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培培 徐宏新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农工分野,城乡关系大致需经历“城乡一体”到“城乡分离”再到“城乡融合”的否定之否定式螺旋上升之路。自1840年外敌入侵,中国几千年稳态农业社会开启了缓慢转型之路,但直至20世纪末,中国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工业化成为中国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建国初期的三个“五年计划”,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随之而来的是城乡分离趋势明显加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乡村空心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采取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解决了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城乡分离的趋势没有根本改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中央从全局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统筹推进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方面实现全面振兴乡村的重要举措。其中文化振兴可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创造力,对乡村振兴的全局具有重要作用。从文化振兴对全面振兴的功能价值角度看,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局症结在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碎片化”,农村文化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从当前各地文化振兴的实践经验看,“主体优化整合”和“供需联动”是破解乡村文化振兴困局的路径选择。
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经过三个“五年规划”期的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这一时期,政府从人、财、物方面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条件的改善,实施开展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送电影下乡、流动综合文化服务车四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农村和农业报道的分量,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重点资助农村题材影片的剧本创作和拍摄制作,加强“三农”读物出版工作,推动“农家书屋”建设,重点实施面向西部“送书下乡工程”,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
“十二五”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推动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大力支持各类演艺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全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响向户户通升级工作,全面推广“农家书屋”工程,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这一时期,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公共文化需求的增长幅度滞后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增长幅度。
“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被纳入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首先,加强资源整合,统筹建设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普普法、体育健身等为一体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其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布局,与时俱进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动落实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和电影放映长效机制的建设,“十三五”期末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基本达标,每个行政村(社区)都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贫困地区县有流动文化车的目标。再次,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方面,立足群众需求、创新购买方式,有效对接百姓的需求;另一方面,以效能为导向,探索建立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最后,积极引导老少边贫公共文化服务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相结合,深入实施文化扶贫项目,推动老少边贫公共文化跨越式发展。
从宏观上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三个“五年规划”期内快速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均等化目标基本实现。国家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补齐短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侧重文化基础设施,流动综合文化服务车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重在提供文化活动,而农家书屋工程倾向于文化物资的提供,乡镇综合文化站是一个综合性文化机构,由专人负责,为农村地区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文化培训提供服务。从本课题组在吕梁、临汾和运城市的调研情况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总体情况基本符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规定的建设目标,主要表现为乡镇文化站、农村综合文化广场建设初具规模、村级“农家书屋”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四馆一团”深度参与、信息基础设施、融媒体建设持续推进。
针对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破解之道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性质,重点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碎片化”问题,精准把握供需状况,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既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也在农民文化需求的多元性、多层次性方面有所作为。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农民提供,政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主体,必须确保在资金、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按照标准化、均等化面向全体农村居民履行政府职责,但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只保障农民的基本需求。但是农村具备群体之间存在着年龄、文化程度等差异,文化需求也存在着多元化多层次的差异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方面还需要积极引进市场力量、发挥市场主体有效配置资源的优势。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协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
1.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保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者职责。
一是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部门要提高乡村投入在城乡总投入中的比重以及提高文化建设投入在乡村各项发展投入中的比重,要设立实名制的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且积极探索可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此外,要有统筹地进行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优化配置有限的物质资源。贾家庄村打造民俗文化园、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
二是政府要健全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匹配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政府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不仅为民众表达需求提供了渠道,而且有助于自身及时了解民意、及时回应疑惑、及时查漏补缺;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有助于培养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和整合文化人才资源;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相关问题的考核、督查、问责机制,并积极探索第三方考核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模式,有助于落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仍旧是推动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政府需要树立正确的绩效观。鉴于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对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协调的文化发展现状,要求上级部门要积极探索针对文化领域的绩效评价机制,全面实施文化领域绩效管理,用正确的绩效观来调动基层文化队伍的积极性与成就感。政府需要加强统筹规划能力。政府具有管理文化事业的责任,总体布局与统筹规划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各级政府应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局意识,贯彻总体规划,并结合本省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文化发展举措。
四是政府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浸润群众、改善民风、凝聚人心。文化振兴中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将传统与新兴媒体相结合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融入村民心中并运用于实践。在省委政府和村党委领导下,贾家庄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与构建美丽乡村并重,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与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并举,构建了人文和谐与生态美丽的美好形态。在培育民风、家风和乡风时,开展“灵魂塑造工程”和“家庭细胞工程”,并表彰模范人物和最美家庭,让贾家庄精神在新时代蔚然成风。
2.有效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
一是市场发挥最优配置资源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除了政府财政支持外,还要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通过政企合作,借助政府优惠政策的保驾护航与鼎力支持,企业可以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村企共建,村庄可以借助市场机制高效的资源配置与先进的理念;通过城乡共融,借助城市优先发展的宝贵经验与先进设备,村庄可以统筹经济与环境关系,在乡村建设中少走弯路。贾家庄村就是在政府高度重视下,以产业兴旺为基础,在借鉴振兴村经验上,开辟了展示“厨师之乡”风采的贾街及工业文艺创意园。
