、城市等万物都变得像人类一样,具有了智慧能力,我们分别将其称为智能机器、智慧城市等,随着智能、智慧边界的不断扩大,最终扩展到宇宙层次,于是整个宇宙都变成了智慧宇宙。
大爆炸宇宙论或其他宗教、神话的创世故事都无法亲自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对宇宙创生创世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大爆炸宇宙论虽然有比较严格的理论模型,也有比较丰富的观察数据,但宇宙的创生毕竟是特别遥远的事情,我们无法回到宇宙大爆炸的那个时刻,并观察、记录当时的情形。宗教、神话的宇宙创生故事则更加虚幻,完全依靠想象、故事来填补真正的宇宙创生过程,没有任何的观察证据,更不要说用可视化的形式来进行重演。
从时间维度来说,时间永远是单向的,不可能倒流逆变,回到数十亿年前的最原初始点,因此,宇宙创世的开端永远无法观察和检验。从空间维度来说,宇宙浩瀚无垠,相互之间被万物相隔离成此在与彼在、场内与场外,永远也不可能真正放置在同一场域之中并产生短距离的相互作用。此外,宇宙万物皆有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极其复杂多变,一般情况下很难观察和刻画。
人们最初用图画、语言或文字来表达宇宙的创世故事或过程,如民间故事或宗教故事来讲述宇宙的来源,但这些传统的手段,很难观察和刻画宇宙的创生及其过程,更无法实现人类的沉浸、互动和认知。元宇宙时代的来临则让宇宙创生可以用可视、沉浸、参与的形式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在意托邦世界里实现宇宙创生的重现过程。
虚拟现实技术VR让数据意托邦世界的数据变成了比现实世界的事物更加具体和生动,而增强现实技术AR则将现实事物和数字技术相结合,构成虚实结合的场景。钱学森将这些技术称为灵境技术,更加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我们的大脑虽然能够能动反映现实世界并且进行主动的加工、创造,但大脑中的反映、思维过程却难以形象地表现出来,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通过VR等技术,我们可以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并沉浸、参与和互动,让我们成为创世成员的一分子(也可能是创世结果的一分子),这样,创世的过程不但可以意会,也可以通过技术实现形象的表达,创世造物成了可观察、可参与、可控制的实验或实践过程,宇宙的创生过程从而在意托邦世界里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风靡全球的沙盒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t)、《罗布乐思》(Roblox)、《堡垒之夜》(Fortnite)就是几款类似创世造物的虚拟现实游戏。人们利用这些沙盒游戏,可以从最基本的模块开始,创造自己想象的世界,并且从简单的世界开始,逐渐创造出复杂的世界。最为关键的是,可以用可视和沉浸的方式展现出创建的过程和结果,让我们可以用这些游戏来模拟“上帝”造世的过程。虽然自然宇宙的创世过程我们无法回视,但这些游戏可以对创世过程进行技术的仿真。
自然宇宙究竟是如何创世的?我们人类不可能真正回到世界原点去探视究竟,只能通过神话、宗教和科学等形式去猜想。也就是说,原子世界由于其时空阻隔,我们没法回到过去,也无法由此在观察彼在。但是,原子世界与比特世界是两个平行世界并具有映射关系,可以通过比特世界科学观测和模拟原子世界。
虽然原子世界我们无法实现物理创生过程,但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在比特世界里充分发挥人的想象,从而发挥意托邦的意识自主性。《圣经》的创世说里,把上帝塑造为万能,以至于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要有其他万物立即创生出万物。但这些只能用文字来描写上帝创世的过程。元宇宙的意托邦世界则利用数字技术再现了人类这种思维想象力,并用可视、沉浸的数字三维空间来展现物理世界的创生过程。因此,数字创生过程可以映射出物理创生过程,通过数字平行宇宙来重演自然宇宙的创世过程,让想象(幻想)可演示、可操控。
数字创世解决的是从无到有、从0到1的涌现、创生问题,世界一旦涌现创生,也将出现从有到有(即从1到无限)的造物过程。意托邦王国可能成为宇宙造物的数字实验室,并且由于数据可以自由组合,形式可以自由搭建,能自我学习、自由飞翔,通过自组织涌现无限创意,展现无限可能,从而助力解开造物的秘密。
物理宇宙自创生之后,还要经过漫长的造物过程才逐渐演化出宇宙万物。人类虽然无法像“造物主”一样进行从无到有的物理世界的创生,但仍然希望利用宇宙创生之后的原始物质进行物理造物,以满足人类自身的各种需要。
造物与创生有着本质的区别,创生是从无到有、从0到1的涌现过程,而造物则是从有到有、从1到无限的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更通俗一点来说,所谓造物就是利用基本要素创造宇宙万物的过程,有时也指创造万物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对宇宙万物充满好奇,试图解开万物形成的秘密,并努力探讨宇宙万物是造物主一开始就创造出宇宙万物(既成论)还是一开始只有一些基本要素然后慢慢演化出宇宙万物(生成论)。如果说宇宙万物是生成演化的,那么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这些基本要素是如何生成演化出万物的?造物是否有形式、规律?造物的动力又是什么?
