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师职业能力提升探析
——基于叙事疗法的新路径

2022-02-06 19:45王润江
经济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案主移情社工

●王润江 周 旻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中遍及生活、医疗、教育、调节等领域的新兴服务行业,它是以实现人与社会协调统一,实现社会进步为旨归的专业及实践。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资本快速流动下衍生剧烈社会动荡背景下应运而生,如今已经步入发达社会工作阶段。回溯国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背景为社会工作的进入和落地发展提供了沃土。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积极了解、适应、解决变革带来的诸多问题,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我国“教育先行”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产生了大量年轻而有朝气的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师”),他们拥有学院式训练的社会工作理论与知识,但在社会阅历和实务经验上捉襟见肘,很多人在处理社会工作相关的实务伦理以及价值判断的具体个案时总是显得心余力绌[1],同时没有一个与社会工作理念相适宜的环境和体系来对自我进行更好认知和剖析以更好地发展自我,当今社会对这些从业人员重视不够,还有歧视现象[2]。这种情况下容易使社工师建构出消极的职业自我叙事,难以整合专业自我,无法实现自己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社会服务的效果。笔者拟从以下方面分析研究。

一、社工师的自我发展是多方的需求

自我发展是每个人穷尽一生所进行的主题,对于要求深层次接触服务对象的社工师来说,做好这一份用灵魂接触灵魂、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对自我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3]。在这一过程中要求社工师具备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素质,道德,专业水平和能力,而“自我”作为社工师的独特载体,能够体现出社工师独特个体对专业价值观的认识与领悟,社会工作实务运用有赖于社工师的独特自我得以形成可行性理论与意识构建过程。构建从个体内部、外部社会和超然层面推动社工师发展自我,实现更高层次的专业化水准。

(一)社工师的自我发展来自于自身情感的升华

内部需求体现在生理需求和专业成长需求等方面。生理需求是社工师在工作时最为直接和具体的需求。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缺失表现为薪水无法满足生活基本需要,这并不表示社工师向“钱”看,但会间接导致提供服务时出现困境包括在位谋私和人才流失等。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人,不断追求自我发展是受个体主观能动性驱使下产生的。在与时俱进的时代下社工师深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社会工作理论与技能的重要性并且渴望拥有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机会,机构以及部门更多地关注于服务案主成效以及专业建设,一定程度忽视了对于社工师本人成长发展及其情感满足,以及对于社工师的知识拓展,大量阅读相关书籍等,以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因此,当前阻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深层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培养体系,进而导致社工师自我发展受阻。

(二)社工师的自我发展来自于社会对行业专业性的要求

在中国不断老龄化的社会环境下,社工师对社会需求是外部整体对于社会工作需求的体现。其中包括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和社会资源供给不均背景下急需专业社会工作调节和协调。个体需要到需求满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提供。同时,国家政策的提及和扶持体现了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对于社工师力量的呼唤,但深入一线,不可否认的现状表现为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同程度低,导致整个专业社会工作团队限于得到外部承认的需求的杂务中。当社工师的专业服务能得到服务对象、机构、社会三方认可,有益于形成自我满足感和自我肯定,构建成个体发展需要满足和迎合社会需要相互促进的循环圈[4]。

(三)社工师的自我发展是追求自我实现的超然需求

在马斯洛看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是人生最高层次需求的体现。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5],当社工师能够把自我价值与专业价值相融合时,社工师才是一个完整的专业自我,更好地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6]。社会工作价值观包括:协调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承认个人能力;尊重与案主关系的隐私;投身于为满足社会认可的需求的社会改变中;愿意向他人传递专业知识和技巧;尊重和欣赏个人和群体的差异;尽力发展案主的能力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心理、家庭等问题;即使遇到挫折也愿意以案主的名义不懈努力。社工师通过反思自我,革新自我,内化专业价值并丰富专业价值观,最终以行为表征出来,从而达到跨越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目的。

