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颖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学生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在时代更迭下社会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由过去单一化的标准逐渐演变成多元化的需求,而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力作为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人才需求种类趋于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新兴产业在时代更迭下得以诞生,而新兴产业的诞生又带来了众多新型职业和岗位的涌现。因此,社会对于人才的知识体系以及综合素养方面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改革的深入,在当前我国经济市场中,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乃至个体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其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发展需求以及发展前景和目标上自然也都各不相同,这也对人才培养的类型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并且我国素来被称为“世界加工厂”,因此本来就对技能型人才有较高需求,而随着我国在行业发展上与其他国家结合的深入,对于产业和市场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变化,随着外资企业的入驻,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势。
(二)人才培养方式趋于多元化。正如前文提到,我国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人才需求的类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直接导致了人才的成长渠道逐渐趋于多元化。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逐渐趋于成熟,高等教育的覆盖范围较广,并且除了高等教育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出国留学。近年来,在针对我国各个年龄阶段参加工作的个体的调查报告中显示,除去接受正规高等教育或者培训机构的人才以及出国学习的人才以外,自学成才的人才也占据着相当一部分,这些都体现着我国人才的培养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
(三)人才供需结构呈现差异化。教育领域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演变成大众教育后,高等教育在我国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对于社会发展带来的显著变化就是社会中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企业都有了大量高学历的人才。然而,社会虽然对于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但是供需方面并不匹配的现象也仍然存在,例如,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在发展建设中把目光更多放在了能够提供科研创新的研究型人才上,因此对于从事基层工作的人才相对较为忽视。在基层人员的福利待遇方面存在明显偏差,这些都是在多元化需求背景下所形成的人才在供需结构上的差异。
(一)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大多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力培养上缺乏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力培养贯穿于高职院校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入学初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就同公共基础类课程一起开设,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内容更多是对学生介绍其所选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就业方向。由于在大一阶段学生的课程较多,因此留给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时安排较少,教学时间安排导致针对专业的介绍较为简短,难以让学生对其所选专业进行深入地了解,导致很多学生在对专业的认识上仍然停留在感性阶段,从而无法提升学生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认知。在大二阶段,虽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安排多一些,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难以建立,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就业力也难以得到提升。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力培养的考核体系上仍然以结果性的考核为主,或者通过对学生日常上课时的表现以及在期中、期末考试时的成绩进行评判,并且在对平时成绩的评判过程中更多以教师的主观评价为主,不仅缺乏一定的客观性,这种缺乏过程性评价方式的教学评价机制,也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发展。结果性的考核方式往往会使得学生陷于被动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变成一门理论教学,对于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收效甚微。
(三)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力培养的体系中,缺乏对全体学生进行专门针对就业心理方面的辅导。尤其是在进入职场后,也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重重问题的阻碍下始终难以适应,因而频繁跳槽甚至待业在家,导致毕业后慢就业、怠就业、不就业,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部分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分析能够得知,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中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大多是由辅导员或行政部门的人员兼任,缺乏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导致职业生涯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并且很多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并没有相关的学习经历,因此在教学水平上缺乏专业化,有些教师对就业力的培养认识存在偏差,错误地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就是为学生介绍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过于宏观,使得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难以得到落实。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力培养专业化。在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改革推进中要注重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辅导员可以作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主体,在辅导员的入职培训中就要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力的培训,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专业化。辅导员在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力培养过程中要利用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模式,要有明确的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好记录,为学生建立就业情况档案卡,定期和学生联系更新对学生工作状态的了解,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开展精准帮扶,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适当为其提供工作建议,尤其对于自主创业的学生而言,这类学生在职场上面临的挫折要更多,辅导员老师们不仅要在创业细节上为学生提供意见,在学生遭遇困难时也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以应对未来的更多挑战。
(二)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力培养中的主体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特殊课程,既不像专业课程那样对学生有较高的理论要求,也不像公共基础的课程一样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其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划中,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力培养的重视是必然之举。高职院校要建立全面且具有互动性的就业信息平台,结合时代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开辟新的思想教育阵地,创新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例如通过QQ群、微信群或者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更多了解学生的渠道,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监控,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另外还可以邀请知名校友、优秀企业员工等模范人物,来校开展就业指导相关的讲座,以现实案例为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教育,同时辅导员在学生初入社会参加工作时还要加强和学生的联系,以防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少而落入就业陷阱。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模式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不仅能够用于对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以及提升就业力方面的教学上,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来进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上有订单模式、顶岗实习模式等,老师们在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地考察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职业环境的了解,继而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计划。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力时,要加强和企业方面的合作,加深学生对工作环境的认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形势,同时,在顶岗实习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实现对学生就业力方面的提升。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就业力的考核。教学评价机制是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力的重要方式。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评价机制刻不容缓,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教学定位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考核机制时,要加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积极引入企业、教师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学生进行多维评价,重在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和就业实践中就业力的提升。在对学生的就业力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在评价反馈中发现教学存在的不足,为其后续对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打下基础,以此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力培养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我们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就业力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教学实践和学生活动中加强创新,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