传统的造物观主要是指物理性的造物观,它主要涉及造物的质料和能量问题。从造物要素来说,物理造物虽然从最基本的元素来说主要是原子,但宏观世界中涉及丰富多彩的各种质料;从造物形式和规律来说,物理造物需要符合物理学、化学等一系列的科学规律:“宇宙是由自然定律制约,并按照我们将来总有一天能读懂的蓝图创生的。”①斯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大设计》,第13页。物理造物的动力来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也包括人类对它的作用和改变。
物理造物是人类最想知道,也一直在尝试的实践活动,但物理造物也有不少问题。首先,造物质料太丰富多彩,让人难以把控;其次,物理造物所需要遵循的科学规律虽然已经被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揭示,但尚有许多规律依然隐藏在黑暗之中而不被人类所知;再次,物理造物要受到物理时空的限制,时间无法倒流,空间无法跨越;最后,物理造物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物理造物要受到科学、技术、法律、伦理等一系列的制约,也就是说,物理造物的原理并不那么容易被揭示,其实践也并非随心所欲,它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人们往往很难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性。
物理造物是人类的目标,但要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人们希望能够找到其他更加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造物途径。元宇宙时代,特别是意托邦世界的逐渐形成,使数字造物成了一种新形式,从而弥补了物理造物的局限,我们可以将人类在意托邦世界里利用数字形式进行造物的模式称为数字造物。
为什么需要引入数字造物这一模式呢?数字造物为什么能够克服物理造物的局限呢?这要从元宇宙的特点和本质说起。元宇宙本质上来说是自然宇宙的数据映射,是一个数字平行宇宙。这个数字平行宇宙就像宇宙大脑,一方面能够能动地反映自然宇宙,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数据、智能等因素实现创新、创造,就像人的大脑能够基于物质世界的映射但又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样,意托邦世界把个人的大脑放大为宇宙大脑,可以让人类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元宇宙的意托邦世界为什么更能够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呢?主要理由如下:
(1)无中心。元宇宙的意托邦世界是一个数据的世界,比特是数据世界的最基本的统一元素,它能够打破时空,实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跨越,实现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的融合。“比特已经变得没有国界,比特的存储和运用都完全不受地理的限制。”②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第229页。
(2)无成本。在物理世界里,造物需要各种各样的成本,需要人、财、物等投入,因此,任何造物活动或创新创造都需要许多前提条件。但在意托邦世界里,只需要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数字世界的各种排列组合,不需要更多的财力和物力等成本。
(3)无条件。在物理世界里,造物首先需要掌握物理世界的各种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重构世界,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任何想象都难以变为物理现实。问题是物理世界纷繁复杂,人类认识到的仅仅是局部的少数,大部分秘密和规律都还隐藏在黑暗之中,因此物理世界的造物,自然规律是天花板。但在意托邦的数据世界里,人们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用数据形式把各种创意和想象表达出来,在意托邦的数据世界里,人类造物不再受各种自然规律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因如此,不少人沉浸在数字游戏的世界里创造自己的世界。意托邦世界的臆想造物,有一些可能在物理世界中成为现实,因此,意托邦的数据世界就成了人类造物的思想实验室。
(4)无限制。在物理世界中,造物还要受到各个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如人类毒品制造、基因改造等违法或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但在意托邦的数据世界里,许多物理世界不被允许的造物都可以进行。正如尼格洛庞帝所说:“我们的法律就仿佛在甲板上吧嗒吧嗒挣扎的鱼一样。这些垂死挣扎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法律都是为了原子的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①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第237页。因此,意托邦的数据世界给人类造物提供了更加宽容的环境,正因如此,许多人喜欢在《我的世界》《第二人生》等游戏世界里进行大胆的创新创造活动。