二是市场主体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文化产品一旦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就构成了文化市场。如果作为市场主体的文化企业缺乏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其文化产品传达的观念可能误导文化消费者。因此,文化产业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在价值观念上要反映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企业改革发展中。这样才能避免追逐利益带来的负面效应,缓解政府文化供给满足不了农民多层次需求的困境。
三是市场主体勇担文化传播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理应承担的使命。文化企业作为农村文化市场的主要生产者、供给者和传播者,要做腐朽落后文化的隔离者,坚决用正能量引领农村社会思潮、用优质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融入价值理念和文化产品中。贾家庄作为全国乡村旅游的示范基地,文化旅游公司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融入景点设计理念中,以优异作品启迪民心,让村民都享有消费得起、感兴趣且看得懂的文化服务。
3.政府与市场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
文化振兴中,要最大程度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优势,就要遵循“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政策。
一是政府为市场营造良好环境。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肩负着为乡村提供公共产品、引导社会组织以及村民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责任。一方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要简政放权,允许文化项目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政府也要针对文化经营者非法经营行为,完善文化立法,进行普法宣传,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而作为农村文化市场主体的文化企业,内部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契合。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与时代发展相同步、与人民需求相契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规范现代文化市场。要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发展壮大农村文化市场主体,激励、引导和支持“专、精、特、新”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在农村的发展;政府要构建有序竞争、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形成安定有序、良性发展的农村文化市场氛围;政府要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传统业态线上线下融合,鼓励新兴产业依托传统开发创意文化产品,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而文化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则与尊守国家法律相结合。
二是市场为政府缓解建设压力。政府充分发挥组织化建设作用,探索文化供给主体之间协同发展的模式,搭建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平台,市场应响应政府号召,运用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共同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第一,要发挥合作社助力文化建设的作用。让合作社将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融于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中重视当地文化特色且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且用合作社所蕴含的团结互助、平等协商、诚实守信原则引导乡风文明。第二,要发挥金融机构助农的作用。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投身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建设。第三,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公司宣传文化的作用。文化旅游公司在促进旅游业升级产业时,特色文化是其进一步发展的灵魂,而融入文化气息的旅游业为文化宣传提供了载体。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的腾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发展相融合,为贾家庄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经济根基与文化底蕴。
市场在文化振兴中起重要作用,但是,不能片面注重市场的作用,走文化市场化路线,也不能政府独揽全局,发展单一文化。我国坚持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模式,一方面,政府与市场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思想认识、文化宣传等方面各自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政府与市场相互合作,政府为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文化市场缓解政府提供文化服务的压力。这样,政府的工作重心则转移到加强宏观政策调整、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等相关服务与管理职能中。只有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才能共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程。
从文化振兴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功能及任务,以及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需重构的两种类型的文化形态看,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必须是多元的,其中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要起主导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主体参与性,吸收集体组织、合作社、公共文化服务企业、志愿服务队、新乡贤群体、各类型社团等多元主体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合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历史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文明乡风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振兴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为乡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创造力。当前乡村文化的最主要危机是主体的弱化缺失,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解决“由谁振兴”的问题。
2020年4月农村农业部公布了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共有21个案例入选。紧接着各省市县政府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也选树了一批示范村。在这批“乡风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案例中,之所以“乡风文明”工作能取得良好的成效,都得益于协同高效的“一核多元”主体的构建,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和激发更广泛的农民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中来。
“一核”,即是要建设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凝聚民心、发动群众、引领发展的核心地位,具体表现为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等几个方面。“多元”,即是指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基层政府、基层群团组织、各类社会组织、新乡贤群体以及市场主体,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各展其长,协同发力,共同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和乡风文明建设。
县乡基层政府要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发挥关键作用,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在供给侧发力。村民委员会是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要加强在村规民约、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例如湖南省娄底市油溪桥村委会运用收集建议、征求意见、统一思想、村民大会、签字表决、试用一年“六步法”,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制定村规民约,用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万年村乡风文明“道德超市”工作组,通过“道德积分”给村民树立榜样,推动村民形成良好习惯,并且将“道德积分”与产业发展基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挂钩,最大限度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为全面提高村民综合素质的同时,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其他各类协会、志愿服务队等社会组织、群团组织、专业合作社和市场主体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可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既是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补充,也能不断推动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例如,北京市仇庄村组建新乡贤队伍,组织乡贤撰写家训,大力挖掘培育乡贤引领乡风建设。许多村组建各种文化服务队、志愿服务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帮扶老弱病残特殊群体,进一步弘扬邻里友爱、团结亲善、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和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的县级农业部始终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摆在重要位置,通过项目制方式委托专业合作社向农户开展科技知识和涉农政策法规宣讲。一些市场主体通过购买政府服务、市场竞标等形式参与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公共文化供给,达到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的目标。
必须充分认识到,“一核多元”主体不能各自为战,而要融合协同发挥作用。2018年中央在全国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为“一核多元”主体的融合协同运行机制提供了借鉴。作为国家50个试点县之一的贵州省龙里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通过“四三五”工作法强化责任担当,将脱贫攻坚指挥作战体系引入到试点工作中来,坚持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揽农村工作,组建由三级书记牵头、各部门组队、社会各方参与的志愿服务队,形成了“中心—所—站—自然寨”的“四级组织”,健全完善了群众服务需求收集、“四化四融入”宣传引导、多部门联动、志愿服务激励和督查落实五项工作机制,在政治引领、理论宣讲、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时代文明实践指挥体系无疑是“一核多元主体”融合协同的有效运行平台,以基层党支部建设为基础,以县域为乡村文化振兴整体推进单位,通过建立“三级书记”抓落实的组织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县域内各部门、组织和群体的积极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快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将乡村文化振兴与组织、人才、产业、生态文明振兴一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