二、叙事疗法的理论溯源及实用途径

叙事疗法源于西方家庭治疗情境,理论和实践领域皆已证明其有着广阔的前景,适用于多种不同情境的咨询环境。叙事治疗侧重探究叙事及其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全新的技术模式展示在服务过程中,叙事疗法的提出体现心理治疗向多元化发展,也反映出人们对问题认识的深入。

(一)叙事疗法疗的理论溯源

20世纪80年代末,叙事疗法的创始人怀特和艾普斯顿在长期的咨询服务过程中发现传统心理治疗视当事人为治疗的客体,患者主观能动性的忽视遭到许多人的质疑,他们主张将建构治疗的主体性,将主体权力还给病人,同时提出来访者带来的问题是被保持在语言中的,所以问题可以经过谈话过程使问题叙事逐渐溶解。由此,富有人文精神的叙事疗法模式雏形初现。

他们以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福柯思想等为叙事治疗的哲学基础[7],将“去中心”和“多元化”作为叙事疗法的操作准则,提倡注重差异性与创造性的基本理念。同时,他们在著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叙事疗法的概念[8]:咨询者通过采用叙事的方式,帮助服务对象回忆和二次解读过往不易觉察的故事从而获得潜在力量,体验内在丰富的感受,接收自我接纳、自我欣赏的信息,成为自己的主人[9]。

叙事疗法是基于社会建构论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回溯后现代主义思想形成之初,叙事疗法囿于专业心理治疗中,在多学科交流理念推动它广泛应用于包括家庭治疗、个案服务等在内的多个心理治疗领域,在学校、社区等现实场景下为服务对象赋予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社工师和治疗师合作成功运用叙事治疗方法帮助求助者应对生活中的困难[10]。叙事疗法不依赖器械,走出封闭治疗室,进入到案主熟悉的场域,与案主保持平等协作关系,认同案主新身份[11],强调尊重的倾听案主言说,聚焦于百花齐放的“自我”建构方式,这种治疗方式有点像弗洛伊德的谈话精神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学者以及专家倾向于认为叙事疗法己经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或者技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政治立场,这更体现出与传统社会工作“治标不治本”的独特优势所在。叙事疗法已经扩展到社工师与个案、小组和社区等社工专业方法配合在社会工作专业场域中服务于生命实践卓有成效。

(二)叙事疗法技术的实施路径

叙事疗法的技术与方法最早使用在心理咨询领域,通过与社会工作场域,社会交际中的碰撞,对社工师提出新要求:具备和运用叙事疗法服务案主和实现专业自我发展。

1.问题外话是一种将内在感知进行向外表达的技术,叙事疗法打破传统视角中把人视为问题本身的观点,“问题”与“人”进行分离,不把案主的问题当作其自身的人格组成部分,而是将其看作在社会主流叙事下一种语言建构的“叙事”,将案主看作解决自身“问题”的力量,帮助案主用新的言语表达来描述“问题”经历,并且帮助案主丰富生活意义、实现心理成长[12]。如,遇到老年案主服务过程中离世,社工师可以将服务对象离世与社工师专业服务剥离开,将终止的服务命名为“过去的音符”并重新编曲,减轻工作自责感和心理失落感。

2.寻求弦外之音是叙事疗法的主要技巧和重要步骤之一,表现为咨询师在与案主回顾过往事件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主流故事之外被案主忽略的有机事件,寻求例外是通过寻找故事中差异部分和例外经验,尝试取代过去压迫性故事。叙事疗法是双向服务过程,社工师借案主本人故事力量来疗愈负面故事对于案主的影响同时在服务对象治疗的过程,服务对象也有助于社工师的工作以及工作外的生活。案主拥有对问题的控制力,社工师运用叙事疗法助人,这正是案主与社工师重建信心和能力的来源。

3.多元文化背景辐射下,尝试贴近服务对象问题故事本身,帮助服务对象用较为期待性的支线故事去溶解非理想化的主线故事,这就是叙事疗法中的重述主流故事方法。由此可见,叙事疗法善于从那些支线故事中入手,不仅仅解决服务对象目前面对的焦虑和困难,更多地聚焦增加服务对象的生活乐趣和意义。社工师职业困境中低收入、低认同问题逐渐在高政策期待和高社会期待中向阳而生,推动了社工师专精化和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

