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婷
自从金融危机过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就成了政府和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早在“十三五”规划时期,党中央就实体经济的发展多次提出了相关指导建议,从“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到“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都体现出了“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一核心原则。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为“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现代化实体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党全面贯彻落实金融体制改革以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的过度膨胀不仅成为影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难点之一,还使金融风险骤增。从经济金融化视角深入探索金融如何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当前的主要目标。
实体经济是基础性经济,直接与民众生活相挂钩且不可或缺,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总体质量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稳定性。党中央经济发展规划中也多次出台“发展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等相关意见,制定配套措施保障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可以被认为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体经济之上的衍生品,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马克思金融理论认为,金融依托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开始出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价值,然后产生了用于商品等价交换的货币和信用,这形成了早期的金融形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需求,金融服务不断升级,从支付清算到资源配置,金融体系逐渐完善。金融发展的利润来源于实体经济,但是金融资本并不能生产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依旧归集于实体经济之中,由此我们可知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的物质基础与重要保障。
金融产生于实体经济,又服务于实体经济,其核心的功能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金融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本进行融通的手段,使短期内聚集大量资金,提高资本利用率,再引导其投向市场中的潜力投资项目,提高资本价值,实现经济资源的跨时间、跨地域配置;另一方面,金融可以提供风险管理,对市场风险进行相对准确的风险评估,使实体经济更加有效的规避风险;同时可以促使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政府通过金融手段实现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效用最大化,并且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实体经济的发展催生了金融经济,金融经济的发展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从金融的角度看,金融经济的繁荣又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由此可见,先有了实体经济的“因”,后产生了金融的“果”。如果实体产业结构不合理,实体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进而必将影响到金融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金融市场产生了危机,机构或企业从中操纵金融资本流向,破坏了金融市场稳定,也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只有有了资金的支持才能够进行创新改革,提高商品价值和生产效率,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有了资本累积和竞争优势,就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愿意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中获利,如此循环往复,便带动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
在金融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其规模已远超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实体经济所占GDP比重越来越小。从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19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7.2%,占GDP比重为7.8%,较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据2020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自2005年以来,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攀升,在2013年超过美国,于2015年达到峰值并超过英国。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并且呈稳健增长态势。2014年时,我国人均GDP仅为美国1975年时的发展水平,当时美国金融业在GDP中占比仅为5%左右。不同之处在于美国的金融业是属于开放性服务,而中国却进行封闭性的金融业。通过以上可知,中国金融部门近年来过度膨胀,且规模已远超实体经济规模。这不仅阻碍了中国经济通过有效的金融服务机制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也致使近年来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逐渐失衡。
金融的“脱实向虚”是指大量的资本留在金融体系内,并未投入实体经济中。2018年中国500强企业金融业净利润占比50.7%,2019年占比48.3%,已远超其他行业,导致了大量资本流入金融体系,扩大了金融风险,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披露数据可以知,2013年至2018年,货币和准货币(M2)供应量增长了720219.2亿元,而实体经济增长量却仅为M2增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即255578.9亿元,并且在此期间,M2增量一直远超于实体经济增量,金融“脱实向虚”问题严重。再由于近年来实体经济发展不景气,利润空间压缩,而金融经济却持续攀高,致使实体经济企业纷纷将资本投入金融经济当中,呈现出金融资本控制实体资本的状态,从而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本质逐渐弱化,二者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金融资产总量地急剧膨胀,风险也日益突出,金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也愈加明显。首先,2010年至2016年,我国私营企业占全部企业贷款比例稳于40%以下,小微企业融资占比远低于大中企业的七成水平。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获得金融资本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小。其次,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资产结构都处于相对单一状态,企业发展大多都以间接融资为主,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较小。近年来,金融资产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2002年至2019年,股票、债券等间接融资方式占社会资本的比重上升至14.1%。再者,融资成本较高,金融资源大多投入高利行业,如房地产行业。2010年至2016年,我国住房贷款约占比6%左右,远高于其他行业贷款比例。
根据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市场经济在经历了产业经济时代后会逐渐进入金融垄断经济时代。在产业经济时代,市场具有相对自由地竞争环境,经济活动受限于剩余价值,按照剩余价值规律发展,产业资本对经济活动具有支配作用,金融资本服务于产业资本。在产业经济进化过程中,由于生产集中化,出现了垄断,从而使得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融合形成了金融资本。
马克思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强调金融垄断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联系。依托信用体系,金融资本投入产业资本中,并对产业资本的控制逐渐加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进行自我循环,逐渐发展进入虚拟经济资本垄断时代。金融资本垄断产业资本方向,通过操纵虚拟经济以剥夺产业资本剩余价值。随着控制能力的日益加强,经济金融化发展快于实体经济发展且趋势日益明显。
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具有双面影响,在合理范围内,也就是小于等于英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英格兰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是现代金融业的鼻祖,英国金融市场发展时间最长,因此具有较强参考性),经济金融化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如果超过7%的经济金融化,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副作用。当经济金融化程度与发展速度处于经济结构合理范围之内,会为实体经济发展输送资本,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但是一旦超出了范围,金融风险就会上升,实体经济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下降,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供给缺乏,致使金融部门过度膨胀,从而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弱化了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处于自由竞争的环境之中,各方面资源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合理分配,各部门都可以获得相对平均的可观利润。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发展,我们不能忽略金融资本的利润要远高于产业资本的利润这样一个客观事实,甚至可以获得金融垄断利润。这是因为金融资本处于资本产业链的高端位置,金融资本的发展会大大挤压产业资本的利益。所以为了维护实体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完善相关的政策机制,调整金融市场相关运行机制,提高资金的配置水平。
第一要加强对金融资本借贷的监督管理,完善金融创新监管制度。金融创新往往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风险。如果研发了一款存在缺陷的金融创新产品,不但不会带来高收益,反而会不断扩大金融的潜在风险,当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金融危机就会随之爆发。当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也催生出了很多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因此更要重视金融资本借贷风险的管理,客观合理分析,使风险降到最低,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发展。
第二是要重视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加强国际间金融风险监管的合作。当今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每个国家都与世界他国或多或少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经济联系。如今还为人们研究称道的莫过于由美国开始延伸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每个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要想有效地预防金融风险,国际间金融风险监管合作就不得不被重视起来。现今中国已是多个国际金融组织的重要成员,也在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地稳定发挥着自身作用,但由于中国本土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方面还有诸多不足,因此更要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
当前,虽然我国实体经济产值较大,但实体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明显。我国的实体经济大都处于产业链底部,利润空间低,研发资金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生产效率低下,收益率更远低于金融经济,这也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难点之一。在经济金融化视角下,相关机构更应注重促进实体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只有利润空间上去了,才能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政府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大力鼓励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从中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向,推动经济模式多元化发展,以应对未来的科技革命;要关注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加快优化企业生产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需求。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成为一项政府持续贯彻落实的政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使金融更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进而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快银行体制改革进度,鼓励和扶持中小银行提供向实体企业贷款服务;第二,贯彻落实创新型货币政策的发展,如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降低贷款利率,使资金定向流入实体经济市场,以减少实体经济发展成本,提高其利润空间;第三,健全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体系。对市场经济中所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判,及时调整政策以防范风险;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和监管制度,贯彻落实以确保其行之有效。
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的基础,金融经济又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当前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现象愈加明显,呈现出金融过度膨胀的特点。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理论,其主要原因在于经济金融化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要通过健全相关政策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