在意托邦的数据世界里,一切都转化为数据,都共存于一体之中,数字造物无非是利用0和1这两个最基本的比特要素进行各种想象的排列组合,从而涌现出原先并不存在的各种形态。因此,数据造物大概通过数据、学习、算法、智能、塑型几个阶段来实现由数据到万物的创造过程。
(1)数据。以0和1为基础的比特数据是数字造物的基础,在意托邦的数据世界里,任何创造都是基于数据的创造,它摆脱了基于质料和能量的物理造物模式。数据越丰富,越有助于创新创造。海量的数据是数字造物的基础,也正因如此,只有在大数据时代,数字造物才成为可能。
(2)学习。任何创造都会有一定的规律,数字造物也会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海量的数据中如何找到隐藏其中的某些相关性呢?这就得依靠机器学习或智能学习。海量的数据汇聚一起,总会涌现出具有相关性、规律性的某些模式,人工智能或人类智能能够在这些看似混乱的数据中进行模式识别,因此,学习能力是数字造物的基本能力。
(3)算法。在物理世界里,事物的规律一般都用要素之间的因果性规律来表征,如牛顿三大定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但在海量的数据世界中,很难找到这么简单明了的因果关系,只能找到相关关系,而这种相关关系无法表述为定律,只能用某种算法来表征。算法其实就是数据计算、数据处理和自动推理的具体步骤,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用系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机制。数字造物的程序或规律一般都是用算法来表征的。
(4)智能。造物必然需要动力,自然宇宙中的自然造物,其动力来自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而人类在物理世界中造物,则靠人类的智力和体力。在意托邦的数字世界里,造物的动力靠什么呢?靠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的人类造物完全靠物质的相互作用或人类智能不同,数字造物是在物质相互作用或人类智能的基础上叠加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数字造物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共创共享,数字造物变成了智能造物,人类由此从造物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
(5)塑型。在上述各种条件的作用下,数字造物水到渠成:塑型。在物理世界中,造物的最后塑型表现为某种物理模型,而在意托邦的数据世界里,造物的最后塑型则表现为3D的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模型。数字造物的最后形式是一种数字式的3D模型,表现方式更加形式多样、形象生动。数字造物的成型是由数字技术按照算法生发而成,当然也有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参与,最后用VR、AR或XR塑造成万物的虚拟形象。
数字造物和物理造物都是从有到有的系统要素相互作用下的涌现过程,但它们在基本要素、造物形式、基本动力和表现方式上都具有本质差异。数字造物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VR、AR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造物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物理造物涉及人财物等各种现实要素,而且必须遵循各种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因此,造物过程中要受到种种限制。人们虽然有创新创造的种种想法,但要真正成为现实仍然困难重重,由此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限制了万物创造的重演过程,也限制了创造更加丰富新事物的可能性。
虽然数字造物与物理造物有着重大区别,但在造物要素和造物机理上具有映射关系,因此,数字造物的过程对物理造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在低成本、少限制的意托邦世界培养人们的创新创造能力。在意托邦思想实验室的催化下,人类的各种创新思想可以用虚拟的形式得以实现,人类的创新造物能力在意托邦思想实验室中得到培养和孵化,并可以将意托邦世界的各种造物形式投影到现实的物理世界中,助力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新事物,因此,数字造物对物理造物具有重大的意义。
创世造物由于难以观察和实验,难以得到科学解释,因此,在长期的人类历史中都被宗教、神话和民间故事所占领。大爆炸宇宙论虽然揭开了科学解释的一个口子,但创世之谜仍然隐藏在黑暗之中。随着元宇宙时代的来临,人类建构数字平行宇宙的各种新技术也迅速发展,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构成元宇宙的各种新技术,人们可以将自己大脑的思维创造能力放大到虚拟的数字平行宇宙中,并形成意托邦的自由思维和创新创造的思想实验室。借助于意托邦思想实验室,万物创生的创世过程可以得到更加形象的呈现和解释,万物的创造过程也可以得到更好的仿真、孵化,并创造出万千新事物。因此可以说,意托邦思想实验室是创世造物的思想孵化实验室,一直困扰人类的创世造物之谜在元宇宙时代有可能被揭开,人类可能变身元宇宙中创世造物的“造物主”,元宇宙时代也可能是人类创世造物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