4.局外人见证新自我叙事,结合社会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以及遇到问题优先寻求所谓“亲戚朋友”的处理方式,在社会支持网络内外支持下建设出对全新自我叙事的能量团,充盈自我叙事,使案主通过有形的生命故事册、信件等简要记录所做的改变,利用赋予书面文字的力量,成为验证这个人的替代故事的有效方法。如入职不久的A社工师有效利用公众号用拟人化的方式讲述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人以及他们的故事,感性叙事遇到理性个体产生共鸣,吸引许多“粉丝”,小A表示在互动过程中自我价值观得到进一步觉醒。

(三)叙事疗法在社工领域的应用价值

18世纪,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杰拉德科里在其著作《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讲,叙事疗法是五花八门的后现代心理辅导手段之一,广泛运用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叙事疗法起初是应用于个人及家庭中,1991年扩展到男性精神分裂症团体,1994年扩展到抑郁群体,1998年则扩展到需要帮助的一般心理问题的群体,叙事疗法的应用范围和适用人群越来越广[13],这一时期本质上专注情感,意识和认知层面[14]。不同于病理化治疗的标准化,叙事疗法主张个性化,关系化的深度交流促使叙事疗法的应用地区也越来越广,尤其是在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备受关注。叙事疗法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20世纪90年代叙事疗法被引入中国香港,主要在临床领域探索运用。2000年《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活的故事》中文版在中国台湾地区翻译出版[15]。而在中国内地,叙事疗法在社会工作领域运用的实践则刚刚起步。

心理学作为社会工作的相关学科,与社会工作在目标、方法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同作为科学探究个体内部和外部持续协调的专业,心理学更多关注心理层面陷入困境的个体,利用专业技术和辅助性治疗来促使个体内部积极适应外部,从而实现内外平衡[16],由于其过度着眼于微观视角,因此暴露出对于宏观环境回应较少的问题。而社会工作立足于社会问题,打破了心理学着眼微观的局限,扩大了叙事疗法的应用视野,通过回应外部作用下的问题,使叙事疗法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成效更加显著。

与传统社工师工作模式比较,叙事疗法更能令社工师和案主双向反思、调整其对生命的态度,让案主更明确生命的意义与对生活的抉择,由此能够重新书写生命故事。传统的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等。同时在时间维度上,叙事疗法是未来取向的,当下行动和解决方法取决于未来道路的抉择,因此叙事疗法努力最大程度实现案主自决这一终极目标。从以上角度可以看出叙事疗法价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叙事疗法是极富有后现代精神的,并且能够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的后现代心理疗法。总之,极具人文性使叙事疗法的应用价值更加凸显[17]。

三、叙事疗法介入社工师自我发展的效果预判

叙事疗法作为一门心理救助技术,通过社工师引导,打破束缚服务对象的消极叙事。基于近年来,叙事疗法在不同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中取得的新发展,结合社工师成长中不断提升的新要求和“教育先行”模式下社工师对叙事疗法理念和思想更容易接受和内化[18]。不难发现,叙事疗法运用于社工师在自我成长中遭遇的专业发展瓶颈必将有着优势。因此当谙熟叙事疗法的社工师为“案主”时,可以实现专业性、同理心和反移情全方位发展。

(一)促进反思性的执行力

社会工作是一项落在实践上的专业职业,在所有能力中,专业反思性被看作是社工师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应用于现实场景的特殊性要求社工师持有辩证态度、系统视野、结构视角、多过程维度和积极互动方式解释和分析问题,与案主沟通合作并辨析问题、有意识地形成新的能力,同时不忽视与之相关的宏观性结构因素。因此,只有具备了反思的能力,社工师才有可能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日常知识和实践行动,才有可能在传统的“等级关系”中,让自己“从上面下来”、让案主“从下面上来”,“反思性专业性”使得社工师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能够有机结合[19]。

社会工作是社工师与服务对象双主体间互动的过程,双方的沟通过程成为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载体[20]。在叙事治疗过程中,社工师以个人生命故事为主线,与案主真实叙事相呼应,通过叙述的语言寻找双方生命中的交叉点,在助人过程中,挖掘自身发展中的症结所在,重新建构自我的故事,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培养自身的“反思专业性”,正确认识到助人工作的本质,也是一个自我完善与提升的过程。

(二)提升同理心的控制力

同理心(Empathy)是指一种对生命个体的不幸遭遇引起共鸣,并能设身处地理解其他生命个体的愿望和需求,进而付诸实际行动给予相应的支持、关怀及救助。对于社工师来说,同理心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起点[21],同理心是贯穿始终的,构成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能够置身于案主的不幸和需求中的社工师,才能更人性化地解决问题。进一步说,只有保持同理心,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案主,表现出积极的关怀与接纳,促使社工师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建立;同理心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一种社工师必备能力,它既是一种应有工作态度,也是一种必备工作技巧。同理心不能成为社工师理智的绊脚石,想之所想,急之所急的同时,更要结合社会规则和伦理道德的因素,理性分析问题,辨别和规避案主因自身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冲突、矛盾,甚至造成的歪曲事实等行为,将同理心与滥情区分开来。

叙事疗法使得社工师更加深入“案主”的角色,通过语言表达情感,表明其观点的状态,既有对案主情绪情感的切身体会,又有社工师本身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有同情而不随波逐流,有理智而不咄咄逼人,完成了从激发焦虑到缓释焦虑的循环,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同理心的控制力。

(三)加强反移情的干预力

反移情最初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是指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治疗师会受被分析者的影响将自身以往生活的某些情境投射到治疗的情境中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治疗师过往的成长和生活中,某些情境下的情感体验导致了潜在的心理问题,而当这些相似的情境在与来访者的接触情境中死灰复燃[22]。反移情在社工师的服务中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适当的正向反移情可以增进社工师在服务中的投入意愿,在可意识的反移情出现时,社工师通过及时反思和调整心态,应对反移情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但如果不能及时意识或者无力控制反移情的出现时,社工师很容易直接将自身的情绪带入服务中,不仅影响对案主问题的判断,更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消极情绪,甚至对自己造成一定伤害。因此,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社工师应既要避免正向反移情下对案主产生的特殊情感投射、利益侵犯等社会工作伦理,也要避免负向反移情导致的服务中歧视案主、区别对待案主造成对其二次伤害的情况。

社工师的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生命的碰撞,一次灵魂的交融。叙事疗法以语言承载个体的生命体验,通过你来我往的故事表达情感和需要,有助于社工师从真实情境中剥离出来,更加理智的分析当下情感与自身过往经历的联系,以超然物外的心态,克制反移情,保证社工的专业性与服务效果。

四、总结及讨论

近几年,随着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服务慢慢进入人们视野里,叙事疗法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下的新风尚,也正火热地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专业领域之中。“有困难找社工师”的口号体现了社会、个体以及专业三方对于专业社工师的迫切需求,同样,作为一个与时俱进,要求发展的专业主体,社工师职业生涯中始终以自我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在叙事疗法的应用和理念上,认为自己才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饱谙世故的社工师督导当然是对社工师进行叙事治疗引导的绝佳人选,但熟知叙事疗法的社工师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反思来进行自我发展。在实践中,叙事疗法改变传统上将自我看作精神实体的看法,通过重新整合和修复自我来达到问题解构的目标,构建积极的专业自我概念,提升社工师的反思性,增强共情能力,克制反移情的影响。叙事疗法应用于社工师自我发展中以专业自我或专业团队为平台一起诠释、完善、发展叙事,其理念贯穿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必将在社工师自我发展中大有建树。

猜你喜欢
案主移情社工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青春社工
个案:发挥“家一校一社”联动作用实现全方位的关注与支援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社工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